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上)

雨果早就想写一部反映第一次法国大革命的小说。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当年平定旺岱保王党叛乱的战役,那如火如荼的年代自幼就在他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酷爱创作那些具有史诗意义的重大题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风口浪尖遨游,方能显英雄本色。十年前,也就是 1862 年,雨果便开始为这件事着手准备了;如今,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分。

1872 年 8 月,雨果携全家再度离开巴黎,前往当年他曾被放逐过的格恩济岛。

离开了喧闹的巴黎,他终于能静心创作了。除了继续写作有关《历代传说》的有关片断和其他文学作品外,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九三年》的创作之中。到第二年夏天,雨果终于完成了这部大著。该书于 1874 年出版。

法国大革命发生于 1789 年,那是近代世界文明史上第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激烈的暴力斗争形式推翻现存封建统治的大革命。其意义非同凡响, 影响深远。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绞刑架,同时宣告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失败,他们与由欧洲君主专制国家如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组成的反革命同盟沆瀣一气,在国内煽动叛乱,对新生的共和国进行疯狂的反扑。在 1793 年,法国的八十三个郡中,有六十个郡里出现反革命暴乱,尤以发生在法国南部旺岱森林地区有十万农民参加的叛乱最危险、最具威胁性。处在危急中的共和国临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派出共和国军队,大力平定了旺岱叛乱,从而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共和国政权。

1793 年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关键时刻,这一年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大决战,最终决定了法国自身的前途——它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雨果选择了这一年作为小说的标题,并将共和国军队与旺岱保王党势力的斗争作为故事的背景和主线,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而这部小说的成功, 不仅进一步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而且使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了一部生动表现法国大革命的最出色的杰作。

《九三年》共分三部,分别为《在海上》、《在巴黎》和《在旺岱》。故事情节也分别在上述标题标明的三种环境中展开。

1793 年 5 月,一支由三十人组成的辖属于巴黎志愿兵红帽子联队的小分队正在布列塔尼的一个森林中进行紧张的搜索。他们在丛林深处发现了农妇米舍尔·佛莱莎和她带着的三个小孩。佛莱莎在大革命前深受封建统治之苦, 战乱发生后,她的房子焚于战火,丈夫死于战争,她只好带着三个孩子东躲西藏,其中最大的孩子还只四岁。曹长杜拉和他的士兵们对佛莱莎母子的不幸深表同情,他们收留了这一家子,并宣布这三个小孩是联队的孩子。

同年 6 月 1 日傍晚,一艘英国军舰悄悄驶往旺岱方向。这艘军舰上载有三十尊大炮,更载着一个著名的保王党头子,这就是布列塔尼亲王朗德纳克侯爵。当时旺岱的叛军在共和国军的沉重打击下节节败退,分崩离析,朗德纳克此次赴法的任务就是要重新整合旺岱的叛军力量,统率全境叛军的行动。军舰在行进中出现了事故,大炮大都撞坏了,还死了好几个炮手。为此, 朗德纳克下令将那个失职的水手就地处决。这艘军舰后来遭到共和国军的八只战舰的截击包围,但朗德纳克在水手阿尔马罗的帮助下乘舢板逃离险境, 并成功抵达布列塔尼。阿尔马罗就是被朗德纳克处决的那个水手的兄弟,他

本来打算为哥哥报仇,但却被朗德纳克的人格力量所征服,同时也为朗德纳克的宗教宜传所感动。他放弃了复仇意愿,死心塌地地追随朗德纳克行动。他拿着朗德纳克交给他的绿绶带,去布列塔尼各地联络叛军,传达朗德纳克的命令。而朗德纳克则独自行动。当时到处张贴着共和国军缉拿他本人的布告,但他却得到了一位老乞丐的帮助。朗德纳克后来顺利地找到了旺岱的一支七千人的叛军,他率领他们烧杀掳掠,袭击共和国军。朗德纳克极其冷酷凶残,他不仅下令杀死伤兵俘虏,还下令将女人也一并杀掉。最后叛军向孩子的母亲佛莱莎开了枪,并将三个孩子作为人质劫走。

