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种类繁多的秦砖

“秦砖”其实并非单纯指秦朝的砖头,而是指秦汉时期炉火纯青的烧砖技术,尤其是空心砖技术。更大一层的意义,则指黄河流域在公元前后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

秦砖造型种类繁多,有条砖、方砖、长方形空心砖、长条空心砖和极少的子母砖、楔形砖。汉代新增品种有企口砖、五棱砖、曲尺形砖和磨砖,其他常见的砖则大量增加。东汉时还有一种画像砖,专用于墓葬。

秦砖尤以长安的建造称最,其使用规格、规模和数量得到量化和规范,进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首先最有特点的是秦代空心砖。

空心砖,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被用作宫殿、官署或陵园建筑。体积庞大、内部空而不实,又称空腹砖、空砖、扩砖、郭公砖和亭长砖。最多的是长方形砖,也有门相砖、支柱砖和三角形砖等。

空心砖外印各种纹饰,阴纹的空心砖花纹个体较大,分布松散,线条流畅,内容有卫士、虎、朱雀、飞雁等。阳文的空心砖花纹个体较小,排列紧密,内容有舞乐、骑射、田猎等。阴纹的空心砖比阳纹的空心砖时代要早。

秦代印花空心砖砖体硕大,器身浮雕阳线菱形纹,有乳钉纹,为太阳花纹。其中双面浮雕是秦代建筑典型器物,重65千克。

除铺地青砖为素面砖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用于台阶或砌于壁面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画龙纹、凤纹,有的还有射猎、宴会等场面。

至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砖面上的纹饰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练、形象生动、线条劲健。它不单是作为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用来建造画像砖墓。

这种空心画像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画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阙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兽、击刺、禽兽、神话故事等有40多种。

至东汉初期,画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至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空心画像砖墓到东汉后期为小砖所替代,而四川则延续至蜀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像砖内容更为丰富。

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如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家庭生活等;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等。

其次最重要的是条形砖。

这种砖又厚又重,不规格,没有足够的承重力,多数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变形和开裂,这是秦砖的最初形态。后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进,终于烧出了震古烁今的秦砖,被世人誉为“铅砖”。

秦始皇陵园及周围遗址出土的秦砖,陶土多取骊山泥土,未添加其他材料。因泥土本身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经烧制后十分坚固耐用。

秦砖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形式多样。

长条空心砖和长方形空心砖,另外条砖、子母砖、企口砖、五棱砖、曲尺形砖等。

据调查,秦陵及周边发现的条形砖有大型和小型两种,条形砖一般具有3个特征,饰有细绳纹;胎体细密且含有石英砂等矿物质;密度大、质地坚硬;做工细腻、规矩,分量很重。

素面砖也是秦汉时期最常用的砖种之一,素面,顾名思义就是砖面上没有任何纹饰,与花纹砖相对,主要用于铺地,所以也称为铺地砖。

秦砖除了素面砖以外,还有花纹种类多样的方砖,有粗细绳纹、交错绳纹、平行绳纹、方格纹、太阳纹、米字纹、乳丁纹、方格纹、曲尺形纹、菱形纹、回纹、云纹,或以两种不同纹饰相间于长方形空心砖。

花纹砖还有龙纹、凤纹、龙凤纹、方格纹、植物纹、动物纹、四神纹条砖、子母砖、楔形砖、企口砖、五棱砖。

绳纹是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其他花纹砖的制作过程是先将要表现的题材刻在印模上,然后将印模打印在未干的砖坯上。印模如果是阴纹,打印在砖坯上的就是阳纹;印模如果是阳文,打印在砖坯上的就是阴纹。

到了汉代,烧砖工艺更加成熟,花纹砖也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汉代花纹砖主要有植物纹、云纹、火焰纹、宝相花纹、几何纹等,纹饰丰富,多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南充汉墓有1700多年前的汉砖,每块汉砖一侧都有精美的几何形图案。在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的砖瓦建筑材料中,有大量方砖和长条砖,纹饰为几何纹和小方块纹。

