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 世纪前半期的欧洲
第一节 19 世纪 20—30 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
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 早在拿破仑统治西班牙时期,西班牙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就领导了 1810—1814 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 1812 年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这部宪法自始至终贯穿着法国革命的精神。宪法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在西班牙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这次革命还废除了宗教裁判所、领主裁判所、什一税等封建枷锁以及封建地主的一些权力。
拿破仑帝国垮台后,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重登王位。斐迪南在反法同盟和国内保王势力的支持下,推翻了 1801 年资产阶级革命所有成果,完全恢复了旧的封建制度。此外,他还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和反对派, 在军队中实行清洗。同时,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对广大下层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苛捐杂税不可胜数。
斐迪南七世的反动措施,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武装起义和暴动。
1820 年元旦,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黎亚哥中校在加迪斯率领士兵起
义,起义军宣布成立革命政权,恢复 1812 年宪法。起义军受到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支持,并很快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应,许多地区和城市都出现了武装起义和暴动。
3 月 7 日,首都马德里爆发革命,迫使斐迪南七世宣布恢复 1812 年宪法,任命了主要由资产阶级自由派组成的新政府,并召开新的议会。 1820 年 7 月 9 日,西班牙新议会开幕。在议会中占优势的是代表资
产阶级上层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保守派,他们主张以 1812 年宪法为准则,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但也没有建立共和国的要求。因此,新议会尽管实行了一系列废除封建特权和对资本主义发展有阻碍作用的封建法规,但对农民群众关心的土地问题则根本没有触及,因此,引起了农民的极度不满。
1822 年,代表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农民利益的激进派在议会中
获胜,并于 8 月 5 日组成了新政府。新政府对保王党人掀起的叛乱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并软禁了斐迪南七世。但是新政府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样没有足够的重视,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西班牙革命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那不勒斯、葡萄牙、希腊等地都爆发了人民起义,神圣同盟对此深感不安,决定武装镇压。1822 年10 月,神圣同盟召开会议,决定由法国承担镇压西班牙革命的任务。1823
年 4 月,法国 10 万大军开进西班牙,残酷地镇压了起义者。5 月 19 日, 法军占领了西班牙,重新恢复了斐迪南七世的封建统治。黎亚哥等人被判死刑。西班牙革命失败了。
意大利革命 维也纳会议结束后,意大利仍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境内的各个封建邦国和领地,秉承奥地利的旨意,对于任何要求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言行,都给以残酷的镇压。政治上的分裂,也
给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国内关卡林立,币制、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使意大利的经济陷入一片萧条之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爆发了主要由烧炭党人领导的革命。
烧炭党人成立于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意大利南部,其成员主要是自由派贵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军官。烧炭党人主张实现意大利的自由和统一,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改革,驱逐外国侵略者。因此,受到意大利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
1820 年 7 月,在西班牙革命的影响下,烧炭党人首先在那不勒斯的诺拉城发动了军队的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著名的烧炭党人古里叶里莫·佩帕将军。不久,起义的烈火蔓延到整个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宣布颁布宪法,召开议会成立由资产阶级自由派组成的政府。那不勒斯的革命震憾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统治。1820 年 10 月,神圣同盟在西里西亚的特劳波举行会议,并发布了《特劳波协议书》,声称神圣同盟将以武力镇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发生的革命。1821 年 1 月,会议又移到意大利附近的莱巴赫举行,并决定出兵镇压意大利革命。1821 年 3 月, 奥地利军队开进那不勒斯,将革命镇压下去,恢复了斐迪南一世的统治。大批的起义者被捕和被杀。
在那不勒斯革命爆发的同时,在北方的皮埃蒙特又爆发了起义。这次起义也是由烧炭党人发起的。国王被迫同意让位给自由派支持的王弟查理·弗利克斯,并以查理·阿尔伯特为摄政。阿尔伯特在起义者的压力下,被迫颁布了西班牙的 1812 年宪法。1821 年 4 月 10 日,奥地利军队与撒丁王国的军队一起侵入皮埃蒙特,把起义镇压下去。
