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明珠——台湾日月潭
那是在很久以前,美丽的宝岛台湾住着一位勇敢的青年大尖和一位美丽的姑娘水社,他们相互爱慕,常常在大树下相会。
这个大潭里住着两条恶龙,有一天太阳走过天空,公龙飞跃起来,一口将太阳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过天空,母龙也飞跃起来,一口将月亮吞下。
这对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击的,像在玩大球。但是他们只图自己好玩,却没想到人世间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树木枯萎了,鸟儿不叫了,稻田里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瘪了,家家户户的粮食吃光了,牛羊饿死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大尖和水社决心为人间找回太阳和月亮,可是怎样才能杀死恶龙呢?大尖和水社悄悄地钻进恶龙居住的岩洞里,从恶龙的谈话中偷听到他们最怕埋在阿里山底下的金斧头和金剪刀。
大尖和水社历尽艰险,顶风冒雨,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阿里山下,从山底下挖出了金斧头和金剪刀。然后他们又回到大潭边,恰好两条恶龙正在潭里用太阳和月亮做游戏。
大尖哥跳下潭去,挥起金斧头,把恶龙砍得满头是血,遍体鳞伤,水社姐看准时机,用金剪刀剪断了恶龙的肚子。两条恶龙死了,可是太阳和月亮还是沉在潭里。
大尖哥摘下公龙的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姐摘下母龙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们变成了巨人,站在潭里像两座高山,大尖哥用劲把太阳抛起来,水社姐就拔起潭边的棕榈树向上托着太阳,把太阳顶上天空。最后水尖哥用劲把月亮抛上了天空,水社姐也用棕榈树把月亮顶上天空。
太阳和月亮又高挂在天上,照耀大地,万物复苏。草木活了,树上的鸟儿又歌唱了,田野里稻谷又结穗了,人们欢呼雀跃。而大尖哥和水社姐从此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矗立在潭边。人们就把这个大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
后来,每年中秋圆月当空时,仍然可以看到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着又长又粗的竹竿,带着彩球,穿着美丽的服装,边学着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样子,把彩球抛向天空,然后用竹竿顶着不让它落下来,让日月潭永远享有日月的光辉,他们重演着征服恶龙的民间故事,以此来纪念大尖哥和水社姐这对少年英雄。
而“日月潭”这个名字,真正被第一次见到,是在清道光元年升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所著《蠡测汇抄》一书中第2篇所记:
过水里社,望见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蓝鹿洲东征集所纪之水沙连即此。
而《游水里社记》第十一篇也写到:
其水不知何来,潴而为潭,长几十里,阔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许,围五之。
文中说的潭就是“珠仔山”,也就是拉鲁岛,旧称珠屿岛、光华岛,以其潭水之颜色而区分为日月潭。而不是如今所谓:
岛东及北侧形圆如日,岛西南侧狭长微弯如月,故名“日月潭”。
日月潭位处水沙连之轴心地带,北方接埔里镇,东北邻仁爱乡,东南为信义乡,西南接水里乡,西北方连接着国姓乡。
隶属南投县鱼池乡,位于我国台湾中央脊梁山脉的西麓地带,处在山地与西部平原之间,亦即潭西为平地,潭东即是高山重叠的山地。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
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湖中,优美如画。日月潭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富有诗情画意。
日月潭旧称水沙连、水社大湖、龙湖、珠潭,当地人也称它水里社。在祖国各大名湖中,独具亚热带的秀丽,一风一雨无不蕴藏着大自然的美。
潭水四季不竭,水极清纯,无垠的漫漫绿波,恍若一面明镜、青山倒映、幽绝、静绝、清晨、山中、潭上往往有薄如轻纱的雾,山风一起,烟雾隐住了光华岛,而湖面更显得烟波浩渺了。
日月潭附近的地形受褶曲、断层及河川侵蚀等作用,致使境内山丘遍布,其间约罗布13个大小悬殊的盆地,许多的急陡斜坡及崩塌地,日月潭就属境内盆地。
境内盆地是属埔里盆地群的主要分布区,以鱼池盆地的面积为最大。仅日月潭保持湖泊原貌,而鱼池盆地周围山峰,如过坑山,大尖山,水社大山等,都属埔里板岩山地,为乌溪支流南港溪的集水区,而日月潭以南的盆地如头社和铳柜则属浊水溪流域。
日月潭、头社、鱼池及埔里等地,原来均为湖泊,因为此地带同为第三纪粘板岩层的陷没地带,也就是粘板岩层的断层地带。由于地壳变动的不断地作用后,而形成大、小的盆地,然后蓄水,便形成了山间的湖沼。
其中日月潭被遗留在较高的位置,受盆地之切割作用和河川侵蚀最迟且最少,所以能蓄存相当的水量,并且尚有相当雨水量之流入,且流出之水量又极少,使之不致干涸,同时又无外来的沙砾填充,所以就自然保存了日月潭的湖水。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最著名的地方。它位于西部的南投县,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山头上。水面比我国另一个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却超过西湖10多倍。
