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江苏太湖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的寿辰,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送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了。
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各种玉石雕琢的飞禽走兽,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这个大银盆远远望去,好像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口。
王母娘娘做寿诞,举行蟠桃盛会,因为没有请弼马温孙悟空,结果孙悟空发了脾气,他就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大银盆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棒子打了下去。
银盆从天上落到地上,在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了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一个36000顷的湖,因为这个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叫做“太湖”。
那72颗翡翠就变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的四周。银盆里玉石雕刻的鱼,就变成了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银盆里玉石雕刻的飞禽,就变成了对对鸳鸯。银盆里那些雕刻的走兽,就变成了湖边树林里的野兽。
有了太湖之后,人们都感叹它的神奇,都逐水草而居,不断搬迁到太湖边居住,希望粘粘太湖的灵气。久而久之,人越聚越多,逐渐形成了太湖县。
太湖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县隶属于楚国。后来在太湖小池出土了一批罐藏的楚国时期铜贝币,说明了太湖的悠久文明。
到了秦朝,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设置了九江郡,也就是后来的寿县城关。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时,改属衡山郡,也就是后来的湖北黄冈之北和皖县西南地区。
公元前206年,西汉时,太湖县改属番君吴芮衡山国的皖县地。公元前203年,改属英布的淮南国衡山郡。公元前173年,淮南国被废除,衡山郡直属汉廷。后来又不断更换所属和设置。
在三国时期,太湖属于吴国扬州庐江郡皖县西南地区。在西晋时,280年,庐江郡属扬州庐江郡皖县地域。在东晋时,413年,新设置了晋熙郡及怀宁县,均管辖原来皖城,属于豫州。东晋末年,又在后来太湖县境内设置了青城县,属于晋熙郡。
太湖县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310年,就有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建寺造塔。他曾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争取朝廷把佛教纳入官府保护之下的人。
南朝太祖在448年,设立太湖左县。后来南朝又设立龙安郡,下辖有太湖左县和东陈县。
隋朝在583年,废郡改州,晋熙郡改名为熙州,太湖左县改名为晋熙县。后又将晋熙县恢复太湖县的名字,去“左”字,属于同安郡。
唐朝在621年,改名为太湖,隶属于舒州,县名一直沿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改为洪武元年,当时太湖县隶属江南行省安庆府。先后安庆府直属中书省、直隶六部、南京等。
清朝顺治期间,太湖县隶属于南直隶安庆府。1645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1662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先后还治芜湖、改属安徽安池太道、裁安池太道、江安十府储粮道、宁池太广道、庐凤道、皖南道。太湖所在区域之所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完全是因为地理位置太过重要所致。
太湖位于江苏南部,全部水域都在江苏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湖州相连。它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太湖横跨苏州的吴中、相城、虎丘、吴江和无锡的滨湖、宜兴以及常州的武进,最后还有湖州的金湖岸线。太湖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地管辖。太湖南岸从父子岭起,沿湖岸线为苏浙行政区域分界线,湖州太湖沿岸线长57.86千米。
在古时候,太湖又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等,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淤泥填海湾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近一万年前由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滆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因为是陨石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破坏,所以古人称太湖为震泽。
在古代,太湖有“一湖跨三州”之说,主要水源有两处:一处是来自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以下分为70多条河流注入;另一处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别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河流注入。
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流下泄至长江,主要有下游的娄江、吴淞江、黄浦江为主的“三江”。其中黄浦江是最大泄水河道,其余诸河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了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这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镇江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
太湖中有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
据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太湖在苏州府西南15千米,常州府东南40千米,浙江湖州府北14千米。其滨江之县为:
苏州的吴县,吴江,常州武进区,无锡,宜兴,乌程,湖州的长兴区,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或谓之震泽。吴郡志载,太湖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中游七十二峰,为三吴之巨浸。
太湖范围大,景点多,人文古迹多,有极好的风景。太湖碧波万顷,朝晖夕雨,雾霭晴光,自然景色变化万千,加上周围群山和湖中小岛,融娇艳、神秀于一体,使人心旷神怡。
