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源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19 世纪 30、40 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西欧先进国家占居统治地位,英国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法国工业革命已经迅速展开,德意志的西里西亚、萨克逊和莱茵地区出现了机器生产。在西欧其他国家,如瑞士、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资本主义已进入大机器生产的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自 1825 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危机循环一次,成为恶性循环。经济危机期间, 工厂、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使许多曾经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感到欢欣,以及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而讴歌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资本主义这一被资产阶级思想家所称为体现理性、民主、将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社会,竟如此充满血腥与罪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同时也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可能,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前提。
无产阶级的贫困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他们已由仅仅为改善生活条件、反对个别资本家的一般的经济斗争,发展为争取整个阶级的政治权力、公开向资本主义制度宣战的政治斗争,直至举行武装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同时也表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不能给无产阶级指出解放的道路,因而,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19 世纪前期自然科学的发展 18 世纪后期,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17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英、法、德等国的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其进行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使西欧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更使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的理论综合阶段。经典的自然科学在 19 世纪已达到了基本完善的程度。各门自然科学已从经验科学变为理论科学。科学开始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使人类从蒸汽—机器时代,逐渐向以电气应用为中心的时代过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和巩固。
19 世纪的自然科学主要在以英、法、德等欧美国家发展最为迅速。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 19 世纪仍居于世界的前列,出现了道尔顿、法拉第、赖尔、焦耳、麦克斯韦、达尔文等一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法国在进入19 世纪后,由于历届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科学技术活动的政策,使科
学研究日益制度化和专业化,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叶,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到 19 世纪中期,法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成就,就已赶上和超
过了英国,出现了拉普拉斯、库仑,达兰贝尔,拉瓦锡、盖·吕萨克、卢布兰、居维叶、布丰、拉马克等学者,巴黎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德国的自然科学在 19 世纪 30 年代,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高斯、欧姆、楞次、迈尔、赫尔姆霍兹、克劳修斯、赫兹、施莱登、施旺等著名科学家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取得成就的。
自然科学的成就促进了该时代整个文化的科学化,特别是哲学的科学化。在 19 世纪前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学说,如关于星云假说、地质演化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元素周期率、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这些理论和学说,以实证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自然图景,对康德、黑格尔的学说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内总结了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了对立面的渗透和统一、由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三个辩证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是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科学的进化论。
- 世纪末期,由于工业革命的迅猛展开,使提高蒸汽机的效率成为当时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迫切需要。为此,西欧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基本思想早在17 世纪笛卡就已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此后,莱布尼兹等人也以不同的形式表述过同一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只局限于说明机械的守恒。第一位对蒸汽机进行精密的物理和数学分析的是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1796—1832 年)。1824 年,卡诺在其著作《关于火的动力及产生这种动力机器的研究》一书中,对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行了最初表述,即“卡诺原理”,从而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后,由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的一系列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如意大利人伏打
(1745—1827 年)发明电池,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英国人尼尔科逊(1753—1815 年),用伏打电池电解水,实现了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丹麦科学家奥斯特(1777—1851 年)发现电流可使磁针偏转的磁效应,揭示了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英国的法拉第(1791—1867 年)和美国的亨利(1797—1878 年)各自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证明了机械能也可向电能转化。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许多科学家分别从不同侧面, 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的现象。
最早把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作为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加以科学的表述,并给出热功当量的科学家是德国医生迈尔(1814—1878 年)。他于1842 年发表了《论无机自然界的力》一文。文中指出,力像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因,而一切因的首要性质是不灭性,力是在量上不可消灭,而在质上可以转化的实体。他还通过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比热变化推算出热的机械当量。以后他又多次发表文章从更广泛的角度阐明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迈尔的发现一直在科学界受到了冷落。英国物理学家焦耳(1818— 1889 年)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确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焦耳以毕生的精力从事热功当量的测定,用各种不同方法测定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时的当量关系。从 1843 年他发表热功转化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开
始,此后 30 年间,他不断完善和精确热功当量的数值。从 19 世纪中期
