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洞府——湖南洞庭湖

相传在那古老的年代,东海龙宫三公主到天庭拜见玉皇大帝时,失手摔破了一只凌冰碗,玉帝大怒,便命太白金星领三公主到凡间受点苦难。

三公主和太白金星便化作流民爷孙俩模样,找到平原上的一家姓卿的财主家。财主家拥有万贯家财,良田千顷,九进大宅院,楼高三层,气派无比。

老两口有一双儿女,但一直都没有婚配。一家四口都是爱财如命的吝啬鬼,财主婆的心肠更是歹毒无比。由于卿家声名狼藉,乡民无不恨之入骨。

三公主对太白金星说:“爷爷,这户人家真的好富有啊!珍珠玛瑙用斗盘晒,金钱粮米就不知有多少啊!就在这里住吧!”

爷爷说:“好,走吧!”

卿财主见走进来一个白发公公和一位美貌姑娘,连忙问道:“请问长者到此何事?”

太白金星迎上前去,答道:“老翁姓白,东海人氏,儿子儿媳早年病故,膝下只有这个芳龄十六的孙女,早闻员外令郎聪颖过人,因故还未婚配,所以我特意将孙女带来相许,不知您意下如何?”

卿财主听了,忙招呼落座,唤侍人前来敬茶,自己跑到后房,找老婆商量去了。

财主婆来到客厅,见了貎美的三公主,不觉动了心意,就对太白金星说:“好吧,老爷爷!今天正好是黄道吉日,就让他俩成亲吧!”

当夜,卿家张灯结彩,看二人入了洞房,太白金见三公主完了婚事,就悄然返回天庭复旨去了。但是,谁知这家人第二天不仅对三公主做的饭菜不断指责,还让三公主到山上去放羊。

秋天到了,凉风瑟瑟,三公主赶着羊群上山,有气无力地甩着羊鞭子,想着远在东海的龙王父亲。她来到后山,一个书生打扮的书生与她不期而遇,原来这个书生就是来看望三公主的仙界书童,三公主随即将在卿家的遭遇对书生详细地说了一遍,又将自己写的血书塞在亲手为父亲做的寿鞋里面。

书童回到东海,跟龙王说了三公主的遭遇,龙王大怒,要给三公主报仇。

自从逼三公主到山上牧羊后,卿家人还派人仆人暗中盯梢。仆人见有书生模样的人去找三公主,就赶紧告诉了卿家老婆子。仆人还把事情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遍。

卿家老婆子来到厨房查看,只见大水缸里水波荡漾,有两只牛角似的东西伸出水面,老婆子好生奇怪,上前一摸,只见角叉一拱,一条大青龙张牙舞爪地从大水缸里跃了出来,吓得老婆子“哎呀”一声,瘫倒在地。

大青龙头一伸,尾一摆,一绺粗大的水柱破缸而出。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地裂天崩了……接着又是一声巨响,除了平民百姓居住的赤山外,整个卿家院落连同方圆八百里的平地,统统陷落了下去,成为了烟波浩渺、深不可测的大湖泊。

大湖泊是由大青龙钻的一个洞形成的,人们说这个洞就连着龙庭,因此,人们就称这个大湖泊叫洞庭湖。

“洞庭”一词,最早见于楚国著名辞赋家屈原所著的《楚辞》。屈原在他的诗篇中多次提到“洞庭”。如《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在洞庭湖畔度过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从《九歌》推测,“洞庭”之名始于2300多年前。

在历史上,对“洞庭”名称的由来,仁智各见,众说纷纭。《山海经·中山经》称: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

有人称,《山海经》所提“洞庭之山”就是后来洞庭湖中的君山;“帝之二女”就是指屈原诗中所称的“湘君”和“湘夫人”。

据史料记载,洞庭湖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在春秋时期,“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洞庭湖本为华夏第一大淡水湖。

当时的云梦泽横穿湘鄂两省,面积曾高达40000平方千米,因此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有“云梦者八九百里”之说。

后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因此称之为洞庭湖。

但是,由于当时洞庭湖夹在沅、资二水之间,所以湖泊水体很小,并没有让人注意到它,因此秦汉以前的著作《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没有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湖泽之内。

在东晋时,洞庭湖逐渐扩展,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渐渐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建,奔腾的长江来水,进入凹陷正在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

南朝宋时文人盛弘之在地理著作《荆州记》中这样描绘: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便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

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历史上洞庭湖区一直处在缓慢的下降当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大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描绘了洞庭湖湖面的辽阔及雄伟气势。他在《游洞庭湖》诗中写道: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在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扩展。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他采取了“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

从此,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的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了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

