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深邃的文化风韵

华山文化源远流长,历代高贤大德云集,留有无数名人的足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咏的诗篇。华山神话传说故事俯仰皆是,风扬华夏,文化底蕴丰富悠长。

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词数千首、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千余处。

记述华山的书很多,如《华山志》、《华山记》、《华岳志》、《西岳华山志》、《太华山记》、《华岳全集》、《华山小记》、《游西岳记》、《华山经》等,呈现出华山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唐代诗人崔颢登华山,为华山奇险壮美的景色而赞叹,写下了著名的《行经华阴》诗咏叹华山: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峭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在这首诗里,崔颢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

他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人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华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它雄浑奇险,是神话传说中的“众仙之天。”诗人在这首诗中,着意刻画华山的崇高形象。首句叙述自己经过华阴仰望华山,一下笔就以“岧峣”两字笼罩全篇,表现华山的高峻雄伟。

唐代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太乐丞,后来被贬为司功参军。

王维晚年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他在诗歌艺术上造诣极高,是唐代杰出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又擅长音乐与书法。

他善于运用精炼准确的特征性语言,着墨不多,却具写意传神之妙,把山水诗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维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华岳》诗写的精妙,颂扬西岳华山,诗中写道: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大寒,森沈华阴城。

昔闻乾坤开,造化生巨灵。

右足塌方山,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岳峙,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恩奉迎。

人只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李白咏华山的诗作,壮丽豪放。诗人运用夸张笔法,化合神话故事,传神地写出了华岳威峙秦京的雄伟气势和壮丽风貌。

李白青年时,博学、广览、击剑、任侠,即漫游全国各地,形成了豪放不羁的性格。742年经道士吴筠以及贺知章的举荐,唐玄宗召他到长安,供奉翰林。

千百年来,在众多的游山者中,谈及西岳华山,畏险者比比皆是,而以韩愈之怯懦最具代表,唯独李白以险为乐,最是豪放,堪称真勇。

其中,《玉真仙人歌》、《登华山》、《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描绘了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观。

史载,李白26岁以后“辞亲远游”,曾经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西过潼关而入长安。当时玄宗的御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都已出家,金仙公主隐居华山大上方,而玉真公主常来往于华岳三峰,李白有诗赠玉真公主,其诗为《玉真仙人歌》。诗中写道: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迎。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清晨鸣天鼓,飚欻腾双龙。

玉真之仙人,时住太华峰。

诗中赞美玉真公主,把玉真公主描绘成在太华峰头弄电行云无所不能、自由来去的仙人。

大约因了这首诗,天宝元年经玉真公主与华州华阳人道士吴筠的举荐,李白被诏入京,供奉翰林。天宝三年因权贵谗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东游梁园,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在李白游梁园的途中,经关西大道行至华阴县境,举目南望,西岳华山直入云表,不觉动了游兴,他要游览这座闻名于世的仙山,会一会高卧在峰巅的羽客。

李白喜欢喝酒,特别是他心情不佳时,常喝得烂醉如泥,借以解忧。华阴县志记载,其时,李白醉入县城,竟倒骑在驴背上,任驴自由行走。不料这驴驮着李白居然闯进了县衙。众衙役见状,慌得一时手足无措,李白却像无事一般骑在驴背上背靠县令直乐。

华阴县令本是个势利的贪官,见李白这番举动,不觉勃然大怒,即令将李白扯下驴来,升堂审问。

县令拍着惊堂木厉声喝问:“汝姓甚名谁,胆敢如此无礼,还不从实招来!”

李白满不在乎地答:“本人无姓名。”

县令更怒:“大胆!此乃有意戏弄朝廷命官,来呀,大刑伺候!”

李白嘻嘻一笑说:“且慢!本人无名亦有名,不说,你亦知。”

县令问:“汝究竟是何人?”

李白斜视着县令淡淡地答:“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高力士脱鞋,贵妃捧砚,你该知我是谁了吧!”

