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一节 督政府与执政府统治下的法国
热月党的统治 热月政变后,法国政权转到热月党人的手中。热月党人是反对罗伯斯庇尔派的阿贝尔派、丹敦派以及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公会中的平原派等派别的联合体,因此,既没有一个固定的纲领, 也没有共同的政见。在国民公会中占上风的是以塔里安、弗雷隆等人为首,由原来的丹敦派主要成员组成的“新宽容派”。他们代表了那些在革命中发了横财的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们坚决主张取消雅各宾派所实施的恐怖政策,废除最高限价法令。原山岳派、阿贝尔派的代表则主张维持恐怖统治,因为他们尽管反对罗伯斯庇尔,但对实行恐怖统治则是一致的。原平原派的代表,大多持观望态度。经过长时期的争执和较量,“新宽容派”在国民公会中占了上风。此后,国民公会中所实行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新宽容派的政策。新宽容派在掌握政权后, 释放了大批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被逮捕的各类嫌疑犯,其中包括许多贵族和一些投机商。与此同时,新宽容派分子对各地的雅各宾派成员进行清查。1789 年 11 月 12 日,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宣布封闭雅各宾派俱乐
部。这一举动,标志着雅各宾派所实行的政治恐怖政策的结束。12 月 24日,国民公会又通过了废除普遍限价法令。随着雅各宾派的政治、经济政策完全被否定,吉伦特派在新宽容派的扶植下,又重新抬头。从 12 月开始,国民公会对雅各宾派专政时期被逮捕的吉伦特派分子陆续宣布特赦。并将其中的一些原国民公会议员召回国民公会,恢复其议员职位。随着最高限价法令的废除和革命恐怖政策的取消,投机商业活动又
猖獗起来,使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又开始猛涨,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国家财政陷入困境。而金融资本家将大批信誉很高的硬币控制起来,使热月党政权在财政方面更加困难。然而,政府官员和国民公会议员的工资则增加了一倍。由于废除了恐怖政策,资产阶级又脱掉了革命时期简朴的伪装,重新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巴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为了购买每天配给的半磅面包,竟需日夜排队。在这种情况下,巴黎的下层劳动人民于 1795 年 4 月 1 日(法国共和国芽月 12 日)和 5 月 20 日(牧
月 1 日)两次举行起义,这就是“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这两次起义实际上都属于饥民暴动的性质。起义者高呼“面包”和“93 年宪法” 的口号,攻进国民公会。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准备,在热月党人的严厉镇压下,起义很快失败了。热月党人在镇压起义之后,解除了巴黎人民的武装,逮捕和流放了数千人,将一些雅各宾派的成员处死。
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同时,热月党人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对王党叛乱和封建复辟活动也进行了无情的镇压。1795 年 6 月 27 日,一支法国
逃亡贵族的武装约 4500 人,在英国的支持下,在布列塔尼登陆,并占领了奥雷城,热月党政府急忙派军迎敌,并将敌人驱逐到基贝隆半岛。7 月 21 日,政府军全线反攻,几乎全歼敌军。基贝隆战役之后,国内的王党分子和立宪派勾结起来,又开始策划叛乱。10 月 3 日(共和历葡月 12
日)叛乱开始。叛乱分子在勒佩勒蒂埃区成立了指挥叛乱的中央委员会, 任命达尼康为叛军司令。这就是“葡月暴动”。热月党派巴拉斯指挥镇压叛乱的政府军。巴拉斯大胆任用拿破仑·波拿巴将军作为前敌指挥。拿破仑调来大炮配合作战,仅用几个小时便粉碎了叛乱。这次战役充分显露了拿破仑的军事指挥才能,使他获得了“葡月将军”的称号。战后不久拿破仑便被擢升为巴黎卫戍区的副司令,不久又取代了巴拉斯晋升为司令官。
葡月暴动被平息之后,国民公会从 6 月下旬便开始讨论制订,于 8
月 22 日通过的新宪法开始实施。
1795 年宪法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正式名称是“共和三年宪
法”。新宪法规定法国仍然实行共和制,但又删除了 1793 年宪法中的有关人民民主权利的条款,从而真正地保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新宪法规定立法机关为两院制的立法院,由元老院和五百人院组成。行政权属于五人组成的督政府,由元老院根据五百人院提名选出,每年改选其中 1 人。督政府成员以 3 个月为期,每人轮流担任主席。督政府拥有内政、外交、财政和军事方面的广泛权力。
