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秦汉矮型家具

秦国原是居住在我国西部的一个部落,由于秦国的变法比其他六国变革彻底,生产不断地发展,逐步形成了强盛的国家,对东部国家进行兼并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即大秦王朝。

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这种集权的政治制度,反映在家具上是它的统一性和规模性。

另一方面,秦始皇和秦二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技术成就,大兴土木,构筑都城,宫殿,陵墓。秦朝的建筑具有雄伟、浑厚、博大、瑰丽的特点。

秦都咸阳规模宏大,雄壮宏伟的宫殿楼阁是需要大量家具的,秦朝家具在数量上极可能超过春秋战国。

进入汉朝时期,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到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工艺家具产生显著进步,汉朝家具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汉朝除了大规模建造宫殿、坛庙、陵墓外,贵族官僚的苑囿私园也出现,它们的兴建和兴起共同推动了家具的发展。因此,秦汉时期既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我国低矮型家具大发展的时期。

汉朝家具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汉代漆木家具杰出的装饰,使得汉代漆木家具光亮照人,精美绝伦。

此外,汉朝时还出现了各种玉制家具、竹制家具和陶质家具等,并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组合形式的家具系列。

那时,人们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几等,随用随置,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可视为我国低矮型家具的代表时期。

这一时期家具开始发现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并出现了软垫,而且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具体来说,秦汉时期室内陈设格局风格和家具的设计、制作、用材上都极有特点。

首先表现在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形式。

秦汉住宅建筑发展比较成熟,但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其住宅建筑规模大小、格局也不一样,所以没有一定的模式。从大量的秦汉住宅建筑及冥器上看,有的住宅规模很大,独立构成一个院落,也有较小的三合式与日字形平面住宅,其中住宅的室内环境使用功能相对比较完善。

一般来说,多数住宅建筑中均设堂屋。住宅内主要有卧室、厅、堂屋和厨房等几种房间类型。但有些官宦及大户人家的大型住宅其大门两旁还设有门房,可以居留宾客。

住宅中前堂为主要建筑,后堂门内则设有居住的卧室、各种厨房和饮食、歌乐、库房等房间。普通家庭所居住的较小的住宅,只能简单的设置卧室和厨房等房间,以满足基本的居住需要。

住宅内各种房间的基本功能与家具的陈设格局,在许多汉代的住宅建筑、冥器、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上都能够看到。从许多住宅冥器上的板门、交棂窗、窗内的帷幕、院中的晒衣木架,及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上有描绘住宅内生活的场景,可以了解当时住宅室内的功能与家具陈设。

卧室是住宅中最主要的房间,秦汉时的卧室多为正房,除了有地位的大户人家有专门用于会客的厅堂以外,多数家庭的卧室功能除了用于睡眠,还兼作起居室,往往将会客、用餐和梳妆等其他日常起居活动融于卧室之中。

秦汉的建筑封闭性较差,南北方的室内家具设施与陈设格局是略有不同的。北方地区寒冷多风,卧室内以炕为主。设置床榻时,床榻上多数安放各种屏风,有些物品可以直接放在屏风上的格架上。

卧室中的床、炕等家具和设施陈设位置的上方往往设置帷幕,即使摆放架子床也是如此。

这一点从东晋、北魏的墓室壁画上也可以看到,壁画中男女主人的上方有悬挂帷幔的架子床的骨架。这与北方传统的住宅室内格局相吻合的。

而南方地区比较温暖,当时卧室内架子床较少,多设置带有围屏或床屏的床较多,这类床很少设置帷幕。除了战国时期所见信阳的木床如此以外,还可以从马王堆漆棺画上见到这类床的形制。

当时,普通人喜坐在席或床上,经济富裕者除席、床外,还有专供坐的榻,形成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形式。室内生活以床、榻为中心,床的功能不仅供睡眠,用餐、交谈等活动也都在床上进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都体现了这样的场景。

