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单元自学讨论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它着重于教师怎样讲,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就像容器,让教师往里边灌,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得听什么。这种教法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不高。

现代教学法着重于教会学生学习。即使是讲授,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学生掌握好讲授的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年来内蒙赤峰巴林右旗大板二中李玉莲老师在初二物理教学中试用了单元自学讨论教学法,初见了成效。做法是:老师用简单的语言引入新课后,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然后发给学生自学提纲或自学讨论题,让学生再精读课文,并在邻近同学间互相讨论,同时做课后习题和作业。然后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

以第三章为例,具体说明:

第三章,运动和力,共分三个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为第一单元。第六节至第九节为第二单元,第十节至十二节为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的自学讨论题是: 1.什么是机械运动?为什么研究机械运动时必须先确定参照物?

  1. 举例说明同一个物体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状态就不同, 并做课本 57 页的(1)(2)(3)题。

  2. 机械运动依路线不同,有哪两类?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速度的意义是什么?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并做课本 57 页(4)(5)题。

  4. 写出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式及公式,并做课本

57 页(7)题。

  1. 怎样比较两个速度的大小?怎样比较两个速度单位的大小?并做 57 页(6)题。

  2. 平均速度的意义及计算公式如何?并做 62~63 页(1)(2)(3)题。

第二单元的自学提纲为: 1.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是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

  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 什么是惯性?惯性和惯性定律有什么不同?

  3. 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

  4. 自己动手做课本 68 页练习题(1)(5)(6)的实验。

  5. 运动状况的改变包括哪几种情况?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什么?

  6. 物体在静止时和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情况怎样?做课本 71 页(1)(3)

  1. 题。

第三单元讨论题: 1.举例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摩擦。

  1. 什么是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其方向怎样?

  2. 用什么实验可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3. 举例说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4. 通过实验总结一下滑动摩擦力跟哪些条件有关系,从而归纳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5. 在课本外举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实际例子。

以上每个单元,只用一节课自学,学生可解决大部分问题。又用一节课时间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归纳。

例如:第一单元,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是:怎样比较速度的大小,怎样比较速度单位的大小。对前一问题同学们讨论后,可让他们做这样一个习题:1800 千米/小时=?米/秒。然后再比较 10 米/秒和 1800 千米/小时哪个速度大。以后他们自己就归纳出:要比较两个速度值的大小,必须把它们换算成同一单位后才能比较。对后一问,让他们先讨论 1 千米/小时等于多少米/秒,以后他们就归纳出:比较两个速度单位的大小时,必须把其中一个单位的值换用另一个单位表示。

第三单元,学生提出:为什么在测滑动摩擦力实验中弹簧秤的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讨论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重读《物体在平衡的力的作用下的运动》一节,然后分析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滑动的木块受力情况。学生分析到水平方向受的几个力一定是平衡的,即滑动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 等,学生自然地就明白了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摩擦力的大小,我们每单元只用两课时(第三单元包括学生实验)。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总结归纳重点知识,分析有关习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实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引导全体学生自觉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组织教学的工作是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这种教学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优点。

  1. 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自己,但意志

比较脆弱。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心情轻松愉快。他们在这种心情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感知比较灵敏,思维比较活跃、理解比较深刻、记忆比较牢固。当征求学生对这种教法的意见时,他们说:“我现在体会到了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这样学习,比老师讲我们听,掌握的牢。”赞可夫说的对,“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1.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法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在单元备课中,弄清本单元各节的联系,

    抓住重点,难点,给学生设计自学讨论题或提纲,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实验和例题。然后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时解答个别性问题并引导自学和开展讨论。教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温习和应用旧知识,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 便于因材施教。学生自学时老师可以对不同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差生和尖子生可以分层次地给予指导,在开展讨论中,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疑问,各自的见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能使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都各有所得。

  2.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采取单元自学讨论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可以减轻师生的负担,缩减教学时间。就是说,

    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第三章的教学,以前我们都用十课时完成,现在只用八课时就完成了。(包括一节测验)。这样就可以为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时间,真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