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斗士李楚城

他是强者

他是带着医学上一种罕见的病症来到人间的。

死神先后 3 次和他纠缠,病魔没有一天停止过对他的折磨。他的健康遭到摧残,体质羸弱不堪。

如今他已经 15 岁了。通常一个男孩子到了这样的年龄,应该是生龙活

虎,鲜蹦活跳的。可是他的体重不足 60 斤,不会跑,不会跳,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轻轻一碰,就会摔倒。

学校离家只有 5 分钟的路程。但是对他来说,简直是关山阻隔。走一趟, 腿上的皮肉擦破了,脚跟磨起了大血泡,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他的四肢萎缩了,两手变成了细木棍的样子。因此, 他不会穿衣服,不会用筷子,不会削铅笔,不会⋯⋯

从出生的那天起,15 年来,他身上从来不曾有过完好的皮肉,他没有一

天不在经受着难以忍受的疼痛。

他就是这样一个弱者,谁见了都会产生同情和怜悯。

然而,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屈服。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从来也没有退却过。他热爱生活,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顽强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与死神、病痛以及各种严重困难进行奋勇搏击,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

你毋须寻根究底,只要看一下他怎样用连一只指头都没有的手执笔书写,而且写得那样迅速流畅;只要翻阅一下他的成绩报告单——学期期中考试六门功课总分为 587.5 分;只要听一下他轻轻哼出的歌儿,曲调是那样的欢乐轻松,你一定会激动起来,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他是生活的强者!”

他就是上海市三好学生,比乐中学初二(3)班高材生马隽。“我是可怜的人吗?”

1966 年 11 月 4 日,马隽在上海卢湾区产院出生了。护士按照常规,轻轻握着婴儿的腿,提起来,迎接他的第一声啼哭。谁知婴儿并没有啼哭,护士倒失声叫了起来。原来经她这么一提,婴儿的两腿皮开肉绽,鲜嫩的皮肤全粘到护士的手掌上。

医生匆忙赶来了,用手指一摸,皮又去掉了一块。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产科医生束手无策了,她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这样奇怪的病例。于是,很快从瑞金医院请来著名的皮肤科专家会诊。诊断结果,婴儿患的是皮肤松懈症。这种病症,现代医学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过了几天,他被转到瑞金医院抢救。她的妈妈周梅娣伤心地出院了,医生告诉她:等孩子脱离危险期,就通知她去接回家。她对医生的安慰报以惨笑。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孩子刚一出生,死神就跟着来了!

两个月之后,周梅娣意外地接到医院通知,要她把孩子接回家。她喜出望外,匆匆赶到医院。医生把全身缠满药棉、纱布的孩子交给她,笑着说: “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我们没有预料到能抢救过来,真是大难不死哪!”马隽虽然活下来了,但是生活对他来说,是何等艰难啊。夜里在床上翻

个身,背上会碾去一大块皮;大声说话,会震破喉咙;吃饭也能引起口腔和食道起泡、出血。冬天多穿些衣服,身上就会磨破;夏天,他像关在蒸笼里一样难受,因为汗腺全部萎缩,体内的热量排泄不出来⋯⋯

当周梅娣向我叙述她儿子的不幸时,马隽安静地坐在一旁,睁着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听着,像是听讲一个与己无关的新鲜故事,可是听着听着,眉头皱到一起去了。他轻声插嘴说:

“干吗把我形容得这么痛苦。妈妈!我是可怜的人吗? 我不是蛮好吗!” 说着,他就拿起圆规和三角板,做自己的几何习题去了。

自己走

也许正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使他从小就锻炼出了坚强不屈的性格。现在就从他的第一次学步说起吧。

