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世之初在喀山

喀山是伏尔加河中游和卡马河流域的最大城市。冬季,周围各省的富裕地主家庭都聚集到喀山来,在这儿举办家庭演出、晚会和舞蹈会,尽情地享乐。

托尔斯泰兄弟就住在彼·伊·尤什科娃姑妈家里,他们感到这里的环境和气氛迥然不同,对孩子们的教育没有任何人负责。彼·伊·尤什科娃姑妈也是个醉心于奢侈生活的人,她总是自顾不暇,不是在家里举行舞会,就是去拜访喀山的名门望族,对孩子们则是放任自流。

不久,大哥尼古拉从莫斯科大学转学到喀山大学,两年以后,二哥谢尔盖和三哥德米特里也考入了大学。这时,托尔斯泰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报考大学的东方语言系。他一丝不苟地钻研各门学科,读了很多书。但他最感兴趣的主要是文学作品,书籍在他的眼前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托尔斯泰喜欢民间故事、民间诗歌作品,丰富多采,富有表现力的俄罗斯语言把未来作家迷住了,他对俄罗斯语言的喜爱贯穿在他的一生中。

俄国作家格里戈罗维奇的中篇小说《苦命人安东》引起了托尔斯泰的极大兴趣。他喜爱作家以爱抚的笔触描写俄国农民。后来,托尔斯泰回忆道: “我记得,当我还是个缺乏自信的十六岁的孩子的时候,《苦命人安东》所给我带来的感动和喜悦,它使我愉快地发现俄罗斯农民是我们的养育者,我想说,也是我们的老师。”

托尔斯泰刚刚迈入青年时代,他就思考过许多问题,从哲理上该认真思考生活的意义。他想:“难道人不会得到幸福吗?也许惯于忍受厄运的人就不会是不幸福的。”他认为,只要有忍耐性,只要学会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一切痛苦,那么生活就会是幸福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走到烧旺的火炉旁,狠狠地烤着自己的双手,然后又立刻把手伸出通风窗口去冻;他双手拿起厚厚的大辞典,举过头顶,直到举到不能坚持为止;他走进贮藏室,用短马鞭抽打自己,一直抽到身上出现血痕。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使自己学会忍受寒冷、疼痛和其他痛苦。他想,如果这些都能忍受了,那么今后生活中就不会再感到烦恼,也就是幸福的了。

托尔斯泰在思考生活意义的时候,又重新思索在他周围环境中占有重耍地位的宗教问题。阅读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著作,使他对宗教产生了疑团。但是,不久这种对宗教的批判态度又被笃信宗教的情感代替了。特别是读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以后,认为人信奉宗教,并不会失去什么,否则他就有遭遇终生苦难的危险。后来,他对宗教又产生了怀疑,不仅怀疑上帝的公正,而且怀疑上帝的存在。他在心里暗暗地祈祷,上帝能在梦中或以某种奇特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存在该多好啊!

在不断的探索中,托尔斯泰对生活树立了新的观点。后来,他在中篇小说《青年》中写道:“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坚信,人的使命就是力图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这种完善是容易做到的,可能的和永无休止的。”

1844 年 5 月,十六岁的托尔斯泰报考喀山大学哲学系东方语言专业,但是考试没有合格,历史和地理都只得了最低分数——一分,因为他叫不出法兰西一些城市的名字。只有数学、俄罗斯语文和外语得了“五分”和“四分”。同年秋天,托尔斯泰再次报考大学,考试合格。作为东方语言系土耳其

——阿拉伯语言专业的大学生,身穿海狸皮大衣,戴着白手套、三角制帽,

腰间左侧佩带着大学生佩剑,出现在喀山大学的校园里。

进入大学以后,托尔斯泰置身于一群青年之中,体验到了与大集体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情感,是他在家庭教育中从未体验过的。他非常喜欢大学生生活。

地主们来喀山过冬,接连不断地举行晚会和舞会。显贵之家的大门是随时向有着伯爵爵位的托尔斯泰兄弟敞开着的。彼·伊·尤什科娃姑妈竭力要把托尔斯泰兄弟拉进喀山上流社会生活的圈子,领他们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晚会,拜访省首席贵族、喀山学区督学和其他显要人物。