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1858 年,恩格斯在与马克思讨论能量守恒定律时认为,应当把这条定律理解为物理学中的各种力的相互转化的关系。70 年代,恩格斯又把这一定律改称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中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使物理学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成为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以来物理学的最大成就。
细胞学说是德国科学家建立的。1838 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 年)发表了题为《植物发生论》的文章。文中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植物借以发展的根本实体。1839 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1804—1881 年)把这一学说扩大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细胞学说。施旺在其著作《有关动植物结构与生产一致性的显微镜研究》中提出:有机体的基本部分无论如何不同,但都有一个普遍的发育原则, 这个原则便是细胞的形成。细胞是一切有机体构造和发育的基本单位, 有机体的发育就是细胞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
细胞学说的提出,证明了有机体在构造和发育上的统一性,消除了动植物之间的严格界限,科学地阐明了动植物胚胎发育中器官形成的机制。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对生物界的认识一直受神创论的影响。生物学也只是按照神创论和目的论的信条来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18 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丰(1707—1788 年)最早提出了物种演化的观念,提出了大自然能够从一个原始的类型发展出一切其它的生物种类。但他又同时认为,这种物种间的变化是从最完善的生物逐渐下降到最不具备形状的生物的退化过程。
在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科学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1704—1829 年)。拉马克在研究无脊椎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无脊椎动物的 10 个刚在构造和组织的复杂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等级和序列。在其著作《动物哲学》中,他在当时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生物的本质、物质的性质、生命发展的趋向以及环境、习性与变异的关系等有关进化的问题。他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间在构造和组织上的联系就足以证明它们的进化次序。为了解释进化的原因,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的两条法则,即“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有一种内在的向上的要求,从而使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发生变异。变异本身就是对环境的适应。生活习性的改变,使得某些器官较多的使用,而有些器官则使用较少。前者发生进化,后者出现退化,因此生物在器官上出现用进废退的现象。生物由于生活改变而引起的后天获得的习性,或器官的改变, 可以在后代中遗传和加强,即获得性遗传。
尽管拉马克的进化论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他毕竟是第一个描写生物进化的自然次序的人,使生物进化的思想在他的手中获得了科学的形态。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9 年)是 19 世纪科学进化论的奠基
者。达尔文于 1831 年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海军测量
船“贝格尔”号的工作,进行了历时 5 年的环球航行。在长期的考察生
活中,他日益接受了英国地质进化理论,并将之吸收到他的生物进化思想中去。1838 年,达尔文又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一些较为科学的观点,对其生物进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 1839—1859 年,达尔文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其进化论进行表述。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有五点:(一)生物界存在着普遍的生存斗争。旧种灭亡,新种产生。(二)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性,但进化过程是连续的,不存在不连续的变异和突变。(三)相似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由共同祖先变化而来。(四)生存斗争是在不同的个体间进行的,由于存在着差异,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有更多的机会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而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的这种留优汰劣的作用就叫做自然选择。(五)被保留下来的个体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代遗传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新种。自然选择是这一系列观点的核心。
1859 年,达尔文将其进化论的所有观点集中发表在《论通过自然选择或保存良种的物种起源》即《物种起源》一书中。
达尔文的学说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完成,他用自然界本身的作用说明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适应的原因,给生物学中的目的论和神创论以彻底的清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给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则把这一学说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列起来,认为一个说明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个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世纪前期的自然科学的成就及三大发现,初步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 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代表早期无产阶级的利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寻求建立一种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的欧文。
克劳德·亨利·圣西门(1760—1825 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就学于启蒙学者达兰贝尔,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曾经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并立有战功。法国革命时,他主动放弃爵位,过起平民生活。革命后,他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说的所谓“理想社会” 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因而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他的著作有《日内瓦书信集》、《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等等。
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人类社会必将其抛弃而进化到平等、幸福的社会。但是圣西门又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类的理性,而不是阶级斗争。尽管他承认法国革命是一次阶级斗争,但在划分阶级的时候,却又把资本家、商人、银行家与工人统统划入所谓“实业家”的行列,认为社会之所以不合理,在于由贵族、教士、官吏组成的“游惰者”统治着“实业家”。他提出,社会改造的任务应该由“实业家”中的资本家等有产阶级承担,应该用“讨论、证明、说服” 的办法,使“游惰者”放弃对社会的统治。在新社会里,人人参加劳动, 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的报酬。从这个观点出发,圣西门企图说服资产阶
级把私有财产交给社会共有,甚至把他的改革方案送给波旁王朝的统治者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封建君主,梦想依靠“开明君王”帮助他实现这个改革计划。
