改革弊政,促进祖国社会进步
在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对任何改革和创新都采取压制的态度。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以因循守旧为其特征,它害怕任何的改革和变动, 会破坏现行的制度,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
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不管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如果想前进一步,突破某些陈旧的框框,就要作出艰苦的斗争, 甚至为此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封建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 民族的繁荣,为了探索科学的奥妙,敢于迎接邪恶势力的挑战,勇于捍卫真理而进行艰苦勇敢的斗争,这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如唐代的“永贞革新”,就是以王叔文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者,想在政治上革除弊政,增加唐朝国力而进行的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改革。唐朝经安史之乱后,朝政腐败, 藩镇割据,濒临瓦解的边缘。这时以王叔文为代表的一批革新势力,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但由于反动顽固势力的强大, “出师未捷身先死”,改革很快就失败了。革新派全部被贬、被杀,王叔文自己不久也被杀害了。但他们为了改革朝政的爱国主义热情,还是应当加以肯定的。
再如明末的思想家李贽,为了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孔孟之道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挑战。他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无耻小人。对道学家奉为经典的《六经》,斥之为“道学之口,假人之渊薮”,
大胆对它进行怀疑,提出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应建立“今日之是非”的标准。由于李贽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触及了封建统治者的要害,他们就以“敢倡乱道, 惑世诬民”的罪名,把他关进监狱,迫害致死,并下令将其著作“尽搜烧毁,不许存留”。李贽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并为自己的思想献出了生命,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
清代末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祖国河山被列强瓜分的危局,使中国重振昔日大国的雄风,纷纷提出改革清政府弊政,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主张,从而掀起改良主义的浪潮,其典型代表就是戊戍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用西方的进化论和民权平等思想作武器,宣传“三世进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民本君末”、“兴民权、抑君权”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声疾呼变法救亡,要求“速变”、“全变”,批判顽固派的守旧复古和洋务派的“变器不变道”,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代表维新派左翼的谭嗣同更以“冲决网罗”的气魄,对封建专制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以挽救本国的危
亡。
1898 年 6 月 11 日,清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建议,下令宣布变法。前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革旧布新措施,旨在“变法自强”,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然而却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9 月 21 日,慈禧囚禁光绪皇帝,重新训政,并且杀害了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广第、杨锐、林旭维新派“六君子”,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迫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日本。
变法维新只存在 103 天就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他们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并提出了更接近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方向的救国方案,比起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爱国者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愿意变更社会制度的救国方案,更前进了一大步,因此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维新派冲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产生了很大影响,唤起了更多的人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