在一些有地位的家庭中,往往单独设置客厅或厅堂,汉墓的冥器和辽阳汉墓壁画《家居图》中都表现生活场景。在冥器中表现的男女主人公在厅堂内对坐相伴。

壁画《家居图》中,夫妻对坐于卧室内的架子床前方的榻上,男主人坐于榻上,前置一外曲栅足书案,案上有烛。女主人则坐于席上,前置一圆食案,上面摆放有碗碟等物品。

从这里可以看到厅堂内的格局、家具陈设与当时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从男女主人所坐的家具、位置高低的不同,看到当时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男尊女卑的影响依然存在。

床与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宽些。榻除了陈设于卧室的床前以外,较大住宅中的榻主要是放在厅堂之中。榻有床榻和独榻之别,其使用扩大到日常起居与接见宾客都在榻上进行。

较大的榻上还放置有几,后面和侧面立有折屏,有些屏风上还有安装器物架子。长者和尊者还要在榻上设幔帐。独榻较小,平时悬挂墙上,主要供来客使用。

设置于床上的帐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虫、冬日御风寒,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显示身份、财富的标志。

《异物志》中多处有“锯床”、“箕锯床”的记载。《后汉书》中记东郡太宁“冬日坐羊皮,夏日坐一榆木板蔬食出界买盐鼓食之”。

在东汉后期,随着对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北方少数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打破了各国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胡床逐由西域输入,渐受欢迎。

所谓胡床,就是可张可合、携带便捷、可以折叠的马扎,以后被发展成交椅等,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益都耆旧传》中有“锯胡床,垂足而坐”之说。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

床榻在秦汉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床开始向高型发展。《益都耆旧传》中说:“刺史每自坐高床,为从事设单席于地。”

榻也有大者。《三国吴志鲁肃传》记载:

周瑜荐肃与孙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乃独引肃还,合榻对引密议天下事。

从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漆画,帛画,雕塑,板刻中可以推断,床榻是当时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

《后汉书徐稚传》:

陈蕃为太守,不接宾客,唯徐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中“主记史”和“主簿”各坐一榻。两榻形制,尺寸基本接近。腿间有弧形券口牙板曲线,榻面铺有席垫。

陕西绥德大瓜梁汉墓的石刻门楣,主要端坐小榻,前有人跪拜。江苏徐州洪楼村和茅村汉墓画像石上,都有一人独坐榻上,徐州十里铺东汉墓画像石中,有三人跪拜,一人端坐榻上的刻画。

河南郸城发现的汉榻为长方形,四腿,长0.875米,宽0.72米,高0.19米,腿足横断面是矩尺形,腿间也有弧形曲线。榻面刻有隶书:“汉故博士常山大傅王君坐榻”。

秦汉时期的屏风常与床榻配合使用。侧有屏风,烘托有序,配合建筑隔断,起挡风、屏蔽、分割、美化室内空间的作用,而构安静、稳定的空间区域氛围和效果。

榻屏是屏与榻相结合的新品种,标志汉代新兴家具的诞生。东汉李尤有一首《屏风铭》:

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则端直,处必廉方,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非常。

简短数句,描述了当时屏风的状态。

从汉代铜镜的装饰图形中看出,汉代的屏风多为两面形和三面型。《西京杂记》里记载有:

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列宝帐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

此时屏风一般多有装饰。郑玄注《周官》云:“邸,后板也;其屏风邸,染羽像凤凰以为饰”。

厨房是住宅中提供饮食、进行炊事活动的房间,汉代住宅中的厨房已经完全同其他房间分离开来,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单独的厨房。

橱柜是厨房中的主要家具,多数陈设于房间的一角。辽阳汉代墓室壁画《庖厨图》是一个有关厨事活动的场面,实际上也就是表现了汉代厨房室内的使用及家具陈设情形。

在这个图中可以看到,厨房左上角布置了一件庑殿式顶盖的木橱,这是厨房中最主要的陈设家具,往往陈设在厨房的一角。一个丫鬟在开柜门,橱柜内放壶一把。

厨房中部摆放四足方案,旁边有四足圆案叠落,更多的四足方案叠落在远处,从中可以得知当时食案用完以后是收入厨房之中的。

图中许多人的前面都放置四足方案、圆案待用,有的人弯腰正在俎上切肉,体现出忙碌的厨事活动场面。

这种情形还可以在云南大约同时期的铜奁盖上的雕塑,及东吴的漆盘中看到,当然这种生活场景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了。

