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与操作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理论

由苏州大学许国良教授倡导的“启发式综合教学”要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综合运用各种启发方法使学生爱学、会学,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观源于传统的启发观,又不同于传统启发观,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把启发式教学仅仅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

  1. 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渊源

教学的启发性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学家孔子可算得上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早的论述。先秦时期的《学记》也多处论及有

关启发的问题,它认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首创谈话回答法,后被称为“启发法”, 他通过置疑、暗示和追问使学生获取知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倡导以启发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称为启发教学法或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系、系统、方法(应用)。

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我们把这些启发观统称为传统启发观。传统启发观的合理内核在于反对强行注入和灌输知识,但在教学目的上仍然认为教学就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只不过是通过启发式这一种手段使教师“灌” 得“和缓”一些。打个比方说,传统启发只是让学生这个“容器”的盖子开得更大一点,以便教师更好地“灌”。

  1. 启发式教学思想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不仅是各种启发方法、手段等策略的统一体,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废弃“灌”字。在教学目的上,旨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教师启发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上狠下功夫,使“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即爱学;同时,教师的启发活动还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把培养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启发式综合教学”对启发观的新的发展。

在教学策略上,传统的启发往往局限于语言的启发性,是以教师“讲” 为中心的,“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则充分重视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研讨活动和阅读活动等内在的启发性特点,主张除运用语言外,还要更多地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和阅读等手段来实施启发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笔、动脑的探索过程。总之,“启发式综合教学” 的启发是师生间的启发、学生间的启发、学生自身的自启发和活动内在的启发性等综合运用的完整教学活动。它不同于传统启发那种注重某一教学环节的启发性,而是强调启发应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每一个环节。

  1. 启发式教学的学习机制

传统启发观基本依据被动的反映论和“刺激”学说,它认为启发是一种“恰当”的信号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人的神经过程的选择泛化,使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这一“恰当”的信号刺激就是教师主观地“多提问”或启发性语言。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因之会按照教师的设计形成统一的既定模式或结构。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的,其启发机制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教学活动必须是也只能是启发和引导,它只能加快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结构的速度,而不能构造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机制和原理及其跟传统启发的区别可用以下三种教学模型来说明。

  1. 三体模型。任何教学过程都包含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教授活动和认识的对象,对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各种教学思想的差异或对立,传统启发观■从根本上否定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主张教师把认识客体(教材)拿过来,作一番加工(“嚼烂”), 再以适当的方式“喂”给学生。因此,其启发观可用如图 1 所示的模型表示。“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学生有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完全靠学生独立完成认知过程必然会走许多弯路,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 它主张加以指导引导,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观可用如图 2 所示的模型表示。

  2. 喝水模型。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去探索新的客观世界,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把茶壶看作知识的源泉,把学生的大脑看作信息贮存器(或茶杯),那么,传统的启发观则是主张通过教师的启发活动“启开”杯盖,然后教师取来茶壶很方便地往杯中“灌注”。“启发式综合教学”则主张通过教师关于“爱学”的启发活动, 让学生自己“启开”杯盖,并自己去取茶壶倒水。

  3. 自组织磁分子模型。任何人的心理素质都包含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业已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人格品质),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诸心理素质要素所具有的结构各异。而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机制则是教学思想出现差异和对立的根本原因。如果把构成心理素质结构的每一要素都看作为一个磁性分子,则传统启发现的所谓启发,不外乎教师给诸磁分子一个统一的强磁场,使它们按教师规定的统一模式排列组合,其根本错误就在否定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和“千人一面”的塑造学生。“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心理素质构成的系统属于自组织的范畴,心理素质结构的形成是学生按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自组织地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活动就是给诸磁分子提供一个恰当的扰动,然后让这些磁分子自组织地、能动地按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起来。

  1. 启发的方法体系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发,侧重于抓两个方面,即它既设法使学生“爱

学”,又设法使学生“会学”。真能“爱学”和“会学”,自然就可以很好地“学会”。因此,我们侧重于启发学生爱学和会学。

启发学生爱学,关键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呈现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启发活动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很强的“情绪场”,形成一种使学生兴奋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爱学物理的方法一般包括: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启发学生爱学。这种方法主要是多让学生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起学习兴趣,

以至于急于寻根究底。这种方法一般在引入新课和探索物理规律时常常用到。

  1. 通过趣闻轶事启发学生爱学。所谓趣闻轶事是指有趣的科技故事和物理学史上的趣人趣事,教师通过介绍这类趣闻轶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

