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争涌——七十二名泉

传说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人做了个乘船漂游仙境的梦。他在醒来以后,竟然忘了那条船停在了什么地方。他一心想找到船然后乘着船去仙境,就急忙离开家,云游四方去了。

有一天,他沿着黄河来到济南,忽然觉得身上有一种相识的感觉,他很快想起来了,这里就是他梦中的那条船。他使用法术,围着济南转了三圈,总算找到了船头、船尾和船身。于是,他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要把济南这条大船开走。他在济南西门外一个小店里住下,就等良辰吉日那一天的到来。

这家小店的主人,是一个父母早亡、无亲无故的小伙子。他为人憨厚热情,开个小店,也就是为了维持生计。这天夜里,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人,满头银发,仙风道骨,很认真地问他:“小伙子,你喜欢济南吗?”

小伙子回答说:“老人家,济南是俺的家乡,俺怎么能不喜欢呢?”

老人说:“小伙子,住在你店里的那个人已查出济南是一条停着的神奇大船,他想把船开到仙境去,你愿意吗?”

小伙子急忙摆手说:“那可不行。”

老人说:“那你就挡住他吧!”

小伙子急忙问:“怎么才能挡住他呢?”

老人说:“你既然不能把这个人赶走,又不能伤害他,怎么挡法,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人说完就不见了。

小伙子一下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他睁大眼睛一看,床前直立立站着一根烧火棍。他觉得蹊跷,这烧火棍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翻身下床,拿起烧火棍,左看看、右看看,也没有看出有什么端倪来。可是怎样才能挡住那个人,不让他把济南这条大船开走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好办法。

这时候,天刚朦朦亮,那个人从客房里走出来,对他说:“店主人,我要走了,结账。”

小伙子收了店钱,他知道这个人要去开济南这条船了。小伙子手里拿着那根烧火棍,急得团团转。他想,难道就让他把船开走吗?绝对不行!

小伙子急得用烧火棍敲地,忽然觉得鞋湿了,他低头一看,地下被烧火棍戳了个大窟窿,正呼呼地向外冒水呢!小伙子眼睛一亮,心里想,对呀!船里有了水不就开不走了吗!

接着,小伙子拿起烧火棍就跑出门外,他跑一段就戳一个窟窿,每一个窟窿都变成了咕咕嘟嘟往外冒水的泉子。船漏了,就凭那个人再有本事,也不能把济南这条大船开走了。

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便数了数,小伙子用烧火棍整整戳了七十二个窟窿,冒出来的水又清又亮,没日没夜地向外冒着,于是,人们就叫它七十二泉,并归纳为济南的四大泉群,分别是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

传说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已,其实,历史上曾被列为72名泉有110处泉,后来可查的有70处左右。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

历尽沧桑,志书转录七十二泉名称、位置及所处地名,都有许多变化。七十二泉的说法始于700年前。那是在金代时候,有人立《名泉碑》,列举了济南72个名泉。此后,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

济南的一处处名泉,历经千百年历史,一直遗存,展示着泉城特有风貌,寄寓着泉城人民世世代代爱泉、保泉、珍惜历史遗产的心愿和功绩,其间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韵味。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了公元前694年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代国君鲁桓公与齐国第十四位国君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就是后来的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的中心,南靠千佛山,北望大明湖,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趵突泉又名“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北魏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称“泺水”。其中记载:

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趵突泉”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宋代熙宁六年,就是公元1072年,由著名文学家曾巩所撰《齐州二堂记》中说:

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可见,“趵突”这一称谓当时还只是在民间流行,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

曾巩曾出任过济南太守,他非常热爱这里山水,他有一首描写这里泉水的七律诗,题目就叫做《趵突泉》。诗曰: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并写出了《趵突泉诗》来表达对趵突泉的喜爱。诗曰: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

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

清代著名学者李文藻、周永年所编撰的地方志《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

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清末著名作家刘鹗在编著的《老残游记》中记载:

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趵突泉泉水出露标高原为26.49米,最大涌水量每天为16.2万立方米。后来的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周围有观澜亭、泺源堂、来鹤桥、蓬山旧迹坊以及历代名人题咏趵突泉的诗文碑刻等名胜古迹。

“趵突腾空”为明清时代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度左右,在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黑虎泉是济南的第二大名泉,位于大明湖畔,北与解放阁高低错落,相映成趣。沿着济南护城河两岸,东起解放阁,向西长约700米,共有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莲泉、一虎泉、金虎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等十四泉,统称为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宽1.7米。洞门由青石砌垒,上有巧石悬挂,下有顽石啮波,左右秀石错落。洞穴隐露,从远处望去,内有一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显得黑苍苍,如猛虎深藏于其中。

黑虎泉泉水涌量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众泉中占第二位,每日最大涌水量约4.1万立方米。黑虎泉池南壁并列三个石雕虎头,泉水流过暗沟,经三个石虎口喷出,取“口内悬河”之意,波澜汹涌,水声喧腾。池北为一水闸,水在此形成水帘,泄入护城河中,形成瀑布。然后流进长约13米、宽约9米的石砌方池中,池内泉水清澈,青藻漂浮。

