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陵——唐代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礼泉的九嵕山上,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九嵕山岚浮翠涌,奇石参差,百鸟在林间歌唱,苍鹰在峰顶翱翔,流泉飞布,众山环绕,衬托得九嵕主峰孤耸回绕。

昭陵陵园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与此同时,昭陵的风水也是我国历代帝陵中最佳的。

唐太宗开创盛世景象

李世民,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生于599年。他擅长政治和兵法,早年随当太原留守的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

大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李世民在626年登基,年号贞观。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本来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却还是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李世民还善于用人和纳谏,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

由于李世民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唐朝在当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属于最前列。

李世民善于纳谏,重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他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仅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就有200余事,数十万言。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评价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政治方面,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人们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时期的唐朝政治十分廉洁,在李世民的治理和率先垂范下,官吏们一心为公,各安本分,很少出现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情况。

而对待那些贪污者,李世民并不是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他们,而是以身作则,并用其他方法预防贪污。

在一个精明自律的帝王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这些都是李世民的过人之处。

李世民还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

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法律制定出来后,李世民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统一和稳定。他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

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李世民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的唐朝非常安定,犯法的人少了,被处死的人更少。

在经济上,李世民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人们能够安定生产,耕作有时,极大地促进了国力的发展。还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了人们的负担。

李世民非常支持商业发展,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他的倡导下,贞观时期的商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兴盛发展。

当时全天下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我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数一数二的大都会。

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一直就是我国联系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唐朝的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也就是后来的哈萨克斯坦。

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由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往来传递,使得丝绸之路成了全天下最闻名的黄金走廊。

由于李世民本人十分喜爱诗文,因此他也十分重视文学。他曾下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集了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立了“弘文馆”以储藏图籍。

他还任命了虞世南等人充任学士,又以魏徵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藏书,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并将缮写、整理、校勘后的图书,收藏在内库里,命令宫人掌管。

官府藏书机构除了“弘文馆”外,还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李世民在执政时期,他还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其他各国的友好往来。那时的唐帝国是全天下人们心目中的“圣殿”,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来唐帝国。

来自其他各国的外交使节则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达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

不仅首都长安,当时的唐朝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人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

在李世民治理下的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完全开放的时代,比仅限于外来贸易和传教的汉朝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人都可以来唐朝一睹唐帝国的风采,十分开放的边境和关口则极大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总之,在李世民治理下的唐朝,创造了我国最为辉煌灿烂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的贞观年间是这样的: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一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李世民的确是位明君,虚心纳谏,厉行俭约,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同时轻徭薄赋,使人们休养生息,让各民族融洽相处,真正做到了国泰民安。

李世民于649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他从627年登基开始至649年过世,在位23年,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贞观盛世,史称为贞观之治。

[旁注]

诏令 也叫圣旨,是指我国古代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诏令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科举考试 隋唐至清代时期朝廷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能使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均田制 我国古代从北魏至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由北魏孝文帝开创,对巩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为我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赋税 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和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四部 我国古代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统称为“四部”。起初是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为乙部,历史记载为丙部,诗赋为丁部。后来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司经局 我国古代官署名。南朝时叫典经局,北齐时叫典经坊,隋朝时叫司经局,唐朝时叫桂坊。司经局主管经籍、典制、图书、公文的印刷与收藏,是对传统文学贡献极大的官署。

驾崩 我国古代称呼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有“皇驾崩塌”之意。古代皇帝有万民拥戴,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的和平稳定,如果皇帝死了,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没有了,“驾崩”形容的正是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谥号 我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阅读链接]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两位李世民很器重的大臣,他分别把两人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做事认真而谨慎,运用律法宽厚公平。杜如晦深谋远虑,公平正直。房玄龄与杜如晦非常负责,连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两人商量决定的。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唐太宗知人善任。熟悉两人的特长,明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称作“房谋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