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明珠——古代家具
我国古代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
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的家具。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的发展。
但真正将我国古代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作的明式家具。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他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
处于蒙昧期的夏商周家具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家具的各种类型都已出现,少而简陋,且往往一物多用,例如床既是卧具也当坐具。但是反映该时代的家具历史罕有文字记载和绘画描摹。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形制都以席地跪坐为主,符合当时的生活习惯。而后世家具的雏形也可在这时看到:席是床榻之始,青铜俎和几是桌案的鼻祖,礼器禁是箱柜的前身,斧扆则是屏风的先驱。
夏商周形成了天地崇拜的宗教意识,其家具也成为人与神沟通或显示皇权显赫的工具,带有浓厚神秘的宗教色彩。家具的使用功能主要为祭器,在造型上运用对称、规整的格式和安定、庄重的直线,来体现威严、神秘和庄重之感。
另外,夏商周王朝的等级制度在家具上也有所体现,不仅家具的形制、使用要按照严格的等级与名分行事,就是家具的材质、色彩、纹饰等也有不可逾越的严格规定。
比如席的使用,其材质、花纹、边饰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周天子在封国命侯大典时,三重坐席为“莞筵纷纯”,即以丝带为边的莞席,和“缫席画纯”,即画五色云气为边饰的缫席,再加上“次席黼纯”,即竹席镶以黑白相间的花边。而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等,皆有符合身份、地位的花饰。
席为我国最原始的家具,用作铺垫作息。一般呈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小不一,小方席称“独坐”,供一人使用,长方形席可多人同坐。
我国古代编织技术的出现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各地普遍发现有距今6000年前后的席纹陶片。
商周甲骨象形文字已达到4000余字,其中有一些直接反映这一时期的卧具,如“席”字示一长方形编为人字纹的席;“缩”字示一人卧于席上。
席经常和筵一起使用,所以称为“筵席”。《周礼·春官司几筵》注释上说:
筵,亦席也,铺陈曰筵,藉之曰席。可知筵在下,席在上。原料有苇、草、麦秸、竹、藤等。
席有各种名称。未秀之苇编席叫做“芦席”;长成之苇编席叫“苇席”;稻草、麦秸编席叫“稿”;蒲草编席叫“蒲”;竹、藤编席叫“簟”等。古时坐席的习惯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床是席的发展,是对“席地而卧”的改善。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有关于床的记载。例如,“床”字示一有床腿支撑的平展床面。“宿”好似人坐卧在室内,“梦”犹如人卧于床榻上,“疾”像病人因疼痛而汗滴如雨躺卧在床上。
古代文字教材《说文解字》释为“判木为片,即制木为板”,其中的木片就是床的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床的形象,可知此时尚没有床栏。
《说文解字》:“床,安身之几坐也。从木,爿声。”《释名》:“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
床最早见于长台关战国楚墓的竹竿缠丝加铜构件作栏大床,长2.25米、宽1.36米。床屉很低,仅高0.21米。
还有一件大床发现于湖北荆门战国楚墓,长2.20米、宽1.35米作折叠式构造。
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有数件最早的木案,这批木案仅高不到0.2米,可见那时席地坐卧的生活。
商代时青铜器已经在统治阶级生活中大量出现,从宗教与政治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到生活中用的酒器、餐具、炊具等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家具转化。
以前祭祀用的用具礼器等如“几”、“俎”、“禁”等发展出了“案”、“箱”、“柜”等家具。从当时悬挂于堂上、尺寸超大的王权象征的礼器“斧”、“钺”发展出了屏风。
普及率最高的“席”的功能在社会上层也逐渐兼顾了政治、礼仪等多种用途,与平民百姓的“席”无论是选材、设计、还是外观皆有不同,是显示气度与富华的含义丰富的精神载体。
《周易》中记载了“莞”、“藻”、“次”、“蒲”、“熊”等多种席。他们所采用的材料与花色各有不同,装饰手法也各具特色。
当时的家具除席外,多数是采用浇注、雕刻手法纹饰精美抽象、夸张的图腾造型的青铜器。所以广义上说那一时期的家具是“青铜家具”。
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割牲和陈放牲的用具。俎的历史最久,对后世家具的影响也最深。俎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着地,由横木承接,这是后世家具“托泥”的始祖。
如饕餮蝉纹俎,为青铜制成,俎面狭长,两端翘起,中部略凹。周身绕以蝉纹、夔纹、饕餮纹。可以从这种板足俎的造型中看到后世桌案类家具造型的身影。
这种四足俎延至周朝,上部的俎面为倒置梯形,上宽下窄,四壁斜收。俎面为槽形,为后世出现的带拦水线之食案先驱。
据文献记载,在传说的远古部落有虞氏时代,便有了俎,它为后世的桌、案、几、椅、凳等家具奠定了基础,实可谓桌案类家具之始祖。
几在古时是专为长者、尊者所设的凭倚用具,一般放在身前或身侧,所以几也可以说是靠背的母体。但到了春秋战国时,几的使用就不只是凭倚,还可放置器物,已具有桌案的功能了。
禁是商周时的礼器,祭祀时放置供品和器具的台子。如宝鸡商墓发现的青铜禁。长方体,似箱形,前后各有8个长孔,左右各有两个长孔,四周饰以夔纹和蝉纹。从此器上可看出箱柜的原始形态。
扆,即斧扆,或写作“黼依”,是古代天子座后的屏风,在周朝,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糊上绛紫色的帛,上面画着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这是天子名位与权利的象征。
