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老师
我一直为文革时期红卫兵“小将”对老师表现的仇恨和实施的暴虐深感惊异。在一次采访中,我有机会对此有一点了解。
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个优秀教师,男性,中年。在教学上的成功令他有了名气,但打动我的是在采访过程中正好碰上的他和另一位老师的争执。一个班里的女学生丢了钱,那位老师认定是班里一位“差生”拿的,分析了那位“差生”有一系列的作案机会,丝丝入扣,并力主请家长来谈。他坚决反对, 说这种“认定”不公平,请了家长会让孩子知道老师在怀疑他,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太深。在那位老师说这事难道就算了、后果可能会让“差生”越变越坏时,他大声说道:“宁可错放一千,绝不枉杀一个。”
在我们恢复谈话的时候,他为他的激动有点不好意思。沉默了一会儿, 他说:“我原来是一个打过老师的学生。”
他的故事并不复杂。他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勤奋好学,靠自己的成绩考上了一所著名的中学。同学之中有很多家境都比他好。可这并不影响他学
习的情绪,他仍然很努力,但成绩已经不像在小学的时候那么优秀了。在集中了很多聪明孩子的学校里,这也是一种挺正常的现象。他没有沮丧,一门心思用功。学校条件在那时候算是相当好的,交很少的钱,中午管一顿饭。事情就出在这顿饭上。他们每一桌坐 4 个同学,分 8 个馒头。有一天不
知怎么他坐的这桌就少了一个馒头。几个同学都说自己没有吃,这个馒头哪儿去了?同学都看着他,因为只有他是那种家里没钱买点心的孩子。他着急了,第一个跑去叫来了老师。老师过来了解了整个事情,说馒头不够可以说话,这么干是品质问题。说这话时,老师严厉的目光在几个同学身上扫视, 最后停留在他的脸上。他登时呆住了。从小,妈妈给他的教育就是“人穷志不短”,他根本不能想象自己会跟“偷”的事儿沾边儿。他急得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师单独找他谈过话,中心内容是“如果是你拿的,就承认”,还给他讲了列宁打碎花瓶主动诚实地承认错误的故事。
老师从没有一个字直接指责是他偷了那个馒头,但让他觉得百口莫辩。他说:“老师那种眼神,我记了一辈子。”这件事在当时,一下子把他毁了。他天天晚上做噩梦,被人追,大喊着“不是我”惊醒,泪水濡湿了枕头。白天上课萎靡不振,觉得每一个同学看他的眼神里都是怀疑和蔑视。他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他甚至发现自己开始尿床。
在那所名校的后两年,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以很差的成绩毕业。过了一阵儿,社会乱了,学校也乱了,他带了一帮工友杀回学校,在批斗那个冤枉他的老师的时候,他感到一种刻骨的仇恨,令他热血沸腾无法控制。他动了手。
多年以后,他也成为教师,他为自己的行为向自己的老师深深致歉,并忍不住讲了自己的心路。他的老师那时已经白发苍苍,她拉着他的手颤声说道:“我真的是怕你们学坏呀!我和你们几个每个人单独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呀。”
他的老师最后说:“请你原谅老师吧。”
讲了这个故事之后,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自己当老师之后,才知道老师的心情,老师不容易当啊!”
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一直是神圣的。一直都是做学生的向老师承认错误、请求原谅,我们从没想过“原谅老师”。其实,神圣的只是“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教师个人。作为个体的老师也可能出错儿。在你长大以后,你就会了解,老师的一些行为所包含的苦心和另一些行为的不得已。虽然当年这些行为让你不满,让你气愤,甚至让你衔恨至今。
在经历了小学时代对老师全身心的信任和崇拜之后,我们常常会有一段时间对老师产生怀疑和反叛的情绪,这时候我们的知识来源更多了、眼界渐渐宽了,我们也许会发现老师的种种不那么高尚和完美的地方。这时候我们需要原谅老师。
原谅老师总是那么严苛,我们的家庭作业今天又得做到 11 点了,国家教委都反对给学生这么重的负担。但我们必须得面对考试和竞争对手吧,他只是想让我们知道和记住得更多,成绩更好;
原谅老师把一个成语读错了音,他也是个普通人,在很多地方比我们知道得多,但也可能在某一处比我们知道得少了那么一点点;
原谅老师张出的名次排行榜让我们挨了父母的骂,伤了我们的自尊心。其实老师比我们更懂教育心理学,他真的期望这种刺激产生的正面影响多于
负面影响;
原谅老师今天脾气暴躁,他也有家事和普通人的烦恼;
原谅老师经常向我们收各种各样的费用,这是个涨价的年代,教育经费又不多,就算其中有老师的奖金吧,老师也得养家糊口啊;
⋯⋯
我们当然能发现老师处理问题方式的一些不合理,只要我们运用挑剔的目光。这时候怎么处理这种发现变得很重要。和老师闹对立绝对不是好办法。作为一个成年人,老师的经验、学识还是远胜于我们,老师考虑问题还是比我们周密细致,老师的话还是对的比错的多,我们不能因为发现一点点错而拒绝老师所有的忠告。
我们有时候还得原谅老师对我们的态度和错误的批评。这种原谅对我们自己有利。没有道理因为老师的不喜欢而自暴自弃,用自己的学业和一生的前途作赌注。记住,老师虽然对你有很深的影响,但真正对你的今后长久的生活负责的最终还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