督政府的统治和巴贝夫密谋 1795 年 10 月 26 日,热月国民公会解散,次日,新选出的立法议会开幕,选出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的统治时期。首届督政府由巴拉斯·勒贝尔、勒图尔纳、拉勒维里、埃·勒波和卡尔诺 5 人组成。督政府成立之初,发表了施政纲领,宣称在政治上要积极向保王主义开战,严厉镇压叛乱,摒弃一切党派意识和复仇情绪,创造国内的和平气氛;在经济上要恢复生产,振兴工商业,复兴科学与艺术等。但是,督政府执政后,便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困难和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为摆脱财政困境,督政府采取了无限制印制纸币的办法,结果造成货币的极度贬值,以至督政府在 1795 年 12 月规定资本累进税用粮食和黄金缴纳。同时,督政府又发行了强制认购的债券。在国库日渐枯竭的同时,大资产阶级及其军政委员却在大收贿赂,大发横财。法国各军团的军需,统统被少数几个大商人和商业公司包揽过去。
大资产阶级和政客、军事将领奢侈淫糜的生活与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巴贝夫领导的平等派运动。
格拉古·巴贝夫(1760—1797 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他曾积极地参加了法国大革命,在思想上比较接近忿激派和阿贝尔派,因此, 在雅各宾派镇压了忿激派之后,开始反对雅各宾派。热月政变之后,转而拥护热月党,但不久又发现热月党人根本不是人民的代表,又变成了热月党的反对者。1794 年 9 月,巴贝夫创办了《人民论坛报》,并以此为阵地,激烈地抨击热月党人的政策。不久,巴贝夫被捕入狱。出狱后, 巴贝夫在巴黎成立了秘密组织平等会,密谋推翻督政府。
巴贝夫长期受法国革命前的原始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一直主张消灭社会上任何不平等,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所谓的“平等共和国”。在这个平等的共和国中,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国民公社。这个国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这个共和国应废除财产继承制和私有制,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从事劳动,然后将劳动所得交给国家,由国家再重新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公民。巴贝夫的思想尽管始终贯穿着原始共产主义精神,
但他与许多空想共产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主张通过暴力行动来达到建立革命政权的目的。1795 年底,巴贝夫开始组织平等派运动。1796 年 5 月, 巴贝夫密谋起义,并决定 5 月 11 日开始行动。5 月 10 日,因叛徒出卖,
平等组织被破坏,巴贝夫及其战友 60 余人被捕,不久巴贝夫被督政府处死,巴贝夫运动遂告结束。史称“巴贝夫密谋”。
雾月十八日政变 巴贝夫密谋被镇压之后,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经济,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久社会经济又重新陷入混乱之中,使督政府更难于应付的是国内日趋混乱和复杂的政治局面。
热月政变之后,雅各宾派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其地下活动从来没有停止。巴贝夫密谋被镇压后,雅各宾派又开始积极活动,宣称要替罗伯斯庇尔和巴贝夫复仇,并促使民主运动重新抬头。与此同时,王党的叛乱活动也日益猖獗。他们不仅在全国各地煽动叛乱,同时也利用合法手段企图在议会两院获得多数席位,从而实现其恢复王政的梦想。1797 年 9 月,督政府利用拿破仑的武力,逮捕了大批王党分子,并对两院进行清洗,解除了王党的威胁。1798 年 4 月,两院重新选举,大批民主派人士进入两院,使督政府惊恐万分。5 月,督政府宣布 106 名议员当选资格无效,并对民主派人士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史称“百日政变”。
督政府统治期间,欧洲敌视法国的国家结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对法国构成威胁,其中最主要的敌人是英国与奥地利。1796 年,拿破仑率领远征军进攻奥地利控制的意大利北部,连创奥军,迫使奥地利与法国签订了《康波福米奥条约》,承认莱茵河为法国的“天然疆界”,其左岸地区归属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遂瓦解。1798 年 5 月,为了切断英国与印度的联系,督政府派拿破仑远征埃及,拿破仑在埃及接连获胜。但是法国海军则被英国海军重创,使远征埃及的法军与本土失去联系。1798 年底,英国、俄国、土耳其、奥地利又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并接连打败法军,逼进法国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大资产阶级对内外交困的督政府日益不满,希望能建立一个足以稳定局势的强有力的政府,以保证其各方面的利益。这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正在埃及远征的拿破仑·波拿巴的身上。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 年),出生于科西嘉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随父赴巴黎。曾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后又升入军官学校, 参军后,历任尉官,校官。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了革命,1793 年拿破仑在土伦战役显示了军事天才,战后被擢升为少将。热月政变后, 由于他在镇压王党和向外扩张中屡建战功,日益受到法国大资产阶级的青睐。拿破仑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人才,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权力欲的政治野心家。1799 年 8 月,当他得知国内的情况之后,仅带 500 随
