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体育
历史概述
五代后期,中国北方的后周与辽国对峙。公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
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于 979 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十——十二世纪,黑龙江、长白山一带的女真人崛起,1115 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125 年灭辽,又过了两年,即 1127 年灭北宋。北宋灭亡那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史称南宋。
十三世纪初蒙古族在漠北高原崛起,1206 年建立蒙古政权,1234 年灭金,1260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登上汗位,1271 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国号元,1279 年灭南宋,中国统一。
两宋加强中央集权制,虽对内加强统治,对外却采取软弱退让的政策。虽然制定了不少练兵之法,但作战能力却很低。只有在王安石变法之后,才兴起了武学,并有了培养教授武艺的专门学校,对武艺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分注重军事训 33 练和体育活动,迅猛激烈、活动量大是其特点。
丰富多采的宋代体育
两宋国力孱弱,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但是,都市商业、都市文化、科学技术却比以前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体育就具有了上述的特点。
(一)宋代的都市体育和宫廷体育
- 蹴鞠:宋代的蹴鞠继承了唐代的单球门和无球门踢法。
——单球门踢法:这种踢法民间和宫廷都有,民间多在节日表演,宫廷多在皇帝宴会或祝寿时举行。南宋的蹴鞠者还有自己的组织称“园社”或“齐云社”,这是一种专业性的行会组织,这是都市经济文化发达的产物。宫廷内还养有蹴鞠手,在皇帝祝寿或庆典时表演娱乐。单球门蹴鞠法的踢法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立在球场中央的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队员分立两边,每队 10 余人,各有正队长 1 人,副队长 2 人。开赛时以鸣笛擂鼓为号。左队队员先互相“小筑数遭”,即互相颠传数回,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再传给正队长,正队长用力一脚将球踢过门去。右队接球后,用同样的方法把球踢回来。如对方踢过来的球正而稳,本队队员不经过互相传颠随即一脚球踢过去也可以。踢过门者为胜,否则为败。胜赏负罚。
——无球门踢法:无球门之蹴鞠多为一般场户,宫廷民间都很流行。有些人还因善蹴鞠而升官发迹,高球便是。
唐代曾创立双球门踢法,但到宋代却被取消。不过,宋代蹴鞠的技巧却比唐代高。
- 击鞠
击鞠本是军中的一种锻炼方法。到了宋朝皇帝们却更多地把它作为一项娱乐活动了。并制定了一整套规章礼仪。场地十分考究,球门两旁,彩旗招展,两厢之内,鼓乐争鸣。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掷朱漆球于殿前,皇帝乘马击球,比赛开始。从开始到结束,礼仪十分繁琐森严,由此可见,宋代的击鞠活动较唐代规范。
- 相扑
宋代的相扑十分盛行,官方、民间屡有竞赛。由于商业发达,大都市内有许多“瓦市”,瓦市就是商业贸易市场和群众娱乐场所。有时,相扑者还举行“露台争交”即“擂台”比赛。南宋临安护国寺露台争交最为有名。《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民间有“相扑社”,社内相扑者“不下百人”。宫廷内有“内等子”,“内等子”是宫廷相扑队的别名,是一支宫廷专业摔跤队。宋代在民间和宫廷还流行女子相扑。宫廷内的女子相扑也“裸袒为戏”。宋代还出现了相扑专著《角力记》,这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摔跤的重要文献。
- 百戏中的体育
宋代百戏中的体育与其他都市体育一样,十分盛行。每至节日前后,民间艺人聚集街头,日以继夜,大显其技。南宋时,“每于明堂郊祀年分”, 百戏踢弄家便乘时献技,“筋斗,踢拳、踏拳、踏跷、上索、打交棍、脱索、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舞判官、斫刀蛮牌、过刀门、过圈子等,项目繁多,技艺精湛,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宋代百戏中的体育无论内容还是技艺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时代潮流的反映。
(二)宋代的军事体育
宋代兵制,分为三种:中央部队称禁军,州籍部队称厢军,州以下部队称为乡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军事武艺更趋于规范,出现了一些套路和术势,如“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天下无敌手”之杨家梨花枪等。宋代武艺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我国武术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
- 训练方法的改革
汉唐时的武艺训练多用真刀真枪,宋代在训练时却用了代用品,如练习射箭时,“刻木为箭锻。”骑兵练习时,使用“以木杆代之”。在军事训练中采用代用品和施行保护措施,使士兵的生命和身体得到保障,也使军事武艺更加体育化、普及化、娱乐化。某些皇帝还把疆场移入宫中,“令射毛球”,以为快事。
- 武举
宋代承袭了唐代的武举制度。宋神宗熙宁五年,还颁布了“武举试法”。宋代武举“以弓马为高下”,“以策为去留”,除了考核马上武艺之外,还考核军事理论,这是一大进步。宋神宗元丰元年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出官法》明确规定:“第一等,步射一石,矢十发三中,马射七斗,马上武艺五种,孙吴义十通七⋯⋯第二等,步射八斗,矢十发二中,马射六斗,马上武艺三种,孙吴义十通五⋯⋯”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
- 武学
