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雅秀逸的魏晋南北朝家具

从商周至三国时期,跪坐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相应形成了低矮型的家具设计。席与床、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最主要家具。直到汉朝时期,床、几、案、衣架等都还很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逐渐普及民间,并且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扶手椅、圆凳、方凳等。

这时,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分裂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由西晋结束,西晋皇族后来又在江南成立了东晋;我国北方则陷入民族混战,泛起了许多政权,称十六国。

每个朝代的家具与社会及社会主体是紧密相连的,并以人的需要而诞生、变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家具设计的重要转折点,以社会的前进而发展。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到社会对家具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这样说,家具诞生于社会文化。

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代,也是继战国“万马齐喑”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随着儒家的深入普及,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生产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也不断发展,魏晋玄学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时期,北方和西方民族的内迁和佛教的普及,都对家具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建筑从此时开始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首先在于起居方式及室内空间方面,即从汉以前席地跪坐,空间相应较为低矮,逐渐改为西域“胡俗”的垂足而坐,高足式家具兴起,室内空间也随之增高。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一趋势,对以后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在这一时期渐趋普及,也对家具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如“壸门”的出现和莲花纹等装饰纹样的使用。

人们起居方式和家具从低向高渐变的关键转折是历史的必然。从此我国家具设计才算真正意义上有了进步,并为今后明代家具的辉煌打下了基础。我国家具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切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代。

各民族之间文明、经济的交融,对家具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两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下启隋唐,从此,为以后各朝代家具的兴盛发展奠基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原地域的汉人接收了不少外来的观点。这种风尚的传播开始时是自上而下的,并在胡汉杂居的东南地区首先为部分汉人接受。

《后汉书·五行志》中便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甚至“京师贵戚皆竞为之”。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各样高型家具相继兴起。胡床等高型家具传入,并与中原家具融会,使得部分地区泛起了渐高家具,椅、凳、墩等家具开始渐露头角,卧类家具亦渐渐变高。床明显增高,能够垂足而坐,并加了许多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叠围屏。

这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家具款式,如胡床、凭几、椅、凳等。最大的发展是高型坐具如凳、筌蹄、胡床和椅子等的开始出现,以适应垂足而坐的生活。

关于凳子的最早记载,可见《晋书·王羲之传》:

魏时凌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

所谓“橙”就是凳子,因其较高,故称“悬凳”,可站在上面书写榜额。当时凳子的形象可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壁画。

筌蹄即后来所称的绣墩,多见于佛教石窟壁画或雕刻,如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和洛阳龙门石窟北魏莲花洞壁面雕刻,传世的石刻佛座也常为筌蹄。据此,似乎筌蹄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唐代仍称筌蹄,五代和宋代改称绣墩。

胡床,后俗称叫马扎,以两框相交为支架,可以折叠,也比较高,可以垂足而坐,东汉已经有了,此时造型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更加普及了。敦煌石窟北朝壁画中胡床常有出现,也见于传唐朝阎立本《北齐校书图》。

椅子出现较晚。这一时期仅有极少的信息,一是在新疆尼雅遗址发现的一把木椅,时间相当于我国的晋代,其造型和装饰风格全是犍陀罗式。这是一件商旅带入我国的家具。

另一例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山林仙人”所坐的一把椅子,与佛教活动有关,可说是最早见到的禅椅,仙人在上盘腿结跏趺坐,与垂足坐不同。

这个时期仍以席地而坐为主,故凭具仍有发展。

凭几除大量为直形外,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又发展了有较大改进的弧形凭几,多陶质,说明在这个区域相当普遍。

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发现的褐漆曲形凭几是最早一例实用凭具,几长695毫米、宽129毫米、高260毫米,几面弧形,三足作兽蹄状,造型有很大代表性。通体褐色,朴素无华,也就是后世所称之乌皮隐几。南齐谢脁写过一首咏乌皮隐几的诗。

与凭几异曲同工,此时又出现了在床榻上倚靠的软质隐囊。《颜氏家训》透露,南朝士族弟子“凭斑丝隐囊”成风,是以斑丝织物覆面。隐囊的形象可见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维摩诘说法石刻和传世《北方校书图》。

此时新兴的卧具为架子床。最早的床多有围栏而无架。汉代床上设有帷幔,似已有支架。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最早绘出了一具架子床:床座饰壶门,四角立柱,柱间围立高床屏,上设顶,四周张设帷帐。应是汉代“斗帐”的发展,带有架子床初创期的特点。此床床屏约高0.5米,在人腋下,高于后代床围。床前放有与床等长的栅足式几,汉代称为“桯”。