从,于 10 月离开埃及,回到法国。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巴黎卫戍部队和第一军区司令,并立即与大资产阶级进行频繁的接触,策划政变。政变集团中的主要成员有督政官西哀耶斯和罗遏·迪科、前外长塔列朗、500 人院议长吕西安·波拿巴(拿破仑胞弟)。巴黎大资产阶级出资 1000 万法郎作为政变的经费。11 月 6 日,政变集团制定了废除共和三年宪法的计划。11 月 9 日(雾月 18 日)拿破仑被元老院任命为巴黎及近郊武装部队司令。然后,在其拥护者的簇拥下到元老院,手执军刀,表示效忠共
和国。随后,西哀耶斯、罗遏·迪科、巴拉斯三位督政官宣布辞职,督政府实际上已瓦解。11 月 10 日,两院迁至巴黎郊区圣卢克开会,波拿巴在会上宣布废除共和三年宪法,但遭到部分 500 人院的议员的反对,波拿巴被赶出会场。在西哀耶斯的劝说下,拿破仑决定动用武力。紧接着, 波拿巴率士兵将反对他的议员驱散。部分元老院和 500 人院议员表决解散督政府,成立临时执政府。这一系列事件,史称“雾月十八日政变”。
执政府的统治 雾月政变后,临时执政府由波拿巴、西哀耶斯和罗遏·迪科三人组成,波拿巴为第一执政。临时执政府建立不久,便于 1799
年 12 月 24 日公布了新宪法,即共和八年宪法。宪法规定国家大权均由第一执政掌握,第二、第三执政只有咨询权。国家立法机关由元老院、立法院、保民院三院组成。元老院议员终身任职。元老院议员由执政府任命,元老院再从多级选举产生的候选人名单中挑选立法院和保民院成员。第一执政的辅佐机构为参政院。立法程序为:参政院提出法律草案, 保民院讨论,立法院表决,元老院审议,第一执政签署颁布。根据宪法, 波拿巴为第一执政,第二执政巴塞雷斯(原平原派政治家,著名法学家), 第三执政勒布仑(原吉伦特派元老)。
波拿巴掌握政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来稳定局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波拿巴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参政院下设立了 12 部,主管全国的行政工作。在全国实行省、县、市的行政建制,各级行政长官由第一执政亲自任命。地方自治基本被取消。同时,改组了法院,取消陪审制度,设立司法部主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军队是波拿巴政权的支柱。因此,他对军队的控制始终视为最重要的政权建设策略。他将全国的军队均控制在手中,同时还组建了一支忠于自己的近卫军。为了维护其正常的统治秩序,波拿巴建立了庞大的警察机构,将人民的日常生活,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对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反对派势力,实行了严厉的高压政策。波拿巴上台后,授意警务部长富歇,以 1800 年 10 月至 12 月有人三次对他进行暗杀为借口,对早已势单力孤的雅各宾派多次进行搜捕,并将许多民主派人士流放。与此同时,波拿巴对王党的叛乱活动进行了无情的镇压, 封闭了攻击执政府统治,为王党叛乱大造舆论的 60 多家报纸,平定了西部地区的王党叛乱。在暴力镇压的同时,波拿巴又采用了软的一手。允许在革命期间逃亡在外的一些王党和君主立宪派等反对派分子回国,以后又不断放宽条件。到 1800 年 5 月,波拿巴宣布,凡是愿意宣誓新政权者,既往不咎。这一作法大大缓和了矛盾,有利于拿破仑政权的巩固。
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波拿巴接手政权之时,法国财政一片混乱。为了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执政府整顿和加强财政机构, 由参政院派出专人监督各主要财政部门的工作。改革税收制度,由国家统一税收,健全货币制度,重建期票证券制度,改组证券交易所,支持商会的活动。采用十进位的公制,以统一国内市场,活跃经济。成立全国工业促进会,加强对工业的监督和领导,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厂房和机器设备,鼓励采用新技术。在农业方面实行保护小土地所有制的政策,扩大耕地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保护关税制度,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同时鼓励出口创汇。由于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执政府统治下的法国经济状