圣西门离开了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来侈谈社会主义,也没有意识到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因此,他所鼓吹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查理·傅立叶(1772—1837 年)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早年曾从事多种商业活动,先后当过店员、交易所经纪人、推销员等。在多年的商业活动中,傅立叶目睹了资产阶级的诡诈与卑鄙,尤其在法国革命后, 傅立叶看到了法国社会中日益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使他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罪恶。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傅立叶撰写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创立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的主要著作有《四种运动原理》、《文明制度的批判》、《新工业世界》、《家庭农业协作论》等等。
傅立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无限制的竞争和经济危机,认为这些现象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他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并不能享受民主和自由。但是傅立叶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罪恶,都是由商业资本家造成的,工业资本家也是受剥削者。
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由一种叫做“法朗吉”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组织构成的。法朗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在法朗吉中,工农业生产已经结合起来,男女平等,人人参加劳动,普及免费教育,消除了脑体和城乡劳动的差别。傅立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反而主张资本家也可以参加法朗吉,并按其资本进行分配。
傅立叶和圣西门一样,把实现其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和资本家身上,反对用激烈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主张。除了给统治者写信, 呼吁他们接受他的主张外,他还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宣布每天中午 12 时在家中接待准备投资法朗吉的资本家,但到他去世为止,也没有一个资本家去过他那里。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年)出身在一个贫苦的马鞍匠人家庭。早年曾当过商店学徒、工厂经理等。后来在新拉纳克纺织工厂任经理兼股东。
在拉纳克工厂时期,欧文实行了许多带有慈善色彩的改良措施。如不雇用童工、将工作日缩短、提高工资、改善住宅、开办子弟学校和公共食堂、提供治疗和养老金等。
欧文在经营工厂时期,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得部分之差额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由此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揭露这一事实。
欧文在其著作中,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指出私有制、宗教制度和资本主义婚姻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欧文梦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共有、共同参加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公有制社会。1823 年,欧文及其一些信徒在北美的印第安纳州买了 3 万英亩土地,建立了一个公社,取名“新和谐村”。在新和谐村中,欧文将其所梦想的计划统统进行实验。但到 1828 年,“新和谐村”便破产了。此后,
欧文又建立了一所合作社和“劳动交换银行”,但不久也都关闭了。 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英国被许多工人所接受,19 世纪 30 年
代,英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生产合作社和工会。1834 年,欧文当选为英国“全国工会大同盟”的主席。
欧文与圣西门、傅立叶一样,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不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幻想依靠统治阶级和资本家的“同情”和“理解”来解决社会上的一切问题,因此,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必然要成为空想。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主张阶级调和,幻想依靠资本家的帮助来实现未来的理想社会, 从而使他们的主张必然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空想。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逐渐失去其进步意义,并成为工人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障碍。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的古典哲学指的是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前期,在德国出现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它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也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哲学发展的顶峰。
德国的古典哲学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18 世纪下半期后, 德国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但是德国资产阶级不敢像法国资产阶级那样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害怕德国爆发英、法等国那样的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而是力求在与封建制度妥协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反映在哲学领域内,就使德国的古典哲学成为一种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内,既具有革命性,又带有保守性的两面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 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青年时代在哥尼斯堡大学读书,后长期在该大学任教。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其主要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
在康德著作里,他分别对认识论、美学和伦理学做了自己的阐述, 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建立了一个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康德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承认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亦即他所称的“物自体”,但是这个“物自体”是人所不能认识的“彼岸世界”, 人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因此,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最终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之中。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 年)出生于符腾堡邦斯图加特城的一个高级官吏家庭。早年在图林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在耶拿大学、海德堡、柏林大学任教,并担任过柏林大学的校长。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
《法哲学》、《哲学讲演录》等等。
黑格尔集德意志古典哲学之大成,建立起一整套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充分表现了德意志资产阶级那种既想变革封建制
