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

十九路军奋起抗战的消息震动了神州大地,也震动了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上层军政要员中主张抗日的也纷纷起来要求一致对外抗日。

  1. 月 29 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等致电蒋介石、汪精卫:“政府此时,

当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报国家,以谢民众。”31 日,孙科等 19 人又致电何应钦,抨击蒋介石政府对淞沪抗战不加援助。2 月 14 日,国民党内粤派领袖胡汉民在香港发表谈话,指出在日军未退出上海之前,政府无交涉可言,他还致电十九路军表示敬意。1 月 31 日,唐绍仪等 26 位国民党要

员也致电十九路军将士表示敬慰之意,另寄 40 万元汇款以示支持。

在全国朝野一片主张抗战的呼声中,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对日本进攻上海的行动也深感忧虑。蒋介石在 1 月 29 日的日记中深为震惊地写道:“闻昨日对上海日领要求,我方已予承认,彼亦满足,且表示傍晚撤军,何乃至午夜又冲突也,⋯⋯倭寇必欲再侵略我东南乎?我亦唯有与之决一死战而已。”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国民政府终于转到了在上海实行抵抗的立场上来

了。1 月 29 日,蒋介石确立了“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作为淞沪战争的指导方针,同时他还制订了应付淞沪战争的《京沪防卫与军政部署》, 从军事上作出了进行抵抗的初步计划。

就在同一天,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迁都洛阳以示政府长期抗战的决心,另外组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蒋介石主持工作。会后蒋介石发出《告全国将士电》,这一声明虽然含有不少属于表面价值的成分,但显然同“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的态度有所不同,或多或少地表示了他决心抵抗的态度。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不得不对日本的武装侵略作出有限度的局部抵抗,另一方面又竭力避免战争的扩大,试图通过积极的交涉活动,尽量争取到一个较为有利的条件以实现妥协停战。

而在国民党军队中,要求抗日的呼声也正一浪高似一浪。从 1 月 28 日淞

沪抗战爆发到 2 月 20 日前后,一批又一批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公开发表通电, 一方面对十九路军的抗战表示声援,另一方面则要求开赴前线直接参战。这些抗战呼声不但来自国民党军队中的地方部队和桂系、粤系、湘系等部队, 而且在蒋介石直接指挥的江西“剿匪”前线的部队也发出了要求开赴抗日前线的呼吁。

就在蒋介石黄埔系嫡系部队中,抗日潮流也在兴起。陆军第八十七、八十八师系中央军的精锐之师,可谓蒋介石的“御林军”。当淞沪抗战爆发后, 两师官兵群情激奋,对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深表同情,他们一致要求立即开赴上海参战。1 月 30 日下午,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宋希濂前往南京军政部面见何应钦,代表全旅陈述请求开往上海参战的强烈愿望,但遭到了何应钦的拒绝。当天晚上,宋希濂又率全旅营级以上军官 30 余人向何应钦再度提出

抗日的要求,直到深夜 1 时多方返回营地。2 月 1 日,驻守杭州的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致电蒋介石,要求带领全师开赴上海参战。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为黄埔系的重要将领,他对国民政府按兵不援十九路军的做法极为不满。2 月初他在浦口与蒋介石见面时,当面向蒋介石提出:“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

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迫于国内外的形势,蒋介石最终于 2 月 14 日颁布命令,将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合编为第五军,由张治中任军长,隶属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直接赴上海参战,它成为国民政府支持淞沪抗战的最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