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地形

地形对树木的生长是通过对光、温度、水分、养分的重新分配而对森林起作用的。随着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的变化,各气象要素及其综合状况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在不大的范围内也会出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可以看到不同植物组合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物候期。

海拔高度升高,太阳辐射强度也增加,但因风力渐大,空气渐稀薄,吸热和保暖作用逐渐减弱,故气温下降,生长季缩短。同时降水量和空气湿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程度会减少。由于气候条件的这些变化,使土壤和森林植被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顺序变化,最终形成几条不同的垂直带, 常称为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山区的森林垂直分布有一定的限度是因为高山区风速大、日照强、温度低,林木所需的水分常常得不到保证,加上土壤的微生物作用缓慢,使土壤灰化作用增强,肥力降低,所以当达到一定海拔高度时,树木不再分开,形成树木生长线。

坡向对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影响很大。阳坡日照长,温度高,湿度小,树木生长季长,有机物积累少,较干燥贫瘠,因而多分布喜暖、喜光、耐旱的植物种类。而阴坡情况相反,多分布耐寒、耐荫、耐湿的种类。树木的生长也是南坡早于北坡。

坡度的主要影响表现为坡度愈大,水分流失愈多,土壤受侵蚀的可能性也愈大,结果使土壤变得浅薄而贫瘠。所以,在平坡上,土壤深厚肥沃,宜于农作和一些喜湿好肥的树种生长。缓坡和斜坡,不仅土壤肥厚,而且排水良好,最宜林木生长。陡坡土层薄,石砾多,水分供应不稳定,林木生长较差,林分生产力低。在急坡和险坡上,常发生塌坡和坡面滑动,基岸裸露, 林木稀疏而低矮。

坡位变化,阳光、水分、养分和土壤条件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来说, 从山脊到山脚,日照时间渐次变短,坡面所获得的阳光不断减少,土壤逐渐由剥蚀过渡到堆积,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和养分都相应增加,整个生境都朝着阴暗、湿润、肥沃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天然植被少受干扰的坡面上,可以看到从上至下分布着对水肥条件要求不同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