1820—1821 年意大利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军队继续驻扎在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国,意大利人民继续遭受着国内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
希腊独立运动 希腊自 15 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 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 世纪后半期,希腊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人民的民族意识的增长。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希腊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派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共和国的活动。广大的希腊人民也与土耳其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
1812 年,俄土战争结束后,土耳其日渐士微,希腊独立运动趁机又发展起来。1841 年,希腊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在敖德萨成立了革命团体“友谊社”(希特里亚),其领导人是贵族出身的亚历山大·伊普西兰狄。
1821 年 4 月,在伊普西兰狄的领导下,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人民武装解放了希腊的大部分领土。1822 年 1 月,希腊革命者在厄比达鲁斯召开国民会议,宣布希腊独立,并制定了宪法。国民会议选举了马夫洛考尔达多为希腊共和国的总统。
土耳其统治者派遣了大量的军队镇压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土耳其军队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武装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和屠杀。到 1827 年希腊的人民武装遭受到巨大的损失,但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没有停止。
在对待希腊独立的问题上,神圣同盟中的各个大国各怀鬼胎,采取
不同的态度。俄国希望希腊的独立运动进一步削弱土耳其,因而支持希腊独立。奥地利害怕希腊独立运动引起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因而力主镇压。英法为了使其势力渗入巴尔干,既不愿看到俄国在巴尔干势力的增长,也不同意奥地利武装镇压的主张。1823 年,英国承认希腊为交战国,并两次贷款给希腊,奥地利对此极为不满。1827 年 7 月,英、法、俄三国在伦敦签订了“希腊绥靖”公约,要求双方暂时停战,作为解决希腊问题的前提,但是遭到土耳其的拒绝。同年 10 月,英、法、俄三国舰队在纳瓦利诺海上歼灭了土耳其舰队。次年,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连遭残败的土耳其不得不向俄国求和。1829 年 9 月 14 日, 俄土签订了亚得里亚诺堡和约,承认了希腊的独立。由于神圣同盟的插手。独立后的希腊仍然保留了封建的剥削方式。
比利时的独立 比利时原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一个行省。1794 年,法军占领了比利时,将它又并入法国。因此,比利时在法国革命时期,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特权以及各种封建法规,使比利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拿破仑战争时期,由于拿破仑帝国的搜刮,比利时的经济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利时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开始不断增长。维也纳会议之后,比利时被并入荷兰。荷兰政府对比利时的搜刮较奥地利和拿破仑帝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英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使比利时的经济更为恶化。
1830 年,比利时爆发了经济危机。以此为契机,比利时人民拿起了
武器,要求赶走荷兰统治者,宣布独立。1830 年 8 月 25 日,起义首先在布鲁塞尔爆发,尔后迅速蔓延到全境。前来镇压的荷兰军队连吃败仗。起义者在各地成立了地方政府和自卫军。但大部分都被资产阶级所控制。9 月末,在比利时人民的打击下,荷兰军队退出了比利时,同年 12 月,英、法、普、奥四国举行会议,承认了比利时的独立。
波兰起义 19 世纪 20 年代,波兰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组织爱国协会和军事同盟会等,并与俄国的十二月党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组织的主要宗旨是推翻沙俄对波兰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1830 年 11 月,由青年贵族军官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军事同盟,经过长期准备在华沙发动了起义。响应起义的人民群众有数千人。沙皇尼古拉一世之弟康斯坦丁大公仓促逃离华沙。次年 1 月,起义者宣布波兰民族政府成立。2 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大军进攻波兰。波兰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终因寡不敌众,9 月华沙失陷,起义失败。
波兰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俄国,致使沙俄武装于涉法国七月革命和比利时革命的计划破产。俄、奥、普被迫承认了法国的新政府和比利时的独立。至此,维也纳会议后建立的欧洲封建统治体系出现了缺口, 神圣同盟从此名存实亡。
第二节 19 世纪前半期的英国