池北为一水闸,水漫流形成水帘,泄入河中。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巨石,发出粗犷的鸣响,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惊人的吼声回荡于洞中,酷似虎啸,故称黑虎泉。

明代崇祯六年由“三齐文献”之称的济南人刘勅曾对黑虎泉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

喷珠飘练,澄澈可鉴眉睫。泉溢而出,轰轰下泻,澎湃万状,飘者若雪,断者若雾,缀者若流,挂者若帘,泻为圆池,名曰太极。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击,珠迸玉碎,潆洄作态,其声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击缶……十丈外蒙蒙洒人。

明代著名诗人晏壁所编著的《济南七十二泉》诗,写出了黑虎泉磅礴的气势:

石皤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

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

明代诗人晏壁所作的《济南七十二泉·黑虎泉》一诗,生动刻画出了黑虎泉的声貌:

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

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

在明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上方曾建有黑虎庙,院内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丽。后来,在黑虎庙旧址新建的一处小庭院院内,东有月门、茶亭,西有曲廊小亭,假山叠布,洞壑迂回,幽静蜿蜒,清雅宜人,游人登临其中,赏泉观景,休憩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珍珠泉是济南的第三大名泉,位于大明湖南侧。池中泉眼甚多,依栏观赏,泉从沙际而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与池中成群鲤鱼吐放的水泡相融相伴,构成“鲤鱼戏珠”的胜景。

又因平地涌泉,水泡升腾,如泻万斛珍珠之势而得名,故称为珍珠泉,又名“北珍珠泉”。因为在济南,有两个名叫“珍珠泉”的地方。一个属于黑虎泉泉群,位于娥姜水东端南岸的珍珠泉,另一个则是大明湖南侧的珍珠泉。因方位之别,前者称为“南珍珠泉”,后者称为“北珍珠泉”。

无论是珍珠泉水泡冒涌的密度,还是水泡冒涌的广度,南珍珠泉都不如北珍珠泉,如果把前者比为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后者则无愧为大家闺秀。

一池串串的“珍珠”疏密有度地辅排在整个泉池中,显出一派雍容大度。欣赏此泉,会产生一种宏阔而又沈静的感觉。

珍珠泉平实而又美丽,泉池四周的汉白玉栏杆像一袭洁白的围裙,衬得这位绿色夫人更加端庄。池边设有楼台,稍示距离的岸柳与古树,谦恭地侍候着前来光顾的游人。池面水平如镜,没有波澜,池水清澈见底,好看处,全在池中。

如此美丽的泉水,自然引来无数的赞美。明代诗坛“前七子”之一济南边贡曾赋诗咏赞珍珠泉曰:

曲池泉上远通湖,百尺珠帘水面铺。

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

闲来梦想心如见,醉把丹青手自图。

二十六年回首地,朱阑碧树隔“方壶”。

这位诗人相隔26年还在挂念着珍珠泉,可见珍珠泉的魅力之大。清朝学士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

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

清朝乾隆皇帝到济南看到珍珠泉大为赞赏,遂写下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句:

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

其中孰臣擘?趵突与珍珠。

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

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

卓冠七十二,分汇大明湖。

在这位皇帝眼里,珍珠泉比趵突泉还美,它的天然之美,可以居七十二名泉之冠。珍珠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呈长方形,面积为1240平方米。周围砌以雪花石栏,岸边杨柳轻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飘撒的万颗珍珠,迷离动人。

池中的游鱼,往往会与游人凑趣。或许它们胸中自有万贯珠玑,自恃其能,致力与泉眼较量,它们也时时处处奋力地吐着珠玑,与来自珍珠泉底的珠玑相媲美。有时双珠结对汩汩而上,有时双珠相击玉碎无影,而无穷无尽的新珠又相继而生,“珍珠泉”真是“珍珠”无尽啊!

珍珠泉的西北角有濯缨池,是由泉水汇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经百花注洲后进入大明湖。珍珠泉区为一座清雅的庭园,松柏苍翠、杨柳低垂,泉池楼阁错落有致。园内罗锅桥西侧,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具有千年的历史,相传是济南太守曾巩所栽种的。

在珍珠泉周围有许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环泉、太乙泉等,被统称为珍珠泉泉群。

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外,泺源桥北,南临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是济南的四大泉群之一。五龙潭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则应,因此元代有好事者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自此便改称五龙潭。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五龙潭为净池,是大明湖之一隅。五龙潭的四周,有很多历代建筑,有大明寺、客亭及古历亭。

古历亭,就是日历下亭,因历山而得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

泺水北为大明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

据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于钦编写的《齐乘》中记载,净池就是五龙潭。由史实可见,北魏时的日历下亭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客亭,是官家为迎宾接诏所建。唐朝大诗人杜甫就在此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自此已有古亭之称。

