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刀光剑影 竟从方程求解引起冲天巨浪 却由文艺复兴开辟

欧洲一觉睡醒,拼命地搞知识进口。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正为自家的发现洋洋得意,却险遭杀身之祸。使代数从几何中独立出来的韦达,不料还是破密码的能手。现代数学的帷幕正徐徐拉开⋯⋯

且说上回书中所说的那块地域,即现如今之欧罗巴洲,欧洲是也。

这西欧一块,现在是所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了,算是个好去处。孰不知两千年前,当几大文明盛极一时之际,今天的欧洲一带只有原始的文明。住在那里的日耳曼人既没有文字更没有文化,是个“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

后来发展了千把年,也还不能和咱中国一比。那时的大唐、大宋,早已是繁华昌盛,万邦来朝,俨然是世界文明的精华所在。

欧洲人自己说的幽默:当东方人穿锦戴银的时候,咱们老祖宗还围着树叶在树洞里呆着呢。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如此而已。

那英法一带,虽早在罗马新闻社国统辖时就获得一些文化,但直到公元500 年,新的文化影响才开始在欧洲起点作用。

不过,这新的影响一开始却是不大妙。从公元 5 世纪中叶到 11 世纪,这六、七百年时间,是欧洲的黑暗时代,万恶的旧社会。那时,学校教育名存实亡,希腊学问几乎绝迹。

要说有文化,也都在教会的修道院内。大部分的文化人都在院墙内研读圣经,侍奉上帝。就是墙外剩下的几个,又怎敢大胆妄为,离经叛道?大家都得统一在教会的权力下。

好像还是那么个理:圣经以外的知识,如果是好的,早就在圣经里;如果不合圣经,当然是坏的。好坏界限很明确,不由你分说,一切以圣经为准。

那时的数学主要是为了有点基础学学天文,好夜观天象,用占星术来预测吉凶祸福。现在有些人也喜欢看看自己、看看别人是属于什么星座,赶个洋时髦,其源都出于此。

那时有点名气的数学家中,有一位叫博埃齐(约 475—524),他写了两本教科书:《几何学》和《算术》。

那《几何学》也只是对欧几里德的《原本》支离破碎地摘抄了一些,可能还有错误,定理也没给出证明。奇怪的是还在这本书里含有算盘和分数的内容,可能是算命看星座要用得着。

《算术》的内容也是乏味枯燥,神秘兮兮的。就这么两本书还被当作宝贝,好几百年里一直作为教会学校的标准课本,一直用到 12 世纪。

这位博埃齐出自名门,还写了一些哲学书,而他则成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奠基人。他理想高尚,又有点刚直不阿的味道,最后竟以叛国罪被斩。后来还有一位热尔拜尔(约 950—1003),法国人,教士。他幼年就聪

明异常,到西班牙的穆斯林学校学习过,很可能随之也把印度—阿拉伯数字带回了欧洲。

他手艺倒也不赖,能做做风琴,制制地球仪,造造钟表,令同辈五体投地,认为他是个鬼才。令人迷惑的是,这么一个有生气的人,在公元 999 年

竟被选为基督教的教皇。

就从这位教皇开始,希腊的科学著作,自然也包括数学著作,开始传入西欧。一个途径是通过贸易、旅游、留学,同地中海地区和阿拉伯人发生接触,吸收他们没见过的大量知识。

希腊文的、阿拉伯文的著作大量翻成拉丁文。那些当权人物不知是什么原因,也支持学者们出国取经。有一位老先生居然乔装打扮,冒充回教徒, 去阿拉人的地盘里偷学“真经”。这要是现在,是要被当作科技间谍的。

还有一个途径是战争。不过这场仗不是为数学去打的,那叫做十字军东征。

1085 年基督教徒攻占托里多城,那些基督教学者们立刻蜂涌而入,那里的阿拉伯著作可是多极了。又过了几年,基督徒又从阿拉伯人那里夺取了西西里岛。

那西西里岛大家当然都觉得耳熟。此处确实是个风水宝地,是东西方的天然会合处,几大文明的聚宝盆。希腊、罗马、阿拉伯,反复争夺,几度易手。基督教的学者在这里如获至宝,把大量的希腊和阿拉伯的手稿翻译成拉丁文。