况日趋好转,国库收入增加,财政收支逐渐平衡,从而为稳定国内局势和对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调整和改变宗教政策,利用宗教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波拿巴执政后,意识到天主教在法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也由于雅各宾派反宗教政策的教训,着手与罗马天主教廷和解。1801 年 7 月与罗马教皇签订教务专约,承认天主教是法国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恢复天主教会在法国的合法地位和活动,但教会服从政府的法令,教会承认大革命时期被出卖的教产的合法性,不再恢复什一税,大主教和主教由国家任命和支付薪俸,由教皇授职。此后,天主教会成为波拿巴统治的又一重要基础。
在军事上,打破第二次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包围和威胁。1800 年 5 月, 波拿巴率 4 万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在意大利的奥地利军队对于法军的到来毫无准备。6 月 14 日,法奥两军在马伦哥平原决战,法军以 4 万对奥军 13 万之众,却以少胜多。12 月,由莫罗将军率
领的法军在莱茵战线取得胜利,兵锋直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801 年 5 月,奥地利与法国签订《吕内维尔条约》,法国依约占有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并获得比利时和卢森堡。次年 2 月,法国在意大利建立了属于法国的意大利共和国,波拿巴兼任总统。第二次反法同盟遂瓦解。1802 年3 月,英国与法国签订了《亚眠和约》,英国退还了原属法国的殖民地安德列斯群岛和印度的法属殖民地,并允诺从地中海的马尔他岛和埃及撤军。这样,法国暂时解除了外部的威胁。
第二节 法兰西第一帝国
帝国的建立 短短的几年,路易·波拿巴凭借其超人的胆略和精力,使法国重新走向了稳定和繁荣。1802 年 5 月 8 日,元老院宣布波拿
巴连任 10 年第一执政。8 月 2 日,元老院又宣布波拿巴为终身第一执政。波拿巴在获得终身第一执政后,下令制定一部宪法。8 月 4 日,未经立法院通过的共和十年宪法颁布。宪法规定,第一执政有权向元老院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有权任命第二、第三执政和元老院候选人。这是法国重新走向君主专制的开端。但是,波拿巴对此并不满足,他希望能够戴上皇冠,确保其至尊无上的独裁地位。
早在 1800 年,拿破仑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原则得到法律上的确认,指
定第二执政巴塞雷斯负责编纂民法典的工作。1804 年 3 月 21 日,法典正式公布,即著名的《法国民法典》。1807 年法典又被更名为《拿破仑法典》。法典共包括 3 篇 35 章 281 条。《法国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保障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固定了小土地所有制,规定了贸易自由和契约自由及法律效力。法典还根据法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确定了一切法国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权力。《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它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及其特权,肯定了革命时期对封建贵族和教士的财产剥夺,对于稳定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起了极大的作用。
《法国民法典》颁布之后,拿破仑便授意元老院为他称帝进行活动。1804 年 5 月 4 日,元老院宣称:元老院认为把共和国委托给世袭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掌理,是法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此后,两院以“谄媚的热
情”通过了建立帝国的决议。5 月 18 日,元老院发布了修改宪法的决议案,正式宣布法国为帝国,拿破仑为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这就是法兰西第一帝国,亦称拿破仑帝国。帝制在法国的复活,并没有改变拿破仑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拿破仑帝国实质上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帝国。
拿破仑称帝后,很快建立起一套帝国制度,包括宫廷体制、等级制度以及贵族称号,并创立了殿下、公爵以及帝国元帅的称号。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帝国政权,始终伴随着对外战争。拿破仑战争最初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反对封建复辟,反对欧洲封建专制势力干涉的性质。但在战争后期,这场战争又逐渐变成了对外侵略掠夺, 夺取欧洲霸权的战争。
拿破仑帝国建立之初,英国对法国的敌视日甚。拿破仑为了打击英国,1805 年在几个沿海港口设立了屯兵营地,并与西班牙组成联合舰队, 准备渡海进攻英国。
