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指南针

李约瑟论证了磁罗盘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论点。在欧洲的文字记载 中,首次提到磁罗盘是在公元 1190 年。当时亚历山大·尼卡姆在《来自大自然》一书中写道:“海上航行的水手们在晴天可以靠阳光导航,但是遇上阴

天或在漆黑的夜晚,就无法辨别此时船正驶向罗盘的哪个方位。于是,他们就用一根针触一下磁铁,然后旋转此针,当针停止旋转后,针就指向北方。”

磁罗盘似乎不是经阿拉伯地区传人欧洲的。因为直到大约公元 1232 年, 阿拉伯的文字中才出现关于磁罗盘的记载。记载描述了当时的水手用经磁石磨擦过的鱼形铁片来辨别方向的情景。而这鱼形铁片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

样。由此看来,欧洲人和阿拉伯人通过在航海时与中国人的接触,大约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航海磁罗盘。只不过欧洲人也许要比阿拉伯人早几十年拥有磁罗盘。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书籍中发现能证实上述观点正确性的依据。中国中世纪的科学家沈括在其著名的著作《梦溪笔谈》(约刊印于公元 1086 年)中清楚地写道:“术士用磁石磨一根针的针尖,针尖就能指向南方⋯⋯在指甲上或碗口上也同样可以指向,且其转动的速度很快。但这些支承物坚硬而平滑, 针容易坠落。最好用一根新蚕丝以芥子大小的蜡拴在针的中心位置,吊在一个无风之处,它就会指向南方。其中有些针磨了以后可以指北。我家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针。”

这段文字记载的年代要先于欧洲首次提到磁罗盘的年代整整一个世纪。李约瑟评论说:“沈括提到的指南、指北两种针当然是在天然磁石的两极进行了磁化的⋯⋯沈括描述的实验条件说明了当时人们做了大量仔细的研究。悬挂时仅用一根丝线可以避免因丝线相互缠绕所产生的影响;采用丝线意味着线仅由一条纤维组成,而不像麻线(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沈括所处的时代,棉还不为中国所知),麻线是由多根短纤维在拉力作用下纺成的;采用新的丝线则说明,线上的弹性应处处保持一致。”

最早的指南针 - 图1于公元 1117 年写的《萍洲可谈》一书中,也有关于中国人使用航海磁罗盘的明确记载。该书同样是在欧洲首先提到磁罗盘之前写就的。朱 最早的指南针 - 图2的父亲曾是广州港口的高级官员,后又做了广州的知州。在这部名称有些古怪的书中,朱 最早的指南针 - 图3写道:“根据官对海船的规定,大船可载数百人,小船可载百余人⋯⋯舵手熟悉海岸构造;夜间根据星辰的位置掌舵行船,白天则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向驾驶。在阴天及无星月的夜里则看指南针辨向。他们还可以用一根端部带钩的 30 米长的绳子放下去,取海底的泥嗅一嗅,就知道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

文学家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约公元 1126 年)中写道:“在黑夜或雨大,或多云之夜,水手靠罗盘行船。由大副负责此事。”

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公元 1124 年)中,作者徐兢写道:“夜里常常不能停船,因为风和海能使其漂移,所以舵手只有靠星星和大熊星座来辨向驾驶。如果夜间多云则使用指南浮针来测定南北。”

以上两段文字记载也都早于欧洲关于罗盘的文字记载。

很明显,用一条天然磁石来指示方向是磁罗盘最初和最简单的形式,它比使用磁针这一先进方法要早很长的时间。究竟是在什么时期中国就开始使

用天然磁石罗盘(注:即司南)?如果罗盘在开始之时不是用于导航,又是用于什么目的呢?

我们有把握将中国使用天然磁石罗盘的年代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纪。当时一部名为《鬼谷子》的书(书作者不详,但有人认为可能是思想家苏秦)对此有过记载。书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另一条记载出自思想家韩非子公元前 3 世纪写的《韩非子》一书, 从中我们可以读到:

“臣民侵犯国君及其君权,就像漂移的沙丘和堆积起来的土坡逐渐形成一样。这就使君主忘却其位置,把东西方向搞反了而不自知。所以古代君王设立司南,以区分朝夕的方向。”

这是世界上各种文献中最早记载磁罗盘的两段文字(在一些埃及的古籍中或许也有记载,但对其文字的解释有分歧,在此不予讨论)。在上面两段文字中,没有一段提过“司南”是新发明的新奇之物。与此相反,文中却提到了“司南”应归功于“先王”,即早至公元前 3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