整个 12 世纪就是这么不停地翻,不停地学。欧洲人对这些著作如此钦佩,以至完全倾倒。他们见到了一片从未见过的绿洲,他们发现了真正的新大陆。这精神文明的大发现要比哥伦布的发现早上 300 多年呢。

这个时期就叫做大传播时期。

火种已经播下了,但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时间老人起起作用。所以 12、13 世纪那当口,思想还是受着严重的束缚。不过由于有了那么多的希腊书、阿拉伯书,总归有点生气,有点起色。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位,是 13 世纪初的斐波那契(约 1170~1250), 称得上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

斐波那契也被称为比隆的莱昂纳多,1175 年出生于比隆的商业中心,其父在那里经商。那时,许多意大利大商行在地中海一带的许多地方拥有仓库。就在他父亲当海关关员时,小小的年纪,他就随父亲到过非洲。做父亲的天天要算帐,当儿子的在旁边看久了,当然就有了兴趣。

后来斐波那契又到埃及,西西里、希腊和叙利亚去游历,当然是长了更多的见识,学了许多的数学,如果他要一直在欧洲,那肯定是没那么大出息了。

回到比隆,受到当局的重视。他确信印度——阿拉伯的那一套数学,是要比当时的欧洲优越。1202 年,契先生写了他的名著《算盘书》,咱们在前面已经见过一次面啦。

这本书虽然有许多是斐波那契的独立成果,但也受了阿拉伯和希腊材料的不少影响,当然这其中也有印度、中国的影响。阿拉伯所做的“金桥工程”, 从欧洲文明的大传播时期起,就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斐先生之前,欧洲已多少知道一点印度一阿拉伯记数法,不过只在修道院的院墙内,被教士们研究玩赏。可怜的老百姓依然在用繁杂的罗马数字, 用着巴比伦的 60 进制分数。

从斐先生的光辉著作产生巨大影响起,欧洲人这才拨云见日,慢慢用起印度—阿拉伯记数法,用起印度人对整数、分数、平方根、立方根进行计算的方法。

《算盘书》中的代数,他也照着阿拉伯人的样子用文字讲述,而不是用符号,比丢蕃都的立方程和中国的“天元术”都低了一截,未达水准。

各位同学,对于咱们大多数人来说,了解得较多的,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斐波那契数列了。

那斐波那契数列确实很重要,流传至今,中学的老师一讲到数列,必提起它的大名,不过就很少讲起这数列中的有趣故事啦。这故事可是斐先生自编的,用来引出问题:

假定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此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如果一切正常没有死亡,公母兔也比例适调,那么一对刚出生的兔子,一年系繁殖成多少对兔子?

咱们自己拿着纸头,或者就在书边角上,简单推算一番.就可以知道, 按月排下来,每月的兔子对数是:1,1,2,3,5,8,13,21,34,55,89, 144,233。

那 233,就是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年内所能繁殖成的兔子的对数。咱们自然还能往下算。下一个数就是 14+233=377。为什么呢?说起来

也挺简单:那 233 中包括两部分兔子,一部分是刚生下一月的兔子,那么在下一个月中不能生;一部分是生下已超过一个月的兔子,这一部分在下一个月都要再生一对兔子。把这两部分找出来,到底是多少,当然就能算出 233 后面应该是多少只兔子了。

其实,那第二部分的兔子数已经写在上面了,就是 144。从 144 增加到233,增加了 89 只新兔子,所以 144 对于 233 的下一个数来说,就是老兔子了。所以 233 的下一个月,应新添 144 只兔子。共计有 144+233=377 只兔子。

这自然是游戏之作,数学家们的呆想,实际中那能保证不死亡,永远这么生下去呢?