铺地用的基本上都是方砖,铺在斜坡道上的方砖有的是素面砖,有的带几何花纹。

杜陵中有的花纹砖铺在地上时花纹朝下,这样与地面接触可以牢固些。在杜陵廊道发掘的砖大部分都是花纹朝下,开始时会以为是素面砖,要揭起来之后才发现都是有花纹的。而在上坡处都是花纹朝上,人走在上面时摩擦力大,不易滑倒,容易攀登。

花纹砖基本上就这两种,汉代的方砖花纹种类比较少,而空心砖的纹样比较多。

秦砖中还有一种文字砖,即在砖体上刻、印文字,如官官、官秩、南郑宫、左司高瓦、寺系、都仓、安米、诊、益寿长乐、万世无极、长乐未央等数十种。

秦小篆体12字砖,是一种铺地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文字是“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意是普天下的人都是秦朝的臣民,五谷丰登,路上见不到饥饿之人。这是秦朝都城的宫殿用砖。

秦汉制砖工艺已相当成熟。但由于年代久远,秦砖已经极为难得,而汉砖则相对容易得到一些。

汉代的文字砖上有纪年、吉文、名号,其文字有蒙、隶、楷等多种形式。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村有6座汉墓,在其中一座墓地内有一块刻有“宜子孙、富番昌、乐未央”9个字的文字砖,。

西安汉12字方砖上面的铭文是“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这是当时常见的吉语,砖上的字体流丽匀圆,极具观赏价值。

另外还有画像砖,就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秦汉时期的社会风情,是我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些砖上绘有楼阁、桥梁、车骑、仪仗、乐舞、百戏、祥瑞、异兽、神话、故事、奇花、异草等,内容丰富,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我国古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砖在建筑上的使用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到了秦汉时期,砖不但在建筑上被使用,在地下墓葬中也广泛使用了。

战国末期,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声,画像空心砖墓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

画像砖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在秦汉的不同时期使用力度各有不同。

秦代,画像砖几乎都是宫殿建筑用砖,多为巨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现存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陕西咸阳秦都第一号宫殿遗址存有带龙纹和凤纹的空心砖,系阴线,龙作盘曲状,凤纹有立凤、卷凤、水神骑凤等,刻画细致,神态生动,线条矫健。

“水神骑凤砖”上有一水神,正面戴山形帽,仅存上身左半。其左耳挂一曲体青蛇,左臂曲肘上举,手如鸟爪,两趾。

据《山海经》载,水神卷有“耳两青蛇”之句,可知其右耳也有一蛇。神人左方有一凤,张口含珠,凤冠后伸,仅存头颈,其下与神人连接处为一环壁,也仅存上半。因图像残损,难窥全貌,很难判定其确实内涵,但定源于神话,应与“秦得水德”有关。

该图线条劲健流畅,形象夸张生动,富于装饰美,特别是凤体中表现羽毛的线纹,简洁匀称,变化丰富,颇具艺术匠心。

画像砖始于战国,发展于秦代,兴盛于两汉时期,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西汉早期,画像空心砖墓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并在西汉中期影响至晋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鲁西等周边地区。

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墓开始摆脱了呆板的箱式结构,迅速向居室化发展,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

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发展到巅峰,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全国范围的广阔区域。并形成了以中原地区和四川、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重庆地区的画像砖持续繁荣,一直到蜀汉时期。

由于砖本身的装饰性和艺术性逐渐增强,汉代画像砖的装饰技艺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两汉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0.4米左右的方形,一为长0.45米左右、宽0.25米左右的长方形。

画像砖可分为成都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市、彭山县、宜宾等地两种类型。而不同的题材50余种,大体可分为5种内容:

主要是现实题材的,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的盐井设有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燃火的铁锅。盐井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盐业难得的真实写照。

