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作用大

牧草是发展畜牧业(尤其草食畜)生产的重要青绿饲料资源。狭义的牧草是指可供畜、禽、鱼采食的各种栽培和野生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类;广义的牧草除包括各种栽培和野生的草类外,尚包括可供畜、禽、鱼采食的小半灌木和灌木。所以,牧草包括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其中以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最多,也最重要。此外还有藜科、菊科及其他科等各种植物。通常包括下列几类:

禾本科:如黑麦草、燕麦、大刍草、狗牙根、杂交狼尾草等。豆科:如三叶草、紫云英、草木樨、槐树。

藜科,菊科:如串叶松香草、刈荬菜、聚合草等。

草食畜的质量是与草科数量和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草足,质优才能有畜牧业的优质高产,才能培育成优良的畜种,而优质高产的牧畜,必然要求有量足、质优的草料,否则家畜良种的培育是没有保证的,甚至已有的良种也会引起退化。事实证明,没有量足、质优的草料,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场, 畜牧业稳定、优质、高速度地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栽培牧草,建立人工草地, 是解决牧畜缺草、质劣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经验说明,按地区及生产水平的不同,栽培牧草的产草量比天然草场高数倍甚至 10~20 倍,而且品质优良,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尤其蛋白质含量高,矿物质及维生素含量全面。多年生牧草,一经栽培可生活数年或十年以上,利用时间久,生产成本也低。因此大力推行牧草种植,是保证畜牧业稳定,优质高速度地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栽培牧草是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农牧结合的重要手段。

牧草,特别是多年生豆科或豆科—禾本科混播牧草,由于它们生活及利用年限长,茎叶繁茂,根系发达,能在土壤中聚集大量的有机质,对于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形成和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防除田间杂草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豆科牧草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 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营养,一年生或二年生豆科牧草,更是我国古老而重要的绿肥作物,施用绿肥可使后作增产 15%~20%。种植牧草及绿肥,是农业生产中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农业持续、全面、稳定增产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牧草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牧草根系发达,茎叶茂盛,生长迅速,再生能力强,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减少雨水冲刷及地表径流。在水土冲刷的丘陵、沟壑地区种植牧草,既可以解决饲料肥料问题,又可以保持水土流失。此外,在果园及林场中种植牧草,可以防除杂草危害,增进地力,在促

进果林牧结合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牧草栽培很早已开始,早在汉武帝时,就开始种植紫苜蓿,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在南方作为绿肥及牧草兼用的毛苔子,在晋初已有记载,这二种牧草在我国都有较大面积种植。但是在旧中国,由于封建制度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我国牧草栽种面积不大,地区不广, 种类单纯,产量也不高,广大草原牧区,几无种植。

据 1977 年统计,我国人工草地种植面积(包括半人工草地)已有 1300 万亩,栽培地区已扩大至南方各省。通过牧草新种驯化和选育种工作,牧草品种区域化逐渐形成,草籽繁殖日益增多,国家已成立了牧草种子繁殖场 22

个,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研究机构,成立了草原研究所、草原工作站、培养专业人才,专门从事牧草育种栽培,科研队伍已逐渐形成,推广了牧草栽培。但是我国牧草事业还十分落后,人工草地的建立,还仅仅处于开始的阶段。牧草虽有其丰富的资源,但研究利用仍很少,草种生产无论在数量、质量及种类的多样化上,远赶不上草原生产发展的需要,与世界上一些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到70 年代国外畜牧业已十分发达,畜牧业生产占农牧业总产值百分比为:丹麦

90%,新西兰 90%,西德 73.5%,东德 60%,英国 70%,美国 62%,法国

57%,加拿大 50%,澳大利亚 65%,前苏联 49%,日本 26%。从发展生产情况,可归纳为三大类型:一种是土地面积较大,草原资源丰富,实行农牧业并举的国家:美国、加拿大、苏联;二种是国土面积较小,草原资源不多, 农牧并举,进行集约的国家:法国、前西德;三种是以牧为主,草原资源丰富,草原畜牧业比较先进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然而无论哪类国家, 他们都是在合理利用与改善天然草场的同时,大力栽培牧草建立人工草场。人工草场的发展,主要有二种趋势,一种是减少人工草场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如法国、美国;另一种是扩大人工草场面积,同时提高单产,如澳大利亚、日本。总的来讲,靠耕地实行草田轮作,或是发展草地提供饲草,都适用于我国。为此我国要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必须重视饲草生产,合理利用草原,建设草原,大力改良天然草场,并发展人工草地,推广优质高产牧草,从靠天养畜的粗放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