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生平

贫民医院和贵族庄园

十九世纪前半叶,莫斯科近郊玛丽茵诺林附近,有一条肮脏不堪的街道, 在低矮破烂的小木房中间耸立着慈善会济贫医院的高大建筑物,这条街道因此而得名为新慈善路。玛丽茵诺贫民医院主体建筑的两侧是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家属住宅。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俄历十月三十日),在右侧一楼临街的一个狭小的房间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名闻全球的伟大的俄国作家费道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一来到人世所听到的就是那些颠沛无告的穷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发出的痛苦的呻吟,并且在这种气氛中长大。后来他本人也不断经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几乎一直到死都未能摆脱。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是个典型的平民家庭。相传其远祖在十七世纪时曾是立陶宛的贵族,但作家的祖父则是乌克兰的波道亚地方的神甫。父亲米哈伊尔·安得烈耶维奇早年在故乡的神学校学习,但他觉得在宗教界服务很难出人头地,便于一八○九年从家出走,逃到莫斯科,入了皇家医学院。一八一二年俄法战争期间,他开始当军医,一八二一年迟伍后来到玛丽茵诺贫民医院当住院医生。作家的母亲玛丽娅·费道罗芙娜出身于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

平民是个复杂而又不稳定的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分化。有些平民具有较强的民主主义思想情绪,他们中间产生了像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这样一些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但是也有许多平民则比较保守落后,不满足自己那种卑贱的社会地位,一心想挤进上流社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曾经遭受过艰难困苦,一直向往着贵族阶级的生活和特权。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他过着严峻的生活,节衣缩食,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攒钱。一八二八年,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获得了贵族称号,全家注册为莫斯科贵族,并且于一八三一年在距莫斯科一百五十俄里的图拉省卡舍尔县购置了庄园。这处庄园包括达罗沃耶和契列马什尼亚两个毗邻的小村,共有农奴百余人。这年夏天,全家来庄园避暑;这段生活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到晚年仍然记忆犹新。

在庄园里,陀思妥耶夫斯基首次接触到农奴。他们那贫困生活的悲惨画面,使他铭记终生。在他家到来不久以前,村里发生一场火灾,焚后的灰烬和断墙残壁,令人怵目惊心。作家晚年回忆起那种凄惨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他在《卡拉玛卓夫兄弟》中通过米佳的梦写道:“近处有一个村庄,农舍全都乌黑乌黑的,有一半农舍烧掉,凸现出烧焦了的木头。村口大路上, 站着许多农妇,排成一行,全都瘦弱不堪,脸色灰青。尤其是最边上的那一个,瘦骨嶙峋,高高的个子,看样子有四十来岁,但也许只有二十岁,脸又长又瘦,怀里的婴儿在哭叫,大概她的乳房干瘪了,没有一滴奶汁淌出来。这婴儿不停地哭叫,伸着光光的小手,冻得完全变成青色,握着小拳头⋯⋯”

九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不能了解农奴苦难的社会根源,也没有去想这些。整个夏天,他都尽情地陶醉在大自然之中。庄园附近风景如画,地主的住宅座落在美丽的果树园里,与果园相接的是一片白桦树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到树林和田野里去玩耍,深深地爱上了优美宁静、充满生命力的大自

然。作家后来在作品中很少描写乡村的自然景色。不过《卡拉玛卓夫兄弟》中的伊万说:“春天发粘的嫩树叶,蔚蓝色的天空,这就是我所喜爱的!这里有的不是智慧,不是逻辑,而是本能,你在这里爱的是那胚芽,是自己那最初的青春的力量⋯⋯”这也许是作家本人童年时期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吧, 他在这里看到了朝气蓬勃的生机。

夏去秋来,全家就要返回莫斯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次到白桦林里去,向他所喜爱的大自然告别。他流连忘返,越走越远。四周万籁俱静, 空荡无人;惟有林边田地里有个农民在耕地,偶尔传来他吆喝牲口的声音。陀思妥耶夫斯基玩得兴致正浓,突然听到有人喊:“狼来啦!”他吓得魂不附体,情不自禁地叫喊着向那个耕地的农民跑去。这个农民五十来岁,生着一部大胡子,人称玛列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家的农奴。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认识他,可是从来没有跟他说过话。这时,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玛列伊跟前,拽住他的衣服,惊惶地说:“狼来啦!”玛列伊向四周环顾一阵,问道:“狼在哪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刚才有人喊了。”玛列伊安慰他说:“没有狼!这是你的错觉。”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不放心,还是死死地抓着玛列伊不肯放手,抽动着嘴角。玛列伊用他那沾满泥土的手抚摸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脸,亲切地笑着对他说:“别害怕,没有狼!上帝保佑你!” 他说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划了个十字。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确信没有狼,这才离开玛列伊向村里走去。他每走几步,总要回过头来望望玛列伊。玛列伊站在那里,不断地向他点着头。二十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苦役营地看着身边那些酗酒打架、野蛮愚昧的囚徒,不由得回想起童年时期的这件小事。他竭力在农民那粗野的外表下面挖掘伟大的情爱之心。

回到莫斯科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过起那种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生活。不过他家尽管市侩习气浓厚,但也不乏其文学兴趣。父母都很喜欢卡拉姆津的著作。漫长的冬夜,全家围炉而坐,朗读他的《俄国史》。一八三四年,父亲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哥哥米哈伊尔送到莫斯科契尔玛克寄宿学校读书。兄弟二人开始阅读浪漫主义诗人茹科夫斯基以及普希金的作品,甚至接触了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的作品和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剧。尤其是著名的俄国演员莫恰洛夫演出的席勒的《强盗》一剧,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兄弟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父亲却准备给他们安排另一种生活道路,决定把他们送到彼得堡的军事工程学校去学习。一八三七年一月,正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兄弟积极准备参加入学考试的时候,沙俄反动势力以卑鄙的手段杀害了他们所热爱的诗人普希金。噩耗传来,兄弟二人都十分悲痛,他们决定到达彼得堡以后立即就去瞻仰普希金的故居。五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兄弟告别了莫斯科,告别了童年生活,启程赴彼得堡, 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一路上,米哈伊尔诗兴大发,有时一天写两三首诗。费道尔面对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头脑里编织着种种美好的图景,构思着一部关于威尼斯生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