据史书《旧唐书》记载,天宝元年,齐州改为临淄郡,所以当时也称此亭为临淄亭。在唐末,历下亭随着古大明湖的消失而消失。

在唐朝时有“水练寨”之称的五龙潭,这里是先贤旧地,建有秦琼祠堂,遂有秦琼府邸的传说。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

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

后来,经过秦氏后裔的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秦琼府第,只有先贤所建的唐代胡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五龙潭秦家所有。

在元代初期,潭侧建凝碧宫,明清时期,又先后建起了灵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杖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其中最有名的为著名学者、戏剧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后因年久失修,馆舍亭阁大都倾倒。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记》中写道:

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

后来在“潭西精舍”旧址建起了潭西阁、展厅和游廊。经过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丛木隐一小亭,取自道家经典著作《庄子·在宥》中的“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括“龙”字。后人在亭中还可赏看龙潭秀色的美景。

五龙潭历经各朝代的整修,后池长70米,宽35米,以石砌岸,池广水深。溢水标高25.80米,日涌水量最高4.3万立方米。五龙潭水沿石渠穿街过院,蜿蜒北流,经生产渠,流入西泺河,最后注入小清河。

五龙潭泉群共有泉池29处,分别是:五龙潭、天镜泉、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温泉、悬清泉、净池、醴泉、洗心泉、回马泉、静水泉、濂泉,西蜜脂泉、东蜜脂泉、月牙泉、青泉、官家池、赤泉、玉泉、井泉、泺溪泉、虬溪泉、金泉、裕宏泉、东流泉、北洗钵泉、显明池、睛明泉、聪耳泉。

五龙潭是济南诸泉中最深的一个,泉水碧绿凝重,深不见底,终年涌流不息。济南泉水不仅多如繁星,而且各具风采:或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或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或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

历代名人如欧阳修、曾巩、苏辙、赵孟頫、王守仁、李攀龙、王士祯、蒲松龄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这些泉水,或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由此可见,济南的泉水不仅具有自然的美,而且更有人文的美。

[旁注]

《名泉碑》 济南原有镌于金代的七十二个名泉名称的《名泉碑》,习称为“金《名泉碑》”。后来碑虽不存,但元代于钦撰著的《齐乘》却予了收录,并注其所在,并一直流传。

《水经注》 由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他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后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他后来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济南八景 包括趵突腾空、锦屏春晓、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个个风景秀丽,个个美轮美奂。

琵琶泉 位于黑虎泉西侧。因水声淙淙,犹如琵琶扬韵而得名。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水自池底岩孔涌出,由北岸溢出,跌宕下泻,迸落河中,立于琵琶桥上赏泉听音,别有风趣。

曲廊 依墙又离墙,因而在廊与墙之间组成各式小院,空间交错,穿插流动,曲折有法或在其间栽花置石,或略添小景而成曲廊,不曲则成修廊。

边贡(1476~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为“弘治四杰”。边贡诗集,多有佳作,沉稳平淡,风格朴质,是其所长,而题材狭窄,调多病苦,为其弱点。

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述庵,一字兰泉,又字琴德。他天资过人,于学无所不精,著述甚富,除《金石萃编》外,有《春融堂诗文集》六十八卷,《明词综》十二卷,《国朝词综》四十八卷,《湖海诗传》四十六卷,《续修西湖志》、《青浦志》、《太仓志》、《陕西旧案成编》等。

舜泉 位于济南舜井衔中段西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有收录。以虞舜掘井出泉的传说而得名。池呈井形,井口直径0.5米,石砌井壁,上置块石雕凿的圆口作岸,周饰石栏,井内垂铁链,寓“舜井锁蛟”之意。池西墙壁挂《舜井》黑字铜匾。

于钦(1283~1333)字思容,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他器资宏达,以文雅擅名于当时。官室中书省兵部侍郎,奉命山东,为益都田赋总管。所著《齐乘》,是山东后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全国名志之一,久负盛誉。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东卉,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桂馥书法晚称老苔,一号渎井,又自刻印曰渎井复民。他是著名书法家,文字训诂学家。他精于考证碑版,以分隶篆刻擅名。著有《说文义证》、《缪篆分韵》、《晚学集》等。

濂泉 位于济南五龙潭西北隅,《济南市志》有收录。泉水以料石砌垒,呈不规格形,长、宽各20米,深2米。水自池底多孔涌出,腾起串串水泡。池上架平台,台上建亭,额题“寒玉”,亭接水廊,廊连濂轩,亭廊前石铺场地上,常有泉水漫溢,呈现出“清泉石上流”的景观。

[阅读链接]

传说在远古时代,中华始祖之一的舜,他从小跟着当地百姓耕种,逐渐显示了他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在舜30岁,尧帝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并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有一年,舜远行南方,而山东一带遭受大旱,娥皇、女英带领大家向龙王要水,人人双手都磨出了血泡,终于挖出一口深井。正在这时,南方传来舜帝病倒于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当即启程南行。

看着挥泪话别的人们,娥皇、女英禁不住一串串泪珠洒落大地。突然“哗啦”一声,泪珠滴处,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涌出,这就是后来的珍珠泉。后人有诗曰:“娥皇女英异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