在四川彭县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一幅《庖厨图》,图中除一人正在烧炊,两人并坐于一曲栅足案前待食,后边同样叠落多个四足圆案,这个情形与辽阳汉墓《庖厨图》中两人并坐于一长条案后待食相同的情形与画面完全相同。

从这两幅不同地域的《庖厨图》中可以知道,当时我国住宅内厨房的陈设、炊事习惯是大致相同的,食案叠落于厨房之中是普遍的现象。

秦汉时俎类家具品种较多,造型浑厚。除了在祭祀时承放各种供品以外,通常都在厨房中作为砧案使用。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秦汉时期低矮型家具逐渐兴起与发展,并出现高型家具的雏形。家具形体变化主要围绕着低矮家具和高型家具两大系列。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然要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那时床的高度有所增高。

秦汉高型床的兴盛和坐榻的出现,导致床前设几、榻侧设几的陈设组合应运而生。

汉代卧室中大形架子床往往放在卧室两侧或对门的墙边,床的两侧及床前可陈设床几。使用时除睡眠外,南方人多坐于床沿;较小的床两端多有床屏,床屏外侧放置床几。

架子床的整体为长方形,床面中间镶板,可以在上边陈设箱笼等物。床的四角在前代围屏床的基础上增加了摆放竹帘、蚊帐或帷幕的四根柱架,用以支撑床岭即床顶盖,或悬挂帷幕幔帐。

有的床的后面及两侧均设可以拆卸的围屏或雕花式围栏,极少数为半屏,床前边采用罩的形式,并设床几。

这种造型是与前代有明显的不同,后来历代床的造型与装饰几乎都吸收了这个特点。从晋《女史箴图》和马王堆汉墓漆棺画上床前、床侧的案几来看,床几不仅可以作为座具使用,而且起承托作用,用来放置各种包袱、物品。

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几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

案的作用相当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为饮食用桌,也用来放置竹简、伏案写作。《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即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几主要有案几、凭几两类。用于陈设物品的案几,几面较前代明显加宽,用来摆设各种物品。

湖南长沙汉墓有一件漆案几,其作法极为少见,长条形几面是用整块木材雕成的,几面向内凹成弧形,几面浅刻云纹,两端刻兽面,脚型是有附趾的栅足,这种案几是用来陈设包袱、物品的家具。

凭几是有3个蹄形足的特殊家具,几面较窄,几面后部上脑凸起一定的高度,上脑与扶手整体呈圈椅上部的半圈状,与汉榻配合使用,是供人们休息凭扶的一种家具。

徐州汉代画像石上就有一人坐于床榻上,身体向后依靠在一只三足凭几上的形象。凭几因社会地位的不同,使用与陈设方式也是有区别的。

汉代的几主要作用是在坐席时可以倚靠,讲求倚几而坐,形式有曲凭几、陶几等。

几为常用家具,也是文人赋家的吟咏之物。梁孝王曾召集众文人游华宫,并让大家作赋吟咏宫殿陈设。

汉几在装饰上也有所区别。汉代几和案的形象在画像砖、文献、壁画、帛画和青铜器中都有体现。

几和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几为凭倚之物,面窄,有一定高度;案是放置东西的承具,案面较宽,比几略低。

汉代饮食用案已极为普遍,因为当时仍以席地而坐为主,所以食案较低,而形态材质多样。如广州沙河汉墓的铜锒案为圆形,南昌汉墓的食案为长方形,河南灵宝汉墓的为陶食案,云南昭通汉墓的为长方形铜食案。它们具有案边起沿、案腿形式多样和相对轻巧的共同特点。

不过,汉代的案类家具已逐步加宽加长,主要有书案、食案两类。就其数量而言,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其中食案的品种较多,既有兼作书案的高足食案,也有成语典故中“举案齐眉”所用有拦水线的矮足食案。

