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备防空设施

为了更好地巩固陕甘宁边区河防阵地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预防日本飞机的轰炸,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完备的边区防空设施。

首先建立了防空机构,成立了边区防空协会。1937年8月19日,边区政府领导主持召开了陕甘宁边区防止日机空袭各界联席会,成立了边区防空协商委员会,选出了高如华、张际春、向仲华、李朝炳,王群、任耀贵、曹庶华、汤平、黄祖炎、饶正锡、王耀超、宋玉和等人为委员。下设宣传、检查、设施各股,并作了如下决定:

(1)编写防空防毒常识,供军民作防空防毒教材;

(2)划分区域防范,推选各区防空组长,将延安市划分为六个防空区,即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城南区、城东区,每个区内的机关团体、群众组织推选一位组长指导防空防毒事宜;

(3)建筑防空掩蔽部,又名防空洞、飞机洞,由各区按照各地距离,在城墙脚下或山脚底下寻找适当地点,挖防空洞,城市中心的防空洞选挖在附近的空坪中央。

(4)由抗日救国会和八路军组织宣传队,召集驻地附近群众进行防空防毒宣传,指导建立掩蔽部的具体要求与注意事宜;

(5)延安与边区城镇建立防空警报所,以击钟为号;

(6)防空掩蔽部均应在下令后的一个星期内完成,违者必究。

其次,建立延安防空司令部,司令1937午12月为保安司令高岗,副司令周兴兼任,1938年12月由滕代远担任防空司令。

第三,为了保障敌机袭击时,不受到无谓之牺牲起见,1937年12月特规定纪律如下:

(1)警报以打钟与吹号为号,在清凉山、嘉陵山上和钟古楼的钟,平时绝对禁止敲打,违者拘禁。

(2)第一次警报发出后10分钟内,务须躲入防空洞内,店铺要把门关好,乡下入城的人,应就其所在地区之道路旁入防空壕,万勿迟疑。

(3)第二次警报告,街上应完全断绝行人,否则,岗警即予拘禁。

(4)第三次警报后,才恢复交通,但不准在街上跑步、免生误会、违者岗警即予拘禁。

(5)第一至第二次警报之间,各户不准弄出烟火,违者严予处罚。

(6)第一次警报起至第三次警报止,城门断绝交通。

(7)躲入防空洞或壕后,无论何人,不得擅自出外张望。

(8)晚上闻警报时,应立即熄灯,否则,即执行防空纪律。

上列各项规定,甚为紧要,不容忽视,如不按此执行,势必遭受无谓之牺牲,在执行这一纪律上,各机关人员应作群众模范。

特此布告

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

自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向中国的全面进攻。不久,华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沦陷于敌手,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山西的太原和同蒲铁路,沿线建筑了几个飞机场,直接威胁着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是模范的抗日根据地。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因此,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最痛恨的地方。

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早就开始了做准备。从1937年秋天开始,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师生,就在延安城外大规模挖窑洞。一方面为了扩大校舍,以便更多地接收学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

原来抗大的校舍大部分在延安城内,小部分在延安城东关的清凉山下。1938年窑洞挖好之后,就逐渐向外迁移,搬到了北门外和东门外的几个山沟里。听中央首长做报告、讲大课等大型集会,也都在这山沟里进行,上级一再提醒,要注意防空。果然不出所料,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向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