李白在朝廷戏弄皇上和贵妃权贵的那一段故事,早已传遍朝野,华阴令自然知道。

县令听言,当下大惊失色,慌忙离座,连连致歉道:“原是李学士到了,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还望海涵。”说罢,便命衙役备茶,请李白后堂叙礼。

李白冷冷地说:“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马,华阴县里不许我倒骑驴?”言罢,又倒骑驴而走。

李白骑驴戏罢贪官后,即出华阴东门,赏罢西岳庙,便顺古柏行人华山黄神谷游览,李白游黄神谷,一直以来民间有传闻。

相传李白入峪时,正是炎夏六月,暑热逼人,他将驴寄放在峪口人家,一人独步进峪。黄神谷内,有一竹林庵,庵内有一道士,姓裴。李白对道家一往情深,便欲会这位裴道人。

黄神谷为秦汉赏岳之古道,自华山峪路开之后,这里已绝少游人,李白穿谷慢行,只见前边一大片青竹,竹林中有一条弯曲的小道。沿竹径而入,翠枝蔽日,绿草覆地,但闻溪流淙淙,山鸟啼鸣。竹林中果有一庵,主持正是裴道人。

于是,两人相与携手,携长瓢、大壶,盛着美酒,在峪内且游且饮,直至日暮始返竹林庵。次日早晨,李白出黄神谷,取道华山峪登山。

一路上他穿关过隘,直奔主峰。当他登上南峰仰天池时,目空万里,手可摘星,不由脱口赞叹,此处最高,呼吸之间相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游罢天外三峰,李白出金锁关,行至云台峰。站立云台峰上,北望黄河如丝,自朔漠天际而来,至华山前,折而东奔大海,不由想起巨灵神擘山的传说:

回首南顾,翠崖高耸,仙掌犹在,华岳三峰就像一整块巨石雕成的莲花,而缠绕三峰之下的云层,就像神仙打坐的莲台,恍惚间,明星玉女、麻姑等仙子纷纷隐现于峰间云中,以至使得李白想入非非,飘飘欲仙,久久不愿下山。

下山之后,李白在梁园盘桓了一段时间,便下江南漫游。天宝五年,适逢好友丹邱子由江南入华山学道,李白便把他登华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赠给丹邱子。

这首《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中写道: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邱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邱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去蓬莱复西归。

玉浆党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李白的这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作大气磅礴,当推历代千余首咏华山诗中第一壮歌。因此,古人亦有“怯昌黎而壮谪仙”的赞语。

李白虽飘然而去,但他始终向往着华岳三峰的仙境,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反,攻陷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建立伪政权,自称大燕皇帝。当时李白流落在江南宣城一带。时局的突变,给予他精神以极大震撼超脱,使他从超脱现实的心情中猛醒过来。

他的名作《西上莲山》便于此而生。诗中写道: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惚与之去,驾鹤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该诗采用游仙体,前面写幻想中诗人与群仙会于华山而逸世独立的情趣,结尾从幻想回到现实,对叛军的残暴极为愤慨,而对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即今陕西西安市人,一说是江宁,即今南京人,一说是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的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三年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其时声望很高。

王昌龄擅长五言古诗和绝句,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其诗委婉多风,句奇格俊,雄浑自然。明代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以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现存诗180余首,《全唐诗》编为四卷,其中《过华阴》是专门咏谈华山的诗作,抒发了对华山的景物的赞美之情,诗中写道: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窤映转奇艳。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余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作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杜甫的华山《望岳》诗,与泰山《望岳》不同,略显情感消沉。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寄居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

杜甫的诗书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正义感与鲜明的倾向性,忠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后,诗人莫不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受到他的影响。

杜甫有《杜少陵集》第二十五卷,诗1400余首,后人注本极多。其中《望岳》是描述华山的一篇诗作,诗中写道: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盘。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这首诗写华山崇高,可比当年望东岳时的崇敬,然而随后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两字已表明了作者的愿望无从实现。

元稹到华山写下了《华岳词》。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9岁时,年少有才名,贞元九年拜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因遇事敢言,得罪宦官,谪为江陵士曹参军,文宗太和三年为尚书右丞、武昌节度使等。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两人文学观点相同,彼此唱和,在新乐府运动中,起了桴鼓相应的作用。但元稹的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尚不及李白。有一部分作品,却写得精惊深峭,有其独到之处,宫中呼为“元才子”。