此时,在巴黎的革命统帅机关——国民公会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的分歧。共和国三执政中的罗伯斯庇尔认为平定内乱是当务之急,因为旺岱的保王党已经有了统一的领袖,布列塔尼就要成为国王的势力范围;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认为共和国的危险来自外来侵略,普鲁士是对法国的真正威胁;而三执政中的最后一个马拉却认为真正的危险是革命内部的腐败、投机和宽容。三个人互相攻讦,争论不休。这时,西穆尔登教士出现了。他与罗伯斯庇尔看法相同,认为一个旺岱比十个德国更可怕。最后,三执政一致决定,派出贵族出身的青年指挥员郭文负责追剿旺岱叛乱;同时, 由于朗德纳克是郭文的叔祖父,委派西穆尔登任公安委员会驻郭文司令部的全权代表,由他去监督郭文。如果郭文对敌人宽容而放走保王党领袖,西穆尔登有权处死他。西穆尔登听明白后脸色变了。因为革命前他曾在朗德纳克家中任家庭教师,郭文是他心爱的学生,他将郭文视同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 有着深厚的感情。

保王党用死刑威胁逼迫布列塔尼地区的农民参加叛乱,因而被裹挟到旺岱叛乱中的人数达五十万之众。在道尔,蓝军(共和国军)与白军(保王党叛军)正在进行一场敌众我寡的生死决战。蓝军的将领是年轻的郭文,而白军的头目是七十多岁的朗德纳克。蓝军是为祖国而战的志愿兵,而白军则是浑浑噩噩的乌合之众。在郭文的精明指挥下,蓝军用计攻进城内,一举击溃了白军;朗德纳克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逃进祖传的杜尔格城堡之中。郭文将城堡紧紧围住,限令叛军二十四小时内无条件投降。保王党军拒绝投降,他们提出用三个小孩作交换,让他们安全离开,否则就把三个孩子烧死。郭文下令强攻,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朗德纳克最后只剩下七个人了。这时,城堡已经被攻破,朗德纳克束手待毙。正在此时,曾经救过朗德纳克一命的阿尔马罗从暗道中进来了,他领着朗德纳克等人从秘密地道中逃走。堡垒开始着火了。被叛军打伤的农妇米舍勒·佛莱莎在乞丐退尔马克的照料下已经治愈, 她日夜跋涉,来到城堡前面,这时她从楼堡开着的窗子里发现了自己正在寻找的三个孩子,眼见熟睡中的三个孩子就要被烈火吞噬,本可团聚的骨肉却只能是生离死别,她发出了绝望而悲痛的呼号。已经脱险的朗德纳克受到这种痛苦的母性爱的呼号的感动,毅然回转身子进入城堡楼上,将三个孩子救出火海;他自己也因此被捕。

朗德纳克将被审判处死。郭文得悉此消息后思想上产生了激烈斗争。他认为朗德纳克因为营救三个孩子而被捕,杀死他是不人道的;他也想到自己的家族关系,觉得愧对祖父亡魂。但他又想到祖国,觉得放了朗德纳克无异放虎归山,共和国又将面临旺岱的威胁。最后,他私自将朗德纳克放走,自己则留在了牢中。西穆尔登发现此事后如雷贯顶,震惊非常。他召开军事法庭审判郭文。郭文承认自己有罪,要求判处死刑。表决时,杜拉主张释放,

而另一名法官主张判处死刑;西穆尔登投了决定性的一票,郭文的死刑将在次日进行。郭文的部队闻讯后全都表示反对,西穆尔登内心也很痛苦。夜里, 他去看望囚在土牢中的郭文,师生两人为了各自的理想热烈地争辩起来。西穆尔登最终没能说服郭文,他黯然神伤地退了出去。

第二天早上,郭文走上了绞刑架。他的士兵们呜咽着替他求情,有的甚至要求代他而死。但西穆尔登铁面无私地坚持执行死刑。郭文引刀就戮前喊出了“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当郭文人头落地时,断头台下响起了手枪声: 西穆尔登开枪自杀了。

小说的基本情节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