1805 年 4 月,英国又联合俄国、奥地利和那不勒斯组成了第三次反法联盟。10 月 20 日,法军与奥军在德国境内乌尔姆相遇,拿破仑亲临前线指挥,一战歼敌 3 万余人,奥军败退。1805 年 11 月 21 日,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被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拿破仑遂改变了在英国登陆计划,转而在陆上对奥军加强进攻。1805 年 11 月,法军长驱直入,攻下维也纳。12 月 2 日,拿破仑集中了优势兵力,在维也纳附近的奥斯特里支击溃了由俄皇和奥皇亲自指挥的俄、奥联军,俄奥联军死伤及被俘 3 万余人。此后,奥地利被迫求和。12 月 26 日,法奥签订了《普莱斯堡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承认法国对意大利的占领,割让威尼斯、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等地给法国占领的意大利,并赔款4000 万法郎。1806 年 8 月,拿破仑又迫使奥皇弗兰茨二世取消“神圣罗
马帝国”,废除自己的德意志皇帝称号,并将德意志的 21 个邦组成了莱茵同盟,亲任保护人。不久,拿破仑又占领了南部意大利那不勒斯,至此,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
1806 年 9 月,英、俄、普鲁士又组成了第四次反法联盟。拿破仑于
10 月出兵迎战。10 月 13 日,法军与普军在耶拿展开激战。次日,法军大获全胜,普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10 月 27 日法军攻入柏林,普鲁士军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便全线崩溃。1807 年 2 月,法军在普鲁士的艾劳附近又与俄军展开激战,双方皆遭受重大损失。同年 6 月 14 日,法俄两军在弗里德兰展开决战,俄军惨败。7 月 7 日,法国与俄、普签订了
《提尔西特和约》。和约规定:普鲁士将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土地割让给法国,并让出 18 世纪末占领的波兰领土;普鲁士军队必须减少到 4 万人, 并贴款一亿法郎;俄国退出反法联盟,与英国断交,承认法国占领的全部领土。《提尔西特和约》签订之后,拿破仑在易北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威斯特发里亚王国,以其弟弟热罗姆任国王,将普鲁士退出的波兰领土组成华沙大公国,由其附庸萨克森国王兼领大公。
特拉法加海战后,法国海军已经失去了从海上进攻英国的能力。因此,拿破仑放弃了武力征服英国的计划,采取了在经济上封锁和制裁的手段,即所谓“大陆封锁政策”。1806 年 11 月 21 日,拿破仑颁布了柏林敕令,宣布禁止欧洲大陆国家与英国进行贸易,并封锁不列颠诸岛。
英国立即反击,也宣布用海军封锁法国及其盟国的港口。1807 年 10 月27 日,拿破仑又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加强了大陆封锁政策。11 月
和 12 月,拿破仑在米兰两次发布命令,没收任何国家和地区开往英国的
商船及货物。1807 年 11 月,法军占领了葡萄牙,次年 3 月,又占领西班牙,以达到彻底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联系的目的。
1809 年,英国又组织了第五次反法联盟,参加这一联盟的只有英、奥两国。1809 年 7 月,法军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大败奥军,奥地利被迫又一次求和。1809 年 10 月,在维也纳法、奥订立和约,奥地利赔款 7500 万法郎,又丧失了几个省份的土地。
从 1800 年开始,拿破仑指挥下的法国军队所向披靡,接连粉碎 4 次反法联盟的进攻,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从而粉碎了欧洲各主要封建国家帮助波旁王朝复辟的阴谋,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沉重打击了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拿破仑战争也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其侵略性质在战争后期愈发明显。法国每取得一次胜利,都要从战败国索取大量的赔款,并从占领地抢夺大量的金银财宝、艺术品运回法国。仅以普鲁士为例,在法军占领普鲁士和莱茵各邦的两年中,就榨取了近 11 亿法郎。同时,法国还将被占领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并大量收取“血税”,大大影响了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场战争中,欧洲各国人民均遭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只有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军高级将领和大军火商们发了横财。
拿破仑帝国的危机与崩溃 经过几年的侵略战争,法国成为一个拥有 130 个省,7500 万人口的大帝国,并拥有众多的附庸国和同盟国。但是,这个大帝国在强盛的表面之下,却掩藏着深刻的危机。