案的使用从汉代墓室壁画《家居图》上图可以看到,男主人经常用于会客、书写的长条案平时放于床榻前边,位置比较固定。而矮足食案平时陈放或叠放于厨房,从《家居图》下图中看到只有宴饮时,才将矮足于圆食案放在床榻前的书案之上,构成叠案的形式。

单纯用来就餐的高足食案则是使用时陈设于卧室或厅堂的榻前,用毕则收于厨房内叠放或陈设,这种使用方式同样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有关系。

书案为读书议事之物。《东观汉记》记载:“更始韩夫人待饮,见常待奏事,怒起抵破书案。”从甘肃武威墓的木案和山东沂南汉墓的栅足书案看,书案长于食案,也略高于食案。

汉代的墓室壁画,多有反映记录当时家具的形制,使用及组合形式。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壁画“百戏图”画面有案于中,案上设杯盘等食具,案旁各坐一人,两侧侍从或跪或立,侍奉主人。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帛画》也有食案,画着一贵妇前两个捧案跪迎的奴仆,案上有精美文饰,置有鼎、壶、耳杯等祭器,看来,汉食案也可用作相近用途,如祭祀。

汉案材质构成丰富异常,除木案、陶案、铜案外,尚有漆案。

秦汉时期的漆饰继承了商周,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工艺、新作法,髹漆作坊遍全国各地,髹漆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连云港花果山下的唐庄汉墓漆案,案周身以黄、群青等色彩绘成精美而整齐的图案。长方形案面两端各有雕镂成四条龙形的柱足,并用十分纤巧的接合部件以支撑面板。

秦汉时,箱笥等家具使用已经比较广泛,卧室内陈设各种存放衣物的木、竹箱笥,厨房则放有存放食具、酒具、粮食的箱笥等。

江苏邗江胡场汉墓有一件双层漆笥,马王堆汉墓也发现大量的竹笥与木箱。

厨和柜是汉代出现的新家具,有别于传统的箱笥,多为贮藏较贵重的物品。汉代橱柜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柜形低足,启门上开,体量大,容量也大;第二阶段约为东汉晚期,这时产生了立柜,可以认为系从仓库的橱发展变化而来,从陶仓陶橱模型中可看出渊源关系。

汉代家具新品尚有衣柜、镜台。镜台汉代壁画出现了最早的镜台形象。为圆形底座上贯长方板,顶上安装圆盘。奁平时收藏,只有人们在梳妆时才取出,或席地而坐、或坐于榻上,用架将铜镜悬起,旁置各种妆奁。这种情形可以在东晋《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到。

秦汉家具的特点是礼教性的含义逐渐减少,实用性日益加强。以髹漆木质家具为主要特征,几乎每件家具都以髹漆彩绘。

汉代家具时期是继战国髹漆家具以来的一个鼎盛时期。采取黑地红绘,又是典型的汉代家具装饰手法。

秦汉家具的装饰风格集中反映了秦汉文化的时代特点,家具上的装饰花纹主要以云气纹为主,其表现形式有十几种之多。流云飞动的装饰成为这个时代家具装饰最明显的特征。

家具彩绘所用颜料,有的调油、有的调漆,所以经久不脱色,色泽鲜艳。还有堆漆的方法,用近似锤柁用具挤压漆液形成起线的装饰花纹,雕刻手法被仍广泛用于家具的装饰艺术中。

汉代漆器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四川蜀郡和广汉郡。公元前85年至公元61年前后百余年间,是汉髹漆技术和生产的鼎盛阶段。

汉代漆器数量多,分布广,几乎遍及全国。反映了汉代使用漆器已十分普遍。

广州龙生冈汉墓发现有漆耳杯、漆方盘、圆漆套盒、漆案等。广州东郊汉墓有漆椭圆三格盒、漆盘、漆虎子等。安徽合肥西郊汉墓有套盒、漆盘、漆杯、漆箱等。浙江宁波西汉墓也有漆盒、漆梳等。湖南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有漆器184件,二号墓达316件,共计500余件。