《北齐校书图》绘有一座壸门式大榻,榻座立面有壸门,正面4个、侧面两三个。榻上坐4人,并摆放笔、砚、盂和投壶。按榻的面积,还可再多容数人。

这是汉代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家具。在大榻上仍是席榻而坐,只在榻边垂足。唐代仍应用此种大榻,同时将此发展为大型桌子。

所谓“壸门”,是一种轮廓线略如扁桃的装饰纹,底线平直,上线由多个尖角向内的曲段组成,两侧曲线内收。壸门形象以后在唐宋所见特多,集中用在作为佛座、塔座和大型殿堂基座的须弥座上。

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有一具床后屏风,因墓曾遭受破坏,尚存面积较大的5块,每块高约0.8米、宽约0.2米、厚约0.02米。

床后屏风上满绘取自《孝经》、《列女传》的传统故事,富于劝诫意味;以朱红漆地,用黑线画出轮廓,人物面部和手涂铅白,并有浓淡渲染,较好地表现了肌肤色调和立体感。

服饰器物涂黄、白、青、橙、红、灰蓝诸色,榜题及题记为黄地墨书,色彩十分绚丽,线条自如。

据墓志,司马金龙历任北魏高官,去世于484年。汉代在榻后多置曲尺状屏。南北朝时期由三扇组成的Ⅱ字形屏更多。司马金龙墓床屏上即绘有这种床屏的形象,是后代床榻围板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卢水胡各族先后建立政权,将社会机关情势以至风俗习惯带到华夏;南边的山越、蛮族、俚人、僚人也走出深山老林,开始与汉族融合。

十六国与北朝时期,汉族以华夏文化去影响和改造胡人的文化与政体。跟随胡人政权而迁入中原的大都民族,与汉人杂居,开始学习汉族的说话,影响到汉族概念和生活方式。胡族充满生气的精力,给高雅温和却因受到礼教的束缚而显得僵硬的汉文化带来了新气象。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昌隆,带给魏晋南北朝家具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佛教由发祥地印度向南、北、中外传而形成,佛教建筑随着外传。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宗教、哲学、文化课题。

另外,开凿石窟和建寺的佛教行为增进了佛教美术的成长,石窟造像、壁画和寺庙的造像、壁画应运而生了。这时期的造像和壁画,都是来自域外的粉本,人物形象、服饰用具等都是域外风尚。

同时,天竺佛国大批的高型家具也随之进入了华夏。这对中原的生活风俗,特别是席地而坐的起居体式格局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正是由于这个时代思维的极大自由,使得人能够接收这样的变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佛教内容成为当时建筑设想的主题。在佛教家具的开导下,华夏的匠师们从佛座创作出箱型结构和束腰家具新形式,同时又极具美感与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给当时人们生活生产带来深入的变化。我国的家具历史上写下了深切而浓重的一笔。

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地方民族在和汉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富创造力。

这表现在家具上的功效就是老式的东南游牧民族家具开始传入华夏。同时,这些民族的先进工艺也同样影响了这时期家具的设计。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也正因为多民族的多元性和交融性,才变得如此璀璨。

[旁注]

三国 我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3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晋代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对研究三国历史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南北朝 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后汉书》 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25年,下至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结跏趺坐 亦称“金刚跏趺坐”,略称“金刚坐”。又以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再以加两趺而坐,亦谓为“全跏”。如来佛多为此坐,又称为“如来坐”。结跏趺坐,普通有两种:一为吉祥坐,一为降魔坐,坐法各不同。

《颜氏家训》 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孝经》 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在我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

《列女传》 我国古代一部介绍妇女行为的书,从所编100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故事即出自该书。

华夏 华夏一词由周王朝创造。最初指代周王朝。公元前2100至公元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古称。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尤其善长于绘画,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尤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其作品备受当世推重,被时人列为“神品”。

谢眺(464年~499年),南齐代表作家。他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为当时人所爱重。他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谢眺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眺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

[阅读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家具装饰图案题材主要有动物纹样,与佛教有关的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以及其他一些纹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家具装饰图案受到佛教的影响,如作为佛教象征的莲花和忍冬纹被大量运用在家具上。在风格上,家具装饰图案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一时期装饰图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动物纹样有:龙纹、狮子、金翅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等。

植物纹样有:莲花、忍冬、缠枝花、卷草纹等。

几何纹样有:雷纹、斜格文、水波纹等。

其他纹样有:山水花鸟纹、人物故事、火焰纹、缨络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