首先,各被占领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反抗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十分激烈,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在占领地区的统治。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西班牙人民的反法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从 1808 年开始,持
续了 6 年之久,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法国精锐部队,并牵制了大量的法国军队,有力地帮助了其它国家和人民反抗拿破仑帝国统治的斗争。
其次,拿破仑战争受到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反对。连年的对外战争, 使法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法国军队士兵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连年抽丁参战,使大批农民在战场上死亡,致使家家几乎皆有阵亡的人, 从而使农民的反战情绪达到顶点。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政策,反使法国自食恶果。由于英海军封锁了通往法国的所有航程,使法国商船根本无法自由航行,致使港口萧条,对外贸易中断,国内原料短缺和货物积压, 从而引起了 1810 年的经济危机,使资产阶级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经济危机,大量工厂倒闭,许多工人失业,加上物价上涨和警察官僚暴政的日益加强,法国工人对拿破仑政权的不满更甚。拿破仑政权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
随着战争的胜利和个人权力的日益膨胀,拿破仑走上了与旧制度妥协的道路。他像一般的封建君主一样,乞灵于宗教,极力将自己打扮成君权神授的正统皇帝。为了表示正统,他与发妻约瑟芬离婚,娶了哈布斯堡王朝女大公、奥皇之女,玛丽·路易斯为妻。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 拿破仑大力加强贵族集团,封赐了 1000 多个贵族。拿破仑的亲族,多有
被封为仆从国国王。但其中许多人却始终没能与拿破仑一心一德。如拿破仑胞弟,荷兰国王路易,拒不执行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又如其兄西班牙国王约瑟夫,其妹丈那不勒斯国王缪拉,都公然对抗拿破仑的命令。同时,其统治机器在帝国统治后期运转日益失常。一些才能卓著但有独立见解的官员逐渐被排斥,如塔列朗、富歇等人。起用了一批阿谀奉承,庸碌无能之辈。
1812 年 6 月 23 日晚,拿破仑亲率 60 万法军及其同盟军队,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国。远征俄国,是拿破仑帝国崩溃的起点。俄军在库图佐夫元帅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使法军在俄国境内长驱直入。9 月 14 日,法军不战而进入莫斯科,但俄军留给拿破仑的仅是一座空城。次日,莫斯科发生大火,并持续了五昼夜,烧毁了全城四分之三的建筑物。此后,俄军在莫斯科附近结集了大量兵力,并于 10 月 18 日发起反攻。拿破仑急忙带领部队撤出莫斯科,一路上不断遭到俄国游击队的袭击。12 月 13 日,拿破仑率军重渡涅曼河,只剩下 5 万军队。
拿破仑在俄国的惨败,成为欧洲大陆各国联合反抗法国统治的又一次契机。1813 年春,英、俄、普、葡、西、奥、瑞典等七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 年 10 月 16 日,双方在莱比锡展开决战,参战的法军为
15 万多人,反法联军共有 33 万多人。战斗一直持续到 19 日。法军由于部队中萨克森军叛变,致使全线崩溃。12 月,拿破仑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法国。
1814 年初,反法联军攻入法国境内。此时,法军已无力再战。3 月
30 日,联军攻抵巴黎城下。已背叛拿破仑的前外交大臣塔列朗与联军进行联系。次日由沙皇亚历山大和普皇腓特烈率领的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法国元老院任命了塔列朗为首的临时政府,并于 4 月 2 日宣布废黜拿破仑。此时的拿破仑正躲在枫丹白露的行宫中策划反击。然而此时已众叛亲离,无兵可用。4 月 4 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温斯伯爵即位,称路易十八(1814—1824 年)。5 月30 日,路易十八与英、俄、普、奥等七国签订了和约,即第一次巴黎和
约。和约规定法国放弃一切在拿破仑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恢复 1792 年前
的边界。同时还要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定在 10 月 1 日在维也纳举行。
1815 年 3 月 1 日,拿破仑乘法国国内对复辟的波旁王朝日益不满的
时机,逃出厄尔巴岛,率领 1000 多人在法国登陆。拿破仑的许多旧部和不少反对波旁王朝的人纷纷投入拿破仑的军中。20 日,拿破仑率军进入巴黎,路易十八仓皇出逃,拿破仑再度登上帝位。