为了培养武艺人材,宋代还设立了武学。在“王安石变法”的推动下, 建立武学。宋神宗熙宁五年,在武成王庙建立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使臣未参班与门荫,草泽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应格,听入学⋯⋯在学三年”。成王庙之武学为中央武学,不论出身、阶层均可应考,合格者即入学,学制为三年。除了中央设的武学外,还有地方设的武学,地方武学也按学业优劣,分为上、内、外三舍,还规定“凡经三岁校试不得一与者,除其籍”。
宋代武学虽然是统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
施,但在客观上却打破了儒学垄断学校的一统局面,提高了“武”在学校中的地位。
- 民间武艺社团
民间武艺社团对我国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宋前期,在辽国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中原地区屡遭骚扰,民不安生, 为了守土保家,抗御辽军,“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无论家显高下,户出一人”,有广泛的群众性。弓箭社内自教自练,平时生产,一有敌情,便共同抗击,在抗敌斗争中,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武艺的发展,弓箭社深得人民支持,发展很快。到北宋末年,北方弓箭社成员多达二、三十万人,在守土保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弓箭社外,还有锦标社、英略社等民间专业性的武艺组织。锦标社使用的是射弩,英略社使棒,这种群众性的业余武艺组织,标志着我国武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宋代的导引养生
导引养生在宋代又有所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了动以养生的思想
导引养生的精髓是“动”,宋代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光辉思想,苏轼和欧阳修即是如此。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对导引养生很有研究,写了不少养生的著作如《间养生》、《养生说》、《续养生说》等,苏轼在一篇
《教战争》中,把天下之势比作一身,认为畏之太甚则脆弱,养之太过则骄惰。他说,人所以“常苦于多疾”,乃是由于畏风寒,处优而就,农夫小人“未尝告疾”,是因为不畏风寒、勤劳常动所致。所以他得出结论:“是故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有力,涉险而不伤。”更可贵的是,苏轼从人的养生道理中悟出强国安邦之方,他把运动——健身——强国三者统为一体是很有见识的。苏轼还有一套简便易行的养生术:按摩、行气、嗽泉、叩齿、节食。
宋代还有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在自己的养生实践中总结出“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的规律,提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的主张,都是十分宝贵的。
- 导引术的创新
宋代的导引养生不仅发扬了古代“动以养生”的思想,而且还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
八段锦:这是八节动作连惯的健身体操,八段锦分为文八段坐式和武八段立式两种。武八段的内容是①仰手上举所以治之焦;②左肝右肺如射雕;③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④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⑤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⑥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⑦摆鲜之尾所以祛心疾;⑧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
小劳术:这是宋代道士蒲处贯创编的一种健身体操。它的具体作法是:“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双拓,如拓石法;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促细细捩,如洗手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常作这些体操,就会收到“身轻、目明、筋壮、血脉调畅”,消食除滞等。
除此之外,宋代养生术还有陈希夷的《十二月功》,共 24 个节气习练,
对医病保健、增进健康很有效果。
宋代的印刷术发达,各种书籍层出不穷,也出版不少养生方面的书籍, 如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曾慥的《道枢》等。
(四)宋代的其他体育活动 1.捶丸:也称“步击”,是由唐代的“步打”演变而来的,它类似现代
的高尔夫球,我国山西洪洞县也曾发现过画有捶丸的壁画。 2.围棋:宋代围棋高手辈出。江南棋客刘仲甫被誉为鏖战棋坛 20 年无
对手的“棋先”,南宋还出现了职业棋手——棋工。当时御书院里的李逸民还编辑有系统的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反映了宋代的发展水平。
- 投壶
流行于士大夫阶层的投壶游戏,到宋代更显突出,宋宰相司马光撰写《投壶新格》,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游戏术式,把投壶游戏推向了新的水准。投壶可以“畅精神,荡血脉”,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
- 水戏
宋代的水上游戏活动也很普遍。如水上竞渡、泅水、水秋千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吴儿弄潮”,气势磅礴,场面十分壮观。指的是“自既望之日至十八日,吴儿善泅者数百,却披发文身,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这就是宋代的游泳比赛。
宋代理学对体育的影响
(一)理学的形成及其要点