四川大邑安仁乡发现的“戈射收获画像砖”则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弋射图”,图中池塘水波涟涟,群鱼游动,莲蓬挺立水面,风姿绰约。一群水鸭仓皇飞散,惊慌失措。池畔两位猎人侧身跪地,引弦搭箭,冲天而射,身姿健美。

下部为“收获图”,图中有农夫正在挥镰收割。其中左侧的一组3人弯腰小心翼翼地割稻穗,右侧一组两人高高地举起镰刀砍稻茎,最左侧一人荷担而立,似向田间送饭者,这是辛勤劳动生活的反映。

“戈射收获画像砖”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此类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这类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

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

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

四川成都扬子山二号墓的“九剑起舞图”是这类汉代画像砖中的珍品。画面偏左有大小两鼎,杯盘已撤,宴罢开始歌舞。

右上方一人耍弄弹丸,一人舞剑,并用肘耍弄瓶子。右下方一高髻细腰女高扬长袖而舞,一人摇省鼓伴舞。左下方两人共坐一席,同吹排箫。左上方席上一男子向前伸展长袖,势欲起舞;一高髻女子正在吹排箫伴奏。

构图紧凑,气氛热烈,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刻画极为成功。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除了“九剑起舞图”,这类画像砖的典型代表作品还有“车骑出巡图”等。

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

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

这些场景,都可以在画像砖上找到印证。如“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接经讲学图画像砖”,就生动地塑造了讲授儒经时的情景。图中形象较大者为老师,其余为弟子。教师循循善诱,弟子毕恭毕敬。此图歌颂了汉代关心百姓、兴办教育的清官文翁。

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这一类型主要代表作品是“宴饮杂技画像砖”,1954年于四川成都出土。该画像砖表现了汉代这种宴宾杂技的习俗。砖上模印有两件盛酒的筒形尊,尊内有酌酒用的勺,另有两件长方形食案。

左上方一男主人席地而坐,在观赏伎舞。旁边有一女与两男吹排箫伴奏,右侧4人表演,两人做杂技,两人舞蹈,生动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宴乐生活。

画像砖中神话题材的主要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该类型代表作品有“汉代西王母画像砖”,图正中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右为玉兔捣药,左有一女子手持灵芝,为求药者。此图反映了汉代人乞求长生不老的思想。

又如河南郊县的“伏羲女娲画像砖”,描绘了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其丰富饱满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图案工艺制作异常精美,是美学通过想象的演绎。

“伏羲女娲画像砖”,砖面涂有护胎粉,属高浮雕工艺。

伏羲女娲是一个流传极广的神话故事,伏羲女娲人首蛇躯,有阴阳谐和之意,在伏羲女娲二祖众多德政中,因有始配夫妇之举,所以也可以视为家庭的保护神。

图中伏羲女娲身后有长翅,无脚,手中分持叉和旗。整幅画面除伏羲女娲外,还有5个羽人,伏羲女娲居中偏左,两尾相交。左边有两个羽人,穿折裙,腿部已化成蛇尾状,向内卷曲成云纹符号,面向伏羲女娲。右侧有3个羽人,面向伏羲女娲的羽人有双尾,并有销状纹饰。

其中一羽人为媒人,为伏羲女娲做媒。右上方的羽人呈飞翔状,身下有祥云数朵,向伏羲女娲飞来。右下方有一小羽人,脚踏祥云向右侧飞去,是伏羲女娲刚刚生下的孩子。

整幅画面采用散点透视,主客搭配,张弛有度。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令人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汉人对现实生活的爱恋。

“伏羲女娲画像砖”属高浮雕工艺,区别于其他汉砖的淡浮雕和平雕,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另外该类题材还有郑州市新通桥汉墓的“乐舞神话画像砖”,该砖呈梯形,一端平齐一端斜坡状,上下共模印有8层画像。