那么这 377 算出来以后,再往下的各项大家当然也能看出门道了。这个数列中,每一项总是前两项之和!自然,除去第一、第二项以外。

所以这个数列就叫作“递推数列”,也就是说,知道了前两项,就能推出后一项,能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滚大、滚多。

递推数列是种很重要的数列,斐波那契好像是头一份。所以在中学里要讲到递推数列时,当然首先要提到它。

那斐波那契数列,还有一奇妙之处,两个相邻项之比(小的比大的数), 就与所谓“黄金分割”的 0.618 发生了绝妙的契合。请看:

1 2 3 8 13

2 , 3 , 5 , 13 , 21

我这里是依次把第 1 项与第 2 项,第 2 项与第 3 项,第 3 项与第 4 项, 如此等等,写成上面的分数之比的形式,得出一系列分数。

开始几个分数的值与0.618相差还多一些,到 13 ,

21

就是0.619了。再往下去, 34 ,就是0.618。

55

当然咱们这算的是近似的。可以证明,这列比值如

此无限继续下去,其极限就是 −1 +

2

,而这个无理数,

正是0.618的来历。

这 0.618,不但是“黄金分割”,很美,而且也很技术,很科学。此话怎讲?原来后世有“优选法”一说,研究的就是如何从一大堆数据中,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斐波那契数列被斐先生说的生动有趣,很吊胃口,这也是那时的数学书常用的手法。恐怕那时的读者水平初等,板起面孔来教,效果更差。

比如斐先生还给出这样一题,咱们不妨放进脑子里,茶余饭后也能助点谈兴:

一个人经过七道门进入果园,摘了许多苹果。离开果园时,给第一个守门人一半加一个;给第二个守门人,是余下的一半加一个;对其他五个守门人,也如此这般,最后带着一个苹果离开果园。请问当初他一共摘了多少苹果?

看来这些守门人也是乱设路卡乱收费,雁过拔毛,非治理整顿不可。 斐波那契的才能受到皇上陛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垂青,因此被邀请到宫

廷参加数学竞赛。皇上的四品带刀侍卫约翰阁下提出了三个问题。所以认真说起来倒不是竞赛,而是想考考咱斐先生的学力功底。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有理数 X,使 x2+5 和 X2-5 都是有理数的平方, 当然咱们这里给出的是现在的符号记法。

斐波那契给出的答案是4 1 ,大家不妨验算一番。

2

这道题就是对咱们现在的诸君来说,恐怕也不太容易。

第二个问题是求方程 C2+2x2+10X=20 的解,这是个三次方程,斐先生

先用 的无理性论证了此方程无限,也就是没有能用直尺、圆规作出

的根。然后他给出了一个近似解,X=1.3688081075。不知他是不是用了中国的“开方术”。

13 世纪的欧洲数学,以斐波那契为代表,就这么慢慢地在巴黎、牛津、剑桥和那不勒斯等地的一些大学发展起来。星星之火,终于要成燎原之势了。

且说从 12 世纪的大传播开始,欧洲文明的火种已经播下了,文明之车也缓缓起动。

但这冲天之火却不能突然而起,黎明之前还真有一段黑暗呢。

首先是 13 世纪的基督教可真是不含糊,对异端邪说保持高度的警惕。少数的几所大学都受教会的控制,教授们不能自由地讲授。特别是哪方面发现有和教义相抵触的论调,那是立刻镇压,其残酷与恶毒的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直到现在被人们提起,还不寒而栗,万分憎恶。

还有那老天爷也和欧洲人过不去。14 世纪的下半叶,黑死病流行,扫荡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人们朝不保夕,哪还有心思去想问题,研究学问?再说了,长期在那种思想僵化的气氛里生活,你给他思考的权利,他也

展不开想象的翅膀,何况还有宗教裁判那座大山压在头上。

人们迫切需要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挣脱枷锁,投入到生机勃勃的创造中去。

这场革命终于来到了,这就是从 1400 年到 1600 年左右的文艺复兴。欧洲被深深地震撼,知识和知识界的面貌也大大地改变,数学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蓬勃兴起。

这文艺复兴的圣地和源头自然是意大利。意大利能担此历史大任,当然

不是上帝随便掷的骰子,而是有方方面面的条件。

意大利南临地中海,生意做得很大,财富源源流入,还建立了不少大银行,钱多了,搞学问才有可能。再者,当时的意大利被战争弄得支离破碎, 正是促进个性解放,反抗教皇统治的大机会。战争解放了人民,鼓励知识分子造反。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从这里开始不是偶然的。

其他客观也很好,希腊的大量文稿又一次大量涌入欧洲,这次是土耳其人占了君士坦丁堡(1453 年),这些宝贵的手稿比十二、三世纪时得到的要好得多。

好事一桩连一桩。正当其时,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又通过阿拉伯传入了欧洲。可怜的欧洲以前可是一直用的羊皮纸、草皮纸,这种纸可真是贵。实在没法想了,还要把写过字的羊皮纸擦掉重用。现在可好了,能用上棉纸和麻纸了。

那印刷术的应用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点不比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逊色。试想想,不用印刷,光靠手抄,一本一本传抄,那还了得!敢再过过这种日子吗?