工业革命 正当欧洲大陆由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封建专制制度日趋瓦解的时候,在英国则进行着一场与法国大革命相比毫不逊色的生产力方面的革命,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英国之所以成为欧洲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的。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圈地运动由于得到国会的认可,更加激烈地进行。圈地运动的结果,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利用圈地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大农场、牧场又成了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和食品基地。此外,海外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使英国的资本积累得以加速完成,也给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本。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强烈要求对已经陈旧的手工场的生产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其生产效率。这一切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来临,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首先在迫切需要革新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新兴的棉纺织业中开始。
1733 年,工匠凯伊发明了代替手工投递梭子的“飞梭”,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但却使原始落后于织布的纺纱程序的矛盾更加突出。1765 年, 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的“珍妮机”,将原来水平放置的单绽纺车改造成竖直放置的多绽纺车,使纺纱效率提高了十几倍。1768 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利用木匠海斯的发明,又制成了水力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革。珍妮机纺出的纱精细但不结实, 水力机纺出的纱结实但却粗大,又成为纺织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1779 年纺纱工克普顿结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这
种机器以水力为动力,同时可带动 300—400 个纱锭,纺出的纱细而韧, 于是纺纱厂开始建立了。随着纺纱技术的不断进步,织布技术又相对落后了。1785 年牧师卡特莱特发明了织布机,使织布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10 倍,从此大规模的织布工厂纷纷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棉纺织业的相关部门,如净棉、漂白、染色、印色等行业、也相继实现了机械化。
利用水力作为棉纺织业的动力,受到了地理和季节的限制。因此, 进一步发明适应性更强的动力机便被提上日程了。1769 年,哥拉斯哥大学的教具制造员詹姆士·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单向蒸汽机。1782 年,他又试制成功双向蒸汽机。经过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很快成为适
用于各种机器的动力机。到 19 世纪 40 年代,蒸汽机的使用推广到许多生产部门,机器工厂广泛地建立起来。从此英国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开始了社会化的大生产。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革命的发展,作为基础工业的冶铁业和煤炭开采业也出现了技术突破。18 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了焦炭炼铁法。到该世纪60 年代后,冶铁业开始采用在高炉加装鼓风设备的技术。这一方法很快
被广泛采用,使英国的生铁产量由 18 世纪初的 1800 吨,增加到 1802 年的 25 万吨。1784 年,柯尔特又发明了搅拌炼铁法和钢的辗压精炼法,使锻铁生产率提高 15 倍。煤炭工业也出现了许多技术发明,如蒸汽抽水机、
凿井机、曳运机等。由于技术上的突破,英国的煤产量由 18 世纪中叶的
500 万吨增加到该世纪末的 1000 万吨。
为了适应大工业的发展,从 18 世纪中期起,英国的交通运输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1812 年,英国仿造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成功,1819 年,英国的第一艘汽船横渡大西洋。1814 年,史蒂芬逊发明了第一台实用蒸汽机车,1825 年,在史蒂芬逊负责建成的斯托克顿至塔林顿的英国第一条铁路上,这台蒸汽机车正式通车成功。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英国
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此外,这时,英国的水运网也基本形成,公路运输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工业革命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蒸汽机和各种工作机的普遍应用,也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1774 年,机械师莫兹利发明了车床上的刀架,1797 年又发明了可以自由移动的刀架,并将带动工件转动的脚踏板装置改为蒸汽机驱动的转动轮。这种装有滑动刀架的机动车床的发明,使机器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后,自动刨床、镟床、汽锤、钻床等工作母机相继发明出来,加上各种测量手段的改进和零部件的标准化和规格化,使机器制造业逐步形成,实现了以机器制造机器的目标,从而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使英国的整个生产体系日趋社会化,产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英国成为近代世界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由于工业革命,英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过去多少世纪都无法相比的社会财富。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的海上霸权也得到了增强。由于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地位有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工业革命也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两个新的社会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了。