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座天文钟
1092 年,在北宋都城开封的西南部,出现了一座形状奇特的木构建筑物。它就是“元 浑天仪象”,一般通称之为“水运仪象台”,由当时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所主持创制。这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复杂的一座天文
仪器,在古代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水运仪象台的形状呈正方形,上狭下广,高三十五尺六寸五分(约近 11.3米,宋代一尺约 31.6 厘米),底宽二丈一尺(约 6.64 米)。台分 3 重, 第一、二重安装水力驱动系统和报时系统,第三重安装浑象。台顶平台上安装浑仪,浑仪由“板屋”覆盖,板屋上装有 9 块可以启闭的活动屋面板。由此可以看到,整座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计时等功能于一体,实际上成了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水力驱动系统包括有提水机构、注水机构、回水机构和枢轮等部分,可以使水周而复始均匀流动,并驱动枢轮运转。枢轮直径十一尺(约 3.48 米), 是全台机械装置的原动轮。其顶部附设有一组杠杆装置,起着控制枢轮定时转动,以及转动固定的距离的作用,相当于近现代机械钟表中的“擒纵器”。它和欧洲 17 世纪的锚状擒纵器非常相似,堪称擒纵器之始祖。
报时系统的前部建造成半座 5 层木楼阁式建筑的形状。第一层是昼夜钟
鼓轮,轮上有 3 个不等高的小木柱,可按时拨动 3 个木人的拨子,拉动木人手臂,一刻钟木人击鼓一次,时初摇铃,时正敲钟。第二层是昼夜时初正轮, 轮边有 24 个司辰本人,随着转子的转动,木人按时在木阁门前出现,表示 1
日 12 个时辰的时初、时正,相当于现今的 24 小时。第三层是报刻司辰轮,
轮边有 96 个木人,每一刻出现一人。第四层是夜漏金钲轮,可以拉动木人击钲报更,并可以按季节调整,以适应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五层是夜漏司辰轮, 轮边设有 38 个木人,木人位置可以按节气调整,从日落到日出按更筹排列, 依次出现。
浑象为一球体,直径四尺五寸六分(约 1.44 米)。球面上绘有 283 个星座,1464 颗星辰,并绘有银河,黄赤道和二分、二至的位置。浑象下有木柜, 使之一半露于柜外,一半隐于柜中。浑象经传动机构与驱动系统相连,可随机轴由东向西转动,和天体的视运动一致,使球面上星辰的位置和实际天象相合。
浑仪亦经由传动机构与驱动系统相连,可随天球转动,以观测天象。这是现代天文台跟踪仪器——转仪钟的先驱。其覆盖的活动屋板,则开了现代天文台自由启闭式屋顶的先河。
整个水运仪象台结构精密、巧妙,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天文仪器和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现国内外学者已公认它是世界第一座天文钟,并认为是现代天文钟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