1482 年,译成拉丁文的《原本》第一次印刷出版了。

这么多条件凑在一块,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了,单等那伟大人物登高一呼。正像有人那么说过的,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又产生巨人的时代。果然,就有了所谓“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和“艺

术三杰”的出现。那后面的三杰就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达·芬奇虽然是大画家,但他的博学多才更是著名。他还设计过直升飞机!说他是个科学家一点也不过份,他写过几何方面的著作。

更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是哥白尼(1473—1543),伽利略(1564—1642)、开卜勒(1571—1630),一时间群星荟萃,把旧世界的思想禁区扫荡得人仰马翻,一塌糊涂。

同学们也许会犯迷糊,咱们好好的数学演义,要谈什么文艺复兴、“日心说”“地心说”有什么用?其实咱们的数学,要发展要进步,全要有个环境,有种氛围作基础,万事万物也都是这个理。咱们在这多说道一番,就是明白一下数学发展的道理和道路所在。

要知道,经过文艺复兴这么一解放,知识分子们可是大开眼界。希腊知识体系里的那种崇尚自然,探讨自然,追求完美和自由研讨的作风,成为新的价值观,新的价值标准。

欧洲人这时感觉到,自然界是按照数学方式设计的,设计得非常的和谐优美。而这些正是希腊学者的主导思想。

再说了,文艺复兴的扫帚一到,中世纪的文化和文明自然被扫得支离破碎,各种教会建立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崩瓦解。人们迫切要一个新的基础, 而数学是唯一被大家公认的真理体系。

按照那时的普遍看法,上帝是按数学方式设计了大自然,上帝是一位至高无上的数学家。文艺复兴时许多科学家是神学家,用自然代替圣经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

“世界是按上帝的计算创造的”,这就是他们的新信仰。希腊思潮冲击了愚昧的基督教世界,知识分子们既被希腊世界所深深吸引,又不敢(也许是舍不得)做基督世界的彻底叛臣,他们就把两个世界的教义溶为一体了。一出有声有色的现代数学的大幕就要徐徐拉开了。不过咱们先别忙看最

精彩的部分,而是把目光转向这场运动初期的一些时期。

却说那文艺复兴对欧洲文明、对数学的影响当然是不言而喻,可是在初期,数学上却并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辉煌的成就还需要人们在各方面为它作好出现的准备。

那初期一阶段,对现在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各种代数符号的出现。符号的使用对代数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不说大家也清楚。

首先咱们看一看等号的使用。发明现在这种等号的是英国人雷科德。雷先生(1510—1558)写出了 16 世纪最有影响的教科书,是用英文,而不是拉丁文写的,这可是一个进步。

1551,他写了本《知识的城堡》,是介绍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还有一本《知识的捷径》,是《原本》的一个节略本。而现在等号的第一次使用, 就是他在《智力的磨石》中的创造了。

对这个符号,雷科德说的也很精彩:“再也没有别的两件东西比它们更相等了。”他所说的两件东西,就是指组成等号的两条平行线。

加号和减号,一开始是用 P 表示加,M 表示减,这是意大利人帕奇欧里在 1494 年的一本书里使用的。咱们现在用的“+”和“-”,是一位捷克人

维德曼。这是 1489 年出版的一本书里的记法。

此外,乘号是 1631 年由奥特雷德在他的著作《数学之钥》中第一次使用

的;除号是瑞士人雷恩在 1659 年首先用的。还有根号,如此等等。

这些符号一一地使用,就等着代数的彻底符号化了,而这已是不太遥远的事了。

在这伟大时刻到来的前夜,不想在三次方程问题上却发生了一场极具戏剧化的大风波。两位数学家变成了不共戴天之敌,到了动刀动枪玩命的程度, 真正是数学史不多见的。

这两位主角,究竟是哪里人氏?缘何成仇?请大家莫急,我给大家说个他细。

话说 1512 年,法国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征服者无情地烧杀抢劫,离米兰不远的布雷西亚城也遭到了攻击。