砖上部边缘有一排姿态优美的乐舞图,其下是一排奔鹿图,再下为一排草丛中奔跑的猎犬图。下部角端边缘是一排武士骑马图,其下为一排轺车图。

中部内容除大部分与边缘相同外,还有射鸟、执笏、驯牛、凤鸟、九尾狐与三足乌、玉兔掏药等画像,古拙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动物题材的画像砖以龙、牛、虎、马、鹿、鱼、象等为题材,这类型画像砖不是主流题材,因而在汉墓中出土较少。较典型的代表为“龙纹画像砖”。

龙纹画像砖,画面上以龙纹为主,线条流畅,气势磅礴,极富动感,而且从图案中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时,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其形象已十分丰满,开始腾飞了。

汉画像砖种类繁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睿智和制砖工艺的高超水平。画像砖盛产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河南地区的画像砖,形制有4种,长方形的空心砖、长方形的实心砖、方形实心砖、空心柱砖。

河南砖一般是经印模多次压印的多个或多组有独立造型的形象,依据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砖面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合画面。并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机性和装饰性。砖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依不同的时期而呈现不同面貌。

洛阳发现的西汉空心画像砖,以高度抽象的图案为主,布局疏朗,阴刻线条简率、圆韧,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

东汉时期,基于对于孝的重视,厚葬成风,人们纷纷为逝者建造奢华的画像砖墓,东汉墓砖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东汉墓砖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画像砖,但是它与秦代及西汉时期的画像砖又迥然而异,东汉墓砖功能单一,专用于墓葬,且已经扬弃了图案化的构图,而以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

东汉墓砖是“秦砖汉瓦”建筑材料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形式已从秦汉早期的一砖一画,逐渐发展至六朝时期的大型砖印壁画。

其中郑州、禹县的东汉作品增加了神异物象,画面繁密,多重复组合。而南阳地区的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受当地画像石艺术影响较为明显,一砖一画,主题鲜明,绘画性强。

四川也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所发现的最为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四川画像砖的形制主要有3种,即正方形砖和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

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

正方形砖的浮雕较低,线面相间,通过线条勾勒,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四川画像砖已知的题材有数千种之多,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四川地区富庶的社会经济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俗,如宴乐舞戏、庭院楼阙、市井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

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四川画像砖中的历史故事及祥瑞物较少,生产劳动与车骑出行等题材占了较大比重,艺术形式得益于对现实的观察。

主要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高视点构图,物象的空间位置清晰,纵深感表现得相当好;另一种是平面展开式构图,即散点透视法。

[旁注]

长安 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秦始皇陵 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汉宣帝 名刘询,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9年在位。汉武帝曾孙,少遭不幸,流落民间,察知民间疾苦,即位之后,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改革吏治,稳定社会局势。对外大破匈奴和西羌,巩固了西汉的版图。刘询为人聪明刚毅,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山海经》 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西京赋》 我国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作。描述了长安的繁华,讽刺了社会的奢靡风气,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记载了“扛鼎“、“缘竿“、“钻圈“、“跳丸剑”、“走索”、“鱼龙变化“、“吞刀吐火“、“划地成川”等许多精彩杂技、幻术节目,并有乐队伴奏。

文翁 汉景帝后期蜀郡太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物阜民殷的局面。他见蜀郡地处边陲,民风野蛮,文化落后,便大力兴办教育。经过多年努力,蜀地民风大变,到京城求学的人和齐鲁一样多,也成了礼仪之邦。汉武帝命令全国各郡县向文翁学习设立学宫。

伏羲氏 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一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他还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六朝时期 一般指的是指我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6个朝代。即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刘宋、南朝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6个朝代。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

女娲 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阅读链接]

2006年,考古队发现陕西凤翔县豆腐村遗址,这是一处战国早期向秦故都雍城提供砖瓦类陶质建材的作坊,早期的秦方砖也首次被发现。

画像砖的产生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其中以秦都栎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

秦汉画像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深厚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善良、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追求理想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