由于发育不正常,马隽的脚长得比平常人小一半,而且没有脚趾,只有个脚的模糊形状。妈妈担心他摔跤发生危险,从来也不敢教他走路。马隽长到 4 岁,一步也不会走。

马隽可不甘心,爸爸会走路,妈妈会走路,姐姐也成天跳跳蹦蹦的,干吗自己就不行!于是,他一直吵着要下地走。妈妈拗他不过,就小心挽着他

的手,扶着他走。可是马隽大喊大叫,坚决拒绝妈妈的搀扶。妈妈正急得无可奈何,不料马隽突然挣脱了她的手,向前冲出去了。

结果祸事来了,他刚刚迈出生平的第一步,就重重摔倒了,正好碰在小方凳的角上,造成重伤。马上送到医院急诊室开刀,经过三个星期的抢救治疗,他的生命才第二次得到挽救。

出院之后,马隽再不吵着要走路了。妈妈哄骗他,姐姐吓唬他,不许他再下地。他总是默不作声。谁知一天周梅娣从外面回来,刚打开房门,就吓得脸色苍白。她看到马隽正在地上摇摇晃晃地走着。但她不敢喊叫,惟恐惊动了他会使他摔倒,就装着没事的样子,说:“啊,弟弟真乖!啊,会走路了!”同时快步迎上前去,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周梅娣看看马隽的脚,脚跟全是血泡,感到一阵心痛(不用说,他已经独自练习了一个时候了),可是马隽一点儿也不在乎,还是一股劲儿地吵着要走。但是妈妈说什么也不肯放手,他发怒了!

正巧爸爸马关然回来了,他问明了情况,高兴得两手一拍:“嗨,这样的孩子有志气,有出息。我们不能剥夺他走路的权利,他总得要自己走的呀!”他顺手从床上搬下一条棉毯,往地上一铺,招呼马隽说:“我们一块儿

走。来,一、二、一!”马隽立刻开心地笑了,蹒跚地跟在爸爸后面走着, 高兴地跟着喊“一、二、一!”

马隽能自己走路了。他心中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这使他忘记了双脚钻心的疼痛。

“我要上学”

马隽虽然学会了走路,但他的活动依然一直限制在这个不足 20 平方米的房间里。

在他的房门外面,是一道又狭又陡的楼梯。要走两道扶梯,才能走出家门。走出门不远,就是上海最繁荣的街道之一——淮海路。这条行人和车辆整天川流不息的大马路,对这样一个残疾儿童来说,简直是个老虎口,到处都潜伏着危险。只要撞碰他一下,就可能造成意料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马隽是被严格禁止走出房间的。

马隽所看到的世界,除了自家的房间,就是伏在窗口能够望得见的一小块天地——几百米长的街道,加上一小片没有被高大楼房遮蔽的天空,然而他的想象要比视野广阔得多。他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着窗外,大街上的人为什么永远走不完,他们打哪儿来,又到哪儿去?看,一辆一辆小汽车一定是开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的,那个地方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一天,姐姐马玮正在做功课,马隽向她提出了问题: “这淮海路通到哪里?”

“外滩,黄浦江。” “黄浦江那边是什么地方?” “浦东。” “浦东再过去呢?” “东海,太平洋。”

马隽感到惊奇了,世界竟有这么大。“那么,太平洋 “哎呀,‘太平洋过去呢’,美国。‘美国过去呢’,大西洋。再过去

是欧洲,亚洲,中国,上海,淮海路。真烦了,烦死了!” “骗人,骗人!你说:淮海路比美国还远?”

“跟你真缠不清。懂吗,地球是圆的,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 “你怎么知道的呢?” “书上写着呢,你以后上了学,老师全都会教给你的。”

马隽不响了。他安静地伏在窗台上,沉默了很长时间。等到妈妈下班回来,马隽立即向她提出了要求:“我要上学,跟姐姐一样!”语气斩钉截铁,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周梅娣感到一阵心酸。这么聪明的孩子,竟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要不是残疾,再过几个月是应该报名上学了,可是⋯⋯啊,可是,可是,世界上有多少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可是”毁了。

马关然的想法和周梅娣不同。他完全支持孩子的要求:“当初你不让他走路,他不是自己学会了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帮助他,不应该阻拦他。这孩子脾气倔,他会成功的。”

金钥匙

1974 年秋天的一天清早,有位女同志来到马隽的家。她自我介绍:我是淡水路第三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崔兰芳。崔老师向周梅娣详细了解了马隽的身体情况,并观察了马隽的病情,然后恳切地对周梅娣说:校方反复研究了马隽的报名申请,为了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不能接受他上学。请求谅解。

听到这里,马隽哭了:“学校不要我了,学校不要我了!”周梅娣也难过地强忍住眼泪。

谁知,崔老师打开拎包,取出一包书来:“别难过,孩子,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是不会抛弃一个要求上进的人的。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一有空,我就来教你,以后你治好了病,再正式到学校去上学。这是你的教科书和作业簿,现在我们上第一课!”

崔老师并没有马上教马隽读书,却转过身子参观他家的书架。看了一会, 她抽出了一本彩色封面的杂志——《科学画报》摊在马隽面前。“瞧,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它告诉你,人是怎样飞到月亮上去的;呶,这里说的是人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看见地底下埋藏的宝贝。这里有许多许多知识⋯⋯”

崔老师笑着问马隽:“你看得懂吗?”