度,又害怕在德意志爆发工人运动,转而又想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矛盾心理。黑格尔虽然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他又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绝对精神”,客观世界仅仅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和发展。他用“绝对精神”来解释现实的社会生活,认为普鲁士王国的社会制度是体现了“绝对精神”的最好的社会制度。从他的哲学观点出发,黑格尔在政治观点上持极端保守和反动的态度。他反对革命和暴力,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缺乏理性的表现。他主张资产阶级参政,但又同意保存封建的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他的政治观点,充分体现了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在黑格尔的哲学里,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及精神的世界想象成一个过程,认为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黑格尔力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关于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思维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转化为实在的东西的辩证方法。这就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 年)出生于巴伐利亚邦的兰茨胡特城的一个法学家的家庭中。费尔巴哈早年曾笃信上帝,并进神学院读书。后转入柏林大学读书,成为黑格尔的信徒,遂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 成为无神论者,1830 年,因宣传无神论被永远逐出大学讲台。1836 年, 他隐居农村,潜心哲学研究。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临近,德意志哲学界中的争论更加激烈。在这期间,费尔巴哈接受了 18 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撰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剖析,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理论。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与机械运动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他指出,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人的思想和意识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全面的。他在解释自然方面是唯物主义,在解释社会方面,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他不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反把人看成是一种自然物,看不到人的社会性。同时,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同时,又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部分。因此, 他的唯物主义,只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合理部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英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初期。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1723—1790 年)出身于苏格兰的一个职员家庭。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曾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文学、逻辑学与哲学。1776 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译《国富论》)一书,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在书中,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并区别使用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工人、资本家、地主是当时社会的三大阶级,其基本收入是工资、利润和地租。在分析上述三种收入的来源时,指出工资与利润、地租是成反比的,从经济上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和地主的对立,从而提出了剩余价值的问题。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亚当·斯密对于剩余价值的揭示没有接触到剩余价值是工人的无偿劳动这一本质问题,甚至认为工人与资本家都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同时,他还把阶级存在视为永存的“自然秩序”,否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年),出身于伦敦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早年曾投机商业活动,成为巨富,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1817 年,大卫·李嘉图出版《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书中修正了亚当·斯密价值学说中矛盾和不完善之处。指出地租、利润、工资的源泉都是劳动,地租、利润与工资的变化成反比,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和对立的。从而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与斯密一样,李嘉图认为阶级的存在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现象, 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总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劳动价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有关问题,并揭示了阶级矛盾与对立的经济原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第二节 科学共产主义原理的初步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19 世纪 40 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而马克思、恩格斯参加社会实践,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也是他们创造这一革命理论的必要前提。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年),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他的父亲是个崇拜法国启蒙学者的犹太律师。1835 年, 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他倾心学问, 博览群籍,曾经深入钻研哲学和历史。这时他醉心于黑格尔的哲学,成为具有进步倾向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1841 年大学毕业前夕, 马克思撰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的毕业论文,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原想到波恩大学执教,但鉴于普鲁士政府迫害进步教授,便转入新闻界工作。1842 年 1 月,被科伦自由派创办的《莱茵报》聘为主要撰稿人,10 月就任主编。
在马克思任职《莱茵报》期间,莱茵省地主凭借着普鲁士政府的袒护,不断侵犯农民的利益。马克思不断发表文章为农民辩护。在马克思的主持下,《莱茵报》成为具有鲜明革命民主主义色彩的报纸。在此期间,马克思不断深入社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他发现普兽士国家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和自由的化身,而是反动暴力和专横的体现。为了深入理解这些现实问题,马克思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的言行,引起普鲁士政府对他的仇视和迫害,1843 年 3 月 17 日马克思被迫辞去《莱茵报》主编职务。不久,《莱茵报》也被封闭。
11 月,马克思与少年时的女友,出身名门的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
—1881 年)结婚。婚后不久迁居巴黎,从此开始了长期的侨居生活。在巴黎期间,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左派分子阿尔诺德·卢格创办了《德法年鉴》,抨击普鲁士的反动政府。这时,马克思和正义者同盟以及一些法国工人团体建立了联系。
1844 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批判了普鲁诺·鲍威尔的宗教观,阐明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根本区别,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可能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还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最进步的阶级,是社会解放的力量。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的上述两篇文章,表明了他已经完全抛
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标志着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引起普鲁士和法国政府的恐慌。马克思在 1845 年 1 月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举家迁至布鲁塞尔。在那里,马克思被迫脱离了国籍,从此他成为没有任何国籍的“世界公民”。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年)生于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 年,他的父亲强迫他退学经商。但他发奋自学,朝夕不辍。恩格斯生长在德意志工业发达地区,很早就了解工人的悲惨生活和资产阶级的伪善奸诈,逐渐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 年 9 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军役,利用闲暇在柏林大学听哲学课。