著名的风景点有无锡蠡园、鼋头渚和苏州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等。从总体上说,太湖与“人间天堂”苏州、杭州两个地方及整个锦绣江南联系在一起,是美丽江南的代表地方。
太湖的景色秀丽,尤以无锡的鼋头渚为代表。此外,太湖沿线比较著名的景点还有苏州东山、西山、灵山大佛、鼋头渚、蠡园、常州太湖湾等。
鼋头渚位于太湖正北面、无锡西南的太湖之滨和充山西端,离无锡约10千米,为三面环水的半岛,从天空向下看,就像伸入湖中的一个大鼋头,故有此名。
鼋头渚的特点是以天然风景为主、人工修饰为辅。园林是观赏太湖风光最佳的地方。
三山又称乌龟山、笔架山,位于无锡冲山南端,是太湖中小岛。三山距鼋头渚2.6千米,最高处海拔49.8米,是个由东鸭、西鸭、大矶、小矶4个岛屿组成的湖岛,原为渺无人烟的荒岛,后来被人们所熟知。
西鸭和大、小矶之间筑有环山公路,有桥使三山联成一体。山上有松、竹、枫、樟、红橘等。西鸭山上建有六角亭,大矶山上建有三山茶室等。
蠡园位于无锡西南处的蠡湖北岸青祁,蠡园以水饰景,是江南名园之一。蠡湖原称五里湖,是太湖的一部分。相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
蠡园三面临湖,亭、廊、堤均依水而建,精致纤巧,色彩和谐。春季沿湖环路花香不绝。千步长廊,曲岸枕水,壁上嵌有历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米芾、王明阳书法篆刻。蠡园在远山近水衬托下,外景开阔,风光明媚,在江南园林中尤富特色。
马迹山又名马山,位于鼋头渚和三山西部,是太湖中第二大岛。整座岛气势雄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吴王夫差曾在此击败越王勾践,宋时爱国军民曾在此抗击金兵。
山上设有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一切顺其自然。岛上泉清谷幽,果园遍布。在此品果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惠山位于无锡西郊,是江南名山之一,雄踞于太湖北岸。古称华山、历山、西神山,唐以后始称惠山,或作“慧山”。山有九峰,蜿蜒若龙,又称九龙山。
惠山以泉水著称,有惠山泉、龙眼泉等十余处,故俗称惠泉山。惠山泉又称天下第二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
据唐常州刺史独孤及《惠山寺新泉记》印证,唐以前已有惠山泉,惠山系乌桐砂岩,泉水经过滤,含矿物质多,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为煮茶珍品。
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茶圣”陆羽,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品天下泉水20种,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泉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故惠山泉又称陆子泉。在泉亭上有“陆子祠”,是无锡人纪念陆羽的地方。
另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刑部侍郎刘伯刍曾言: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泠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根据陆、刘二位古代品茗专家品定,惠山新泉均列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
后来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谱下了《二泉映月》一曲。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此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惠山东之锡山顶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底建有龙光洞,山腰有晴云亭等。
洞庭东山俗称东山,古称胥母山,又名莫厘山,位于苏州西南40千米的太湖东南端。原为太湖中一小岛,后渐与东岸连成一片,成为半岛。
洞庭东山的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是观赏湖光山色的最佳地点之一。这里三面环水,漫山花果,有江南“花果山”之称。
洞庭东山的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位于西卯坞的紫金庵,内有16尊罗汉群像,后由印弥陀增塑2尊,合称为十八罗汉,是古代雕塑艺术之精品。还有明代古建筑及神话传说中的柳毅井寺古迹,为吴中游览胜地。
洞庭西山位于距苏州西南30余千米的太湖中,为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岛上最高的缥缈峰海拔336米。岛的南端有石公山、归云洞、夕光洞、一线天等名胜和来鹤楼、断山亭等古建筑。
主峰下有“村屋古洞”,俗称“龙洞”,又名“左神幽虚之天道书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九洞天”,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洞内曲折幽深,最宽处可容数百人,钟乳石各具形态,变幻无穷。
洞庭西山的山上以盛产假山石太湖石远近闻名。向西,一片暗绿色的橘林中飘浮着缕缕乳白色的炊烟,这便是西山八景之一的“村屋晚烟”。山上奇崖怪石,似万朵芙蓉盛开,或玲珑剔透,或峥嵘突兀,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洞庭西山的重点寺庙有数十处,如佛图寺、二祖禅堂、西风禅寺、海会寺自古以来都非常有名。
九华山双溪寺肉身菩萨大兴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领袖、海内外尊称为“活佛”赵朴初先生都生长在花亭湖畔。
二祖禅堂位于花亭湖狮子山上。由于太湖地区的人们十分尊崇和保护禅宗二祖慧可及其弟子,便捐募山场田地建造了二祖禅堂。狮子山上对弈石、二祖洞、不涸泉、濯锡潭等自然山石一直保持了古风古貌,狮子山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二祖仙山。
太湖湾湖山结合完美,坐北朝南,平山远水,风景秀丽,腹地缓坡,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旷远。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这里山水相依,层次丰富,形成了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
太湖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水库,汛期能够蓄水,不仅下游地区依赖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区也依赖太湖水灌溉,太湖水可一直灌到西部山脚边。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满足,特殊干旱年份水源不足时,需从长江引水。
太湖不仅对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对流域所在地的供水具有重要作用。一湖好水,沿湖无锡、苏州等地可直接取用。黄浦江以太湖为源,清水长流,对冲淤、冲污、冲咸和上海用水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人民对太湖流域的开发治理已有几千年历史,在开挖河道、修建江堤海塘、建设塘浦圩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使太湖流域较早成为我国经济发达、物产丰饶的地区。