元稹的《华岳词》是描述了华山的景观,诗中写道:

山前古寺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

双燕营巢始西别,百花成子又东还。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写道: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难能可贵。

施耐庵游华山作《华山赋》时,对华山的如诗如画的赞美,超出了人间仙境的想象。施耐庵,元末明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早年他曾游览过西岳三峰,并即兴作了一篇《华山赋》。其赋中写道:

峰名仙掌,观隐楼台。上连玉女洗头盆,下接天河分派水。乾坤皆秀,尖峰仿佛接云根;山岳推尊,怪石巍峨侵斗柄。

青如澄黛,碧若浮蓝。张僧鲧妙笔画难成,李龙眼天机描不就。深沉洞府,月光飞万道金霞;睾蓉岩崖,日影动万条紫焰。

旁人遥指,云池波内藕如船;故老传闻,玉井水中花十丈。巨灵神忿怒,劈开山顶逞神通;陈处士清高,结就茅庵来瞌睡。千古传名推华岳,万年香火祀金天。

相传施耐庵下山之后,曾上过岳西的少华山,仔细考察过华山脚下、关西大道两侧的山川形胜与风土人情。等到他写《水浒传》时,把这些素材经加工提炼大都写了进去。

《水浒传》的开篇,便自华山脚下写起,写了少华山九纹龙史进的故事。而史进其人,便是华麓长涧河畔人。

《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提辖鲁智深,他早期的从戎生涯便在关西一带,有名的“鲁提辖怒打镇关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史进与鲁智深等大都具有关西大汉豪爽的性格特点。

此外,施耐庵早年游览华山所作的那篇《华山赋》,也被他原原本本地写入《水浒传》中,由此可见,施耐庵这位著名的小说家对西岳华山的情有独钟。

华山钟灵毓秀,造就了不少匡世之才,像开创朱明数百年江山的台阁重臣刘伯温便是如此。他早年曾隐居华山上方读书、撰文,成就了许多著作。像这类隐士文化和贬官文化早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山不仅是造化钟灵毓秀的地方,而且也是人类明心见性的绝妙课堂。

清乾隆朝进士谢振定认为:

华山于义,为刚为断,是天地清肃之气之所聚而钟也,其端正正直之概,率以险见奇,以奇萃秀。人世间委琐龌龊之状,自不足语于斯!

相传在明朝初年,客寓西安一边教书一边行医一边作画的王履,本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塾先生和民间郎中,正因为在华山以残年余力游历了三日,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跃成为我国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画家。

三日之游的成果,不仅仅是4篇游记,110首诗词,40幅画和两篇画序,它还彻底转变了王履的人生,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王履。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大约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在教书行医暇余,练习山水画。可是他大半生的画作,仅限于取法南宋马远、夏圭一派,虽然他也曾临摹过四五个名家,却绝少创作,因而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绘画艺术平平,没有什么突破。

1838年,52岁的王履,拖着病弱的身躯,携带画夹,骑驴自西安寓所出发,冒着酷暑昼夜兼程,农历七月二十黄昏抵达华阴县境。

他之所以冒险登山,是觉得太华乃天下名山之冠,若不能一游,将是终生憾事。于是便怀着“锻炼足力来,身拟百战儿”的勇气,以实现他“一生伴着浮云游,不见神奇不罢休”的宿愿。次日凌晨,王履开始了他征服华山的壮举。

陪同王履登山的除书童外,还有友人邱某的外孙沈生,以及华阴驿的两名年轻仆从。一行5人先至峪口玉泉院,众道士出迎,以茶果相待。

瞻仰了希夷睡像之后,王履闻听山路草木交戟,即将外衣、鞋、帽留在院中,束起头发,缠上裹腿,穿上草鞋,拄着道士赠给的竹杖,轻装而行。

一路上,两位仆从在前边领路,书童与沈生年轻,也跑在前面,而王履年迈多病,又走不惯山路,气力不接,数步一息,遇景又要吟诗作画,常常落在后面。

沈生善解人意,遇到陡险路段,便与书童扶着王履前行。有些景点实在险峻难攀,便使沈生两人上去,归来将景致详细转告他,以便他随时做好笔记和速写。

一路上山泉淙淙,“如琴,如筑,如巩环”,石潭“澄澈如镜,微涟动摇”,瀑布悬于崖端,“下激树干,飞沫成雨点”,随风飘荡,更有奇石“突立”、“若斧劈然”。王履时而凝神而立,时而留恋忘行,以至发出“恨不携本道辈弦琴于兹,以写幽抱”的感慨。

