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伊斯兰教新教派
中国伊斯兰教各派别大部分都是由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传入或受其影响产生的。在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不断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伊斯兰教并没有断绝与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的交往。每年,中国都有很多穆斯林赴圣地朝觐,
在各伊斯兰国家游历。伊斯兰各国兴起的各种思潮和运动通过各种途径不可避免影响中国的伊斯兰教。伊合瓦尼派就是中国伊斯兰教与中东伊斯兰教互相交流的典型产物。
东乡族人马万福(1853—1934 年)于 1888 年前往麦加朝觐、留学,受到当时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派教义的影响。1892 年回国后,马万福开始凭经传教,批判当时盛行的门宦和格底木的某些礼仪和风尚,抨击不合经典的礼仪。他的主张得到陆续返国的朝觐者的支持。他与 10 位阿訇决心改革中国的伊斯
兰教,提出了 10 条改革纲领,其中包括不聚众念《古兰经》,一人念众人听; 不高声赞圣;不多做“都阿”(祈祷);不朝拜拱北;不聚众念“讨自”(忏悔);不纪念亡人的日子等。它强调穆斯林间的兄弟情谊,提出以伊合瓦尼
(阿拉伯文“兄弟”之意)统一不同的教派和门宦,因此,被称为伊合瓦尼派。伊合瓦尼派主张“一切回到《古兰经》去”,倡导“凭经立教”、“尊经革俗”,这些主张与瓦哈比派教义如出一辙。同时,伊合瓦尼派倡导“中
(汉文)阿(阿拉伯文)并重”的经堂教育。伊合瓦尼派以革新者的姿态在西北传教,被称为“遵经派”、“圣行派”、“新行教”或“新行”。又因其倡导的某些教义、仪式和习俗,与教坊制不同,被称为“新教”。伊合瓦尼派的主张遭到格底木和各门宦的反对,在辛亥革命前没有取得很大的发展。
西道堂是近代中国兴起的另一有影响的伊斯兰教派,创始人是甘肃临潭的马启西(1857—1914 年),他幼习经文,曾中秀才,阿拉文和汉文均有较高造诣。他特别潜心钻研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的著作。1901 年,马启西同当地门宦脱离关系,在家里开设经堂,讲授伊斯教学理。马启西主要以汉文伊斯兰著作为依据阐发伊斯兰教义,尤其重视刘智的著作:“根据清真教义, 并祖述清真教正位,以宣扬金陵介廉氏(即刘智)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为宗旨。”①又宣称“介廉种子,关川开花,我要得出结果”。因此,西道堂又被称为“汉学派”。马启西主要依据《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天方典礼》、《五功释义》、《正教正诠》、《清真大学》、《清真指南》等用汉文写的经典宣传伊斯兰教义。1903 年,马启西正式建立道堂,1909 年将其派别正式定名为西道堂。凡参加西道堂的教徒必须将其家产的全部或一部捐赠于道堂,由道堂出资组建农场、牧场、林场、工场和商号等。教众过集体生活,一切生活费用均有道堂负担,成为西道堂的一个显著特色。西道堂十分重视新式社会文化教育成为西道堂的另一特色。西道堂实行教主终身制,但不得世袭。宗教功修以“念、礼、斋、课、朝”等“五件天命”为全功,不重视道乘修炼。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在近代兴起的一个新型的特殊的宗教社团。其用汉文经典解释宣传伊斯兰教义,是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文艺复兴”的继续。
此外,在中国近代,门宦制度进一步发展分化,新的门宦不断出现。1851
—1861 年,阿门、碱沟井、文泉堂等门宦在兰州等地创立。1875—1908 年间, 除伊合瓦尼派和西道堂外,还有沙沟、南川、韭菜坪、灵明堂、崖头、北山、新店子、通贵、宁夏鲜门、高赵家、明月堂、法门等门宦相继创立。
① 转引自《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