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融和王粲的诗文

孔融(153 至 208 年),字文举,年幼,即以颖悟有才辩著称,后官至虎贲中郎将。会董卓擅权,融常忤卓意,被外调为北海相。时值战乱,而融干能非所长,在北海六年,屡遭挫败,召至许,历任将作大匠、少府、大中大夫。融知操终图汉室,常执异议。操忌而杀之,诛及妻小。

曹丕爱融文辞,以为不减班固、扬雄。尝以金帛购求融文。《典论·论

① 曹操平定并州高干在建安十一年春。《通鉴》胡注言:“南匈奴部落皆在并州界”(《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五册 2067 页)。那时“单于恭顺,名王稽颡”(胡注:名王即匈奴诸部王也)。操赎蔡琰当在建安十一、二年,与兴平中蔡琰被胡骑所获,正相符合。

② 《资治通鉴》卷 60 初平三年(192 年)。

③ 《后汉书》卷 60 下《蔡邕传》。

文》将融列为建安七子之一①。称其“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孔融文章,气势充溢,文笔隽永流畅,其《论盛孝章书》尤为人所传诵。盛宪,字孝章,会稽人,器量雅伟。曾为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孔融忧其不能免祸,乃与曹操书, 请辟用之。制命未至,宪已为孙权所害②。孔融在书中强调了招揽贤才的重要, 突出尊贤贵在行动,并以齐桓公、燕昭王的招贤建功实例催促曹操迅速采取行动。此书立意高远,文笔隽拔雅致,情理委婉动听,时至今日,仍有诵读价值。

王粲(177 至 217 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出身名门,少有异才, 博闻强记。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早年受到蔡邕的赏识,许身后赠以家藏书籍。值时战乱,自长安流寓荆州。曹操为魏公,以粲为侍中, 博物多识,典掌兴造制度。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春,粲随操征吴,途中遇疫身亡。王粲的诗,以《七哀诗》最有名,今录其第一首: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征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诗中叙述经过战争洗劫的关中,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悲惨景象,充分体现

了作者对无辜人民的深切同情,自然也是对战乱制造者的痛恨与诅咒。其中叙饥妇弃子后,“挥涕独不还”,说明她丈夫早已死亡或被拉去当兵服役在外,只剩下孤零零的饥妇一人,令览者倍感凄切伤神。

王粲另一著名作品——《登楼赋》,是在荆州避乱时所写,内中描述他思乡和怀才不遇的沉郁心胸,立意清新,文字舒畅,具有浓厚诗意,摆脱了已往汉赋雕砌堆积的陈旧气息。

孔融和王粲的文学造诣,在建安七子中是较高的。陈寿《三国志》独为粲立传,其他魏国文人只附带叙及,或只寥寥数语,其重视王粲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