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建筑装饰——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是后人对秦汉时期先进的制陶技术的通称。所谓秦砖,是指秦代炉火纯青的空心砖技术;所谓汉瓦,是汉代独特的瓦当制作技术和造型艺术。

提起砖瓦的历史,人们总会想到“秦砖汉瓦”。但是秦砖汉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辉煌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商周制砖造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秦砖汉瓦的起源与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封建盛世,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达,社会文化发展迅速,所谓“秦砖汉瓦”就说明了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为此,后人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秦汉两代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成就。

砖瓦是建筑的重要材料,在我国历史悠久。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的巨大进步,也是秦汉时期文化的一大特征,它们的产生和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应用于古人的生活之中,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储藏、饮食。商代以后,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作为建筑材料,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

后来,我们的祖先受到了制陶的启发,将土坯入窑烧制成砖,使其硬度大为提高。

到了西周初期,先人们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砖,也就是在这时即开始用在建筑上。

在凤凰山下的周公庙遗址西周贵族大墓群发现的空心砖、条砖、板瓦,据推断为先周时期的遗物。这就将砖瓦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8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各国都大兴土木,营建宫室殿宇,这就大大促进了建筑的繁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之间都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以及陕西临潼、风翔等地发现众多的秦代画像砖和铺地青砖,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

另外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画龙纹、凤纹,也有模印射猎、宴客等场面的。

尤其是秦代对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史记·蒙恬传》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至阳山,透蛇而北。

在高山峻岭之顶端筑起雄伟浩迈、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砖之多,举世罕见。

秦末楚汉相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之后,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这就是著名的“秦砖汉瓦”。

“瓦当”在我国文字中由来已久,称“当”的如“京师庾当”;称“瓦”的“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而有时又称“裳”,如“长陵东裳”等;或称“甬”,如“庶氏冢甬”等。

前人所说的“瓦”则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所说的“当”为“底”,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带有阻挡、遮挡的作用。

班固《西都赋》中有“裁金以饰珰”句,“珰”应为“椽头饰也”。

而就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我国古代聪明的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黏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瓦及瓦当的发明,是在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为适应较为成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

早在西周末年,秦人游猎于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677年,秦人来到周人故地,定都雍城。秦人受周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瓦当。

此后290余年,在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雍城作为秦国都城,而首先成为秦瓦当的重要生产地区。后来,秦国迂都栋阳,又迁都咸阳,情形也是如此。

整个战国时期,七雄各霸一方,各国所用瓦当各具特色,瓦当艺术第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其中以秦、燕、齐三国瓦当艺术成就最高,形成战国瓦当艺术三分天下的鼎盛局面。

战国时期的瓦当可分素面和带有花纹、文字的两大类,各地所出花纹瓦当各具特色,燕国多为婆婆纹;齐以树形纹为主,还有带文字的;周以饕餮纹为多,但已简化,仅突出饕餮的双目,以后渐转为卷云纹。秦砖有山形纹、树纹和云纹,和关东六国的瓦当颇为相像。

最早使用圆形瓦当、采用当面四分法和当心采用圆形装饰的秦瓦当,直接影响了汉代瓦当,并引导瓦当艺术在西汉形成第二个高潮。

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在圆面范围内,尽量体现形体的伸展力度,神态性格明显,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装饰浮雕作品。

尤其是汉代大量文字瓦当的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的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形态。

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应。汉代瓦当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所发展的基础上的。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

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以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每处能容“千乘万骑”,可见当时建筑的规模之宏伟。

而在这些建筑上,均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我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西汉瓦当可分为三期,汉初至文景时期为初期,武帝、昭帝、宣帝时期为中期,元帝、成帝以后至王莽时为后期。初后两期,面积略相似,只有中期面积特大,边轮特宽。

初期的文字非常紧密严肃,“高安万世”、“千秋万岁”是代表作品。中期字体宽博,“永承大灵”、“涌泉混流”是代表作品。后期字体流丽匀圆,“则寺初宫”是代表作品。

汉代画瓦在中期亦有明显之区别,龙虎四神,为其代表作品,大气磅礴,姿态生动而雄伟,一望可辨。但四神瓦多见于西安枣园村王莽九庙遗址,其他地区,出土数量极少,王莽在建九庙时,皆拆毁汉代包阳宫等之土木材料,瓦当应亦在移用之列。

[旁注]

周公 即周公旦。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为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比较出名的是易经中提到的周公解梦。

春秋 我国历史阶段之一。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03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战国 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西都赋》 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属于《两都赋》中的一篇。《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蔗、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另一篇为《东都赋》。

雍城 遗址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是秦国历史上时间最长、保护最好的都城遗址。分为都城和陵园两大部分,其中,雍城陵园内埋藏着秦始皇的多位先祖。

未央宫 我国西汉皇家宫殿。遗址位于陕西西安西北约3000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饕餮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王莽被看做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在位共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阅读链接]

2010年,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在西安南郊汉宣帝杜陵塬上正式落成,该馆汇集了西周至明清各朝代的各种纹饰瓦当及古砖3000余块,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馆藏瓦当品类和数量最多的专题性博物馆。

展品包括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以秦汉瓦当为主,出土自陕西、山西、河南等多个省份。

最具皇家气象的砖是汉代御道砖,这些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字样的方砖,只有在汉代举行丰收大典时,供天子踩踏专用,一旦典礼结束,便要收起。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要数馆内收藏的历代32件佛像瓦当,有北魏造像纹瓦当、唐代飞天滴水瓦、佛像纹滴水瓦等,雕工细腻,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