以上漆胎,多为木胎,有旋制剜消和卷制三种作法。木器制作技艺为后世家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时的木器制作,已相当精良,而且分工较细,有专门机构管理。《汉书地理志》:“严道有木官”,木道为运输木材的官吏,可以想见其规模和品种。

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长沙地区发现的雕花板,为传统的精巧木制品。

河南信阳春秋战国时代楚墓及湖南长沙战国墓中的漆案、雕花木几和木床,反映当时已有精美的彩绘和浮雕艺术。

秦汉家具的材料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距今已有6000至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中有一件木胎漆碗,碗的内外均有很薄一层朱红色生漆涂料,色泽鲜艳,微有光泽。

漆是漆种木本植物的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醇。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称为生漆。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以后,就成了深色黏稠状的流体,称为熟漆。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为原始的漆器。加入彩色颜料,就成为原始的色漆。

我国古人在制漆器时,常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制造彩色漆器则用桐油与各种颜料或染料混合而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

漆器制品坚固耐用,外表光泽美观,体质轻巧,深受人们的喜爱。春秋时期,我国已经重视漆树的栽培。春秋晚期出现髹漆彩绘的几、案、俎、鼓琴、戈柄、镇墓兽等。战国时期,工匠已初步认识到漆膜对器的防腐保性能。

许多漆器上还绘有各种彩色花纹图案。漆器彩绘中包括红、黄、蓝、白、黑五色和各种复色,所用颜料大致是朱砂、石黄、雄黄、雌黄、红土、白土等矿物性颜料和蓝靛等植物性染料。

秦汉时期油漆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遍及全国各地,《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阴室“的记载,阴室是制漆时候的特殊专用房间,因为漆醇在阴湿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易裂纹,阴室的设置为此提供条件。

汉代官营漆器作坊分工很细,有素工、髹工、上工、黄涂工、画工、清工、造工等工种。

秦汉在家具设计上,实用和美观相统一。榫卯构造向灵巧活动方向发展,设计意匠极为巧妙。如设计活动几、活动屏风等,家具造型大多直线形,方方正正,大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意。

透过依附于家具本身抽象直线的造型和流云飞动的装饰,让人们看到辉煌灿烂的秦汉王朝的遗风。

[旁注]

坛庙 古人用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圣贤、神灵的纪念性建筑。《周礼·春官》中载有典祀,负责四郊坛庙的祭祀。其后历代都有掌坛庙祭祀的官员。祖庙与社稷坛如北京岱庙、北京社稷坛等;天、地等坛如天坛、地坛;圣贤坛如曲阜孔庙及孔府等。

冥器 也称明器,就是陪葬器。我国以物陪葬的习俗古已有之。夏商时代的墓穴就有陪葬的人、兽、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战国至汉代早期厚葬之风大盛,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带同下葬。到了汉代后期,已有采用替代品陪葬的例子了,如各种陶狗、陶羊、陶壶、陶猪舍等,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器。

马王堆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根据2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确定该墓墓主即为第一代轪侯利仓,而1号和3号墓分别为利仓的妻与子之墓。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异物志》 我国汉唐时期一类特殊的典籍,主要记载当时周边地区及国家的物产风俗,内容涉及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生产、历史传说、风俗文化等许多方面。从汉到唐,至少有22种以上以《异物志》命名的著作出现。

西域 我国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

《太平御览》 我国宋代的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一天看3卷,一年才读完,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西京杂记》 我国古代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作者疑为葛洪。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还有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奁 原指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后来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还指陪嫁的所有东西,如奁田指陪嫁的田产;奁匣是陪嫁的镜匣;奁币为陪嫁的财物等。漆木制,也有陶制的明器。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作圆形、长方形或多边形,大多分层。

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均用毛笔墨书。竹简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是我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

虎子 我国古代盛水的器具。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见,均为青釉。

河姆渡遗址 我国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屏风 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女史箴图》 “女史”是女官名,“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不务正业,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除第一段外每段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阅读链接]

成语“举案齐眉”中的梁鸿,字伯鸾,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孟氏有一个女儿孟光,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30岁了。

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像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聘礼,准备娶她。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两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

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梁鸿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他们夫妻相互尊敬,恩爱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