他从凌晨入山,过五里关、希夷峡、石门、莎萝坪,毛女洞,正午时分到达青柯坪。

青柯坪为华山峪道尽处,坪台广阔,林木丰茂,草长鸟飞,悬瀑流韵,东西道院,钟鼓之声,妙如仙乐,素有小蓬莱美名。王履来时,正值元末明初之际,连年烽火,坪上道院大多破败,无暇修葺。

一行人计划在这里用饭,这时只好拿出随身携带的瓜果饼脯,就着从祠畔井中打上来的凉水聊为野餐。王履有诗专写过青柯坪情景,诗中写道:

不识青柯义,崎銎独此坪。

正当攀锁处,微觉有松声。

古殿云来往,游人鸟送迎。

神祗香火断,连我困肠鸣。

青柯坪以上,没有杂树,全是青松,蝉鸟的鸣声顿绝,颇具“一鸟不鸣山更幽”的意境。一行人到了千尺幢百尺峡,但见直崖崭立,一行木橛安插在崖罅中,犹如上天云梯一般,旁边垂着索链。

王履脚踩木橛,手抓索链,向上攀爬,不由想起孟郊登阁“脚脚踏坠魂”的诗句,更是心惊胆战。等到攀上幢峡,已觉眩晕不止,在云头石旁稍息过后,即吟《过千尺幢百尺峡》诗一首,以记历险乐趣:

千尺亭亭玉尺峡,只缘奇观在层巅。

欹斜朽有难为步,飘忽飞魂只看天。

云谷可探神未许,权风宜听耳无权。

老夫改向危中过,不是真仙也近仙。

一路直上,经老君犁沟,至苍龙岭。岭下有一棵树,却令王履惊骇不已,只见那棵古树无枝无叶,光秃秃立在那里,只有东南一枝仅存,而老根纵横裸露着,乱布在石上,仿佛千万条小蛇纠缠爬动,颇为奇异。

王履“因思平日画树,虽搜奇、猎怪、致巧,宁得似此”,由此得出“画不神于所仿,而神于所遇”的画论。

王履历险渡岭的情景,在他的华山游记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其大意说是苍龙岭共为两折,中间突出,两旁缩进去,如同龙脊,并凿有许多小石坎,用来放脚。两个仆从先示范登的方式,我爬着跟在他们的脚后而行。爬不多远,便大喘不止,就伏在岭脊上稍息。偷偷地向旁边看,却深不见底,只见松梢密集,出没在云气中。

周围无数的山峰,高高低低,有的相向,有的相背,有斜逸,有直矗,有起有伏,像碧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后浪赶着前浪,秀丽的姿态,不可名状。风飒飒有声,万籁齐鸣,激荡奔涌,远近呼应。忆起登这段路时他说:

渡岭慎勿旁视,视则恶风至,危不可渡,于是胆掉腿颤,不能动弹。风渐渐停息,继续攀登。

当时太阳刚刚偏西,斜射岭上,炎热异常,我光着上身犹自汗流不止等到攀上岭头,浑身筋骨酥软,喘作一团,连一句话也无力说出。

渡岭以后,又历五六处险境,才到镇岳宫。住持王道士烹茶招待他们。喝过茶,倚西窗向远处望,但见秦川无边,一派苍茫。渭水好像一条长龙,向东逶迤流去。日光照射在水中,金光闪烁,特别刺眼。