从此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就充分表现为这两个阶级的激烈对抗,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遭受的苦难日益深重,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愈加激烈。在斗争中, 工人阶级的觉悟不断提高,到 19 世纪 30 年代后,以英国的宪章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832 年的国会改革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他们对于被排斥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之外的现状日益不满,强烈要求改革陈腐的选举制度。根据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国会议席分配和选区划分的选举制度,新兴的工业城市无权选出议员,对于选民和被选举人也有高额的财产限制,从而使广大的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群众,甚至中、小资产阶级统统被剥夺了选举权。因此,从 19 世纪初开始, 英国就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以改革选举制度为目的的激进民主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工人和城市的小资产阶级。1819 年8 月 16 日,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8 万工人举行集会,遭到政府军队的镇压,造成死伤数百人的血案,这就是“彼得卢大屠杀”。血案之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企图扼杀民主运动。
19 世纪 20 年代,要求国会改革的运动又重新开展起来,与前一时期的激进运动不同的是,工业资产阶级也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参加这一运动的各个阶级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改革选举制度,推进民主进程,不仅要加入到政府中去,还必须改革国会。
1830 年,工业资产阶级在银行家阿特伍得的倡议下,成立了“伯明翰政府联盟”。此后,此类组织在各个新兴城市纷纷成立。
工人阶级又一次积极地投身到运动中,成为运动的主力。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全国联盟”。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对这场运动的领导权,又成立了“全国政治协会”,大量吸收工人会员。
1830 年,支持改革的辉格党在大选中获胜,辉格党领袖葛雷组阁,
并提出国会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将 65 个人
烟寥寥的“衰败选区”的 143 个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农村和爱尔兰、苏格兰。二是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规定城市中每年收入或支出达 10 英镑以上房租者,农村中每年依靠土地收入达 10 英镑以上的土
地经营者,租地经营每年收入达 50 英镑或支付 50 英镑以上租金者,皆享有选举权。这一改革方案遭到了上院的强烈反对,但在强大的群众压力之下,1832 年 6 月 7 日,上院不得不通过了这一改革方案。
1832 年的国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国会,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使英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但是,广大的城乡无产者和小资产阶级,虽然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却一无所获。据统计, 1832 年国会改革后,英国的选民为全国总人口的 1/22。严酷的现实,使工人阶级深刻地体会到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从此,英国工人阶级走上了独立斗争的道路。
宪章运动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给
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工人阶级的生活更加贫困。从 20 年代起, 英国工人开始进行有组织的罢工抗议活动,并积极参加了当时由工业资产阶级领导的激进运动和 1832 年的国会改革的运动。但是,1832 年改革的实现,使英国工人阶级意识到,要想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1834 年,英国“全国工会大同盟”成立,会员达 50 多万人。“大同盟”成为英国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日、工会权利、罢工斗争的领导中心。“大同盟”仅存在了一年,就在资产阶级的联合进攻下瓦解了。“大同盟”的瓦解,使英国工人阶级开始意识到单纯经济斗争是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处境的,必须采取政治斗争的手段。
1834 年,英国国会公布了《新贫民法》,迫使工人走进工厂接受资本家的剥削。这一法案公布后,便受到广大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强烈反对。英国各地都出现了反“新贫民法”的暴动。在反对《新贫民法》的运动中,英国工人阶级进一步成熟,更加认识到争取选举权是保卫工人阶级利益的关键。
1836 年,以伦敦的木匠洛维特为首的富裕的技术工匠成立了“伦敦
工人协会”。协会于 1837 年 5 月 8 日公布了“人民宪章”。《人民宪章》
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凡年满 21 岁的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将全国划
分为居民人数相等的 300 个选区,按选区人数比例选举议员;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领取薪金;国会每年改选一次;实行秘密投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人民宪章》的公布,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
《人民宪章》公布后,得到了各地工人的热烈支持。许多城市的工人纷纷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使宪章运动很快变成了群众性的运动。
宪章运动开始后,由于手工业者以及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加入,使参加运动的人很快分成两个派别,一是暴力派,二为道义派。