两宋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尖锐,两汉以来的儒学和魏晋以来的玄学已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阶级也加强了思想控制。一种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维护封建铁序和封建道德的新的哲学体系便产生了。这就是“理学”。理学发端于唐代,形成于宋代,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的核心是儒学的思想。它的思想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理”是永存的。
理学家们认为“理”是生成万物的根源,是永恒不变的。若无“理”, 便“无天地、无人、无物”,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 “存天理,灭人欲”
在理学家眼里,“天理”对于社会和人来说就是恪守不渝的封建道德“仁义理智”;“人欲”就是人们对于正常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和享受。二者犹如水火,不能共存。“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只有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幸福。这种理论是十分反动的。
- 居敬穷理
这是朱熹的修养和学习方法。“居敬”就是正心诚意,存养收敛,老老实实按封建道德标准规范来约束自己。“穷理”即“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所当然者而已”。朱熹用这种观点劝说人们甘心受封建统治,不要有任何反抗。
(二)理学对体育的影响
理学自形成之后,便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成了宋以后封建王朝严守的正统思想,汉、唐以来那种活泼健康、开放明朗、兼容并包的博大气魄一转而被萎惰脆弱、内向禁锢、封闭僵死的教条主义所替代。体育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 生死寿夭天所命
朱熹继承了儒家的天命思想,认为人的贵贱、生死、寿夭“都是天命”, 人力是无法改变的。这种“天命论”是反科学的。
- 非武尚文
朱熹告诫人们要“知学”,要关了门,闭了户,钻进故纸堆里“穷理”。整天埋在故纸堆里,原来的红面少年都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在理学重文轻武思想统治下,文士高人一等,武士低人一等。唐代为“武”争得的一点社会地位,被理学挞伐得一干二净,南宋后期的体育开始衰落。
- 主敬倡静
朱熹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就是要人们从思想上放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文体娱乐活动,唯有“静”和“敬”才是通向圣贤的正道。他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与恶棍赌博、纨绔笼养等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不可为”的无益之事。并定“学规”,不准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入校门,不要运动,要“静坐”,不要体育,要“读书”。学生们好端端的身体被理学折磨得筋弱骨脆。
但是,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尽管道路曲折,方向却是向前的,我国的体育就是这样发展的。
辽、金、元时期的体育
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即辽、金、元,这些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很有特色。下面简单作一介绍。
- 骑射
辽、金、元三代都极重视骑射。他们的基层组织就是军事单位,也是行政单位和生产单位。“上马则准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人人皆兵,个个善射。每逢节日,他们便举行骑射比赛,契丹族“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女真人行“射柳”,即在球场插柳两行,在一定距离内射之。蒙古族还有“射草狗”的传统活动。
- 角抵
契丹、女真、蒙古族都很喜欢角抵,每逢节日宴会、皇帝生辰等仪典多行角抵,元朝还设立角抵组织“勇校署”,蒙古族妇女也擅角抵,海都王的女儿爱扎路克,曾以角抵择胥,勇战海内,无人能胜。
- 击鞠
辽、金、元时期击鞠也很盛行,金代的击鞠,除双球门外,还有单球门。“立双醒,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 金代的击鞠活动,为唐、宋击鞠提供了佐证。
- 狩猎
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游牧民族,具有军事讲武、体育娱乐、商讨国事等多种意义的狩猎是他们的传统活动。辽称田猎为“捺钵”,每年春夏秋冬依时而行,从不间断,金多在秋冬举行。元设有鹰房,专管捕猎之事。
- 武举
女真族进入封建社会后,采用了中原王朝的选举制度,武举亦在其中。金代武举,分上、中、下三等,与宋代武举大体相似。值得一提的是,金代对文人科举也施行武考,合格者方能中选。金章宗承安三年对文人武考作了详细的规定:“以六十米为垛,去射者十五步对立两竿,相去二十步,去地二丈,以绳横约之。弓不限强弱,不计中否,以张弓巧便,发箭迅正中为熟娴,射十箭中两箭、出绳下至垛者为中选”,其难度虽然较武士低,但在促
进人们文武兼备方面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 贵由赤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一支禁卫部队,名叫“贵赤卫”。主要担负上都和大都的警卫任务。为了提高“贵赤卫”的身体素质和应急战斗能力,他们经常进行长跑训练。每年还举行长跑比赛,称为“贵由赤”,意思是快行者。比赛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河西务(今河北省武清县北 30 里运河西岸)到
大都;另一条是从泥河儿(河北省宣化县东 15 里外,到上都,行程 180 公里,
以 6 小时跑完全程,得到名次的给赏)。
辽、金、元时期的体育,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项目,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有益成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