镇岳宫南面,有一个形似龟背的大冈,呈墨色,沙粒特别粗涩。冈下的群峰,千姿百态。有的像簇拥在一块的长剑,有的像捆在一起的竹笋,没有浑然一体的。

王履正要描摹,落暮渐至,云雾弥漫,山高风号,穿上夹衣,还是寒冷不禁,王履只好收起画夹,借宿西峰。关于渭水夕照和冈下奇峰的景观,王履在《宿华山西峰》诗中有描述:

渭水载残阳,金蛇烂西游。

分光到岩阿,我在岩之幽。

平田豁万里,紫烟日边浮。

恭著野人居,明灭芦花洲。

复岭下回抱,攒峰上森稠。

大松纷仰干,数至几万休。

崇冈草一无,龟背阔且修。

扶藜立背端,烈烈长风道。

郁勃当此时,尚待随风流。

壮观不可言,何山敢同仇。

西方金屈蟠,气发难自收。

化作神秀区,压低四岳头。

吾今幸何深,顿惬半世谋。

第二天早晨,纤云无痕,旭日初吐,王履一行直奔南峰。南冈外到处都是松林,松涛犹如笙簧的音韵悦耳动听,脚下的枯叶有声,环境极幽。约行了3000多米,到了避诏崖下。举头仰视,避诏崖奇异之状令王履不胜惊讶。

细观崖上如屋覆盖,好似蜂窝一样,又像太湖石,淡黑的颜色,水津津的,好像是由波涛水浪涤荡冲涌所造成的那样。王履坐观了好久,仔细描摹,也只画了一个大概景象。

游完了避诏崖,王履又走长空栈道游了朝元洞,在住持岳道士的陪同下,登上了南峰极顶。在仰天池里洗过脸以后,王履不觉精神顿添。

他倚着峰顶的一棵独松,纵目四望,但见万千峰峦,有的前伏,有的后拥,好像参拜状态,始信杜诗中“诸峰罗立似儿孙”写得真实形象。

这时候,恰好有彩云从玉女峰与东峰之间逸出。细观那云,倚着风懒洋洋的样子,突然间变作山巅高崖,向北涌去。

过了一会儿,云又回来,渐渐地弥漫于峰巅,一动不动的,好像睡着了一般。刚才看到的山北的景物,全都模糊一片,不可识辨。如果站在山北仰望南峰,王履数人便浮在云雾之上。

难怪王履叹说: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那真的能赶上这种美妙的境界吗?王履又记起李白至此,,便吟《南峰顶》一诗,赞颂李白:

搔首问青天,曾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壕外,神超大极先。

茅龙如可借,直到五城边。

从仰天池下来,行至龙神祠。忽见祠畔有两只小鸟,在峰壁前,上下翻飞,青灰色,短尾巴,极似鹊鸽鸟的模样。岳道士伸出手来,两只鸟就飞到他的掌上。王履突然发现,这位岳道士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

面对眼前这一人鸟相望,心物齐一的景象,王履完全惊呆了。他在《南峰记》中极赞这位岳道士:

师年八十五矣,两目俱盲,然往来祠洞两间,陟降如睹,非有道者欤?不然,安得人鸟相望如此!

下得南峰,至东峰。王履拜见了老君殿杨道士。杨道士拿出万年松作为赠品。东峰的巅顶都是高大的松树,只有一两棵白杨杂生其间。

每当松林中风韵起时,杨叶策策作声,如同按节拍一般,这和那吹奏丝竹时,敲打金石来调节节拍颇有相似之妙。

王履一行歇在林中食用松实,饮苦茗,尽得野趣。听说东峰可以观赏日出,因所带干粮不多,不敢久居,便奔玉女峰,就近观赏仙掌峰。

王履一行至玉女峰时,正值正午时分,又饥又渴,于是便坐于松荫下,分别吃他们携带的新枣。玉女峰有一位叫杨岐的道姑,73岁,会避谷之术,日夜不睡,常空腹而坐,有时遇到大雪封山,七日不食,也无妨。

王履至玉女祠拜见了这位道姑。又到峰的东北岩,这里正对仙掌峰,正好就近观察。细观仙掌峰,有膏状的液物从山缝间流下来浸染了崖壁,上边分了5个岔,如同五指,下面连缀在一起,宛似掌形。这便是仙掌的自然成因。

