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 妒

(一)

我们已经知道在这个缤纷的世界上,我们不可避免地时时和他人做着比较;我们还知道,即使竭尽全力,我们也不可能是站在人生的最高处顾盼生辉、俯瞰众生的那一个。在长长的生命旅途中,我们总是碰到一个个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漂亮、比我们富有、比我们强壮、比我们才高学富、比我们境遇更好更成功、甚至比我们更年轻更有机会的人。

这时候,也许,我们会感到有一些绝望、有一些痛苦、和有一些说不出口的怨恨——人们管它叫“嫉妒”。这种心理感受让我们深自羞惭,嫉妒一直被认为是诸般恶德中最恶的一种。

其实,如果不矫情的话,我们得承认:嫉妒是漫长的人生中,很多人或者说是大多数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一种痛苦的情绪。

一般的嫉妒都可以得到解脱,不必为一时的嫉妒而痛感自己无可救药。那些善于发现和肯定自己长处的人比较容易摆脱嫉妒的痛苦,那些对自

己的好处和优点视而不见、缺乏自信心的人更趋于深陷在怨天怨地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二)

内心的嫉妒并不可怕,但嫉妒引起的行为却不好预言也难于控制。

嫉妒不是品质问题,却有可能演变成品质问题。“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琢谓余以善淫”,3000 年前的诗人就有这种感慨。因嫉成恨,我们知道许多因嫉妒而中伤、因嫉妒而残害的故事。宫廷乐师嫉妒莫扎特的音乐天才, 庞涓嫉妒孙膑的智识。后一个故事被收进中学的语文课本,是我们所知道的同窗关系中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特例。

有人说西方式的嫉妒是你好我比你更好,东方式的嫉妒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其实这不是东、西方的差别,它说的是嫉妒引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因为嫉妒而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有人被嫉妒刺激得拼命去追求和完善。前者肯定是一种病态,后者就一定值得提倡吗?

不久以前,一个小保姆宣称自己 16 岁考上大学,不爱上,又在两个月内备考研究生,在完全陌生的一个领域作出了令专家惊叹的研究成果,紧接着在完全陌生的第二个领域再次出类拔萃,马上就快出书了。这个小保姆把自己的芳龄减去十岁,虚构履历,在被传媒揭露之后她谈到她对一个女同学的嫉妒,她一直希望自己胜过那个同学。她真的为此付出了很多,孤身漂泊, 多年努力不辍,除了编造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天才神话”之外,也确实写有60 万的文字,虽然还不是一本印刷成册的书。

这件事似乎可以成为嫉妒心理学的典型个案。我相信这个非常有追求的小保姆的内心,一定有苦不堪言的一面。

(三)

被人嫉妒的经历虽然并不愉快,但是不妨把这设想为一种激赏,因为你优秀、因为你出色,看得起你才嫉妒你呢。

卡迪拉克汽车公司有一篇流传甚广的广告词,它说:“在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得了第一的人必须长期生活在世人公正无私的裁判之中。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产品,当他被授予了先进称号后,赶超和嫉妒便接踵而至。在艺术界、文学界、音乐界和工业界,酬劳与惩罚总是一样的。报酬就是得到公认;而惩罚则是遭到反对和疯狂的诋毁。当一个人的工作得到世人的一致公认时,他也同时成了个别妒忌者攻击的目标。假如他的工作很平庸,就没有什么人去理会他;如他有了杰作,那就有人喋喋不休地议论他;嫉妒不会伸出带叉的舌头去诽谤一个只有平庸之才的画家。”

遭人嫉妒,至少说明在某一方面你还真不是个庸碌之辈——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多么良好的感觉呀!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四)

说到底,嫉妒人的人永远比被嫉妒的人更郁闷、更苦涩。 嫉妒是拿别人的优秀惩罚自己,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折磨。

《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周瑜青年俊彦、一时无匹。和诸葛亮携手抗曹本来挺好,偏偏整天觉得诸葛才高于己,又咽不下这口气,誓要见个高低,直把自己气得呕血而亡。临死还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抱怨老天不该生个比他强的人。真是想不开。

嫉妒有时候会伤人,但嫉妒在所有的时候都会伤己。所以嫉妒是一种需要控制的情绪。

从前有个乡下人,在下雨的天穿了双新布鞋进城。他小心翼翼地捡干净的路面走,但新鞋还是不可避免地溅上了泥点。泥水一点一点地越溅越多, 新鞋慢慢地看不出新样儿了。他想反正已经脏了,就不再小心,哪儿都乱踩, 结果在走进城门的时候,那双鞋已经毁得一塌糊涂。

嫉妒的感觉就像那些最初的泥点,偶尔有一点,没关系的,不加控制地泛滥,就会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