暴力派的主要成分是矿工、绝望的手工业者和北部各城市的工人。他们主张用暴力实现人民宪章。这一派的领袖主要有奥布莱恩、奥康诺、琼斯等人。暴力派形成了宪章运动的左翼。
道义派的主要成分是技术工匠,多为伦敦工人协会的成员。由于他们多数游离于大工业之外,且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因此不主张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实现人民宪章的目的,期望采取温和的所谓“道义力量”
来达到自己的目标。道义派以洛维特为首,并与资产阶级激进派结盟。虽然是运动的倡导者,但在运动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运动的障碍,成为运动的右翼。
英国宪章运动共经历了三次高潮。1839 年 2 月 4 日,第一届“英国工人阶级全国公民公会”(简称宪章派公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与会代表 53 人。大会通过了给国会的请愿书,要求废除一切反人民的立法,实
现人民宪章。并决定于 5 月 5 日向国会请愿。请愿书公布后,在请愿书
上签名的人数达 120 多万,形成了宪章运动的第一次高潮。7 月 12 日, 国会否决了请愿书,并派大批军队对抗议群众进行弹压。宪章派公会立即宣布在 8 月 16 日总罢工的决定,但由于道义派的阻挠和公会领导的软弱,不久又取消了罢工的决定。9 月 14 日,宪章派公会解散。随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搜捕,宪章运动进入低潮。
40 年代初期,英国出现了经济危机和农业歉收,使宪章运动再次进入高潮。1840 年 7 月,宪章派在曼彻斯特召开了新的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其会员总数达 5 万多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1842 年 2 月,宪章派提出新的请愿书。这次请愿书除了要求实现人民宪章外,又进一步提出废除“新贫民法”、缩短工作日等要求。参加请愿书签名的工人达 330 万人。5 月 2 日,请愿书被送交国会, 但又一次被国会拒绝。在“全国宪章派协会”的领导下,8 月份在英国各地出现了罢工风潮。宪章派的领导在运动关键时刻再次退缩,遂使各地罢工相继失败。宪章运动又一次进入低潮。
1847 年欧洲的经济危机和 1848 年欧洲革命,使宪章运动又一次恢复
起来。1848 年 4 月 3 日,宪章派在伦敦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再次
向国会递交请愿书。在请愿书签名的人超过了 500 万。宪章派的领导人
决定于 4 月 10 日组织群众到国会游行。英国政府调集大量的军队到首
都,并将 15 万资产阶级青年组成志愿军,准备大举镇压示威群众。在紧要关头,宪章派领导奥康诺等人临阵脱逃。4 月 10 日,他们劝导已经集合的群众回家。五月,英国政府宣布解散宪章派代表大会,接着又一次否决了请愿书,宪章运动失败了。
宪章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英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也缺乏一个用正确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工人中普遍存在着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幻想。
英国的宪章运动尽管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作为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独立斗争,对后来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之提供了宝贵的斗争经验。经过宪章运动,英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起来,使英国的工人运动进入了更高阶段。
第三节 19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
1830 年七月革命 1815 年拿破仑百日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第二
次复辟。复辟王朝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于 1815 年 8 月,进行众议院选举,当选的众议员几乎都是贵族和高级教士,因而被讽称为“无双议会”。在路易十八王弟阿图瓦伯爵操纵下,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对革命分子和拿破仑的追随者加以残酷的迫害,许多人被处死刑。复辟王
朝的残酷统治,使法国人民和资产阶级又一次投身于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路易十八在新的革命的威胁之下,转而实行了比较温和的政策,并解散了无双议会。在这种情况下,君主立宪派又重新抬头。1816—1819 年,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黎塞留公爵和卡德兹公爵先后组阁,并通过议会颁布了一些相对温和的法令。1820 年,王储贝利公爵被刺杀,极端派王党分子控制了议会,严厉地镇压一切革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出现了类似意大利烧炭党的秘密组织。他们主张用武装起义的手段推翻复辟王朝的统治。但因其内部组织松散,政见不一,组织的多次起义都被镇压下去。
1824 年,路易十八死后,查理十世继位。查里十世与路易十八一样, 对法国大革命怀有刻骨仇恨,更加疯狂地镇压革命人士,推行一系列旨在恢复革命前贵族和天主教会特权的政策。对革命期间土地和财产被没收的贵族,用国库的钱给予补偿,其数额竟达 10 亿法郎。为了筹措这笔开支,查理十世下令将公债的年息从 5%减到 3%。这一作法不仅受到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反对,也遭到持有大量公债的资产阶级的强烈抵制。此外,他还颁布了恢复天主教会在学校中的管理权的法令和反宗教犯罪法令等。
1830 年 7 月 26 日,查理十世又颁布法令,解散新议会,限制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实行新选举法,剥夺了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的选举权。这些法令颁布之后,法国各阶层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查理十世的倒行逆施。七月法令成为七月革命的导火线。
1830 年 7 月 27 日,巴黎的群众抗议行动演变成武装起义,七月革命爆发了。7 月 29 日,武装的市民和一部分起义的政府军士兵占领了市政厅,尔后向国王居住的杜伊勃宫进发,很快将它攻占。在巴黎城外狩猎行乐的查理十世仓皇逃亡英国。
