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防御修建东西两长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都地处河南省、陕西省境内,为其他列强国家所包围。
公元前4世纪时,正当赵国连续几次对中山国进行侵犯的同一时期内,魏国旁边的秦国也多次对魏国和秦国的交界处阴晋邑等地进行侵犯。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公元前369年,秦国派商鞅打败魏国收复了西河之地,魏惠王下令将都城从安邑,也就是山西省夏县迁至大梁,也就是河南省开封。
此后,为了加强西部边境的防御,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命人在与秦国接壤的西边地区修筑了长达500千米的河西长城。
关于这段历史,在《史记·秦本纪》记载:
公元前362年,秦攻魏少梁,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
在古籍《水经注》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而古籍《史记·匈奴列传》中则说:“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魏国的河西长城除了防御秦国的骚扰之外,还同时防御旁边的另一国家西戎。
至公元前350年,魏惠王又命人修建了一座保卫国都大梁的河南长城。关于这段长城,在《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至此,魏国完成了河西长城和河南长城的修建,这两座长城被统一称为魏国长城。
那么,魏国的河西长城具体在什么位置呢?据《水经注》记载:“渭水又东,径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太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
《史记》中也记载:“秦孝公元年,楚魏与长城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渭水……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
也就是说魏国西长城,南起于陕西省华阴县西南、华山南麓之朝元洞,濒长涧河西岸北抵渭河,过渭河后,再北越洛河,然后循洛河东岸西行,至大荔县许原北之长城村,长达500千米。
这一段长城,据后来的考古工作者勘查,遗迹后来一直存在,位置可以肯定。但由长城村向北经由之地,曾有过不少说法,都有一定的文献根据,未能统一。
后来,根据实地勘察情况,认定北段是由长城村经澄城东略向西北,然后转趋东北,延伸至陕西省合阳、韩城境内,抵达黄河西岸。断断续续长达200多千米。而《史记正义》上所说的“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长城”的长城则没有发现。
这段河西长城由黄土夯筑,宽三五米,高五六米,从遗址看出,这段城墙曾经经过多次修缮。
这段长城中,尤以华阴县城东魏长城最为著名,这段长城的遗迹大部分保留在地面上,遗迹共有12处,保存最长的有700米,最宽的20米,最高的18米。
如朝元洞西北发现一段魏长城计长500米,宽21.6米,高14.1米。南洞村西北发现一段长城计长180米,宽20米,高2.6米。北洞村北有一段长城计长100米,宽15米,高16米。
洪崖村有一段长城计长700米,宽18,高2.2米。党家伙以北有一段魏长城计长550米,宽6米,高18米,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南北略呈直线。
西关堡以北有一段长城计长700米,宽16米,高8米。风箱城东南有一段魏长城计长500米,宽一两米,高3.8米。
另外,少部分地方因挖土和河水的冲刷破坏,地下已无长城的遗迹。特别是从风箱城以北至渭河一段,地势很低,均为河滩,地下已无长城的遗迹,推断原来风箱城以东至渭河是有魏长城的。
据探测华阴魏长城的起点在朝元洞东南约150米处的华山山麓,东边是长涧河,夯土建筑在距地表约5米的生土上,推断魏长城是利用较高的山麓地势构成的。
华阴魏长城沿着弯弯曲曲的长涧河向北伸延,随着河道的拐弯长城的弧度也较大,有的略呈直线。
至于魏国河南长城的位置,据《水经注》上记载可知,这段长城自河南省原阳县旧原武西北处的卷县阴沟开始,经大河故渎东,在阳武跨过阴沟左右二渎,过北济水,南济水,又经管城,往西南至于密。
也就从河南省旧原武西北,东经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再折而向西南过郑州直达密县境内,全长约300千米。
据后来的考古工作者考察,此座长城在所经的郑州、密县发现两处遗址。
一处是郑州青龙山长城遗址,为连绵的夯筑岗丘,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000米;另一处是位于密县县城西北尖山乡、米村乡的小顶山、香炉山、蜡烛山、五岭山上,南北走向,长约5800米,墙基宽2.5米,高2.5米,由青石砌筑而成。
当年,魏国修成河西长城和河南长城以后,本来是想避免秦国的战事骚扰的,然而,秦国和魏国边境的战事却一直不能避免。
公元前354年,秦国夺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国又向魏河东发起了进攻,取安邑,即山西夏县;公元前351年,秦国攻下魏国的固阳;公元前340年,秦国主将卫鞅率兵攻打魏军,大破魏军,俘虏魏国大将公子卯,至此,魏国国势渐衰。
至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献给秦国以求和,秦方改阴晋为宁秦县。
从这些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尽管魏国修建了河西长城和河南长城,但魏国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非常强大,至公元前203年,魏国终被秦国所灭。
虽然魏国在后来不复存在,但从魏长城的遗址上可以看出,魏国长城当年宏伟壮观的气势可见一斑,它在我国的长城史上涂上了难以抹杀的一笔。而且,它比著名的秦长城要早100多年。
魏长城遗址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旁注]
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少梁 为古梁国封地。少梁北枕黄龙山地,南临渭河平原,东依黄河天险。是关中的北门,山陕交通的咽喉要道。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水路交通要塞,这里是有名的黄河少梁渡口,是东西水路交通的枢纽,这里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从中通过,是南北交通唯一的通道。所以,它便成为古代军事上兵家的必争之地。
华山 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千米,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东峰、西峰,三峰鼎峙,人称“天外三峰”。
鄜州 是陕西省富县的古称。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该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总面积4182平方千米,居陕西省第五位。
长涧河 是陕西华阴附近的一条河,是渭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县境内存有战国时的长城建筑遗址。不少专家和学者确定今华阴县长涧河西岸的长城,就是战国时的魏西长城遗址。
夯土建筑 夯土是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角,土为辅助,石、砖、瓦为配角。在古代,用作建筑的土大致可分为两种:自然状态的土称为“生土”而经过加固处理的土被称为“夯土”,其密度较生土大。我国古代的城墙、台基往往是夯筑的。由这种材料修建的建筑称为夯土建筑。
郑州青龙山 其实是一座土山,更确切地说是沙土组成的土丘,它位于管城区小店村东南。追溯青龙山的历史渊源非常困难,因为在郑州的相关史料中,找不到记载青龙山的只言片语。不过,在郑州的乡间野史中,青龙山这个名字源自明代一出名叫《青龙山马龙造反》的戏剧。青龙山北边是陇海铁路,西边是李南岗村,如一条青龙卧于地上。
[阅读链接]
关于魏国河西长城的修筑时间,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本纪》中称,魏国的长城始建时间是公元前361年;另一种是《魏世家》和《六国年表》中说,魏国的长城始建时间是公元前352年。
这样一来,魏国长城的始建时间便先后相差9年之久,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更接近事实一些呢?
相关学者经研究后认为,《秦本纪》中所指的秦孝公元年是始建时间更接近事实。
因为,在古籍中,在秦孝公元年以前,是没有见到魏国修建河西长城的任何记载的,这就排除了秦孝公元年以前筑有长城的可能性,所剩下的可能性,便是秦孝公元年魏国曾筑有长城,否则就不会有这种记载。
再者,魏国的河西长城的建筑规模本来就很庞大,绝非是一年时间就可以修成的,为此,后人认为,这座长城应该是秦孝公元年开始修筑,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