这夜,王履一行借宿于杨氏石室。二更左右,王履与沈生步到玉女祠前等待月亮升起。一会儿,月亮升东峰之上,光华圆射,松林中碎影满地,阵阵风声。王履身子骨单薄,受不了清冷寂静,便退归石室安歇。

半夜时分,大风乍起,如涛似雷,仿佛山雨欲来之势。王履惊醒,担心仅带了三日粮,熬煎下不了山,好几次跑到室外看天气,竟一夜不曾合眼。

到天明时,风声已息,曙光复来,王履一行用过早点,便欣然下山。王履有《入夜闻声疑风雨大作不敢睡》一诗,最是有趣,诗中写道:

松底踏碎月,过清寒不支。

窈哉石房深,矮榻聊自宜。

大声忽怒涛,拉此窗与扉。

初疑雷雨交,挟以群龙飞。

又疑度朔辈,夜半窟宅移。

苏磴倘霖霖,那识吾是谁。

止持三日粮,有计安能施?

辗转不可当,两目无合时。

所赖窗纸明,未受烟雾欺。

久之声渐吞,喜报幽田知。

魄妖方拟过,壁隙光陆离。

起视东峰端,日色已满枝。

布袜青行缠,尚可迂阔为。

趣饭谢主人,厄陈闻仲尼。

七日枵腹坐,更有难能之。

这次华山游览虽然只有三天,王履却感到自己整个的人获得了新生。他说:

郗诜谓山行洗尽五年尘土肠胃。吾尘土五十年,无意中得此行,虽遘一遗十,而秀拔之神,雄峙之观,亦足以畅夫一生之拳踞矣!

三天时间,王履在华山查看访问的峰麓、洞谷、池潭、台殿等竟达100余处。他将创作的《华山图册》合成一册,共65帧。王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方法时说: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王履的《华山图册》和他的画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家和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山既富于山水,又富于古迹。自然景观幽静秀丽,摩崖题刻,悠悠古韵,遍布全山。断崖绝壁,峰谷之间,巨崖大石上镌刻历代文人墨客不少遗迹。这是一笔留给后人的财富,华山即以山势险峻著称,也以历史文化悠久闻名。

自唐以来,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宝。惊叹“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险秀之余,更感山崖中多达千余的摩崖石刻是华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许多摩崖文字,书法劲挺,言语精粹,与山川相映生辉,山上历代开凿石阶、碥道、栈道、天梯随山势险易变化,构成一幅幅绝险的自然景观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和谐画图。

华山景区内遗存的摩崖题刻570多处,碑石300余方。华山石刻自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令工匠施钩梯登华山勒石起,约570多则,有年可考255则,宋代以前的摩崖石刻多已无存,明朝以后的保留完好。

览西岳华山,看5000年我国书展,华山石刻可称为我国书法文化宝库。在莎萝坪内建造的新景点华山碑林,在黄甫峪进山专线开辟的十里书法长廊,尽可展示华山摩崖石刻的文化风韵。

清代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历代帝王黄帝、尧、舜、秦皇、汉武、武则天、唐明皇等,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在天池山东麓,自晋代起,历有名僧高士就隐。山中长松夹径,鸟道蜿蜒,丘壑深秀,山泉潺潺,宛若世外桃源。

清康熙、乾隆两帝曾多次“驾幸及此”、“驻跸凭眺”。历代文人墨客亦曾纷纷前来赏景游览,吟诗作赋,留下了众多的摩崖题刻。

沿着鸟道拾级上山,道旁巨石夹径,怪石嶙峋,巍峨的山岩崖壁上依次镌凿着“撞山”、“隔凡”、“出尘崖”等字体不一的题刻,点出了各处形胜。刻有“龟头”、“蛇头”、“夜叉”等题字的自然象形石无不生动。

还有以自然石岩凿成的“天洞”、“支公洞”、“观音洞”等石窟。“五十三参”是在整块山岩上錾凿的53级石阶,上有拔地而起的“秀屏”,在立壁悬崖上题有“凿险通幽”4字,点出了这处山岩的险峻。

