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在森林更新的三大方式中,人工更新,即人工植树和造林是我国目前恢复和扩大森林的主要方式。

植树造林要讲究科学技术,否则栽树就不会成活,造林不见林。造林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问题,有领导方法问题,有方针政策问题,也有科学技术问题。但是归根结底都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问题上。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工作者经过长期的造林实践,提出了造林的六项基本措施,就是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适当密度、精细栽植和抚育保护。造林的这六项措施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项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会造成造林失败。

适地适树: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各个树种脾气不一样,它只适合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你硬要把喜肥喜水的树木栽到土壤瘠薄干燥的山坡上,它当然活不了或者长不好。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当然不能强行推广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树种;就是一个县、一个地区范围内,也是地形复杂,小气候有区别,土壤也不一样,“清一色”地发展一个树种,当然是要失败的。有的地方不是适合栽什么树就栽什么苗,而是有什么苗就栽什么树,这样做也是违反“适地适树”的原则。要想做到适地适树,主要的途径有:选树适地、造地适树或改树适地等。

细致整地:种庄稼以前要耕地,造林以前整地也是必不可少的。细致整地是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凡是细致整地的地方,幼林成活率就高,幼树长得又快又好,而没有整地或整地粗糙的地方,幼林成活率就低, 长得又慢又不好。

整地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整地方法。在比较平缓的丘陵地可以进行带状整地,而在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的山地就要进行块状整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就可以挖鱼鳞坑整地。在南方营造杉木林的地方整地,通常经过劈山、炼山、挖山三个过程,有时还要求沿着等高线打好水平带再准栽植。整地一般在造林以前三个月进行,尤其是雨量少、冬季干旱的地方,必须在雨季以前整地,以便蓄积雨水。若在干旱的季节内现造林现整地,不但不能增加土壤水分,反而会使翻起来的土块风干。只有在造林前的一定时期整好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良种壮苗:是开展造林的前提条件,没有良种壮苗是造不出好林子来的。良种壮苗遗传品质好,所含营养物质充足,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抗病虫的能力也强。所以用良种壮苗造林,幼林成活率高,生长快。用小苗、弱苗、劣苗造林,会严重地影响造林质量,幼林成活率、保存率很低。培育良种壮苗,首先应采好种子,注意种子来源,采种时要选择生长健壮的母树, 并在合适的成熟时期采集。其次是建立母树林或采穗圃、种子园等,选育遗传性质优良的种子和种条,以备今后造林。另外,要掌握苗木的生长规律, 细致地操作经营,就能培育出健壮苗木来。

适当密度:我们知道,每株树木都要有一定面积的生长地盘,刚栽的小树需要的地盘小,随着年龄增加,需要的地盘越来越大。树木有了足够的生长地盘,才能形成发达的根系和茂盛的枝叶,并且不断地长高长粗。因此造林时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对促进林木生长就显得特别重要。造林稀了不好, 密了也不好,只有适当密度好。适当的密度可以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提

高森林的防护作用,降低造林成本。怎样把造林密度定得适当,应该抓住三个要点:一是在有利于高、粗生长的前提下考虑密度,保证在单位面积内, 能够获得产量又多、质量又好的林产品;二是用材林、防护林 4~7 年开始郁闭,慢生树种还可以稍迟一点,经济林在成林时期树冠不相接又不离开太远; 三是节省劳力和资金。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树木本身的生长特性、气候和土壤条件状况和营林的目的等。

精细栽植:造林要像种庄稼一样,实行精耕细作,细致经营,才能有好的结果。在这当中,精细栽植是重要的一环。首先应做到适时栽植。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确定造林季节同样不能“一刀切”。但就全国来说,主要在春秋两季造林,部分地区在雨季造林。其次方法要得当。在造林时,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掌握栽植技术,切实保证质量。

抚育保护:造林以后紧接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幼树的抚育和保护。这项工作做得好,所栽的幼树就活得多,长得快,长得好,及早成林成材, 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就是说造林后抚育保护的重要。抚育主要包括除草、松土、补植和间苗、定苗等工作。保护即要建立健全护林组织,订立护林制度和护林公约,确定专职护林人员,使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开展护林工作。做好幼林的火灾、人为破坏和病虫害等防范工作,促使幼林尽快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