七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工人阶级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挥,革命果实被大资产阶级篡夺。他们拥立了金融贵族的代表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普为国王,建立了代表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
七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又一次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打破了其恢复封建专制制度的梦想,巩固了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胜利果实,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
法国工业革命 18 世纪后半期,在法国纺织工业中就开始使用机器。法国革命后,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被摧毁,机器的使用更为广泛。在纺织工业中,1790 年生产中使用的纺织机仅有 900 架(“珍妮机”), 到 1805 年,就发展到 12500 架。在同一年,贾科尔织机发明成功,使法
国丝织业也开始广泛地使用机器。到 1812 年,仅里昂一地,就有 12000 架贾克尔织机。1810 年,古拉尔发明了织麻机,麻织业的产量开始迅速增加。
复辟王朝时期,由于波旁王朝与大资产阶级的妥协,资本主义继续有所发展。纺织品的产量增加了两倍。在大陆封锁时期建立起来的冶金和化工工业也有所发展。1825 年,英国取消了对欧洲大陆机器出口的限制,法国从英国进口了大量的机器。1820 年,法国仅有蒸汽机 39 架,到1830 年,就增加到 625 架。在这一时期,缫丝业也开始使用机器,大型
的丝织工厂纷纷建立。铁的产量也由 1818 年的 11 万吨增加到 16 万吨。
采煤业的产量也比革命前增加了 2 倍多,达到 200 多万吨。
七月王朝建立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又有了更加显著的进步。到 1848
年,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蒸汽机增加到 4853 架,铁的产量达到 48 万吨,
煤产量达到 400 万吨。铁路的长度由 1831 年的 39 公里增加到 1931 公里。在七月王朝统治时期,自然科学和技术也出现了许多重要发现和发
明。如加斯帕尔发现了微分几何学和投影几何学,给工业和建筑制图提供了有利的方法。1845 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利用数学理论成功地预测了海王星的位置,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技术方面,1834 年,牟佩罗发明了多色印花机,大大提高了印染生产的工效。在同一年,尼埃普斯和代达格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
法国的工业革命使法国的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但是,由于小土地所有制的普遍存在,限制了工业劳动力的来源,加上传统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工艺品和奢侈品工业生产,在法国工业中占较大比重,所以法国的机器使用仍然远远落后于英国。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 他们要求参与政权统治的欲望更强烈起来,与金融贵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另一方面,近代工业的兴起,使无产阶级的人数日益增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工人运动开始发展起来。
两次里昂工人起义 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难,其中工人尤甚。资本家利用机器生产的条件,大批的雇佣女工和童工,从而压低成人男性工人的工资, 并导致大批工人失业。与此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费用也在不断上涨。路易·菲力普统治时期,生活费用的上涨指数竟达15%—20%,而工人工资却丝毫没有调整。因此,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剧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里昂工人起义。
里昂是法国的丝织业中心。19 世纪 30 年代,这里已经有工人 9 万多
人。丝织工人所受的剥削是最为残酷的。他们工作时间长达 18 个小时, 所得工资仅能买一磅面包。1831 年 10 月,工人掀起了要求增加工资的要求,在工人压力面前,资本家与工人签订了一个新的工资标准协议。但是,这一协议还没有开始执行,资本家便背信弃义,将其撕毁。10 月 21 日,里昂工人开始罢工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进行到市政厅的时候, 遭到国民自卫军的开枪射击。工人被迫拿起武器,举行起义。他们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勇战斗。经过两天的激战,占领了里昂全城。但是,里昂工人没有与其他城市以及农民取得联系,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不久,七月王朝调来 6 万大军镇压起义。 12
月 3 日,里昂被攻陷,起义失败了。
1834 年 4 月,里昂爆发了第二次织工起义。起义是由于政府实行高压政策,禁止工人罢工和审讯过去罢工的领袖而引起的。4 月 9 日,工人走上街头,修起街垒,高呼“建立民主共和国”和“我们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的口号,与政府军展开了激战。起义持续了 6 天,4 月 15 日,七月王朝又一次调来重兵,将起义镇压下去。
19 世纪 20 年代的两次里昂工人起义,是法国阶级斗争的转折点。在起义中,工人阶级独立地提出了本阶级的口号,并为之进行英勇的战斗,
表明在法国,工人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上升到历史的首要地位。
第四节 19 世纪前半期的德国