虽然是英勇抵抗,结果还是被法国破城。不幸的居民们一起逃到大教堂避难,在神圣的教堂里是不能有暴力行为的,这是当时的一般规矩。

妇女、儿童、伤员都聚集在一起,指望万能的主帮他们渡过这一关。在这拥挤的人群中,有一位十多岁的小男孩尼古拉,同他的当邮差的父亲在一起。教堂里的人,心中自然是七上八下。

没想到,法国兵一拥而入,见人就砍,乱冲乱杀,香烟燎绕的大教堂顿时成为血肉翻花的屠宰场。后来,尼古拉的母亲在她丈夫的尸体旁找到了这个气息奄奄的男孩。

小尼古拉的头盖骨被劈,腭部和舌头也被砍伤,离死是不远了。当母亲的也只得把他弄回家,心想就看这孩子的造化吧。

没料想他居然活了下来,没有钱医伤,就用嘴舔舔伤口,也算是命大。但是舌头上的伤使尼古拉一辈子咬字不清,大家给了他一个塔尔塔里亚(结巴子)的绰号,以后久而久之,就成了他的大号,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

塔尔塔里亚的妈穷得叮◻响,砸锅卖铁攒了点钱,就送他进了学校。他只学了 15 天,恐怕是没钱交班费了,只好打道回府。

临走时顺手牵羊带了本字帖(他刚刚学到字母 K),就开始了他的自学

生涯。没钱买纸笔,就在墓碑上画画写写。他不但学会了字母表中的其他字母,而且还学会了拉丁文和英文。

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塔尔塔里亚明白,自己这伤残之驱只怕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有靠脑瓜子挣碗饭吃了。所以他学得格外勤苦。

23 岁那年,他开始以教别人数学来谋生,并且还能贴补贴补他母亲。也许那时搞“家教”,收入还不算低。

后来,他离开老家,到意大利各地,最后还到过威尼斯。请他讲课的倒不少,数学、技艺他都教,不过还是个穷教师,勉强度日。

但是这位大难不死的人总算有个机会扬名天下了。数学家弗里奥要和塔尔塔里来次数学对抗赛。

那时的学者们往往一有发现便严守秘密,然后向对手挑战,这是一个很好的显示实力的机会。所以这种对抗赛进行得不少了,很平常。

那么,弗里奥如何偏偏要找塔尔塔里亚过招呢?

原来,弗里奥是波洛尼亚大学数学教授费尔洛的得意门生。费尔洛教授有一样镇山之宝,那就是一些三次方程的解法。费尔格把他的心爱之物密传给他的高足弗里奥和女婿。

那位弗里奥有此一宝,自然是万分珍视。谁曾想在 1535 年,塔尔塔里亚宣布,他发现了三次方程的解法。弗里奥勃然大怒,他断定这位自学起家的乡巴佬是有意招摇撞骗,于是,立马向塔尔塔里亚下了战表,约定 1535 年 2

月 22 日举行“对抗赛”,倒也挺有点像骑士的决斗,不过不是用剑,而是用笔。

“决斗”的这一天,双方应该到公证人面前,每个人交给对方 30 道题,

规定在 50 天里解出这些题。谁能解得多,解得快,谁赢。而且,每解一题还能得到五个铜板。

比赛开始前的几天,塔尔塔里亚得到了消息,弗里奥的确知道 x3 十 px=q 这种方程的解法。

塔尔塔里亚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心想,咱自己的底细自己明白,三次方程也只能解一些特殊情况。自己说都能解,那也是“广告做得好”,小吹了一次牛。

不过,塔尔塔里亚很快就镇静下来,闭门不出,独练解题内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运用了自己的一切努力,勤勉和技巧,以便得到解这些方程的法则。结果很好,我在规定的期限前十天,就是 2 月 12 日,就做到了这一点。”