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清咸丰二年及同治十二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个出口,形成4个出口分流的局面,荆江泥沙大量流入洞庭湖,这使得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的下沉量。

后来,湖泊一直经历着自然淤泥消亡的过程,特别是随着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的北部不断向沼泽化演变,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的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由南、东、西洞庭湖三个重要湿地组成,是长江极为重要的吞吐调蓄型湖泊。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

洞庭湖地区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的一个大湖泊。

在洞庭湖有很多景点。在东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到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从此处远眺洞庭,景色特别雄伟壮观。民间传说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故事正是源于此地。

滨湖的风光极为秀丽,景点很多,如岳阳楼、君山、龙涎井、柳毅井、南湖公园等名胜古迹。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君山在岳阳西南15千米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君山上有72个大小山峰,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

唐代的刘禹锡在《望洞庭》诗中中写道: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只是一则浪漫神话传说而已,不足为信。

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了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有人建成了二妃墓。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方竹、实心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等。

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因尧女湘君所游处而得名,面积960平方米,位于岳阳西南12千米的东洞庭湖中,与岳阳楼遥遥相望,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君山素以“集奇撮胜”之地著称。这里,湖光因山色生胜,风景与名胜争妙。君山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在飞来钟下面有一口龙涎井。龙涎井由来已久,因为君山地形酷似乌龙卧水,龙涎井前方为龙口,张口向南,两边钳形山嘴,为龙的上、下腭,中间的小山是龙的舌头,又因井水清澈纯净,就像是龙舌头上面一点点滴下的涎水,故称“龙涎井”。

龙涎井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雅名,对君山的地形进行了形神毕现的生动概括。据传,当年湘妃寻夫到君山,口渴异常。她们对爱情的忠贞感动了洞庭湖中的乌龙,乌龙便化成一座小山,张开双腭,伸出舌头,让龙涎滴出,滴在山角下,便化成了一口古井。

湘妃见到古井,喝着井中香甜的龙涎,顿时觉得精神振奋。后来,湘妃投湖,乌龙悲伤过度,就化为了一座小山。后来,龙涎井就坐落在这座山下。

柳毅井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根部,也称橘井。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曾经有个老和尚作过试验,用半斤丝线,一端系上铜钱吊下井去,丝线放完了,还未探到井底。

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橘树,故此井又名“橘井”。后来井旁的橘树就不复存在。柳毅井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古时候有一落第书生柳毅路过陕西泾河,遇见洞庭龙女牧羊荒郊。龙女说自己在泾河夫家备受虐待,要求柳毅传书解救,柳毅立即允诺。

龙女得救后思慕柳毅,后经许多曲折,二人终于结为美满夫妇,这就是当地人流传的《柳毅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但关于柳毅的传说却永远在民间传颂……

南湖是由洞庭湖派生出来的自然湖泊,属洞庭湖风景名胜的主景区之一。湖面终年碧波荡漾,港湾曲折,有“一龙赶九龟”的地貌造型。

南湖北港湾口有一座古代建造的三眼桥,建在紫荆堤中间,在以前的几百年间,紫荆堤是岳阳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水路通道。

南湖风光极其秀丽,西通洞庭,南临赶山、北接金鄂山,湖水漫延交错,在峰峦之间回叠。湖中产鱼,两岸产茶,鱼肉鲜美,茶叶清香。因而,自古以来,南湖就成为文人墨客泛舟品鱼、饮喝吟诗的最佳场所。

唐朝宰相张悦曾贬谪岳州,经常招来很多文人在湖中唱和。诗仙李白好像对南湖是情有独钟,他吟出的诗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丹青画。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更是以白描的手法来直接赞美南湖。南湖及其滨水地带荟萃了众多文物古迹,蕴含了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生动的民俗风情。

洞庭湖人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堡垒,又是其他民间文化和流派的精神乐园。从战国末期屈原放逐到沅湘与当地老者的对话,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其价值取向的差异。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最后只能“宁赴湘流”,令后世之人感叹惋惜。洞庭湖人文积淀中所包含的一些特质性的东西,如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创新、求变、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个人遭到不幸时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

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把它与其他区域或者水域文化相比较,就能凸显出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差异性。

总而言之,洞庭湖的人文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之地位,与其他地域主要是湖泊地区相比较,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

洞庭湖的创作题材以咏史、描景和抒情为主,从屈原开始,经过著名诗人陶渊明,再到李白、杜甫、范仲淹等,脉络清晰,一以贯之,都根植于湖区的一方水土和人文,随后形成了鲜明的主题。

