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仪器的发明
我们每天都能从电台、电视台知道当天的天气情况和以后几天的天气预报,包括温度、风向和风力、雨情和雨量,有的还会告诉我们大气中的湿度。当然,这些“情报”全都来自气象台。
可是,你知道气家台是如何知道这些“情报”的吗?当然得靠仪器:用温度计测温度,用风速计测风速,用雨量筒测量雨量,用湿度计测湿度等。关于温度计的发明故事,我们已经作了介绍。这里,我们将谈谈其他几种气象仪器的发明故事。
地球上自从有了大气层,也就有了风,风伴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时候微风轻拂,有时候暖风扑面,而有时候却狂风怒吼。
从感觉上,人们很容易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但是,这是很粗糙的。能不能有一种测量风的仪器呢?
我国东汉时代科学家张衡,不仅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而且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风信器的发明者呢!
所谓“风信器”就是用来指示风向的仪器,我们可以在一些较高的建筑物尖顶上看到它们在随风摆动。
当时,张衡在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以后,又对风产生了兴趣。“测天我有了浑天仪,测地我有了地动仪,而这天与地之间的风倒是一个难题。有没有办法制造一件测风的仪器呢?”张衡开始了对风的研究。
张衡感到,测风最主要的应该是测它的方向,“我制造的这件仪器,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能够随风转向,这样,将它安装在高处,抬头一看不就清清楚楚吗?”
对张衡来说,制造这样一件仪器并不是难事,不久他就制成了,并把它安在 5 丈高的杆顶上。
“嗨,这是什么玩意儿?大家快来看呀!”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
只见杆顶上有一只铜铸的小鸟,鸟嘴里衔着一朵花。 “诸位,这是我刚刚制造成功的一件仪器,我叫它‘相风铜鸟’,这只
铜鸟的头总是对着风吹来的方向,有了它,我们可以随时知道东西南北风啦!”张衡兴致勃勃地对大伙说着。
“你们看,这只铜鸟真的在转动了!”人们发出了啧啧赞叹声。
这只“相风铜鸟”又叫作“候风仪”,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风信器。同样的仪器在欧洲直到 12 世纪才出现,比张衡要晚 1000 多年呢!
风速怎么测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测风速的“风速计”直到 17
世纪才出现,它的发明者便是罗伯特·胡克。
胡克的这项发明真是绝妙!原来,它的关键是一块很轻的木板,这块木板可以自由摆动,当风吹来时,这块木板就在一个分度标尺上移动,这样就记录下了风的速度。胡克的这项发明大约在 17 世纪末期。到了 18 世纪,风速计又有了许多新的设计。例如,皮克林在胡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抓钩, 它可以防止木板在被风吹起后摆回去,这样就能观测到某段时间内的最大风力了。法国一位博学的教士于埃在一篇文章中记载了 U 形风速计。U 形管中有一些液体,当风吹人 U 形管的一个弯肢后,风的压力使一边的液体表面下降,另一边则上升,风力便由这两边的高度之差来表示。
以后,风速计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其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现在, 在气象台的观测场地上,10 多米高的测风仪总是“高高在上”,它既能测风向,又能测风速,日日夜夜为我们提供着最新的风向风速资料。
下雨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如何了解下雨的程度呢?仅仅用形容词来形容,显然是不够的,还得发明一种仪器来进行测量。雨量计便应运而生了,它是一种计量雨水量的仪器。
在雨量计的历史上,我们中国是走在前列的。早在宋代,数学家秦九韶, 在他撰写的《数书九章》中,就有一道关于计算雨量计容积的题目。
到了公元 1424 年,明永乐末年,当时的政府为了掌握全国各地的旱涝灾情,同时也为了测算农业的收成,责成有关人员统一制定了一种雨量计。发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州、县将记录到的降雨量向政府报告。其实,这种雨量计十分简陋,和我们今天常见到的量筒差不多,上面标有刻度,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下了多大的雨。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当时的政府就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下雨情况。如今,在北京文献馆内还存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等地的晴雨录,这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气候记录了。
在欧洲,雨量计的发明则要晚得多。英国最早的测量降雨量的仪器是克里斯多夫·雷恩爵士于 1662 年设计的。到了 1695 年,发明风速计的胡克也设计了一种雨量计,它是一个玻璃漏斗,安装在一个木架上,漏斗的下端伸进一个较大的容器内。在漏斗上,有 2 根绳子将它牢牢地固定在木架上,以防被风吹动。所收集的雨水用秤称量就可以了。
与现代雨量计相像的仪器是 1722 年由英国人霍斯利制造的,他用一个漏斗把雨水收集在一个玻璃量筒里,这样不就省去了称量雨水的麻烦了吗?