这里还有乾隆帝弘历的御诗题刻,以及历代名流雅士的吟诵之句。众多的题刻,字迹各异,笔力遒劲。

“鸟道”北侧的山坡上有接引佛造像一尊,在自然山岩上凿出,高8米余,倚山面南,气势雄壮,面目粗犷,衣褶线条简洁,为元代之物,被称为“吴中第一大佛”。

王猛台下涧东崖壁“王猛台”石刻,字径0.9米,为清康熙四十四年夏日题。

王猛台在华山中方,即“王猛台”3字上方崖顶。系一南高北低的坡形台地,因传王猛曾于这里屯兵习武而得名。

华山峪口河道云根北侧,刻有“脱俗”两字的巨大岩石,“脱俗”石刻字径0.7米,书法潇洒遒劲,有清新脱俗之感,令人惊叹。溪水在它身旁畅然淌过,是山石要小溪帮它洗却一身的尘埃,还是说让小溪保持清淡流畅,脱去凡尘杂念,去追寻梦中的世外桃源呢?

“脱俗”两字石旁,昔日是登山孤道。夏日从炎热的山外至此,就座潭旁边石上,双足伸入水潭中,山风从河道吹来,立觉凉爽清新,如临仙境,顿生“脱俗”之感。

那些刻字之石,都是昔日云根石的断截面,因峪中云雾皆由此石周围而生,故名“昔日云根何在?应知石破天惊”。

自玉泉院到五峰一路幽静恬适、风光无限,一路的石刻、楹联相伴。远望山谷青翠、云雾迷茫;听清泉垂喧、鸟语山涧。近观书法各异,诗词璀璨;其字迹或雄浑或清秀,题语或一两字或歌赋成篇。

笔力刚劲的“同大进”3个大字,就镌刻在玉泉院前广场正中的巨石上。让人叫奇的是在玉泉院大门两旁,有一幅杜撰3个字的竖匾。即“石磊仙掌安天下,木林森五峰定乾坤。”

路两旁、岩壁上,随处见历代文人墨客的留言和诗刻。而到北峰顶更有“涧壑烟霞”、“千里烟云”、“壮哉华山”、“民族本色”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名人碑碣、石刻。

水在华山最具灵气,一路山行一路小溪和泉水相伴。水旁石边多历代名人题字留言。有“水飞石鸣”、“紫云胜景”、“洞庭飞来”、“响水石”、“鸣泉漱玉”和“天下第一名山”等字样。

华山摩崖石刻意趣玄妙,诗词歌赋,意变景移,灵气虚实期间。摩崖石刻浩如烟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旁注]

辋川 在蓝田县城西南约5000米的尧山间,那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

翰林 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自唐玄宗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潼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

玉真公主(692年~762年),李持盈,字玄玄,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同母妹妹。她的童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玉真公主出生不久,就没了母亲。她在很年轻的时候,自愿做了女道士。

贵妃 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南朝宋武帝刘裕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历代贵妃中最有名者为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

宣城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

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运动。

希夷睡像 希夷就是道士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他的石刻睡像,浓睡正酣,神态安详。传说患病者只要焚香祈祷,手痛抚摸石像之手,腰痛抚摸石像之腰,就可消痛苦,并能得到沉疴痊愈的神效。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夜叉 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有半神半鬼的双面性格,黑暗中的丑恶精灵却有一颗捍卫正义与慈悲的心。

碑碣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往往混用。

[阅读链接]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华山,有许多民俗产物,有着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华山剪纸是人们在生活中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一种艺术形式。多见于窗棂、门帘、顶棚、炕围等民间住宅,也用于陶瓷、刺绣、印染等艺术品。剪纸风格有的秀丽明净,有的概括凝练,有的柔健相济,有的粗犷古拙,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形象。

华山皮影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戏曲造型艺术形式。选用上乘牛皮做原料,通过制皮、画稿、雕镂、彩绘、熨平、合成等工序,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形象逼真、艺术形象。题材多以传统戏曲人物和华山神话传说为主。

华山刺绣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与色彩的搭配,在窗帘、门帘、鞋垫、马鞍上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戏曲人物,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风格粗犷恣意、色彩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