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明珠——河北白洋淀

传说渤海龙王敖玉,生了9个龙子,接连9个龙子都到了该成亲的年龄。龙宫水族,虽然美女如云,但是偏偏他们一个也不爱,龙王龙母很着急。

这天,观音菩萨赴蟠桃会回来,途经渤海时,就从袖内取出一颗莲子托在手心上,这颗莲子是观音特意从瑶池摘来的。然后,观音用柳枝从瓶中蘸出几滴水,将莲子润裂开了。

莲子变成了一个白衣姑娘,菩萨赐名明珠,并告知:“你的使命,是以身造福一方百姓,我有四句真言,你且牢记。”

明珠跪拜:“菩萨请讲。”

菩萨念道:“九龙任先婿,九九难归一,以死求永生,西寻安心地。”

明珠不懂:“请菩萨明示。”

菩萨说:“此乃天机,不可泄漏。你速去渤海龙宫,三月内我不说,你自会明白。”说完,菩萨就返回了南海。

明珠投身渤海。龙王已接到菩萨法旨,知道有一仙女来龙宫选婿。明珠的到来使龙王龙母喜出望外,许诺说:“你选中那个龙子,就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王位。”

9个龙子,无不为明珠的美丽而倾倒。明珠住在龙宫,九位龙子倍加关怀,各献其能,讨明珠的喜欢。他们都希望这位仙女能把爱的彩球抛向自己。

有时,他们共同做游戏,明珠会变成一颗斗大的珍珠,在空中上下翻滚,与九龙子互相追逐嬉戏,名日“九龙戏珠”。

明珠在龙宫只住了80天,还差一天就九九八十一天了。选婿也只能是九龙之一,因为,9个龙子都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各自立下誓言:“龙太子可让,非明珠不娶!”

其中,属潴龙、瀑、漕3个龙子脾气最粗暴,曾经扬言道:“谁敢娶明珠,就刀枪相见!”所以不论明珠嫁给其中任何一个龙子,都会让他们兄弟拼个你死我活。

明珠感到焦虑不安,她想找个安心之地避一避。她忽想起菩萨说过“以死求永生”的真言。所以,明珠为了不给龙宫惹祸,就决定以死来报答九龙子对她的痴爱。

这天夜里,明珠离开龙宫,驾云西去。走了约一个时辰,她低头看见一座城池,名叫安新。安新,安心!明珠心里一亮,便对菩萨的四句真言顿有所悟,但仍不知怎样去造福这一方百姓。

这时,九龙子一齐追来,明珠顾不得多想,一头扎进安新地界。当时,这里连年大旱,地皮都硬如石了。

明珠落地,化做一片清水。众龙子赶到,知道这清水便是明珠的化身,他们大哭一场,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里就变成了一片汪洋。当年,岸边就长出了铺天盖地的芦苇。秋风一吹,苇絮飘飘,如同白雪。

人们说,这苇絮是明珠的白衣变成的,就给这片汪洋起名叫白洋淀。明珠落地处,长出了满淀荷花,这里就成了荷花淀。

9个龙子为使白洋淀永不干涸,让明珠永生,都没回龙宫,就变成了浇灌白洋淀的9条河流。从此,“九龙戏珠”永留人间。白洋淀荷香鱼肥,风景秀丽,被誉为“华北明珠”。

历史上的白洋淀,也有许多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处于燕赵两国的交界之处,史称“燕南陲,赵北际”。

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筑起一道长达250千米的东西走向的燕长城,阻止淀水北泛。从此,奠定了白洋淀从古至今的北界。

后来,东汉白洋淀的变化,受着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那是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由于军需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白沟水渠和平虏渠等,使许多河流同归于海,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海河水系,所以白沟水渠和平虏渠的开凿对白洋淀水域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后来,隋王朝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南北水道,修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北达涿郡的大运河,叫永济渠。但永济渠的开挖,使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洪水排泄受阻,造成了河道中下游决口漫溢,使低洼处积水成为了淀泊。

在北宋时期,为了抗御契丹的侵扰,太平兴国年间采取“导水实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办法,开河引水与淀泊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保州、东至天津的“泥沽海口”屯田防线。

这条防线“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既限制了契丹的侵扰,而且同时又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白洋淀就是这条防线中的一段。据史书《宋史·河渠志》记载:

东南起保安军,西北雄州,合百家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

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起、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以前的“白羊淀”就是后来的“白洋淀”。随着屯田防线的形成,沿线引水灌溉,开辟了稻田。

同样是北宋时期,白洋淀边的州县,为了防御淀河河流洪水危害,相继在白洋淀边筑堤。宋仁宗庆历年间,任丘在白洋淀水域东侧筑堤。

白洋淀北侧,安州城北,易水河畔都筑有古堤,自此之后白洋淀就开始有古堤环绕了。正是这些堤坝,对宋代以来白洋淀湖盆地貌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由于后来为了修建宫殿而大肆砍伐了太行山林木,破坏了唐、宋时期茂密的森林植被,造成山区水土流失。曾经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由于下游河道的淤塞,污泥的淤积、退缩,以致湮废。

