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为防御边地建北周长城

6世纪,就在北魏一分为二,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以后,西魏的国君虽然是孝武帝元修,但实际政权却掌握在大臣宇文泰的手里。

至556年,宇文泰的长子宇文觉在其叔父西魏辅政大臣宇文护的操纵下,推翻西魏建立了北周,建都长安。

4年后,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当上了周武帝。

在我国的历史上,宇文邕是一个了不起的帝王,他当上皇帝以后,采取了一些有利社会发展的措施,使北周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北周也因此进入了强盛时期。

577年,周武帝亲率大军消灭北齐,重新统一了我国的北方。

这时,北周北边强盛的突厥不断犯边,为防御边地,北周承续前朝传统,于579年始建北周长城。

因为当时突厥的领土是非常大的,为此,塞外的其他诸侯国都很怕它,就连北齐、北周也不敢轻易招惹它。

另一方面,当时的北齐和北周都担心突厥与对方交好,不利于自己国家,于是,竞相笼络突厥,与之通婚。突厥则周旋于北齐和北周之间,又乘机不断侵犯两国边地,掠夺人口和财产。

据《周书·于翼传》记载:“大象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先是,突厥屡为寇掠,居民失业。翼素有威武,兼明斥候,自是不敢犯塞,百姓安之。”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静帝大象元年,突厥犯并州,六月发山东诸民修长城。”

文中所提到的“碣石”便是辽宁省绥中县墙子里村南近海中的“姜女坟”礁石,它在山海关东约5000米处。这段长城西自雁门,东至碣石。此长城称为“北周长城”。

不过,关于北周长城,我国后来的考古学家大多认为,当时长城大体上都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的维修。也有的认为北周长城既有沿用北齐长城部分,也有新筑地段,但后人一直没有找到北周时期新筑地段的相关遗址。

[旁注]

辅政大臣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小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幼主与辅政大臣之间基本上是一对政治上的矛盾体。儿童皇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实际的决断能力和才华,离不开一些老臣子的帮助,实际的权力基本掌握在辅政大臣手中。

姜女坟 在绥中县万家镇南边的大海里,立着3块大礁石,人们叫它姜女坟。因常年冲刷,遗址现为高出地面10米至12米的椭圆形堌堆,实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遗址是一个南北70米、东西35米的椭圆形台地。从断面可见,文化层深达8米,有兽骨、蚌壳、石器等遗物。

[阅读链接]

突厥,最初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原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游牧于金山一带,金山形如兜鍪,当地称兜鍪为“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5世纪中叶,突厥被柔然征服,后打败柔然,于552年建立突厥汗国,汗庭设在于都斤山,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境内杭爱山之北山,疆域最广时,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