  2.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爱学。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激发或强化学习动机、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在通过问题启发时,要注意:

①问题必须有一定深度、内容,或者说要问在“刀口上”;

②问题的含意必须清晰、明确;

③提出问题时应有一定激情和鼓动性,即调起学生的“胃口”。

  1.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爱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形象生动,容易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作为启发学生爱学,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

启发学生会学,就是要从学习物理的方法上、习惯上加以指导和引导, 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实验、讨论分析、独立自学有关资料、主动自我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把握获取物理知识的本领和能力,如果说爱学是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必要条件,那么会学则是学好物理的实验过程和充要条件,启发学生会学物理的方法,一般包括:

  1. 通过诱导和训练,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学生会学,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不懈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在观察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观察结果如何”。在实验时,教师应从实验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安排、记录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努力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2. 通过讨论分析,启发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可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正确思路和思考方法。讨论的方法在“启发式综合教学”中用得很多,它包括全班议论、大组发言、小组讨论,有时也可进行适当的辩论,讨论时应注意:

①要有内容可以讨论,避免流于形式;

②讨论内容要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

③不断点拨,使讨论围绕主题;

④讨论后要让学生归纳思路。

  1. 通过指导阅读,启发学生学会自学。通过阅读直接汲取和掌握知识是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启发式综合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指导,并通过让学生自己更多地阅读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指导阅读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抓住物理教材、著作的特点,从而领悟出如何阅读物理教材、著作,如何

分析物理教材、著作,如何解剖物理概念和规律。阅读后,要尽量安排学生交流心得、出版学习园地等。

  1. 通过自我矫正,启发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启发学生会学的目的。由于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或学习习惯较差所致,因此自我矫正不应停留于自我矫正那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更应该矫正学习方法和习惯。所谓自我矫正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去弄清产生错误的原由,自我矫正应配合适当的诊断性测试,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等多渠道交流和反馈进行。要让学生在出现错误时多问几个“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综合理论

综合理论与启发理论一样是“启发式综合教学”又一重要理论。简单而言,综合是指优化组合,综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教学目标来说,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心理品质三方面均衡发展;

②对教学策略来说,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为贯彻和实现全培养目标服务。

  1. 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均衡发展 “启发式综合教学”为什么要以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三方面的协调发

展作为教学目标呢?首先从一般人的素质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主要要素则是能力和品德。各种能力又是各种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知识与技能;各种品德又是各种概括化、系统化了的人格行为规范,因此,我们可以把知识、技能、心理品质(人格品质)看作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知识、技能、心理品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其次,从完成各科学习任务的条件来看,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又是互为条件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物理知识贫乏的学生会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很难想象一个对物理学毫无兴趣又没有克服困难勇气的学生能学好物理学。可见,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既是个体心理素质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缺一不可的条件。

  1. 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

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 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则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启发式综合教学”综合理论的重点还在于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

  1.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按照传播信息的媒介来分,可分为三类:

①语言类。它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它包括讲解、谈话、讨论等;

②卖物类。它是以实物、模型、图像等为媒介的,它包括演示、学生边学边实验、学生实验、实习、参观等;

③文字类。它是以文字为媒介的。它包括练习、指导自学、书面检查等。无论怎样分类,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这些。

“启发式综合教学”在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时,主要从它们各自的主要特点、功能、所能提供给学生课堂独立活动量的多少以及学生的喜爱程度等因素入手加以比较。各种教学方法对比见下表。//特点/功能/学生活动量/学生喜爱程度

语言类/讲解/信息最大,有系统性、逻辑/传授知识/少/不太喜欢//乏主动性///

/谈话/双向信息交流,新旧知识联/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一般/较喜欢// 系紧密,难以大面积调动学/正确思维,培养学生/

//生独立思考/的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让学生探讨问/多/喜欢

//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题、获取知识,发展/

//缺乏系统性/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物类/演示/形象、直观、生动,学生比/提供感性知识,提高/一般/ 喜欢//较被动/学生学习兴趣/

/边学/形式活泼,感性知识更加真/为学生主动获取感性/多/喜欢/边实验/实,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知识提供机会,提高/

//动性,需要大量实验仪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生/ 学习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巩固知识或“探索”规/多/较喜欢/实验/整,便于训练实验技能,需/律,训练学生实验技/