湖湘地区因远离中原传统文明的核心区,历史时期与西域、东北等区域一直作为中原王朝远谪和流放政治对手的场所,流放不是始于屈原,但屈原被放逐,尤其是流放到沅湘地区之后,其一系列的创作成为汉民族文化的总根源之一。

洞庭湖区的人文积淀之所以丰厚,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因素。它不排斥理想主义的爱情和世俗环境下的喜怒哀乐,也不会排斥道家的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等,屈原《沧浪歌》中的“清兮”、“浊兮”能够成为湖区人们生活的一种类型,为陶渊明一类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梦。

洞庭湖是我国内陆淡水湖的翘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推进环湖生态建设,充分发掘和利用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湖区人文历史特色的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洞庭湖的人文历史,便会惊奇地发现,洞庭湖人文之深厚,历史之悠久,它不但拥有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同时具有丰富多彩的、与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和民间信仰。

洞庭湖的交通区位十分特殊,它起到了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作用。无论古往今来交通状况发生什么变化,南来北往、从东到西的人士几乎都要通过这一区域,而大凡在我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文化人物,几乎都到过洞庭湖,他们或者为官,或者遭贬,或者流寓,都曾流连于这一片区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洞庭湖流域的文化现象成为其人文创作的独特环境,特别是面对现实社会问题形成的这一地域文化重实践、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使得湖区的文化大师们不仅具有自强不息的品质,还养成了洞庭湖水域文化的奋斗精神。

屈原在这里曾与渔父对话,强调自己世人皆醉而本人独醒,举世浑浊而自己独清,绝不随波逐流。杜甫晚年流落湖湘,在贫病交加之际,仍然高唱“戎马关山北,凭栏涕泗流”。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勉励好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前人曾用“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来形容个人所处环境、心境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悲愤出诗人,贫穷而后工,正是洞庭湖浩浩汤汤的湖水拍打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心中块垒,激扬了他们的满腔豪情,使他们为时代人们讴歌,为国家民族呐喊,这就是洞庭湖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旁注]

太白金星 原叫李长庚,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负责传达各种命令。金星在我国古代称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在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谓是核心成员之一,论地位仅在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

龙王 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力。后来佛教传入我国,佛经中称诸位大龙王“动力与云布雨”。唐宋以后,帝王封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后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我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他善于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郦道元(470年~527年),字善长,出生在北魏的官宦世家。他父亲曾经做过平东将军,郦道元也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439年,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使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但是,在孝文帝死后,郦道元也慷慨殉国,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大臣,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刘海戏金蟾 来源于道家的典故,传说刘海少年时上山打柴,看见路旁一只三足蟾蜍受伤,便赶快上前为之包扎伤口,蟾后来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与刘海成婚生子,妻子能口吐金钱和元宝。

娥皇、女英 古代传说中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姐姐叫娥皇,妹妹叫女英,姐妹同时嫁给舜帝做妻子。舜继承尧的帝位,娥皇女英就成为了妃子,后来舜到南方巡视,死在了苍梧。娥皇女英去寻找,眼泪撒在青竹上,竹上生出了斑,故被人称之为“潇湘竹”或“湘妃竹”。

飞来钟 原为君山崇胜寺的古钟,在南宋淳佑五年时,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重修崇胜寺时又复制一钟,钟高一丈多,大数围,重4000余斤,上有“淳佑五年造”,钟身上铸有“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6个大字,四方凸出的部分用青铜浇铸的四条金龙,栩栩如生,形态逼真。

铜钱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我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丹青画 又称水墨丹青画,是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长期以来水墨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国画中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所以,这样的国画也称为“水墨丹青画”。水墨丹青画一般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沧浪歌》 被《楚辞》收录,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后传为历史佳话。

百姓 范指普通老百姓。在战国以前,“百姓”是指有姓之人。那时候有姓的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平民,不知道老祖宗在哪里,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了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将领,世称“范文正公”。庆历三年,他与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因为遭反对,他被贬为地方官。

[阅读链接]

传说,每年春节,洞庭龙王都要扮成凡人模样,来到凡间看热闹,和老百姓一起过新年。

百姓知道只要是洞庭龙王一出现,就有金凤凰飞来,盘旋于洞庭湖之上。百姓本不认识龙王,但是只要看见金凤飞来,就知道龙王已经到来。

洞庭湖畔,神龙和金凤同时出现,龙凤呈祥的景象预示着来年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为了来年的风调雨顺,膜拜龙神的洞庭湖人就制作金龙,挨家接户舞龙灯,叫人们敬奉龙,求神龙保佑,祈求吉祥与幸福。

久之,新春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挨家接户舞龙,亦成为洞庭湖地区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而随龙飞临的金凤凰,也在洞庭湖边落户下来,成了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