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孙吴的手工业和海外交往

吴和魏、蜀一样,富有者穿丝绸,劳动群众穿葛麻。江东的丝织品质量虽逊于蜀、魏,麻葛织品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国志》卷 49《士燮传》言: “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交州的细葛既可作为贡物送到吴郡,则其质量当有不下于吴郡葛织物的可能。左思《吴都赋》言:“蕉葛升越,弱于罗纨”。蕉葛指葛之细者,升(布八十缕为升)越,指越布之细者。就是说,优质越布、葛布比罗纨还柔软。可见葛布的精致。江东的麻织业,东汉初已经兴盛。《后汉书》卷 81《独行·陆续传》言续“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会稽郡献越布。汉章帝时,马太后曾以白越三千端为赏赐”。《全三国文》载曹丕诏,嗤江东之衣布服葛,谓“江东为葛,

② 《三国志》卷 15《孙韶传》注引《吴历》。

宁可比罗纨绮縠”。曹丕的话只能就上层人士的服著而言,至于人民群众的衣著,曹魏并不比孙吴优越。曹丕为魏王后尝言:“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又言:“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裋褐不完”①。吴国百姓挨饿受冻的情况在史书中甚少叙及,虽说系由南方天暖物丰使然,但吴民衣著问题较魏为佳,则可能是事实。孙吴的丝织业亦并非太差,《三国志·吴书》常以农桑并提②,说明丝织手工业已遍及家家户户。左思《吴都赋》有“岁贡八蚕之绵”一语,表明纳税民户多养蚕织丝。吴皇室有专门织络的女工,孙晧时达到千余人。华覈给孙晧上疏言:“今事多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女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兵民之家,犹复逐俗。内无儋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③。由此可知,农户原多绩麻葛为衣, 由于风俗奢靡,穿丝织衣的吏民商贾日益增多,这样便伤害了麻葛业的发展, 致使公私皆贫。因之华覈建议令吏士之家普遍绩麻枲,人户一岁一束,则数年之后,布帛必积,而国可富。

吴地自古即以盛产盐铁著称。春秋战国时的吴、越,西汉时的吴王刘濞, 都以煮盐冶铁而致富强。周瑜亦曾以吴“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 的理由,劝说孙权抗御曹操,因而有赤壁之捷。《御览》卷 343 引陶弘景《刀剑录》言:“吴主孙权黄武四年(225 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斗方,皆南钢越炭作之”。武昌附近的大冶至今犹以盛产钢铁著名。当时孙吴两度以武昌为首都,即都建业时,亦令重臣陆逊等镇武昌。其所以如此重视武昌,除武昌为长江中游重镇外,其铜铁资源富饶, 当亦为原因之一。《三国志》卷 64《诸葛恪传》言丹阳及其近郡山出铜铁, 山越能自铸甲兵,山越所以能为吴患,其住地出铁为一原因。《三国会要》卷 19《盐铁》引《唐六典》言:“江南诸郡有铁者,或置冶令或丞。皆吴时置”。吴将贺齐“兵甲器械,极为精好⋯⋯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 望之若山”,致使魏将曹休“望而惮之”。吴在长江航行的大船即有上下五层,可容三千人①。当时吴在建安郡(今福建省地)设有典船校尉,掌管谪徙之人作船。大官如临海太守奚熙、会稽太守郭诞等均因故被孙晧送赴建安作船②。

由于孙吴的手工业特别是造船业发达,所以与海外关系也有发展。孙权黄龙二年(230 年)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今我国台湾省)及亶洲(今日本)。他们费了将近一年工夫没有找到亶洲, “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卷 60《全琮传》言:权征夷洲,“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但载回的夷洲数千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此这数千夷洲人与吴人杂居,繁衍子孙。毫无疑问,从此大陆人对夷洲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故此后吴丹阳太守沈莹能撰写出《临海水土异物志》

① 《三国志》卷 2《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

② 如《三国志》卷 65《华覈传》载覈给孙晧上疏言孙权时,“广开农桑之业”。又如《孙权传》言:赤乌三年(240 年)权诏曰:“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③ 《三国志》卷 65《华覈传》。

① 《水经注》卷 35《江水》引庾仲雍《江水记》云昔孙权装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

② 见卢弼《三国志集解》卷 48《孙晧传》凤皇三年。

一书③。该书所记夷洲的自然条件与今台湾省北部酷似,而所记当时夷洲人的风俗习惯等也可从今台湾省高山族中找到,说明夷洲即台湾。因此,我们说吴人夷洲之行意义是重大的。当时吴国所辖的交州已包括朱崖洲(今海南岛) 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州刺史吕岱曾“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所谓“奉贡”,实即互市。孙吴与大秦(罗马帝国)也有交往。《梁书》卷 54《诸夷传·中天竺国》载:孙权黄武五年

(226 年),有大秦贾人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使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这是大秦人从海道来者。

孙吴的海上交通往来,加强了祖国大陆和台湾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当时东南亚所产的象牙、翡翠、瑇瑁等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的土特产品以及文物等也传到各国各地区,这就为东晋南朝海上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 此书久已散失,今人张崇根撰有《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农业出版社 198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