我们的祖先在太湖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这个西靠山丘、东接大海、南北滨江的地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湖泊河网系统。这个河湖系统能吞、能吐、能蓄、能排,可以兼收灌溉、排水、通航和水产之利。
太湖流域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太湖不仅位于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枢。京杭大运河纵贯太湖北、东、南三面,沟通了众多东西向的排水河道,起着相互调节的作用。
太湖东、北、西沿岸和湖中诸岛,因为是吴越文化发源地,所以有大批文物古迹遗存,如隋代大运河、唐代宝带桥、宋代紫金庵等。
在太湖最出名的要数太湖石。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
它的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据成书于五代末至北宋初的我国古代重要笔记《清异录》记载,从五代后晋时代开始就有人玩赏太湖石,到唐代特别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宋代所著的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代诗人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
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36000顷湖水弥漫,72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多少人心醉!
[旁注]
四大金刚 指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的泼法金刚,峨眉山清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玉帝 称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铜贝币 战国初期的一种货币,是原始贝币形态,人们可以控制它的大小、重量、造型,因而具有天然贝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铜贝的出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先河。战国时期,人们更加关注货币的可识别性和便利性,于是产生出体积规整,质量衡定并铸有铭文的铜贝币。
佛图澄(232年~348年),竺佛图澄大师,西域人。310年时来到洛阳,当时他已经79岁。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佛图澄重视戒学,平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
皖南道 1734年清朝设置安徽道,驻芜湖,领太平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安庆府、广德州。咸丰五年,就是1855年,安庆府另属,更名徽宁池太广道,驻芜湖。1908年,安庆府更名皖南道,驻芜湖。
京杭大运河 古名“邗沟”和“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最伟大的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途经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
顾祖禹(1631年~1692年),字复初,一字景范,字瑞五,号景范。我国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他在家庭的影响下,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他虽然出身贫贱,但聪敏睿智,博学多才。期间三起三落,乃我国儒商之鼻祖,后人尊称“商圣”。
夫差(?~公元前473年),姬姓,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他继父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春秋末期越国的国君,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因为他是大禹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他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
紫金庵 坐落在洞庭东山,始创于唐代,清代重修。但让紫金庵声名远扬的,是因为有南宋民间雕塑名手雷潮夫妇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罗汉像。紫金庵罗汉塑像造型十分准确,形体比例适度,姿态生动,容貌各异。充满世态人情,俨然生活在世上人间,显示了12世纪我国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准。
佛图寺 是东晋元帝大兴年间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建造,所以叫佛图寺。位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寺前镇,又名大尖山。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览佛图寺时,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被能工巧匠雕刻其间,进一步丰富了佛图寺的佛教文化内涵。
禅宗 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然禅宗即是教外别传之第十乘,禅宗又名佛心宗摄持一切乘,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我国独立发展出的3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吴越文化 吴、越两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中都有记载。如果说“越”是江南的广义土著,那么“吴”则意为一代又一代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吴越之地,半壁春秋,乃至唐朝已成为华夏风韵最浓厚的地方之一。
牛僧孺(779年~847年),字思黯。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他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与白居易有着深厚友情,两人经常一起品石作文,其乐融融。
吴融(850年~903年),唐代诗人。吴融从865年开始参加科举,一直到889年才中举。观其一生,宦海浮沉,几度受到重用,旋即被贬或流落他乡,这与晚唐动荡不安的政局,有很大的关联,混乱的政治局势,导致吴融漂泊一生,也造就了他矛盾忧郁的个性,以及笼罩着淡淡哀愁的诗歌。
[阅读链接]
传说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打败了吴国后,便辞官离开了越国。后来,范蠡携带西施,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去向。
有诗云:“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太湖从此与范蠡西施结下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