“决斗”的这一天终于到来,双方准备停当,披挂上阵,虽比不上临潼斗宝,却也正是华山论剑。公证人一声令下,两条好汉各自亮招。

果不其然,弗里奥出的 30 道题,全是 x2+px=q 这种形式的方程。

塔尔塔里亚成竹在胸,身手不凡,两个小时内当场做完,诸位看客惊得大跌眼镜,感叹之声不断。而那位弗里奥,在规定的 50 天里,对于对方给出

的 30 道题,连一道也没解出,全军覆没,大失水准。

塔尔塔里亚一炮打红,名噪意大利。登门者络绎不绝,希望他公布秘密。但塔先生自然是守口如瓶,只准备以后发表在自己的大作里。

这时来了位波伦亚的人物卡当,此人脑子绝对好使,多才多艺,但人品却不敢恭维。

卡当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物之一,但他那异常的性格更使人吃惊。

1501 年,他出生于帕维亚,是一位法官的私生子。他是个易动感情的人,性格多变,职业也多变,还是位财徒。

他时而醉心于数学,时而又对占星术有浓厚兴趣。他对占星术酷爱到编基督的星占表,被控为邪说而监禁起来。出狱后,丢了帕维亚和波洛尼亚大学的饭碗,迁到罗马,成为有名的占星学家。

据说,卡当曾预言过自己要在某一天死亡。为了保持他这个星相家的荣誉,他在 1576 年的那一天自杀了。

公平点说,卡当是有大才之人,与中国的秦九韶差不多,才优而品劣。他写了许多学科的著作,他的最大一部著作叫《大衍术》,是专讲代数的第一部拉丁文巨著。这书里的方程有了负根,甚至还谈到虚数的计算。

这位卡当和秦九韶一样,是位志大心大,心雄万夫的人物,恨不得天下学问统通姓卡,所以卡当很想获取塔尔塔里亚的神来之笔,把三次方程的秘密收罗进自己的《大衍术》。

他前往威尼斯,请求塔尔塔里亚告诉他这个秘密,并答应不载入自己的著作,当时自然是少不了拍马谄媚,灌灌迷魂汤。

当请求遭到拒绝,卡当就从谄媚转为猛烈的侮辱,大骂结巴子不够意思, 并又心生一计。

这一天,塔尔塔里亚收到了从米兰来的信,信中说:“一位高贵的先生听到了好多关于著名数学家的传言,特请他前来会晤,以便当面承教。”

塔尔塔里亚对这顶高帽子非常的满意,就动身去了米兰。哪知见到的不是“高贵的先生”,还是卡当其人。卡当再次做了拍马屁的饱和密集轰炸, 弄得塔先生晕乎乎的特舒服。

卡当再一次庄严地起誓:我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不公开这个由于塔先生的友爱,而传给我的这些法则和秘密。

塔先生感动得声泪俱下:“如果我不信任这个誓言,那咱自己也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了。”没说的,塔老哥立刻让卡当老弟遂了心愿,口传秘法。这是 1539 年的事。

过了几年,卡当的卓越著作《大衍术》出版了,在这本书里他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详尽叙述了解三次方程的理论。这一招使两位著名的数学家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我自己的代数著作中最好的装饰品被这个贼子背信弃义地窃走了”, 塔尔塔里亚气得浑身打颤,于是向卡当下一战表,再用传统的对抗赛决一雌雄,并建议互换 31 个题,在 15 天内解出。

卡当先生哪能在这种场面露怯,立马表示没问题,赛就赛。塔尔塔里亚在七天里就解出对方提出的大部分题,并马上把解法寄到米兰。而卡当和他的弟子费尔拉里过了五个月才把他们的解送来,而且,按塔先生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塔先生得手之后,决定再下一战,和卡当公开辩论,以大白真相于天下。他宣布:“要求我的对手卡当和费尔拉里于 1545 年 8 月 10 日上午 5 时,在米兰市圣玛利亚教堂举行公开学术辩论。”

指定的时刻到来了,只有费尔拉里一人出席。按塔先生的描绘,他是一个有着“优美的声音,招人喜欢的面孔,巨大的才能和魔鬼般性格的青年人”。塔先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只和他兄弟两人单刀赴会,而那边却是战将如