拿破仑卷土重来,使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极度震惊,正在举行的维也纳会议也被迫中断。各国匆忙成立了第七次反法联盟。1815 年 6 月 18 日,在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双方展开大战,拿破仑军队一败涂地。拿破仑又一次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 年 5 月 5 日死于该地。路易十八又回到巴黎。拿破仑的复辟只持续了百天,因此拿破仑重新建立的帝国,被称为“百日帝国”。
第三节 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按照第一次巴黎和约的规定,反
法联盟各国在 1814 年 10 月 1 日召开会议,处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欧
洲问题。这次会议持续了 8 个月之久,直到次年的 6 月 9 日才结束。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与会代表 216 人, 其中有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皇帝威廉三世、奥皇弗兰茨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奥国首相梅特涅、普鲁士首相哈登堡、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与会国代表虽然很多,但在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奥、英、普四个主要战胜国。为了满足各自的领土野心,四大国的代表在会议上各怀鬼胎,尔虞我诈,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俄国的野心最大, 不仅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土,还想取代法国成为欧洲的新霸主。因此, 俄国在会议上极力主张在德意志保持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大国,以图他们互相牵制,从中取利。同时,它还要求占领华沙大公国,扩大在东欧的势力。为了拉拢普鲁士,沙俄在会上提议将萨克森划给普鲁士,以补偿它在波兰方面的领土损失,这样,就把普鲁士拉到了自己的一边。英国代表、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则力图使英国在战时占领的法国、西班牙、荷兰殖民地得到会议的承认。为了削弱法国的势力,又极力要求把法国的疆域限制在 1792 年的边界以内。为了同一目的,英国又建议加强普鲁士在莱茵地区的势力,同时,竭力阻挠沙俄独霸华沙大公国的要求。奥地利代表、首相梅特涅从保持奥地利在德意志优势的目的出发,主张保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竭力反对普鲁士夺取萨克森和莱茵地区,同时也反对俄国在欧洲的扩张。这样,在维也纳会议上,俄普一方,英奥一方, 为了各自利益吵成一团。法国代表塔列朗利用双方的矛盾,打着“正统原则”的旗号,要求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应该恢复它的权力和领土。塔列朗的目的是利用“正统原则”来最大限度地保持法国的领土。这一原则受到了欧洲各个封建专制国家的欢迎,都想利用这一原则来保持自己的根本利益,以稳定欧洲的封建秩序。塔列朗充分施展其外交手腕,又与英奥勾结起来,极力反对俄普的扩张。在英奥的支持下,法国居然获得了第五强国的地位。1815 年 1 月 3 日,英、法、
奥 3 国缔结了秘密同盟条约,共同对抗俄、普。最后双方由于拿破仑复
辟而不得不互相妥协,在 1815 年 6 月 9 日匆忙签订了“最后总决议案”。根据这个总决议,俄国获得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并建立了波兰王
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国王。此外,俄国还合并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英国使战争中夺取的法、荷、西的殖民地在会议上合法化了,主要包括多巴哥、特立尼达、塞舌尔、毛里求斯、锡兰以及马耳他和圭亚那等地区,并获得了对爱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这样,英国不仅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而且还由于占领了好望角,从而又控制了欧美经非洲到亚洲的航路,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强国。
普鲁士割占了莱茵省和威斯特发利亚省的一部分以及波兰的波兹南、但泽,使其势力范围扩大到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
奥地利占有萨尔斯堡、提罗尔、伦巴底、威尼斯以及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带。
根据总决议,法国保持了 1792 年的疆界。拿破仑的“百日帝国”覆
灭之后,反法同盟各国又于 1815 年 11 月 20 日与法国订立了新的条约。
根据条约,法国又割让出东部边界的一些地区,从而恢复到 1790 年的边
界。同时,各战胜国要求法国交出军舰,赔款 7 亿法郎。在赔款偿清之
前,由反法联军占领法国东北部各主要要塞 3—5 年。
