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铸化石

如果按各种类型的数量来说,模铸化石仅次于变化的硬体。

关于这类化石的特点,我们已在前一章有关化石形成的物理过程的石化作用中提及,它是生物遗体在底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

第一类叫“印痕化石”,就是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留下个印迹,而其遗体则往往遭到破坏——分解、腐烂。但这个印迹上却保留下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凭此可以鉴定出化石种类的名称。最常见的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以及动物的触须、附肢、羽毛等。

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当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最多的是贝壳)最初完整地保留在围岩中,后来被地下水溶解,留下一个空洞,但在空洞的四壁留下了该生物体的外形,称为“外模”;后来这个空洞又被其它物质所充填, 充填物形成一个与原物外形模样相同、但非原物的化石,叫做“塑型”;通常具两壳的死亡生物,壳内的软体在埋葬后很快腐败消失了,于是壳内空间被泥沙充填进去,继之壳体也被地下水溶掉,等到被人发现时仅留下一个立体的、印上两壳内部特征的物体,叫做“内核”;有时化石仅保留了一半内核,即可见到一个壳瓣的内部模样的印痕,叫做“内模”。还有一种情况, 壳体的外模和内核都保存着,但壳体却被溶掉,后来其它物质正好充填到这个壳体留下的空间,而充填物的外形及内形均保存了原壳体的外形和内形, 这个充填物叫做“铸型”。

外模和内模所表现的花纹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塑型和铸型在外部形象上和原物完全一致,其花纹凹凸情况也与原物相符,但原物的内部构造完全丧失,物质成分也往往不与原物相同。至于塑型和铸型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内部没有内核,而后者内部含有内核。

形成印模化石的,通常见到的多是具壳瓣的无脊椎动物。就含化石的岩石来说,又以页岩、砂岩中最为常见,许多土质地层中也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