//要大量实验仪器/能和实验习惯/

文字类/练习/任务明确,学生独立活动,形/巩固深化知识,培养/多/ 不太喜欢//式单一,内容太多易加重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反/

//生负担/馈教学信息/

/指导/任务明确,学生独立活动,信/培养自学能力和主动/多/较喜欢/ 自学/息准确,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钻研的精神/

/书面/便于反馈信息,常偏于知识/检查教和学的效果/多/不太喜欢/检查/掌握,太多易加重学生负担///

表中简单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对于传授知识和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然而,也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并非只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某种排列或组合,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仅仅在于他(她)各种基本教学方法动用得是否好,还在于他(她)将这些教学方法组合得是否恰当、排列得是否合理,即“贵在得法”。

  1. 教学手段和形式的综合运用。中学物理教学手段很多,一般包括: 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教学示教板、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等。正如前面分析教学方法一样,各种教学手段也各有长短之

处,例如,板书是教师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等。可是它比较刻板, 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虽然信息较准确,但感官刺激不强,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又例如,电化教学手段便于直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 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或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这类形、声、色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可以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但对于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这些教学设备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可能也不宜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一些信息传递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教学形式也存在优化组合的问题。目前广泛采用的班级授课教学形式, 已有别于历史上单一、刻板的班级授课形式,它已被广大教师发展成为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一体。这一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形式、个别课外辅导形式、课外活动形式、学习小组形式、学生互助组形式等。这几种教学形式也各有长短之处,互为补充。“启发式综合教学”主张合理组织各种教学形式,它要求从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帮助与学生互助相结合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整体优化。

  1. 综合原则

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是“启发式综合教学”综合理论的重点。怎样实现综合或优化组合呢?应遵循什么原则呢?这是中学物理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优化组合时应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1. 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综合运用和优化处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思想上如果认为教学主要是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那就会过多地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讲解”或“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如果认为教学既要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又要使学生的有关能力都得到发展, 那就会更多地采用那些有利于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学生喜爱的、信息传递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教学思想和目的显然是后者。因此,它要求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综合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特点和功能,深刻分析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所能给予学生课堂独立活动量的多少,尽量采用那些能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交流渠道较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

  2. 与“以实验为基础”相统一的原则。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而在优化处理时要体现学科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是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所谓以实验为基础,即物理实验不仅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 为

了使学生学懂某些理论、定律,应让他们观察、实验;为了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更应该让他们亲自观察、亲自实验。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时,应充分考虑怎样才能通过实验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给学生建构一个学习物理的物理环境、怎样才能更形象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要把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作为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主要途径;要把电化教学手段逐步运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关于物理现象,有的关于物理概念,有的关于物理规律,有的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还有专门关于物理实验,等等,中学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也各不相同。有叙述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 在选用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上应当有所区别。例如,对以实验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一般要采用演示、边学边实验、学生实验等教学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一般要采用讲解、谈话、讨论和指导自学等教学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因此,“启发式综合教学”要求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处理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尽可能通过恰当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让学生体会人类在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

  2.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所谓“从实际出发”主要指,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为了使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切合学生实际,就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障碍,充分利用学生的潜在优势,尽量采用那些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为了切合教师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时,就要扬长避短,既发挥教师自己的优势,又不断尝试改革逐步克服短处,简单地讲,并不是教师擅长演讲而实验能力较差就可以不做实验, 也不是实验能力较强的教师实验做得越多越好。为了切合学校实际,就应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条件,创造条件完善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物质条件。例如,“启发式综合教学”大力提倡教师、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就是旨在改善教学条件。

  3. 高效率原则。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时,学生的学习效果、花费师生的劳动和时间、财力物力的投入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启发式综合教学”提倡选择费时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反对过份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做法。

总之,实现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探索。这就是“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即课的结构,它是指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程序,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 历史上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详述

中国古代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被动的注入式的“上所施下所效”,嗣后发展为“学”“思”结合和自控的“减损”过程论。其教学模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夸美纽斯基于“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观点和遵循自然的原则对教学过程序列阶段进行了划分。其教学模式为:感知——记忆——理解(或感知——理解——记忆)。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强调自然秩序和顺应学生的特点。