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主持会议的大国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粗暴地干涉它们的民族自决权,将比利时和荷兰合并,称尼德兰共和国, 将挪威和瑞典合并成为一个王国,瑞士定为永久的中立国。丹麦则又得到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斯坦。从而在法国的北部和东部设下了一个屏障。维也纳会议按照奥国首相梅特涅的建议,将德意志 35 个封建君主小
邦和 4 个自由市组成一个奥地利代表主持的松散的邦联会议,因此,德意志仍然保持着四分五裂的状态。
意大利的封建割据状态仍然被维持着。奥地利占据了伦巴底和威尼斯,托斯坎纳为奥地利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帕尔马为奥国公主(拿破仑的妻子)的世袭领地,摩德纳为奥国大公德埃斯特的世袭领地,撒丁王国控制了意大利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路卡成为西班牙公主玛丽·路易丝的领地。那不勒斯恢复了波旁王朝的统治,罗马则成为教皇的领地。由于意大利封建小国林立,奥地利实际上处于主宰地位。
维也纳会议在英、奥、普、俄四个大国的操纵下,为了达到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和巩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封建秩序,镇压欧洲的民主运动,重新分割欧洲领土的目的,不惜违反各个弱小国家人民的意愿,肆意践踏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用武力强行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把许多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又重新置于战胜国的统治之下,强行恢复垂死的封建秩序。这次会议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次欧洲封建列强的分赃会议。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为了巩固维也纳会议的成果,镇压随时可能爆发的革命运动,维也纳会议结束不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 为了以基督教教义来保卫欧洲良好的政府,应该缔结新的公约,以便随时互相支援。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得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响应。
1815 年 9 月 26 日,俄、奥、普 3 国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了所谓神圣同盟。宣称根据基督教所有的人都是兄弟的教义,加入神圣同盟的国家将结成一种真正兄弟般的关系,在危难时患难与共,互相竭尽全力在军事和物质方面进行最大的支持。神圣同盟成立后,除英国与奥地利外, 各欧洲国家几乎都在盟约上签了字。但英国在神圣同盟成立后,多次用信函的形式,表示支持这一同盟的宗旨。
神圣同盟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当时欧洲反动势力堡垒俄国。由于这一同盟并没有规定各个加入同盟国家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因此,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松懈的政治联盟。
1815 年 6 月 18 日,英、俄、普、奥四国在巴黎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是对神圣同盟条约的一个补充。条约规定:四国将以武力维持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有关问题。1818 年法国在还清赔款后,也加入了这个同盟。此后,欧洲的一切问题,便由这五个国家主宰。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所宣布的反动原则,违背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尽管以沙皇为首的欧洲反动势力声称和平已经确立,但不久爆发的欧洲革命运动,便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参考书: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第五章。乔明顺主编:《世界近代史》第四章。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第七、八章。王荣堂、姜德昌主编:《新编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七、八章。 刘祚昌、光仁洪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第五章。
复习题:
-
拿破仑帝国是怎样建立的。
-
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历史作用。
-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政治形势的特点。
-
神圣同盟破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