1842 年服役期满,前往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与别人合办的营业所经商。恩格斯趁机广泛接触工人,并和宪章运动的领导人进行联系,研读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促成了恩格斯的思想转变。1844 年他在《德法年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玛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这两篇著作的发表,表明恩格斯已经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了。
1844 年 8 月,恩格斯回国路过巴黎时,同马克思会晤,发现彼此的观点竟如此的接近。他们从此共同战斗,成为毕生的合作者。
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剩余价值思想的萌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结识以后,在各国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便开始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批判吸收, 开始了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艰巨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 1844 年 9—11 月间完成的《神圣家族》是他们共同合作的第一部成果。这部论战性的著作批判了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所宣扬的主观唯心思想和鄙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谬论,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能够而
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460 页。
且必须解放自己”的阶级。
1845—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这部著作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部著作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分析了人类历史的几个基本社会形态和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指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一种社会制度发展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必定引起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描绘了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轮廓,如消灭城乡差别和脑体劳动的差别等。
1847 年,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撰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书中批判了蒲鲁东鼓吹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揭露了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中的剥削实质,把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尚未成熟的劳动价值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同年发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用具体的事实分析了资本家利润的来源,指出劳动者用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同劳动本身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资本家的利润。虽然,这时马克思尚未明确区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概念,也没有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概念和科学地解释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上述两部著作中所表达的观点,经过马克思多年的研究,终于成为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将之写入了划时代的著作——《资本论》中。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制定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萌生和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发现和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自 1846 年起,马克思与恩格斯越来越认识到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性。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支,使广大的工人群众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心建立一个工人革命组织, 以此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广大工人群众走上自觉的政治斗争的道路。
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尚处于分散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首先团结先进工人,批判各种错误观点,促使各国工人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所以,他们于 1846 年初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作为建立国际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布鲁塞尔小组除马克思、恩格斯外,还有威廉·沃尔弗、社会主义者约瑟夫·魏德迈(1818—1866 年)等。“委员会”在巴黎、伦敦、汉堡、莱比锡等地成立支部,并和德意志、法国、
比利时、波兰的社会主义者建立经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利用这个组织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批判错误理论,彼此交换情报,从而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干部。同时,他们还对当时颇有影响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争取和改组的工作。
正义者同盟的建立 正义者同盟是 1836 年由侨居巴黎的德国流亡者和工人组成。1840 年,这一组织在英、德、瑞士等国也设立支部,成为国际性的工人组织。但是,同盟由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指导思想十分混乱。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活动,先后对在正义者同盟内部影响较大的威廉·魏特林(1808—1871 年)的平均共产主义、“真正社会主义者”和蒲鲁东派进行了批判。魏特林是德国的平均共产主义理论家,当过裁缝工人,1836 年流亡巴黎,加入正义者同盟。他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公民友谊团体。他也提出用暴力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但把革命寄托于少数人的密谋和流氓无产者的起义之上。魏特林于 1845 年来到布鲁塞尔,加入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但他不仅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且还恣意诽谤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魏特林的猖狂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3 年 3 月 30 日的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的会议上,揭发了他的宗派思想和密谋活动,批判他攻击科学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申述必须广泛组织工人群众进行斗争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深刻的批判,工人群众的觉悟大大提高。魏特林陷于孤立。他无奈灰溜溜地流亡到美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魏特林以后,转向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斗争。“真正社会主义”是德国小资产阶级文学家和哲学家所鼓吹的一种思潮。其主要观点是鼓吹阶级和平,用超阶级的“博爱”和“人道”代替阶级斗争,代表人物是海尔曼·克利盖(1820—1850 年)和格律恩(1817
—1887 年)。克利盖自命为德意志共产主义者在美国的正式代表,大肆宣扬“真正社会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消灭贫困的出路是平分土地,鼓吹通过超阶级的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并乞求一些富人出钱在北美购买14 亿英亩土地,无偿地分给贫民,成立起“充满天国的爱的村镇”,以