云,气势上已是胜他一筹。

辩论开始了,塔尔塔里亚首先证明卡当所解的一个题目不正确,并想转入正确的解法,却不料费尔拉里那帮人立刻起哄。塔先生请求先让他把话说完,可是徒劳无益。

费尔拉里马上抢上讲台,在找出塔尔塔里亚的一个错误之后,就开始了冗长的谈论。他说卡当是从某种渠道从费尔洛那里得知方法的,并反诉塔先生剽窃费尔洛的成果。也难怪,当时他们都是私相授受,谁能弄得清这笔糊涂帐。

时间拖到了吃中饭,教堂也很快空无一人。辩论本当在第二天继续,可塔尔塔里亚看看势头不妙,卡当很可能雇黑道人物对自己下毒手。

于是在夜里,塔尔塔里亚和他的兄弟用雨衣裹住身子,惶惶如丧家之犬, 急急如漏网之鱼,逃出米兰了。

历史对塔先生似乎也不太公平,那著名的解三次方程的公式长久地叫做“卡当公式”。历史也有点欺负老实人。不过现在人们都称为“塔尔塔里亚- 卡当公式”了。

塔尔塔里亚自己也不是无可非议、完全老实。他出版的阿基米德著作的一些译本,实际上是抄别人的;他自称发现了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那也是掠人之美。

塔尔塔里亚如何解出 x2+px=q,可能有不少人有兴趣,现在咱们来看看他的做法。

首先他设 x= 3 t − ,一个未知元 X 变成了两个未知元 t 和 u,似乎是变烦了。实际上他很可能在解了许多具体的三次议程后,看看都具备这么个形式,所以在讨论一般情况时,就作了这个假设。

那么下面就用根据已知的 p 和 q 把 u、t 求出来。为此,他又作出了一个新的独创假设:

P = 33 u

把 x 和 p 代入原方程,得:

+ 33 tu (3 t − 3 u ) = q,

大家自己化简,就可以得到:

t-u=q

这么一来就有了

3 u = p,

t − u = q。

把 u(或 t)解出来代入第一个方程,得:

t 2 − qt −

( p) 3 = 0]

3

由此t q

q 2 +

p 3 ;u q

2 2 3 2

再把t和u的值代入x =

x =

  • 3 u中,就得到公式:

卡当也是个身手不凡的数学家,在他掌握最上面的解法后,又进一步找到了解下列完全三次方程的方法:

x3+ax2+bx=c

卡当是这么想的,如果通过换元,把平方项消去,不就变成了塔尔塔里亚的形式了吗?这样一种化归的思想,化未知为已知,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

他想了很久,发现只要用y - a 代替x,就能达到目的啦。

3

他的学生费尔拉里,通过更复杂一点的变换,得到了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费尔拉里的变换,可以把一个四次方程,变成三次方程,这样就得到了答案。很自然地,大家都在想,那么用变换的方法,把五次方程化成四次, 或者更高次的化成低次的,那么,所有高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不都是能得到吗?

大数学家欧拉,在 1750 年作过这种尝试,结果失败了,30 年后,另一位数学家拉格朗日也尝试了一下,也失败了。

后来人们才发现,一般的五次或五次以上的方程,是求不出、给不出一个像二次、三次方程那样的求根公式的。

大伙看到此处,不免有些疑问,容我详细说明:

这求不出、给不出求根公式,并不是说任一个五次以上的方程都是这样, 一些特殊的高次方程,比如说 x6 十 px3+q=0,大家就能给它一个求根公式。而对于一般的五次、六次等等,你可就做不到这一点啦。此其一也。

其二,没有一个一般的求根公式,并不说明方程没有根,方程的根还是存在的。方程的根一定存在,这需要证明;而任一个几次方程到底有多少根, 也很值得研究。这两个问题以后都得到了完满的解决,此是后话。

这第三点,大家不免会问,前一回中不是说过,中国的秦九韶、朱世杰, 不都是解过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吗?尤其是那秦先生,更解过一个高达十次的方程,令咱们吃惊。那么,中国当时的解法,是不是仅仅对一些特殊的高次方程而言的,没有一般性?

不是这样。中国的解法能解出任何一个高次方程来(有实根的)。那么这与刚刚说过的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没有一个一般的求根公式,矛盾不矛盾呢?