我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商周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雕饰精美的俎、禁之类的家具。
在河北平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金银镶嵌龙凤案,便是早期铜制家具中的一件珍品。此案高0.37米,长宽0.48米。器足以四只挺胸昂首的卧鹿承托一圆圈,圈足上是四条有翼的飞龙,龙体盘曲向上钩住每一侧的龙角,使其联结在一起呈镂空的球状。
每一条龙体的交连空隙处,又有一展翅的凤凰。每一条龙头上顶一斗拱形饰件,上架方案的边框。在造型上,鹿的形象驯良,龙的姿态雄健,凤作长鸣欲飞的样子,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
金银镶嵌龙凤案在工艺处理上光滑,焊缝无痕,表现出高超的冶金技巧,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工艺珍品,也是具有很高艺术性、技巧性与实用性的家具设计佳作。
河南信阳发现的战国时期雕花木案,案两端各有四条腿,以横木承托。案面雕有花纹,虽经地下埋藏2000年,但仍可辨其线条。
另外,在家具上髹漆和绘漆,是春秋战国时代家具的重要特色。随着漆工艺的不断发展,当时漆家具的品种明显增加。从众多的商周时期遗物来看,除了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之外,还新添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种类。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发现的战国时期漆案。案面较宽,下有六条腿,脚下有横木承托;漆面装饰华丽而庄重,时代特色浓厚。
同一地点的一件彩绘漆几,由三块木板榫接而成,结构合理,竖立的两块木板为几足,中间横板为几面。立板侧面绘饰云纹,精美无比。
另外还有一件战国漆衣箱,为长方形,箱盖隆起,箱盖箱底四周有把手,可合在一起。箱身黑漆红纹,非常精美。
湖南长沙楚墓的战国黑漆俎,整体上有黑漆。俎面一边有垂沿,两足似几腿,腿下有木坨承担,造型独特,简单实用,素面无饰。
同时发现的战国凭几,造型沿用至魏晋时期,是最典型的凭几。几面以黑漆为底,略绘彩色花纹。
而河南信阳楚墓发现的彩绘大床,更是我国现存古代家具中的罕见珍品。该床长2.12米,四周立有围栏,两侧留有上下口,床面为活动屉板。
彩绘大床装饰技法上以彩绘和雕刻为主,通体饰有髹漆彩绘。这样既保留了家具的实用性,又提高了观赏价值,从而为汉代成为漆家具的高峰期拉开了序幕。
信阳楚墓还有一件战国金银彩绘漆案,长1.5米、宽0.72米、高仅0.12米,在漆底上绘有金、银漆,华美而简洁。
另外如战国时期的黑漆朱绘三角纹木俎,造型古朴敦厚,绘饰有极精美的三角形几何图案。从这一时期的俎的造型来看,已经具备有桌案的雏形了。
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楚墓中的一件彩绘木雕小座屏,长0.518米、高0.15米,楚国匠师将凤、鸟、鹿、蛙、蛇等55个动物交错穿插,回旋盘绕,栩栩如生。
除此之外,战国彩绘猪形盒,由盖与盒身合成,两头雕刻成猪头状,身下雕踞伏四足,神态憨厚可掬,可以看出当时木器工匠们的巧妙构思和娴熟技术。
战国彩绘鸳鸯盒整个造型为一只立雕的鸳鸯,头部可以转动,身体镂空,背部有一长方形口,用一浮雕夔龙的盖覆于口上,将口遮严。全身以黑漆为地,朱绘羽纹,其间点饰着一些黄色斑点。
它巧妙地将鸳鸯的造型融于实用器中,再利用漆器的特长,饰以精美的图案,成为一件具有隽永艺术魅力的精品。
另外战国彩绘虎座鸟架鼓也是一件古代家具精品。
夏商周开始,家具的各种类型都已出现。家具与建筑一样,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时代、地域的不同风格,且往往与建筑同步发展。其构造方式也往往与建筑相通。
[旁注]
天地崇拜 指古人把天地中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作者是我国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至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释名》 作者为我国西汉的刘熙,字成国。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周易》 亦称《易经》、《易》,在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周易》是一部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图腾 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曾侯乙 姓姬名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30年。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江陵 又名荆州城。江陵的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在1600余年间,江陵的建都有楚、南北朝和五代三段高潮。
战国彩绘虎座鸟架鼓 双虎背向踞伏作座,双鸟踏于虎背为架,鸟尾以榫卯相连,鼓上有3个铜环缚丝带,分别系于两鸟的鸟冠与鸟尾相接处,扁鼓悬于双鸟之间。整个鼓架皆髹黑漆为地,用红、黄、蓝等色根据不同部位分别绘出虎的斑纹和鸟的喙、眼及身上的羽毛,十分精细,逼真传神。驱邪镇妖的虎座飞鸟,是虎和鸟两种动物的结合,鸟的双足踏于虎背上,昂首展翅,神采飞扬。
[阅读链接]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整个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改善,与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
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像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不仅促进了家具的发展,而且在木构建筑上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由于冶金技术的进步,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相传锯子就是由鲁班发明的,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家具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