地处唐河、沙河下游的白洋淀,在明弘治元年,也就是1488年之前已经成为了平地,“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

后来,明代唐河流至蠡县境内,称为杨村河。原经蠡县洪善堡村南,东流入河间,1517年自蔺家圈口北决,经几地,流入白洋淀,使白洋淀再度成为积水淀泊。历史上写道:“杨村一河决入,始成泽国”。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白洋淀水域宽阔,遍布菱、荷、芦苇,风景秀丽,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赞美白洋淀的诗句,将白洋淀比作西湖、洞庭、太湖一样美丽。

1532年,白洋淀堤防不坚固,溃堤决口,工部郎中徐元祉受命赈灾,在上言治理直隶省的水患之策中,提到“白洋淀”之名称,上书中写道:

一浚支河,令九河之流,经大清河,从紫城口入;经文都村,从涅槃口入;经白洋淀,从蔺家口入;经章哥洼,从杨河村入。

1540年修撰的明嘉靖《河间府志》,白洋淀这个名称才载入史书,书中记载:

白洋淀在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

明朝战略家孙承宗的《白洋太湖歌》,将白洋淀比作太湖。文中写道:

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

在清代,白洋淀仍然是堤防不坚固,而且经常溃堤决口,洪灾严重,造成淀边州县的人们苦于水患频繁。

雍正三年潴龙河决口,白洋淀再次堤溃,雍正皇帝派怡贤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查勘后,怡贤亲王向皇帝呈报了《敬陈水利疏》,并提出了“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的治理意见,并得以实施。

在《敬陈水利疏》中,怡贤亲王指出:

畿内六十余河之水会于西淀,经霸州之苑家口会同河,合子牙、永定二河之水汇为东淀,盖群水之所潴也。

据《任丘县志》记载,雍正三年,怡贤亲王认为赵北口旧桥狭隘、阻碍泄水,就将旧石桥8座改为木桥,升高加宽,又增建3桥,共11桥泄水,使西淀积水畅通下泄。

赵北口南、北是西淀的泄水咽喉,北起雄县十里铺,南至千里堤十方院,长约3.5千米,修有高出水面的叠道。中间有桥11座,由北向南桥名为:易易桥、新桥、炮台桥、广惠桥、徐家桥、赵北口南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第四桥、洪桥、太平桥,包括玉碑亭一座,称“十二连桥”,它们都是南北旱路和东西水路的交通要道。

1726年成立营田局,在安州、任丘等地开辟了稻田。乾隆九年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水引入府河,以利航运。保定南关的船非常多,经过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津保之间往返通航。

1763年划定了西淀和东淀的界线,大清河自雄县下行经过张青口,口西为西淀,口东为东淀。据此,张青口以西的柴禾淀、大港淀、烧车淀、白洋波等淀泊,均属西淀。

乾隆中期,任丘知县刘统重修唐堤。经过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治理,白洋淀地区经济有所发展,自然景色更为优美。“任丘六景”中的“长堤烟柳”指千里堤,“枣林晚渡”指枣林庄,“白洋夜月”指白洋淀,此三景均在白洋淀。

诗人留下了很多赞美白洋淀景色的佳句。如清朝文人李经垓的《白洋夜月》:

一水沓无际,平波静不流,

三庚渔火熄,清影射双眸。

帝王们也在白洋淀内依村傍水修建了赵北口、圈头、端村等行宫,以观赏白洋淀秀丽的自然风景。

白洋淀是我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的。

白洋淀有大小淀泊143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平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

为控制湖区水位,在白洋淀东部自然泄水处建有枣林庄大闸,引入大清河北支的南拒马河,扩大了水源。由于南拒马河含泥沙量大,淤积严重,湖泊面积和容积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白洋淀曾有一段时间干涸,后来大雨又使白洋淀湖区恢复了。白洋淀在冀中平原的大洼淀,形状如同一个巨大的胃,汇集了从南、西、北三面流来的唐河、府河、漕河、拒马河等9条河水,然后从淀泊东面经赵王新河、大清河汇入大海。

白洋淀被多条沟壕连接,淀淀相通,沟壕相连,形成了巨大的迷宫。淀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

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渺,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夏季,莲菱蒲苇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

秋季,白洋淀天高气爽,气候宜人,鱼跳水面,蟹肥味香,鱼船队队,捕捞繁忙。冬季,白雪皑皑,冰封大淀,一派北国风光,各种冰床穿梭往来,如同燕子在空中飞翔,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滑冰场,可任自由驰骋。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后来有九河入淀之势,所以后来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

白洋淀的形成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了仙药,她身不由己,飘飘然离开了月宫,就在她将要落入凡间的一瞬间,猛然惊醒,这一惊非同小可,随身铜镜落入人间,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便形成了143个淀泊。

