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偷蛋的窃蛋龙
窃蛋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短,形状就像鸟的头,头顶长着一个骨质头冠,非常美观。嘴部是一对骨质的尖角,非常坚硬,能够敲碎骨头,类似于鹦鹉的嘴。但是,口中却没有牙齿。
窃蛋龙的外形
身长约2米,体重30千克。体型较小,很像现在的鸵鸟。前肢比较长,并且长有三指,每指上面都有长长的尖爪,中间的指爪比较长,能够向后弯曲,牢牢抓住猎物。
后肢细长,并且非常强健,显示它的运动能力强,行动迅速敏捷,凭借两条长长的后腿与腿上三个壮实的爪,它可以高速奔跑。而细长的尾巴主要保持身体的平衡。
窃蛋龙的生活方式
窃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我国、蒙古等地。它们除了食用果实以外,还吃其他的食物,因为喙部坚硬的角质尖角可能会啄开恐龙蛋吸食蛋液,所以它可能是杂食性恐龙。窃蛋龙如果被体格强壮但速度较慢的恐龙发现,那么它唯一能选择的方法就是飞速逃离。
窃蛋龙的产卵孵化
窃蛋龙过的是集体群居生活,雌性窃蛋龙会把卵产在圆锥形的巢穴中,巢穴中心深1米,直径2米,巢穴之间相距7米至9米,它们的个子比较小,有时将植物的叶子盖在上面,以腐烂的植物产生的热量进行孵化。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窃蛋龙化石,用两条后肢紧紧地蜷向身子的后部,两只前肢则向前伸展,呈现出护卫窝巢的姿势,和现代的鸡或鸽子等鸟类的孵蛋姿势完全一样。它是证明某些恐龙种类存在着孵化抚育活动的有力证据。
窃蛋龙的家族
在白垩纪时期的蒙古地区一带,生活着艾角龙窃蛋龙和蒙古窃蛋龙两种窃蛋龙。
艾角龙窃蛋龙生活在蒙古的半沙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炎热的原因,经常偷吃恐龙蛋来补充营养和水分,而蒙古窃蛋龙生活的区域则相对湿润,它会在湖边找寻蛤蜊等贝类作为美食。
除了生活环境不同以外,两种窃蛋龙在头冠上也有区别,蒙古窃蛋龙的头冠要比艾角龙窃蛋龙更大、更明显一些。
窃蛋龙近亲
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葬火龙,是最出名的窃蛋龙科恐龙之一,因为它有着几组保存完好的骨骼,包括几个在巢中孵蛋的标本。葬火龙与偷蛋龙的外表类似,两者常被混淆。
葬火龙的头颅骨很短,有着许多洞孔。它的喙非常坚固,颈部较长,但是口中没有牙齿,并且尾巴也非常的短。
葬火龙的体型较小,最大的长约3米,与鸸鹋龙差不多。葬火蛋上。科学家推测,这只恐龙正在偷原角龙的蛋。
后来,人们根据这条恐龙身体的特征(如和鸟喙相似的嘴,没有牙齿等)来推测它是怎样偷吃恐龙蛋的,即把蛋含在嘴里,再利用外力把蛋敲破。于是,科学家根据想象给它起了个带有贬义的名字,叫窃蛋龙。后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马克·罗维尔博士在同一个地点发现了更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一个蛋里显示有窃蛋龙胚胎的骨头。
20世纪90年代,中外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地区联合考察时,又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窃蛋龙骨架。
这个骨架显示,它正卧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看样子是正在孵蛋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了。
由此可以推断,窃蛋龙并非是偷蛋时被杀,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蛋,是用它的长爪在保护着自己的幼仔。至此,窃蛋龙身上的黑锅终于卸下来了,但按照国际命名法,这个名字是不能轻易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