马隽摇摇头,书上印满了字,一个也不认识。 “是的,你看不懂。书是知识的宝库,但是门锁得紧紧的,你进不去。

怎么办呢?我教会你识字,你识了字,就有了一把金钥匙。那个时候,你就能进入知识的宝库,就能看好多好多书了。不过,要学习好,得花苦工夫咧, 你办得到吗?”

马隽睁着明亮的眼睛一个劲地点着头。崔老师笑着说:“好孩子,老师信任你。现在打开课本,先学汉语拼音:A-,O-”就这样,马隽开始上了第一课。

这位女共产党员崔兰芳同志,是马隽的第一个老师,白天黑夜,风里雨里,一有空,她就赶到马隽家里上课,教他学文化,教他革命道理,教他怎样做人。她把马隽正式列入自己班级的学生名册,在课堂上向大家宣布。她还发动小同学轮流到马隽家里去关心他,帮助他。她累病了,另一位虞老师就主动接她的班,不让马隽的学习受到影响。

马隽完全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栽培和同学们的热情关怀,为了从老师手中取得那把金钥匙,他顽强地学习。他是用两只手夹住铅笔学着写字的,光滑的笔杆滚来滚去,不听使唤。稍许夹紧些,他手上的皮就破了,血水滴湿

了本子。为了读书写字,他坐的时间长了,结果裤子和身上的皮肉粘结起来了,要脱衣服,就等于揭他的皮。

妈妈难过得哭了。老师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不要他做书面作业,只要能口头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行了。他坚决不答应,并且和老师辩驳起来:“是你说的,残疾人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你一开头就要我花苦工夫学习。可是我手上磨破点皮,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叫我以后拿什么去为人民服务啊?”

几年来,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交作业,一样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一直都在全班的前三名之内。惟一的差别,就是比别的孩子少一条红领巾。这使他很难过。一天他试探着问姐姐:

“我能参加少先队吗?”

姐姐是学校里少先队的中队干部,这时她皱起了眉头:“这倒是个困难问题。一个人不能参加集体活动,怎么能做队员呢!不过嘛,你的情况特殊, 不妨写个申请报告试试。”

第二天,虞老师来了。马隽把申请报告交给了她。虞老师很感动,她十分严肃地说:“少先队是我们自己的组织,它决不会把要求进步的伙伴排斥在队组织之外的。”

1977 年“六一”节前夕,少先队中队一致通过了马隽的入队申请。虞老师领着全体中队委员来到他家,为他举行了入队仪式,马隽戴上了红领巾, 组织的温暖给他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爬也要爬过去

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举办了科学家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见面会,高士其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马隽从电视里看到了高士其爷爷,激动极了。他请求爸爸给他找来了许多关于高士其爷爷的材料。有一份报上介绍说:高士其在抗战期间身患重病,仍旧渴望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给祖国科学事业, 决心从上海赶到延安去。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可是高士其说:“一天爬几丈路,也要爬到延安去!”他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看了这份报纸,马隽夜里翻来覆去一直不能入睡。第二天一早妈妈给他穿衣服,发现背上皮都磨破了,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我不能老呆在家里,我要到学校去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妈妈可为难了。是的,他虽然已经在家学了三年多,但是课程不断增加, 老师个别教学困难越来越大,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不过他怎么能到学校去呢?

“能去!高士其爷爷能到延安去,我就不能到这么近的学校去吗?我爬也要爬过去!”

妈妈不再犹豫:“好,我这就和老师说去!”

老师们听了周梅娣的请求,异口同声地说:“让他来试试吧!”

1977 年 10 月 24 日,淡水路第三小学的师生们以很大的热情,迎接这位新同学马隽。校领导花老师站在校门口,亲切地拉住他的手:“欢迎你呀马隽同学,好好学习吧,长大了为四化做贡献!”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把他迎进教室,他们帮他打开书包,削好铅笔,下课了让他先走,不让别人碰到他, 并且推派了一位同学专门护送他回家。

第一天上学,马隽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学校毕竟不能像家里那样自由, 要一连几小时安静地坐着。上到最后一节课,班主任沈老师发现马隽的眼圈

四周不断往下流水,就惊奇地问:“马隽,你怎么哭了?” 马隽笑了:“这是出汗呢!”

原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着,使他痛得难以忍受,他咬着牙坚持着。在他身上只有眼皮的皮肤是正常的,保留着汗腺,所以冷汗就全从这一小片地方涌出来了。

这天回到家,脚跟和大腿全破了,不能坐,不能站,他一点也不在乎, 却呱呱不停地告诉爸爸妈妈关于学校里的各种新鲜事情。一吃完晚饭,他又跪在椅子上做起作业来,一直到深夜 11 点。妈妈劝他休息,他回答说:“你看高士其爷爷,他全身瘫痪,话都说不出,还写字呢,我比他的身体可强多呢!”

