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封禅祭祀的神山

泰山雄峻高拔,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帝王告祭和百姓崇拜的神山。

泰山在五岳中最为有名,在很大程度上与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有关。泰山封禅是一项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隆重的程度超过了历朝历代帝王登基的仪式。

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记载: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也就是说,帝王要上泰山封禅,一定要有政绩,因为封禅大典是明时盛世的标志,被历代著名的政治家所注目。

泰山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

封建帝王的泰山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就产生了原始的崇拜。

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的恐惧状态下,人们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了。

人们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后来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在对名山大川的祭祀中,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性。

在古代,我国的帝王为了加强政治,都不约而同地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

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了,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做的大事之一。

相传,那还是在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首开了我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后来,我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

周代有明堂,秦代有四畤。汉代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定都北京,筑坛有祭天,元成宗时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祭天地。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奠的圣地。其实,在久远的上古时代,就有很多君王曾经封禅泰山。传说中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须、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先秦有72位祖先君王祭拜泰山。

随着帝王封禅,全国各地遍建东岳庙、泰山宫、泰山寺庙、东岳祠、奶奶庙、泰山奶奶庙、碧霞祠庙等。泰山渐渐被神化,称“东岳大帝泰山神”。

秦皇嬴政是秦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六国后,效法传说中上古帝王的封禅活动,于始皇帝28年,即公元前219年,率群臣自咸阳东巡郡县,登封泰山。

由汉代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

说秦始皇带着群臣,雄心勃勃地向屹立在东方的泰山进发,由于山路难行,他坐着羊拉的车登上了峄山。秦始皇征召鲁国儒生,商议封禅的礼仪。

儒生们说,封禅礼仪很简单,但对泰山要特别尊重,车轮要用蒲草包裹起来。

秦始皇听后觉得很怪异,认为自己受到了捉弄,于是斥退儒生,排开仪仗直登泰山。没有统一的文字,便没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化,便没有统一的国家。

秦始皇登上泰山,他决心要把自己的统一功德流传千古。于是,他决定统一制定标准的文字,并把自己统一全国的赫赫功德,深深地镌刻在象征永恒的泰山石上,并由丞相李斯亲笔撰写了我国名山碑刻之祖“立石颂秦皇帝德”,在泰山极顶耸立了起来。碑文刻有:

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还传说秦始皇登泰山时,风雨暴至,暂避雨于一棵松下,事后封这棵树为“五大夫”的爵位,以表彰其护驾之功。

秦始皇此举,开启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先河。后来,他的儿子秦二世也效仿,封禅泰山,并于秦始皇刻石旁镌刻诏书,后来还残存着有10字。这就是泰山最早的秦刻石。

西汉皇帝汉武帝刘彻,为了显示他的文治武功,于公元前110年,下诏东巡泰山。当年的农历三月,汉武帝“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之后他东巡海上,四月返回泰山,在梁父山祭拜地主祠。并自定封禅礼制:宣旨命先在泰山下东方建封土,埋玉牒书。

礼毕后,武帝只带了具有赫赫战功的并英年早逝的大司马霍去病唯一儿子哀侯霍嬗一人随从,登上岱顶进行封禅,这次封祀礼仪秘而不宣。

第二天,汉武帝从岱岳北坡下山,在岱东的肃然山举行降禅结束仪式。

典礼完毕,汉武帝在泰山东北选址建设明堂,接受群臣朝拜,颁布诏书,宣称封禅告成,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封。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巡东莱,路过泰山。当时济南方士公玉带,献上相传黄帝时的明堂图,汉武帝令地方官员依照这个图,建明堂于汶水之上。汉武帝前后共8次巡幸和封禅泰山。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公元前56年,他宣称夜读《河昌会符图》,见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句,认为这是天意指示他举行封禅,因为汉光武帝是汉高祖九世孙,于是下诏书东封泰山。

汉光武帝当年正月从洛阳出发,二月到泰山下。先在山下焚柴祭天,接着乘御辇至山顶,设坛行封禅礼,结束后挖坑埋玉,并发表封禅之文。

汉光武帝封禅礼毕,群臣高呼万岁。接着,又封禅于梁父山。封禅如意之后,汉光武帝命在泰山刻立碑石,记述自己“至于岱宗,柴望山川”的封禅盛况,并颂扬其开创光复汉室和重现太平之功业。

659年,大臣许敬宗上表奏请唐高宗李治封禅,皇后武则天悄悄称赞这是好事,于是得到了唐高宗的允准。武则天上表要求参加封禅中的祭地大典,她称:

封禅旧仪,祭皇地衹,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

唐高宗言听计从,下诏准奏。665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从洛阳出发,到泰山封禅。先到齐州,即后来的济南灵岩寺,之后到达泰山。

唐高宗命令先在山南建筑封祀坛,在山顶建登封坛,在社首山建立降禅坛。666年,在封坛祭祀昊天上帝,第二天在岱顶登封坛发现土封禅文告,并在岱麓社首举行封禅仪式。

再由武则天主持祭地大典。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后参与的封禅活动。武则天这一行动,其实为她以后正式登基铺垫了道路。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的一位有为的皇帝。玄宗即位初年,他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于是大臣张说等人先后上书,请求封禅以告成功。

唐玄宗允准,就于725年,从洛阳抵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唐玄宗自南麓登上岱顶,筑坛以祀昊天上帝。结束后挖坑埋玉,发表封禅之文。并以五色土把祭坛圈起来,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进行焚烧,以告上天。

