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历代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了防止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秦始皇命人以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和秦国在北方所筑的长城为基础,修缮和增筑了我国第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为防御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西汉皇帝先后命人筑成了一条全长近10000千米的长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座万里长城。
从我国古代南北朝开始,先后统治我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以后的辽、金、元等朝代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防止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也不断地修筑了长城。
秦始皇为防胡人建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作为统一的标志和措施,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统一了文字、法律、货币、度量衡等。
不过,在大秦帝王将新政权推向全国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获得民众对大秦帝国的认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开始不断地巡游天下。
秦始皇巡游的地点先是选择在秦国境内,试行一年之后,逐步推广到秦国以外的领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从陕西省咸阳出发,经齐地也就是后来的山东省,到达海边,又转经江苏、湖南、浙江、湖北等地返回咸阳。其行程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在秦始皇巡游各地之后,他的思想意识受到很大冲击,思维方式也受到很大影响。因为,秦始皇在巡游后发现,自己最初的领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西部边陲,论武力它可以雄霸天下。
但若论发达程度,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却与齐国等中原核心地带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新的发现让秦始皇大开眼界。
不久,当秦始皇回到国都以后,有一个原燕国人卢生来到了秦始皇的身边,对秦始皇介绍“鬼神”之事。从此,这位卢生便作为秦始皇的宠臣留在了始皇的身边。
后来,卢生还带给秦始皇一本《录图书》,这本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这个秘密的意思是说,秦国以后的灭亡跟胡人有关。
在得知这个秘密以后,秦始皇立即不安起来,于是,他很快便派出自己的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征胡人,把胡人逐出河套赶到阴山以北。
这时,秦始皇仍然不放心,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又不惜血本,征用70万劳工,历时多年,起临洮止辽东,绵延万里大规模修筑长城,把胡人彻底赶到长城以外,以免胡人灭秦。
关于这段历史,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清楚的记载:
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掠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另外,在《史记·六国年表》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三十四年,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
《史记·蒙恬列传》中也记载:“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由蒙恬将军带人修筑的这条秦长城主要是以燕、赵、秦三国长城为基础修筑的,总长度约为5000多千米。
这座长城因为长达万里,所以被后人称为“万里长城。”
这座长城大体分为西、中、东三段。
其中,西段长城是凭借黄河天险而成,以障塞城堡为主,不全是互相连属的长城。
而当年横贯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陕北、内蒙古的西南至东北向的秦昭王长城已失掉防御作用,所以,后人推断,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不是建在战国秦长城基础上的。
为此,我国考古学者们认为,此段长城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证实。
长城中段,大致走向自东经114度以西至106度之间,沿北纬41度左右,由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北经黄旗海北岸,绕过集宁北境。
顺大青山而西,经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南乌兰不浪,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依阴山,南障黄河后套,经五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这段长城部分利用了战国赵北线长城的基础,但更多的是由蒙恬将军命人在秦始皇时期筑成的。
此段长城的建筑基本依托大青山和阴山,多用毛石块垒砌。后来,我国的文物工作者在阴山北麓,考察了一处长450千米的秦始皇长城。
长城东端在呼和浩特北郊的坡根底村与赵长城相衔接,向北偏西方向,翻越阴山到武川的什尔登古城,沿大青山北麓至固阳县空村山,阿塔山北麓,再向色尔腾山的中支查尔泰山北麓西行。
在乌拉特中旗沿狼山南支的北麓逶迤而西,直至临河北的石兰计山口,保存好的地段长城一般高五六米,顶宽3米;隔一两千米有一小烽火台,隔5000米有一座大烽火台和驻军营盘。
在乌拉特中旗南部还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墙面有多次修缮的痕迹,基宽4米,高达四五米。
在沿长城内外,在连绵的山巅上,还有用石块垒成供传递军情用的史称“烽燧”、“亭燧”的烽火台,山谷间的通道则构筑了一系列史称“障塞”的城堡。
在固阳县银号乡见到的秦始皇长城,用大型方整的石块砌里外两壁,中间填以小块石头,墙面平整坚固,这里的长城用黑褐色的石片砌筑,外侧残高约三五米,内侧一两米,顶宽两左右。
此外,在固阳县境内,还有一处横穿固阳3个乡镇,长达120千米的万里长城遗址。
这段长城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那一段,长约12千米,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
从这段遗址还可以看到,筑长城的民工和驻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块块切割下来,磨平后干砌在城上,每块石片重的约有二三十千克,轻的约有四五千克斤,这样干砌起来的长城,历千年而不塌。
历经22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冲刷,长城石块原来所用的青色、半黄色石料,至后来,表面已蒙上了一层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站在高处,依然可见这段秦长城顺山势上下。
在城墙内侧,每隔1000米设一座烽火台。固阳段内共有烽火台4座,也都以石块干砌而成,成为著名的烽燧遗址。
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乃是驻兵的哨所。
史料记载的用木料泥土毡做的房顶早已不存,但看到这些供驻兵戍守用的房子遗迹,人们会很自然地和史书上长城“亭”的建制联系起来。