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潴龙河冲积扇相夹持的低洼地区,是华北平原常年积水的较大湖泊,其中集结了很多大小河流的洪水和沥水,自西向东,由南向北构成了扇形河网,汇流一处,形成了天然洼地。

淀区总的地势自西向东略有倾斜,地势平坦,为冲积平原洼地。地势较高的土壤发育为褐土,地势较低的为潮土。园田一般的高度在8.5米左右,是由于常年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也就是湖沉积的沼泽土。

白洋淀文化苑是集优美生态文化、悠久历史文化和淳朴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湖区,其间共有几大亮点:西淀风荷、东堤烟柳、康熙水围行宫、敕赐沛恩寺、祈福钱屏等,一起形成了白洋淀文化苑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白洋淀鸳鸯岛的周围芦苇环抱,荷花簇拥,岛上设施齐全。白天,极目远望,视野开阔,淀风徐徐,波光粼粼,可以看到整个淀区秀丽的景色,还可以闻到莲香阵阵,使人心旷神怡;夜晚、渔家灯火、鸳鸯印月,如诗如画。

荷花园内栽植着多种荷花,品种多而美,景色雅而奇。荷花园内有五区、四园、三港、二滩、一山。园内有十里环园路、百顷荷花塘、千丈赏花桥、万米船航道等景色。

白洋淀在明清时称为西淀,而西淀风荷就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暮春之时,淀水清新一碧,小荷才露尖尖角,叶儿或覆水含露,或蜷缩如小舟,清丽可人;仲夏烈日,荷叶田田菡萏初放,馥香沁人,避暑则暑为退,纳凉则凉逐之生,或荡舟其间,荷叶亭亭如盖,戏水弄荷,或稳坐钓鱼亭,尽享悠闲之乐趣;秋日里,划着小舟穿行荷叶中采摘莲蓬,别有情趣;冬天来了,淀中残荷败叶犹有傲霜枝,余香犹在,余韵犹存,又是一幅冬日美景图。

康熙水围行宫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是康熙皇帝水围白洋淀时驻跸之处。由于白洋淀近在京畿,水面开阔,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康熙曾40次在此驻跸。

行宫之内有前殿、后宫、御书房、御膳房和朝房等,其中风物器具寂然如初,笔墨纸砚铺陈有序。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青砖琉瓦、檐角脊顶勾心斗角。

宫殿内侧碑廊琳琳,曲折绕之,有康乾二帝御笔亲题诗赋,或写白洋淀风光之秀丽,或抒水围行猎之豪烈,或写渔翁莲娃之悠乐。

祈福钱屏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远远望去,一条巨龙抓住一枚硕大的古铜钱正欲腾空飞天。这枚巨钱天下无双,身若从孔中而过,预示着能够财源滚滚,永立商海潮头,但身处其中,又让人感觉到钱乃身外之物,需尽情享受美好生活。

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河北的避暑胜地。白洋淀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白洋淀好像披上了绿带霞衣;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原野上。

[旁注]

蟠桃会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为西王母诞辰,当天西王母大开盛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

时辰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两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我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一直沿用。

永济渠 是继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之后开凿的又一条重要运河。永济渠是隋朝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隋代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这是白沟的改道,并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向东移。

太平兴国 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年号,赵光义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共计近8年。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契丹 古代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我国北方。辽代末年,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

宋仁宗(1010年~1063年),原名赵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仁宗皇帝在位时期,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他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顶峰。

工部 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知县 古代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军事战略家,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他到山海关督师,选拔并培养了一批文武将领,恢复失地400余里,逼迫努尔哈赤后退700里,营造了著名的关宁防线,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

朱轼(1665年~1736年),字若瞻,号可亭,谥文端。前清名臣,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为乾隆帝师。他颇具惠政,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卒后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嫦娥 本作姮娥,因为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她是我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传说中因她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得的不死药而奔月。在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

铜镜 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镜以秦代为古,批量铸镜始于秦朝。

笔墨纸砚 我国独有的书写工具,又叫作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诸葛的笔。徽州李廷圭的墨。澄心堂的纸,江西婺源龙尾的砚。后来宋朝的“笔墨纸砚”则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阅读链接]

传说在古时候,白洋淀是个水草丰盛、物产极多的地方。淀里有个小村,住着上百户人家,家家丰衣足食。日子长了,这些人家生活就开始奢侈起来。只有一家是例外的,那就是村西头新搬来一户姓王的小两口。他们为了生计,开了一个小饭店,供来往客商吃饭。

这事惹得玉帝大怒,决定让这个村子在石狮子红眼时,沉到水里,以惩奢侈。执行玉帝命令的神仙担心误伤俭朴的小两口,就装扮成化缘僧人前去察访,就把天机泄露给了小两口,然后飘然而去。

小两口不信僧人的话,便去村中察看,结果看到顽皮学童爬上石狮,用红笔点了狮眼。这一下可不得了,只听见轰隆隆的震天响声,眼看村子往下沉,小两口急忙跑回小店,才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