第二天,在社首山举行封禅,并祭祀地神。封禅完后,下诏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唐玄宗还御制《纪泰山铭》文,于第二年摩刻于岱顶大观峰。铭文宣扬唐朝历代帝王的功绩及其封禅泰山的经过。刻石铭文有:

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这里表露了唐玄宗的施政理念。碑文书法遒逸,文词雅训,为泰山名刻之一。

这次大典,还有一段传奇式的故事呢!传说那是在1518年,唐朝处在鼎盛时期,玄宗为了宣扬他的国力,挑选各种颜色的马各1000匹,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当时,玄宗率领封禅大军,从长安来到汶河之滨,刚过汶河,河水还非常平稳,水波不兴,可到了河中,霎时间却变得白浪滔天,远处尚有一条黑龙翻滚着。

玄宗心里一惊,当即手拿弓箭,向黑龙直射过去。黑龙立刻不见了,河面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玄宗开始渡汶河。

唐玄宗在河中遇见黑龙,不知是吉是凶,心里老犯嘀咕,便问封禅使张说。张说顺口答道:“这黑龙是汶河之神,蛟龙起舞,迎接陛下,自然是吉祥如意。”

玄宗听后,心里乐滋滋的,也就不再言语了。

当玄宗来到中天门,已是中午时分,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猛然间又狂风骤起,一时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裂幕折柱,玄宗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张说急忙上前安慰道:“陛下不用着急。风从东来,是海神前来迎驾带起的风,一会就过去了。”

玄宗当即设置祭坛,对天祷告。不一会,果然风平树直了。

玄宗前行,来到南天门,只见山上云缭雾绕,漂漂渺渺,远处尚有金石丝竹的声音传来。张说忙恭维道:“陛下,你听,山神已奏起了迎宾的乐章。”

第二天,大典完毕之后,天上出现了一片五彩云霞,一群白鸽在云霞四周轻快地飞翔。官员们都前来向玄宗道喜,说这是瑞云呈祥,白鸽道喜,一时间玄宗竟飘飘然起来。

玄宗兴致大发,分外高兴,当即封泰山神为天齐王,随行人员也都加官进爵。玄宗还下令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以颂扬自己的功绩。

碑文《纪泰山铭》,用隋唐风行的八分书体凿于石崖之上,字大一尺见方,其书浑厚苍劲,好像鸾凤翔舞于云烟之表,碑铭典雅,劲道婉润。整个石碑布局匀称,结构谨严,气势雄伟,不失为一处名胜。

《纪泰山铭》是1200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铭文,记载了玄宗神奇的封禅故事和一段鲜为人知的皇家秘史,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在泰山的石刻中最为瞩目,是十分珍稀瑰丽的国宝。

后来,人们只要站在泰山极顶最开阔的空地上,仰望《纪泰山铭刻石》的时候,顿时会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巍峨磅礴之气扑面而来。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时的一位皇帝,他在1008年正月,宣称有天书降于皇宫,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于是,父老、进士、群臣及僧道皆竞相到宫殿的红色双柱前奏请封禅,真宗随即下诏“十月有事于泰山”。

当年农历十月,真宗奉天书从京师至泰山,乘轻舆登上岱顶,在日观峰举行封禅仪式,祭祀昊天上帝,在社首山举行封禅结束仪式。

之后,真宗分别巡幸天齐王庙、岱岳观、王母池、青帝君观、天贶殿、灵液亭等处。

大典告成后,真宗下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并严禁在泰山七里内砍柴采摘。

真宗后来撰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在岱顶大观峰上用紫磨金进行了摹刻,又在山下立碑,以记封禅之典。

自秦统一以来,先后有12位皇帝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举行泰山封禅祭拜大典,而真正在泰山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

此外,还有24代帝王派官祭祀72次,历朝还有各种级别参拜,使泰山实为国之首山。

[旁注]

封禅 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神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地之福广恩厚。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

立石颂秦皇帝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封禅,立碑刻石。刻石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147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公元前209年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玉牒 我国历代皇族族谱称为玉牒,唐代已有,宋代每10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分满、汉两种文本,分帝系、支系等。清代玉牒后存1070册,是我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的皇族族谱,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

梁父山 位于徂徕山东南麓,山势峭拔险峻,因山巅刻经的巨石状如坐佛,故又称“映佛山”。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在封泰山时,必定在梁父山祭祀地神。梁父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为一座历史名山,在华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纪泰山铭》 位于泰山之巅大观峰。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刻。亦称《东岳封禅碑》、《泰山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文隶书24行,后存1008字,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是十分珍稀瑰丽的国宝。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阅读链接]

传说当唐高宗李治决定泰山封禅后,皇后武则天提出要参加泰山封禅仪典过程。

在泰山封禅前,武则天写了一篇短文,她提出祭祀天地和祖宗,自然要祭祀父母,怎么可以用一般男性大臣来进行典礼呢?

这个做法当时是违背世故人情与典章制度的,但经武则天一说,祭祀李治母亲长孙皇后的典礼,就只有由皇后武则天来主持了。武则天趁高宗在泰山封禅时,她亲率六宫内外的宫女,祭祀长孙皇后,以显示她尽孝道。

传说这次封禅所立的双束碑,就是应武则天制造,后来还能看到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记,还有她改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