一点不矛盾,两者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不一样。

那西洋塔尔塔里亚、卡当一路的方法,是先得出一个一般的求根公式, 以后的使用和求解就方便了,把具体的方程的系数代入公式,一次性解决问题。想法好是好,只不过碰到五次以上就卡了壳,得另想招了。

这中国的想法,从《九章》那儿开始,就是所谓“开方术”这三个字, 开平方、开立方、开四次方等等,咱们中国研究得都很透彻。而这种方法解高次方程的实质,是一种所谓迭代的思想。也就是先估算出一个近似的根, 而后根据给的方程和法则得一个迭代公式,将近似根代入公式而得出新的近似值,再代入,再得之,使得这个近似根一步比一步更精确。

有人说,哪有公式法求根来得好。其实,真正实用的还是这种迭代法, 何况五次以上的方程还根本没有求根公式呢。

迭代法是现代计算方程根的一种主要方法,因为根据迭代的公式,很容易编成程序,上计算机运算。咱们中国用来解高次方程的那种“开方术”, 就和 600 年后牛顿迭代法是完全一样的。

这解方程、讨论方程的解,一直到 19 世纪,都是代数学的主要问题,甚至变成了唯一的问题。不过咱们都知道,代数要真正地从算术中独立,要使

人相信代数得出的结果也像几何那样可靠,要使代数也变得严密,变得有规律,那么,一套完整简单的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咱们都知道,这代数的符号系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那希腊亚历山大时期的丢蕃都老先生,还有咱中国的秦九韶、朱世杰诸前辈,都把这符号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是还不够简洁,还没有彻底符号化,所以只能算是第二个阶段,初级阶段。

而韦达(1540—1603),这个咱们每位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也许咱们能说,是韦达才真正把代数从算术中分开。

韦达先生是个专业律师,研究数学是他的业余爱好。早先,一开始,韦达最大的兴趣是从政,治国平天下。所以就在议会里工作过,还当过一位亲王的枢密顾问官。

后来,在 1584 年,韦达先生下了野,归耕垅亩,就安心专门搞了五六年数学,还自费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这也是显示扬名的好机会。

关于韦达,倒也有些趣事。有一位国家的大使向国王亨利四世夸口,说法国没有一位数学家能解决他的同国人提出的需要解 45 次方程的问题。于是

韦达被召入王宫,几分钟内就给出了两个根,后来又求出了 21 个根。他把负根漏掉了。

韦达大扬国威,也使那位提出问题的数学家大为佩服,亲自骑着牲口长途跋涉拜访韦达先生,两人切磋学术,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韦达的才能在治国安邦上大展宏图。那时法国和西班牙开仗,韦达破译了西班牙的密码,使得法军对西班牙的动态了如指掌,不到两年功夫就打败了西班牙。

可怜的西班牙菲力普三世,败了还不知道怎么败的。弄得一头雾水犯迷糊,还向教皇告御状,说法国在对付西班牙时用了魔法,与基督教的惯例不符合。

那么韦达在符号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贡献呢?在韦达以前不也有不少人, 比如丢蕃都、卡当、秦九韶、朱世杰等等,不也用了符号表示吗?

这话说得也不错。但是韦达之前,一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一个未知量的各次幂;而韦达用同一个字母,而把它的各次幂适当用其他符号说明一下。

更不一般的是,以前未知量的系数都只能是常数。比如咱们前面看到过的三次方程 x2+px+q=0,实际在塔尔塔里亚那会儿,系数和常数不是写成 p 和 q,而是一些具体的数字。咱们不过为了说话的方便,反映反映塔尔塔里亚解法的实质,把这些具体的数字写成字母 p 和 q。

把系数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有了一般性,意义可就不一般了。

韦达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他充分认识到,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写成 ax2 + bx+c=0,那么所处理的就不是一些单个的二次方程,而是整整一类,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他曾经这么说过,代数,是处理一类事物、一类形式的运算方法;而算术,是同数字打交道的。这样,代数就一下子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式子和方程的学问啦!一般情形可就包括了无穷多的特殊情形,咱们的思维就真正能机械化了,而不是见一种特殊情况,想一种招术。

代数真正的独立出来了。当然,符号的完善和简化,还要进一步的努力。现代数学的帷幕已经拉开,序曲已经奏响,波澜壮阔千变万化既广泛又

深入既抽象又生动的数学大潮在向我们涌来。

让咱们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