拼到底

正式入学以后,学习上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来了。课程不断加深,教学进度越来越快,每天要记大量的笔记,做许多作业。马隽用两只手夹着铅笔写字,手又老是磨破,只好缠上厚厚的纱布。这样,写字的速度极慢,记不下老师讲课的内容,每天晚上都要花更多时间整理笔记,要忍受创伤的疼痛和极度的困倦,才能完成当天的作业。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漏交过一次作业。有一次期中考试前,数学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 250 道习题,要求在一周内完成。老师特别叮咛马隽不要做,马隽默不作声。4 天之后,马隽提前把作业交上去了。老师翻开了这本血迹斑斑的练习簿,感动得流泪了:“我是他的老师,其实他也是我的老师,我的生活老师!”

马隽立志要做像高士其那样的科学家。但是他苦恼: “我连写字的困难都解决不了,将来怎能设计出更复杂的机器?我就不能想办法让这只残废的手像平常人一样写字吗?”

他反复琢磨自己的手,手是光秃秃的,什么也抓不住。但是萎缩成枯拳一般的右手上,还有一道浅浅的裂缝,这能不能利用呢?他叫妈妈找来一块塑料片,插进裂缝,倒也稳当。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妈妈,我能拿笔了!” 妈妈还不明白,他就叫妈妈在塑料片上钻个洞,插上一支笔,果然能写,就是疼得厉害。疼,他一点也不在乎。他什么时候不在忍受着疼痛呢!现在, 他就用这个办法,迅速地写出一手流利的英文字,谁看了他写的日记,也不会相信它是出于一个一只手指都没有的孩子的手笔。

进了中学,要学几何。学几何要画图,他不能用圆规画圆。怎么办,放弃这门学科?那是马隽绝对不能答应的。要不然他就不是马隽了!夜里,家里人都睡了,他一个人对着圆规发呆,两只手上的皮已经被圆规搓碎了,但是连一个像样的圆也画不出,纸上留下许许多多像抛物线似的弧线。马隽恼火了:“我跟你拼到底,画不成圆,我就再也不睡觉,不吃饭!”

妈妈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坐起来:“小弟,谁欺侮你了,你要跟他拼?”马隽笑了:“妈妈,我在跟圆规说话呢,你放心睡吧!”妈妈叹口气,又睡下了。她知道这种时候要对儿子劝说什么,就等于往石头上泼水!

“拼”的结果,又是马隽取得了胜利。他画着画着, 忽然笑起来了:“我怎么这样笨,圆规不肯转,我不能叫纸转吗?”于是他调好圆规两脚距离, 一手按住圆规,一手把纸转了个 360 度。果然灵,连续画了几个,都十分准

确。他安心上床了,时钟正好敲了 12 下。这一夜他睡得特别香甜。哪一种人活得幸福

在马隽前进的道路上真是障碍重重,他每跨进一步,都要留下一个血的

足迹,但他没有停留,更没有后退一步。

他付出了重大代价,也换来了胜利成果。从他开始读书起,到现在中学二年级,他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级的前三名。现在,在整个卢湾区各中学的同年级学生中,他也是个尖子。经过评比,他获得了全市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

马隽清楚地知道,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双手,但是有许多强有力的手在搀扶着他,让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有老师、同学和少先队组织; 更重要的是,有社会主义制度。

我和马隽谈过关于他的理想。他说:我这条命要不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可能早就完了。也是在新社会,我才能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小学到中学, 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长大了为人民服务,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读完中学,也许不能进大学了。这也没有关系,不上大学可以自学。我就是做个萤火虫,能为人民发出一点点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你有没有因为残疾感到灰心?” “我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因为有许多重大的课题在吸引着我:飞碟是

什么东西?百慕大三角洲为什么如此神秘?玛雅人从哪里来的?⋯⋯我全都感兴趣,我只盼望多掌握科学知识,去探索宇宙的奥妙,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个病人。”

听了他这番带有成人气的谈话,我看到我面前这个瘦小的少年,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气宇轩昂的大丈夫。我沉默了⋯⋯

我在想,在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活得很好,但他们活着是为了给别人添加痛苦;也有另一些像马隽这样的人,他们忍受着痛苦活着,而他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哪一种人活得幸福,亲爱的少年读者,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