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魔鬼弗里茨

打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手册,你会发现一战中1916年和1917年未颁奖,而一战后的首届——1918年的奖由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获得。一战硝烟刚散,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就立即把奖授予这位合成氨的发明者,足见这一发明的重要。

氨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它的合成不但可大量产出氮肥,使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大量增产,还在其他行业大有用途。为此,哈伯理应名垂青史。然而不幸的是,他也首创了大规模的化学战,使成千上万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终身残废,由于他对人类文明的严重摧残,弗里茨·哈里几乎作为战争魔鬼被同盟国审判。

哈伯于1868年12月9日出生于德国的边境城市布雷斯劳一个富商的家中。中学毕业后,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预科攻读有机化学。大学毕业后,由于所发表的论文有独到的见解,使德国化学界为之轰动,于是德国皇家科学院破格授予他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3岁。1894年起,他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

在合成氨发明以前,农作物所需氮肥主要来自人畜粪便、花生饼、豆饼等。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各国越来越希望能用空气中的氮气来大规模廉价生产氮化物。为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然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这一努力,历经一个半世纪之后,到20世纪初,仍未如愿以偿。

哈伯对合成氨的大规模试验始于1904年。1906年,哈伯在600℃的高温、2000个大气压下,用锇作催化剂,成功地以电解水生成的氢与大气中的氮为原料,得到了氨浓度为6%~8%的产率,并在1909年进行了报道。这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方案的转折点。1909年哈伯又用原料气循环使用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氨、氮混合气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哈伯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BASF)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伯2500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以后的全部科研成果。1909年,哈伯上述改进后的生产流程工艺专利被BASF购买,并声明,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BASF每出售一吨氨,哈伯将分享10马克,永不改变。其后,该公司的卡尔·波施(Carl Bosch)等研究人员对催化剂、设备耐用性、合成塔进气口加热装置、出气口冷却用换热器等进行了改进,经过了多次(其中催化剂就做过2万多次试验)失败后,终于在1914年建成一座日产30吨合成氨的工厂。从此,合成氨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阶段。

氨的人工合成打开了人类化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大气中的氮变成生产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价来源,从而使农业生产依赖“大自然”的程度大大减弱;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例如高压、超高压技术,高温、超高温技术,催化理论、实践,煤化工、石油化工技术等。从这点上说,哈伯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

和当时所有的新发明一样,合成氨也被考虑如何用于战争和军事。早在1911年哈伯因发明合成氨而名声大震之时,德皇威廉二世就看中了他的才华,考虑如何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权服务。

1914年7月28日,奥匈政府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哈伯也很快地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利用合成氨技术生产化肥,从而解决了德国的饥荒问题;将氨氧化,生产军需品硝酸和黄色炸药,解决了德军的军火问题。正如战后一些军事专家指出的那样:如果德国没有哈伯,战争早就结束了,因为他为德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军火。

1914年9月,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法国和比利时接壤处附近比利时境内的伊普尔镇地区对峙。因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重武器攻破对方的工事,于是双方相持达数月之久。这种不利于德军的相持,迫使德军寻找打破僵局的方法。哈伯用钢瓶施放氯气的方法成了德军统帅的最佳选择。这次化学战打开联军七公里多的突破口,使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500人被俘。在飞机上目睹这一惨剧的哈伯高兴得大喊大叫。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支持进行化学战的。哈伯的妻子克拉拉·哈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于人道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憎恨,曾多次恳求哈伯停止研究化学武器,但他都不予理睬。1915年5月,他继续在华沙西侧60多公里的博利矛夫附近,对防护装备很差的俄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毒气袭击,致使2500名俄军伤亡。面对惨无人道的化学战,哈伯的爱妻愤而自杀,但哈伯对此仍不醒悟。1915年12月9日,哈伯指挥的德军对伊普尔地区的英军进行了首次光化学战,造成英军1000余人中毒;1917年7月12日,他又指导德军在该地对英军进行首次芥子气攻击,10天内使英军1.4万人中毒。整个一战期间,德军几乎每次主要的化学战都与哈伯的研制、指导、指挥有关,于是人们将他称为“化学战之父”。

一战中,约有130万人受到化学战的伤害,其中有9万人死亡,幸存者中约有60%的人因伤残不得不离开军队。所以,哈伯及其进行的化学战,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在这种谴责下,哈伯终于认识到他所犯下的罪行,内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毅然辞去了他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1918年11月11日,战争也因德国投降而告终。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伯发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经慎重研究,正式决定给哈伯颁发1918年度惟一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科学家指责这一决定玷污了科学界,哈伯不但不应荣获这个科学界的最高奖赏,而且应该对他进行战争罪审判,送他下地狱。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他虽然一度被帝国主义利用,但科学总是受制于政治的,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既可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哈伯发明合成氨,可以将功抵过。

凭心而论,化学战也是打击敌方的一种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细菌战、原子弹、枪炮等的作用相同。然而,人们却把枪炮等划作一类,对用枪炮杀人予以支持或不持异议;把化学战、细菌战、原子弹等划作另一类,反对将它们用于战争,有的还以条约形式予以禁用。那么,这两类武器的差别在哪里呢?原来,前一类武器基本上只机械杀伤作战人员或毁灭作战设备,不再或很小造成其他危害。而后一类武器不但杀毁参战人员、设备,而且还严重伤害未直接参战的平民及其财产;会造成被害人员的后遗症,有的还会将危害遗传给下一代;会造成严重的、有的是持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疾病流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化学天才进行化学战的哈伯,在人们的一片声讨下,成为战争魔鬼,也就不足为奇,其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纳粹分子开始在全国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哈伯也被称为“狱太人哈伯”而遭到驱逐。对此,他十分气愤,同时也预感到一场厄运即将来临。于是他移居瑞士以避劫难,后又受英国剑桥大学之邀,前去讲学。1934年初,他又应邀出任设在巴勒斯坦的、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犹太科学家组成的西夫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于1934年1月29日辞世。

哈伯这位化学天才与战争魔鬼被人们声讨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化学战中死去的冤魂和活着的受害者永远也不会饶恕他。而在颠沛流离和孤独中客死他乡的悲剧却不是他的过错,这是千百万受希特勒纳粹主义迫害的犹太人或其他种族的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