日月潭水映着山,湖面宛似一个巨大的碧玉盘。远远望去,潭中的美丽小岛,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所以叫珠仔岛,又叫光华岛。
以珠仔岛为界,珠仔岛把湖面分为南北两半:东北面的形状好像圆日,故叫日潭;西南边的如同一弯新月,故称月潭。后来为了庆祝台湾光复,珠仔岛已改名为光复岛。旧台湾八景之一的“双潭秋月”就是由此而来。
日月潭美景如画,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变幻无穷。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面轻笼着薄雾,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为佳丽动人。
日月潭四周,点缀着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古塔。山腰的玄奘寺是专门为了供奉玄奘大师灵骨舍利所建,玄奘寺是目前灵骨奉拜之处。清静幽雅,为眺望日月潭及拉鲁岛最佳的位置之一。
潭东的水社大山高约2000米,朝霞暮霭,山峰倒影,风光旖旎。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庙,自庙前远眺,潭内景色,尽收眼底。南面青龙山,地势险峻,山麓中有几座寺庙,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灵骨。
东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专供人们观赏的民族歌舞表演。泛舟游湖,在轻纱般的薄雾中飘来荡去,优雅宁静,别具一番情趣。
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把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或是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都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还有几处古迹。其中潭北山腰有文武庙,它位于日月潭北边的山腰上,主祀关帝,另因供奉孔子、岳飞而得名。文武庙以金黄色为主,巍峨耸立。登上文武庙后殿山坡,日月潭左右两个湖,都看得清清楚楚。
后来民间一直还流传着,在天高云淡之时,站在慈恩塔上可以看见西子湖畔的六和塔的塔尖。这虽然近似神话,却蕴含着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情。
日月潭是美丽的,美在它的深邃。日月潭又是神秘的,因为它离我们既遥远又近在咫尺,在台湾有句俗语说:“人同根,语同音。”
[旁注]
阿里山 我国台湾地名,因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所以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非常雄伟壮观。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
邓传安 字菽原,号鹿耕,清朝官员。进士出身的他于1824年,因台湾北路械斗事件,以鹿港同知代理台湾府知府,任满调离台湾后,又于1830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这一阶段的地方统治者。
埔里镇 位于台湾南投北部,为台湾地理中心。地形则属于典型的陷落盆地地形,是浑然天成的远古湖泊流失所遗留的盆地地形。埔里镇处于台湾中部的丘陵区,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所以冬天不严寒,夏天不酷热,是一个气候宜人的乡镇,因而有“小洛阳”的称誉。
玄奘 俗姓陈,名袆,号玄奘,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邵族 生活方式是渔猎、农耕和山林采集为生,农业作物主要是板栗、番薯和花生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丰年祭中重要组成部分,“湖上杵声”成为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还有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灵信仰。族内流行的手工艺品为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纺织的麻布。
关帝(?~220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阅读链接]
相传日月潭之发现归功于一只神鹿,300年前,当地有40个山胞集体出猎,一只体型巨大的白鹿窜向西北,于是尾随追踪。
追了三天三夜后,白鹿在高山林中失去踪影。山胞们又在山中搜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们越过山林,只见千峰万岭、翠绿森林的重重围拥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静静地闪耀着宝蓝色的光芒,就像纯洁的婴儿甜蜜地偎依在母亲怀中酣睡。
山胞们又发现,碧水中有个树林茂密的圆形小岛,把大湖分为两半,一半圆如太阳,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于是他们把大湖称为“日月潭”,那小岛叫做“珠仔岛”。
他们发现这里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于是决定全部迁居此地,带头的部落首领就是今日邵族酋长“毛王爷”毛信学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