后来,经过人们的改进,又出现了许多种类的雨量计,而且向自动记录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常用的便是虹吸管雨量计:它有一个承雨筒,里面装一个浮筒,浮筒会随着承雨筒中水面的升降而上下移动;同时,它还有一个装时钟的钟筒,当时钟走动时,钟筒就会转动起来。这样,钟筒外面的一张自记纸上就会记录下一条降雨量曲线,雨量大,线条就上升,雨量小,它就下降。
有了这种仪器,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从这些曲线上了解任何一段时间的
总雨量和其他数据了。
我们常常用“冷热干湿”4 个字来说明周围大气的情况,“冷热”指的是温度,“干湿”指的便是湿度。
“能不能制造一种像温度计一样的制造一种湿度计呢?这样,一看上面的刻度不就知道大气干湿的程度了吗?”这一想法最早是德国人兰贝特在1774 年前后提出来的,但是兰贝特对此却无能为力。
兰贝特的想法却引起了另一个叫布兰德的德国人的注意,“这倒是个好主意!湿度计,一旦发明出来,肯定会受人欢迎的。”
于是,布兰德一头钻进了干和湿的世界里,每遇到一种东西,他首先就要看一看这种东西在干和湿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布兰德终于找到了一种东西,可以用来表示干和湿的变化。说来你也许不相信,这种东西便是最最普通的绳子。
布兰德发现,同样一根绳子,弄湿了要比干燥时略微长一点点,利用这种变化不就可以制造湿度计了吗?于是,世界上最早的湿度计诞生了,它其实就是一根下系重物、上端固定的绳子,绳子背后标了一些刻度,可以表示它长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绳子湿度计的精确度是很小的,只有在大气干湿变化十分悬殊时,它才会有一点点变化。
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湿度计是由瑞士科学家索绪尔发明的,时间是 18
世纪 70 年代。
索绪尔对地质学、气象学和植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他长期从事着阿尔卑斯山的科学研究,是冰川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并将他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到了《阿尔卑斯山旅行记》一书中。
在研究阿尔卑斯山及其冰川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对气候的研究。除了温度之外,湿度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当时,温度计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但是湿度计却还不如人意。
“要是有一种像温度计那样的湿度计就好了,我可以随身携带,测量阿尔卑斯山上各处的湿度了,”索绪尔在撰写《阿尔卑斯山旅行记》一书时,常常闪出这样的念头,“我来设计制造湿度计,人家不会说我是越俎代庖吧!”于是,他开始了湿度计的研制。他首先去图书馆翻阅了所有关于湿度计
的论文资料,发现有人用野燕麦芒来制造湿度计,有人用羊肠线来制造湿度计,还有人索性用一根绳子来制造湿度计——周围空气的干湿变化会使绳子的长短相应发生变化⋯⋯然而,所有这些材料制造的湿度计都不理想。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更合适的材料来制造湿度计呢?”索绪尔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把自己能收集到的材料都进行了干湿度方面的测试,希望找到一种在干和湿时长度发生较明显变化的材料。
索绪尔对湿度计的研制并不顺利,他遇到了种种困难而进展缓慢,而且他还要外出去阿尔卑斯山勘探。
1775 年的某一天,索绪尔对他妻子梳下的一堆长发发生了兴趣。“哎,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头发试一试呢?”
索绪尔小心翼翼地挑选了几根较长的头发进行了干湿研究。他发现,一根绷紧的头发在受潮时伸长,干燥时缩短,这种长度的变化可达四十分之一左右。
“这种湿度计不妨称‘毛发湿度计’吧!”
索绪尔首先设计的一种毛发湿度计,毛发的下端由螺丝夹住,上端则夹在一个圆筒上,毛发的伸缩会使圆筒旋转,从而带动一个指针转动。
索绪尔发现,这种毛发湿度计太脆弱了,外出考察携带很不安全。因此, 他又设计了第二种毛发湿度计,这种新的湿度计虽然不及第一种灵敏,但却便于携带。
在这种湿度计上有一片金属制成的扇形指针,边上有 2 条槽,一条槽放毛发,另一条槽为丝线,当毛发长度发生变化时,指针便会显示出来。
在索绪尔之后,又出现了其他类型的湿度计。例如,利用木板吸湿变宽性质制成的“木板湿度计”,类似的还有“鲸骨湿度计”,另外还有利用某些材料吸湿后重量变化进行测量的“海绵湿度计’”、“岩石湿度计”等。以后,人们又相继发明了干湿球湿度计、电阻式湿度计、红外线吸收式
湿度计等,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