关税同盟 维也纳会议之后,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根据维也纳会议的总决议建立的德意志邦联,由 34 个君主国和 4 个自由市组成,邦联的常设机构是邦联会议,由奥地利担任邦联主席。但是邦联会议并没有统帅邦联成员的权力,各君主国均有自己的外交军事方面的自主权,与独立的国家无异。在奥地利的支持下,德意志邦联各个君主国均在不同程度上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和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德意志邦联内部税卡林立,各君主国贸易额锐减,极大地阻碍了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19 年,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发动了促进德意志经济统一的运动。1819 年,各个不同君主国的许多工厂主和商人向邦联会议呈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取消邦联内部的各个税卡,尽快实现经济统一。这一要求受到了普鲁士、符腾堡、巴伐利亚等君主国的支持。但却遭到了邦联主席、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拒绝。然而,由于德意志邦联的许多成员国出于本国的利益,强烈要求取消税卡,恢复内部市场,从而使德国的经济统一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
1834 年,普鲁士等 18 个德意志邦联成员国成立了“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各加盟国家之间贸易和交通自由,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制订统一的进出口税则。关税同盟后来扩大到 34 个成员国,奥地利一直拒绝参加。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统一,从而为德意志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 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 30 年代的后期。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德国的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工业革命也首先从纺织工业开始。1834—1838 年,仅在萨克森一地就出现了 40
多家纺织工厂。到 1846 年,参加关税同盟的各个邦共有各种纺织厂 313 家,57 万多个机器纱锭,到 40 年代,德意志的冶金、采煤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仅鲁尔和萨尔地区,煤产量就达 300 万吨以上,生铁产量 20 万吨以上。这一时期,蒸汽机在德意志各邦也迅速推广。仅普鲁士一邦, 就有蒸汽机 1139 台。铁路建设也随着工业的发展扩大了。1835 年,德意志仅有铁路 12 公里,到 1848 年,就已经达到 2500 公里,其增长速度, 仅次于英国和比利时,居欧洲第三位。
德意志的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尽管很大,但与英、法等国相比, 仍远远落后。工业生产部门中,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仍占居优势,机器制造业也没有建造起来。但是,由于工业革命,德意志的产业无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到 19 世纪 40 年代,德意志的产业工人已达 200 多万人,使德意志的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 西里西亚属于普鲁士,是德意志纺织业中心,亚麻布的主要产地。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德意志的纺织业开始由家庭手工业向机器纺织业过渡。但是由于普鲁士拒绝同欧洲各国签订贸易协定,使德意志的纺
织业受到沉重打击。为了同欧洲其它国家纺织品竞争,德意志的纺织业资本家采取了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的手段来降低成本,以便同外国产品竞争。许多纺织业工人由于不堪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双重压迫,纷纷迁居欧美各国谋生。从 30 年代末开始,德意志的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逐渐兴起,其中最突出的是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主要是家庭手工业工人,他们受到了工厂主和包买商的残酷盘剥。40 年代初,欧洲农业连续三年出现了歉收,使广大织工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而工厂主却趁机大幅度的降低工资以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彼得斯瓦尔道镇的纺织厂厂主茨万齐格尔对工人的剥削最为凶狠,他们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为其它工厂的一半。彼得斯瓦尔道的工人对茨万齐格尔痛恨到极点,他们编了一首歌,叫《血的裁判》,在歌中他们痛斥茨万齐格尔的暴行。1844 年 6 月 3 日,一名工人在茨万齐格尔窗前唱这支歌,被茨万齐格尔毒打一顿后,送给了警察,这一事件成为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导火索。
6 月 4 日,愤怒的织工捣毁了茨万齐格尔的住宅和仓库,3000 多名工人组织起来,又向附近的兰根比劳镇进发,捣毁了另一人人痛恨的工厂主迪里希的住宅,并打跑了前来镇压的军队。6 月 6 日,普鲁士政府调动了大批军队前来镇压起义,工人们被迫撤离。
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表明德意志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起义充分地显示了德意志工人阶级的力量, 促进了德意志其它地区工人群众的觉醒。在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后,德意志其它地方的工人也开始了罢工和示威活动。
参考书: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第六章。
王荣堂、姜德昌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第十一、十二章。刘祚昌、光仁洪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第八章。
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第四、六章。管敬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第七章。
复习题:
-
简述英国宪章运动产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
简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的历史意义。
-
试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
法国七月革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