赫尔巴特认为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觉过程形成的,他提出的教学过程模式为:清楚(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即要把所要教学的东西,从它所联系的一切东西中分离出来,得到清楚的认识,然后把所得到的新观念(表象)同原有的观念发生联合;接着,在新知识和旧观念发生了联合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最后,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事实、现象和事件上去。它的基本弱点是形式主义和教师的绝对权威, 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

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疑难是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学习始于个体经验。他认为教学方法的要素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他的学生克伯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模式:创造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订和实施计划, 评价成果,他们认为,一个设计教学,便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自己要求,自己计划,自己负责去做,并达到成功。这使得儿童成为教学的起点、中心和目标,他们的教学过程根本否定了学生学习过程和人类探索过程的差别。

凯洛夫强调教学过程中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提出了以经验思维过程为主的教学过程模式: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检查和测验知识。

上述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解放以来的中小学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模式。“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凯洛夫等人的教学过程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首先,在对课堂教学的功能的认识方面,凯洛夫等人主张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二,在对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认识方面,凯洛夫等人倾向于以讲授法加演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的语言这一教学手段。这反映了在教学中的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在教学中(特别是物理教学), 除了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

的方法,同时也强调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即教学过程应从人类认识的一般特点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两方面考虑,安排、组织和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第三,在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联系的认识方面,凯洛夫等人的各教学环节事实上是一种单向联系。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

——学生看。“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教学各环节呈双向或多向的网络联系, 在教学这一信息交换系统中,既有教师——学生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 学生的信息交流。

  1.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

“学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首先使学生“爱学”。因此,课堂教学应围绕“爱学、会学、学会”来展开,要使学生“爱学”物理,就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机、情感等。即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应包括调动学生兴趣、好奇心和主动性的环节,要使学生“会学”物理,就应使学生懂得和掌握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即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应包括学习和研究方法指导的环节,要使学生“学会”物理,就应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些物理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有关技能和有关习惯培养,即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应包括技能和习惯培养的环节。

显然,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三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能注意到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性,又能突出学生课堂学习认识的特殊性,这正是“启发式综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

“启发式综合教学”课堂教学结构观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既不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单一化,它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但没有固定模式并不是讲课堂教学没有规律性。“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就是教学过程应兼顾一般认识过程的共性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就是围绕“爱学、会学、学会”来设计课堂教学,至于如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则可殊途同归。因此,“启发式综合教学”对课堂教学结构只提出基本环节或结构要素,不规定程序和基本环节的取舍标准。

  1. “启发式综合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

依据上述课堂教学结构观,广大教改教师总结出多种“启发式综合教学” 的课堂教学结构,其中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由原苏州市三十三中物理教师钟鹏明提出,是一种以学生实验和自学为主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把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等分解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设疑引学”。包含激发兴趣和学生自学两个步骤。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做实验、讲物理学史和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多种渠道引起。问题具体,接近教材。指导学生自学可采用

《学习卡片》,在上面列有提纲、实验内容、讨论思考题等。

引导学生自学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始阶段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主要内容和不懂的地方,此时自学提纲宜细,学习跨度宜小,这个过程大约要三个月左右。

课上自学阶段,教师要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教材和做札记,大约二个月左右。课上自学与课外预习相结合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质疑、探讨问题。此时,自学提纲可以适当粗些,大约要四个月甚至更长一些时间。教师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在各阶段选出典型教材,耐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个环节是“辨疑解难”。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从而掌握知识。对学生通过看书、实验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放给学生自己学,教师对个别差生进行辅导,对共性的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充分辩论,教师不轻易表态, 只给予必要的点拨。要鼓励学生上讲台质疑、辨疑,教师则及时综合、归纳并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抽象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争辩、答问等,动脑、动手、动口、动笔。

第三个环节是“释疑巩固”。让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练习、应用和小结,以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实验是基础,做法是增加量,提高质,扩充容量,整个初中阶段安排了 97 个学生实验(初二 51 个、初三 46 个);除了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和小实验外, 还有大量的将演示实验改成的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基本做到两人一组。

上述“启发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它的基本特点应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学习。教师只是起一个辅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课堂教学时间上,每节课学生活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分之一。当然,不同类型的课,师生双边活动的时间,还可能有很大差异。

钟鹏鸣老师在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过程中,在对各种启发方式的综合运用上,总结了以下五种常用的综合应用启发式讲行教学的结构模式。