实现“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梦想”。1846 年 5 月 11 日,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对克利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且通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反克利盖决议,也就是著名的《反克利盖通告》。
《通告》指出,平分土地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的要求,决不是共产主义的纲领,特别指出克利盖想把通过平分土地把贫穷的无产者变为小私有者的方案,只是小资产者的梦想,因为平分土地后仍然还会出现两极分化,根本不可能彻底消除贫困。这篇重要文章对于肃清“真正社会主义”在工人中的恶劣影响,起了巨大作用。
1846—1847 年,格律恩在巴黎嚣张一时。马克思曾经称这个机会主义者“无非是一个文字冒险家,一个妄想利用现代思想从中取利的骗子手”。①格律恩除了鼓噪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谬论外,还贩卖蒲鲁东的反动思想,诬蔑暴力革命。为了揭穿格律恩的阴谋,拨正巴黎工人运动的方向,恩格斯在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者通讯委员会的同意下,到巴黎去领导
① 马克思:《致比·约蒲鲁东(1846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第 465 页。
反格律恩的斗争。1846 年 8 月,恩格斯来到巴黎,首先把先进分子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接着便开始了对格律恩和蒲鲁东谬论的批判。他主要揭露格律恩的反对暴力革命的谬论。在斗争中,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共产主义的宗旨,即维护无产者的利益,暴力革命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 用财产公有的方法消灭私有制。经过激烈的辩论,恩格斯取得了胜利。同盟巴黎支部以 13 票对 2 票通过了恩格斯所阐明的共产主义宗旨。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作,正义同盟中愈来愈多的领导者和成员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1847 年 1 月,正义者同盟派遣代表约瑟夫、莫尔先后到布鲁塞尔和巴黎,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同盟, 答应以科学共产主义作为同盟的纲领,并根据他们的意见重新改组。马克思和恩格斯因而同意加入,并为同盟的改组作了准备工作。
1847 年 6 月初,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代表大会,马克思由于经济困难没有出席,恩格斯被巴黎的同盟成员推为代表前往参加。他和布鲁塞尔小组的代表威廉·沃尔夫按照和马克思制定的计划在会上指导了改组“同盟”的工作。
大会通过了主要由恩格斯和沃尔夫拟定的章程,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①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代替旧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新章程还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定出代表大会是最高机构。这个章程分送各支部讨论,然后在下一次代表大会表决。这次大会又根据恩格斯的建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这次大会就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1847 年 11 月 25 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德、英、法、比、波、瑞士等国共产主义者都派代表参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作为布鲁塞尔和巴黎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的新章程,又将同盟的目的条文改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
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②又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大会结束后,他们在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基础上,由马克思执笔,于 1848 年 1 月底完成,2 月在伦敦发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举世闻名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全面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重要文献。它由一个简短引言和四章组成。《宣言》的引言指出共产主义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一切反动势力和统治阶级都害怕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所以共产党人应该公开说明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以便动员无产阶级向阶级敌人进行斗争。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说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指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41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572 页。
级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①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及其基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指出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基本群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章又驳斥了资产阶级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种种诽谤和责难,阐明共产党人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的行动纲领:“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②
在《宣言》的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这些思潮的社会阶级根源及其本质。指出它们都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反动的社会主义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为复辟旧制度辩护的反动谬论。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幻想清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章里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错误,也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宣言》的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主要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策略原则,指出共产党人应当赞助一切反对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斗争中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把无产阶级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共产党人为着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奋斗,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还坚持着运动的未来”。①
《宣言》的结束语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斗争道路, 宣布:“共产党人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是可鄙的事情。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颤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②这个伟大的口号清楚地表明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原则。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是一部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是各国共产主义者共同的战斗纲领。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479 页。
② 同上书,第 48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502 页。
② 同上书,第 504 页。
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第 241—261 页。
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 第 2 卷,第 378—383 页。
复习题: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革命活动。
-
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