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在秦长城内外,常可觅得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在色尔腾山的高处,有一座高耸的汉代名将卫青的雕像,是今人为纪念他在此地打败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
在这段秦长城约3000米的内侧,朝南凿刻着百余幅阴山岩画,有北山羊、骆驼、驼鹿、舞者、骑士等,还有突厥文形的符号,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这些岩画对于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古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岩画多以简练流畅的线条勾画形象。
有幅岩画画了一只山羊,长角弯曲,身体肥壮,短尾上翘,呈静立状态;另一幅岩画描绘了一个牧人放牧的情景,牧人策马前行,举臂向后,仿佛在呼唤身后的山羊,具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
据说,这些作品可能是修长城的工匠和驻军在修筑长城时的业余时间创作的。在秦长城附近,还有蒙恬大将的点将台、匈奴万箭穿石处等历史遗迹。
万里长城东段,大致走向自东经114度内蒙古化德县境,沿北纬42度往东经过河北省康保县、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北境及奈曼与库伦旗南境、辽宁省阜新市北,至东经122度之间。
这段长城或沿用战国燕北长城旧迹或是由蒙恬将军命人在秦始皇时期筑成。
辽河以东,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至朝鲜境内平壤大同江北岸,但后来的考古学者并未发现其明显遗存。
辽河以西的长城中,据后来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考察发现认为,秦始皇万里长城要比燕北长城靠北,过去称为康保三道边即由内蒙古化德、康保东去和赤峰最北面一道长城是秦始皇时期所筑。
在这东段万里长城中,保存到后来的还有一段在包头境内,累计长度约为120千米的秦长城遗址。
这段长城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
后来存在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两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
在包头秦长城内外,还有八九座古城遗址,其中,还可以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此外,在秦始皇长城东段沿线处,还有许多城池、障和烽火台一类的防御建筑设施。
如赤峰、围场、丰宁一带的秦始皇长城,建在山岭上的取自然石块垒砌。方法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自然大石块,中间填以乱石碎块或砾石,基宽一般为两三米,横断面呈梯形,下宽上窄,估计当时城墙高度约三四米,顶宽一米左右。
在石筑城墙残基上,有的地段还有明显的接痕墙缝,这些证明当时筑造长城是按地区分段施工的。
在敖汉旗以东一段长城建在丘陵间,则多为以土夯筑或土石并用。
从后来存在的秦始皇长城的遗址上看,秦代的万里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表现在长城大多建在山梁上,而且内侧为缓坡。
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或以沟堑代替墙壁,或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两山之间则用天然石块砌成石墙,形成“石门”。
有的还开有“水门”,在长城穿越山谷要道的地方,往往于深入山口处的陡立峡谷中切断山路,筑起一条如同封山水库大坝一样的石筑或土石混筑的“当路塞”,并在“当路塞”的侧旁修建城堡。
历史上,秦始皇修建这条万里长城是为了永葆“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但是,就在这条万里长城建成没几年,秦始皇就病死在一次寻求长生不老药的途中。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秦国在秦始皇死去后不久便走向了灭亡。
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修的万里长城却作为我国第一次大统一的象征留存了下来。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
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旁注]
分封制 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是我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朝廷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我国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郡县制 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是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蒙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征战北疆10多年,是我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毛石块 是不成形的石料,处于开采以后的自然状态。它是岩石经爆破后所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形状不规则的称为“乱毛石”,有两个大致平行面的称为“平毛石”。乱毛石一般要求石块中部厚度不小于1.5厘米。平毛石形状较乱毛石整齐,其形状基本上有6个面,但表面粗糙,中部厚度不小于两厘米。
乌拉特中旗 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有国界线184千米。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市、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全旗呈不规则四边形,总面积23096平方千米。
卫青(?~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
阴山岩画 岩画,顾名思义就是雕琢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以古朴、粗犷、凝练的画风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关于阴山岩画,早在5世纪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把它写进了《水经注》里。这些岩画全长约300千米。
[阅读链接]
在固阳县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关于这段豁口的来历,传说和一个叫做孟姜女的有关。
相传,这位孟姜女是杞梁的新婚妻子。在他们两人的新婚之日,由于秦国要修建长城,官兵便把杞梁叫去修长城去了。
后来,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去修长城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丈夫,却发现,杞梁已经死在了长城上。
孟姜女非常伤心,便在那段长城上哭了起来。结果,那段长城便轰然倒塌。这便是红石板沟那段长城豁口的来历。
不过,关于孟姜女的民间传说,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但不论这件事发生在哪个朝代,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再现了当时数十万劳工筑长城时风餐露宿,艰难地开山凿石的苦难和牺牲,再现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