教学结构/综合教学法的应用/占总课时的%

  1. 以观察为主/实物、模型、挂图、观察、演示实/约 10%左右的启发式/验、幻灯、电影/

  2. 以讲授为主/提问、点拨、讲解,讲述(学生),/约 10%左右的启发式/小结/

  3. 以实验为主/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改/约 15%左右的启发式/成的边学边实验,小实验,游戏/

  4. 以讨论为主/以启发性谈话的方式诱导学生讨/约 40—50%左右的启发式/论、议论辩论、讲述、交流信息、点拨、归纳、提高/

  5. 以练习为主/采用对比、归纳、讲解、板书、实/约 15—20%左右的启发式/验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课堂的巩固性练习;记忆/

例如前面举例分析的“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

固”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属于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比较多的

适用于初中物理“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此外,还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实践过下列 2 种讨论为主启发式的排列组合形式:

这种组合适用于复习课、习题课。总之,在应用“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上述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结构、学生学习结构,合理地、有机地统一在一节课之中,以发挥出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目的。

根据试点取得的经验,证明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设疑引学”“辨疑解难”环节,采用多种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鼓舞了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直接学习动机。

②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促进全体学生智力发展。

课的容量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启发式综合教学”强调课的容量宜低不宜高。而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机会相应增多,有意注意时间大大延长, 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相对提高。

“启发式综合教学”中,设置了“辨疑解难”的教学环节,采用小组讨论,全班讲述和师生间启发性谈话相结合的形式,强调学生用自己语言来 “辨”和“讲”,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③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更加落实。 “启发式综合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

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想懂了再往下看。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学生可观察清楚,也可反复做几次。由于可以自定步调学习,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教师对这两者都可重点辅导,教和学都有针对性。这就解决了课堂上统得太死的模式化教学,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加以照顾的弊端。

④课内巩固性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释疑巩固”,其目的在于当堂

巩固,将巩固性练习放在课内进行又能减轻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巩固性练习中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自学提纲坡度,把握讨论方向,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指导、纠正、肯定和赞扬。学生可以从自己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中,纠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两

者相辅相成,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二种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包括: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指导方法,引导学习; 辨疑解难,得出结论; 巩固应用,深化认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指教师通过实验现象的演示、日常生活中现象的介绍以及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由教师或学生提出疑问;然后教师不急于提出解决办法,而给学生思考猜想的余地,让学生推测或设想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途径。这一环节主要是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并试着模仿科学家提出假说,可见这一环节强调了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特点。

指导方法,引导学习

指教师在学生提出的推测和设想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在实施这些方案中必然涉及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等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环节强调指导和引导,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不同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但绝不能代替学生探索学习。

辨疑解难,得出结论

指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阅读与学习活动后得出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教师一道进一步辨别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环节主要是纠正学生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得出的表面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应当指出,辨应当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辨别和讨论, 结论应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加的,从辨析到结论的过程虽然与人类一般认识深化过程基本一致,但不能脱离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指教师组织学生应用正确的结论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巩固所学得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刻认识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应当指出,这里所谓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并非仅仅是解一些练习题,还应包括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论文,这一环节虽然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殊性,但也应尽量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的曲折性、局限性,激励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的动机。

上述基本环节没有时间顺序,也没有取舍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时间顺序和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任何教学过程都原则上包含这些基本环节,特别是新授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更是如此。

4.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说课堂教学的

最初阶段和环节要激发兴趣和动机,那么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和环节就应设法保持这一兴趣和动机,在课堂教学的后期则应设法发展和升华这一兴趣和动机。为了激发、保持、发展兴趣和动机,在设计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内在的引人入胜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实验、观察、讨论、辩论、小制作等)。

  1.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启发式综合教学”的重要观点。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课堂教学各基本环节时,就应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并在课堂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平均来讲,一堂课中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50%,教师主导活动的时间不得多于 50%。此外,要在课堂中建立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中需要研讨的问题,教师不应以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出现, 也不应硬性将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而要“设身处地”把自己的思路移至学生的思路上,切实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发现。

  2. 突出对学生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课堂教学时,应设法使各基本环节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品质的培

    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应重视学习研究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逐步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锻炼技能和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形成学习物理的比较稳定的动机、情感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因此,“启发式综合教学”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头,即教学不仅要建立在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之上,而且应当首先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之上,并把这些心理机能的形成推向前进,简单地说就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有恰当的难度,但通过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学生又能克服困难和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