豪华的大厅里,灯火辉煌,在华尔兹舞曲声中,一群群贵族青年欢快地旋转着。年青人彼此以考究的衣着和上流社会的风度炫耀自己。年轻的托尔斯泰常常眯着略带阴郁的双眼,有着与周围的人相去甚远的神态,他不爱跳舞,常常心不在焉。但是,喀山的贵族社会生活却使他感到惬意。

托尔斯泰很容易地接受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行为准则,他的身上,一种当时青年人称之为体面的素质在滋长着。童年绚丽的幻想、恍惚不清的理想都淹没在喧嚣的上流社会生活之中。然而,他越来越觉得孤独,无聊,一切都不合他的心意,连海狸大衣的领子、白手套以及社交的礼节都使他厌恶。

托尔斯泰没有从事外交的志向,一年级以后,就转到法律系,他认为法学对社会更有裨益。

在法律系,托尔斯泰饶有兴趣地听年轻的民法学教授德·梅耶尔讲课。梅耶尔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的追随者、先进思想的拥护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他开的民法课,内容充实,引用大量生动的现实生活材料, 贯穿着人道主义和勇敢精神。他所作的反对农奴制度、抨击贪官污吏、呼吁权利平等、鼓吹思想自由的讲演,始终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托尔斯泰对这些口号深表赞同,它们同托尔斯泰的思想是吻合的。

别林斯基论文学的文章传到了喀山大学,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托尔斯泰兴致勃勃地阅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的作品,一边阅读, 一边写读书笔记,试图从书中寻找出使他不安的那些问题的答案。嗜好书本给未来的作家带来了好处,他从书本里知道的事情远比在大学课堂里了解的事情要多,书本帮助他了解周围的生活,帮助他更广泛地接触现实。

法学也没能使托尔斯泰满意。充满求知欲、倾心于生气勃勃活动的热情青年,对大学经院式的学习,越来越感到失望。他产生了研究各种科学的愿望。他认为,重要的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在于这些知识具有实际的效用。

托尔斯泰力图避免工作和读书的片面性,他给自己提出办事有始有终的要求,要求自己深刻和严肃地研究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并且使它们获得圆满的答案。他并非连连读着到手的书,而是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选择阅读有关的书。他说:“我读了大量的书,我紧张地埋头于其中,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沿着一个方向。当我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的时候,我把精力倾注于其上,既不偏右,也不偏左,我力图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公诸于世的一切见解。”在大学生活的后期,托尔斯泰把写笔记发展为系统地记日记,从此以后,

日记成了他的终生伴侣,直到临终前四天他才搁笔。

托尔斯泰在日记里述说了他认为必须奉行的生活准则: “第一,凡是规定下来的事情,务必要完成,不管怎样,一定得去做。

第二,该做的事,要做得好。第三,如果有什么忘却的,不要去查书,自己

得极力追忆。第四,竭力经常开动脑筋。第五,平时大声朗读、并且思索。第六,不要羞于跟别人谈话,如果人家打断你的话,就让他打断,首先,你得让他觉察到,如果他不理解你,你要原谅他,并向他解释。”

托尔斯泰认为,自觉地追求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就是主要目的。而这种追求发展的志向应该给人民带来利益。

托尔斯泰希望成为智力发达、体力健壮的人,他积极参加广泛的、合乎理智的活动,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有规律的劳动习惯。

1847 年春,托尔斯泰按照梅耶尔教授布置的课题,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

《训示》与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的论文《论法的精神》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一段紧张的工作,托尔斯泰得出结论:叶卡捷琳娜抄袭孟德斯鸠的民主共和思想,在《训示》中利用孟德斯鸠的民主思想为自己骗取荣誉,为俄国专制独裁作辩护,并竭力提高贵族的地位。他认为,在俄国社会里专制和奴役是最大的邪恶,如果再保存农奴制,就不能发展农业和商业。

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对广大农民的同情,托尔斯泰产生了改革社会造福人民的思想。他认为,要做一个自己命运的主宰,并不需要什么学位证书,也不需要什么官衔。一个离开大学献身乡村生活的计划在他胸中酝酿成熟。1847 年,托尔斯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以“健康不佳和家事牵累”的理由提出了退学申请。申请被批准,四月,当春日阳光照射着喀山克里姆林宫和鞑靼塔的时候,托尔斯泰回到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