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
历史概述
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形成了三大军事集团,中原的曹操,西蜀刘备,江东孙权,后来分别称帝,“三国鼎峙,各为长雄”,史称三国时期——即魏、蜀、吴三国。
公元 263 年魏灭蜀,265 年建西晋,西晋又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一三国自己内部却争权夺利,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反晋,于公元 316 年,匈奴族灭西晋,北方先后出现了 16 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到了公元 439 年,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结束长达 160 年的
分裂局面,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又被北齐取代,西
魏被北周取代,公元 557 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又统一,史称北朝。
再说南方这一面,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 317 年称帝,史称东晋。公元
420 年刘裕废东晋帝,建立宋朝,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齐、梁、陈三个王朝,加上前面的宋,历史上称南朝。形成中国大地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
这一段历史比较复杂,政权更换频繁。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战争不断, 政治极不稳定,体育发展极不平衡,北方尚武,南方善艺,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
三国时期的体育
三国鼎立,各国都想用武力吃掉对方,因此,整军备战是魏、蜀、吴三国共同的特点。
魏国的曹操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他下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是食。”实行了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他不仅自己练习武艺,还教育自己的儿子。曹丕武艺最高,他善骑射,亦善击剑,他在《自叙》中写道:“予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能骑射矣⋯⋯” 可见他从小就开始习武。
蜀国的诸葛亮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军队的战斗力很强。蜀国刘备善剑术,他的得力干将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力敌万人”武艺高强的骁将。吴主孙权也很注重军队的训练,他告诫诸将:“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
教育他的将领们随时准备战斗。
为了获得有战斗力的军队,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都下令争求武才, 并对有军功的将士给予重赏厚禄。蜀国的谋将诸葛亮还创制了不少新型武器。他创制的武器有元戎,这是一种能够连发的弩;木牛流马就是人力四轮车,适用于山地作战的运输工具,还有钢刀等等。每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 必然对士兵的身体素质的武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并且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这种新式武器和新技术,这对军事武艺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是一种促进。
在军事武风的影响下,社会生活也受到了武的影响,著名诗人曹植在《名都篇》中对身佩宝剑、结骑驰骋的京洛少年有很详细的描写,可见军事武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民间蹴鞠活动流行,还开展击鞠活动,就是后代在军队中开展的马球运动。
玄、道、佛和魏晋时期的导引养生
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发展,玄学、道教、佛教兴起。玄、道、佛的兴盛,
助长了导引养生的发展。
(一)玄学养生
玄学就是玄虚文学,它是魏晋时期一些士族名流从《老子》、《庄子》。
《周易》三部“玄书”中,将儒家的“名教”和道家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儒道杂揉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个思想的核心是“贵无”,在政治上主张“以无为用”、“无为而治”,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寻找一条顺时应变的全身之道。玄学对于生命的看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认为生命短促,没有什么价值,对身体极不爱惜,另一方面,在鼓吹即时行乐、糟贱身体的背后,却深藏着对人生、生命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因此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养生主张,对导引养生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玄学的代表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养生上提出了一些可取的主张。他的养生著作有《养生论》和
《答难养生论》。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形、神共养的原则,他认为形、神是互相依存的,常做“呼吸吐纳”之气功并配以药物治疗,就能“身心俱健”,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他又认为养形就要“绝谷茹芝”,“绝谷”就是不食五谷,“茹芝”就是服食中药,只要常服灵芝、醴泉,不但能够久寿,而且能够成仙,这种观点却是十分荒谬的,嵇康更注重养神,方法是“去欲”, 即去掉一切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等嗜欲。做到“清虚静泰,少欲寡欲”,安心、养神,这种以静养神的方法还是可取的。
(二)道教养生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的巫术。战国时期神仙方士代替了巫师,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养生术。西汉时期,神仙方士吸收了老庄、墨家的思想,逐渐形成了宗教体系,这就是最初的道教。东汉末年, 道教有了自己的神书——《太平清领书》,也称“太平经”。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利用道教祛病去灾,主张永生不灭的教义,组织过雄厚的力量。西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葛洪、寇谦之等加以改造,一方面竭力诋毁农民起义,麻醉人民,另一方面,继承了战国以来神仙方士倡行的养生术,把“神仙方药, 鬼怪变化,养生延年,去邪却病之事。”从理论上、方法上作了系统的阐发论述,助长了导引养生的发展。葛洪的养生术同玄学养生一样亦分为养形、养神。他提出养形须在导引、行气、服食、卫生等四方面修练自己。
导引是他在总结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编导了龙导、虎引、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的养生术,提出行导引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把导引向前推进了一步。
行气:葛洪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善行气者,外以却恶”。行气的方法主要是“胎息”,即模拟胎儿的呼吸,呼气、吸气都要慢慢行之,这对于身体无疑是有好处的。
服食:葛洪是炼丹家,他不惜重金冶炼水银丹砂,对科学有所贡献,但服仙丹能使人变成神仙的想法却是可笑的。
卫生:葛洪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卫生要则,如“食不过饱”,饮不过多, 耳不极听、目不久视⋯⋯
这四种养形的方法有很多是科学合理的。
葛洪对于“养神”也有他的一套理论,他说形须神而立,葛洪养神的目的是以神化形,飞升神仙。方法是“守一”、“无欲”。“守一”即专心入静;“无欲”就是不染红尘,他的养神目的比玄学更荒诞,但入静养神对身心修养还是可取的。
(三)佛教养生
佛教是在汉代“丝绸之路”打通之后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宣扬“灵魂不死”、“因果报应”、“轮回转生”,它认为生命是苦难之源,要摆脱苦难必须“厌弃现实世界,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绝对安静的精神世界”。或者,干脆消灭肉体,使精神进入一种完全寂灭的状态,这种荒谬的理论与体育的目的和作用是相的,南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禅,意为坐禅、静虑、静坐修性。其方法大体与我国的养气、养神法相似,并很快流传开来。
玄学、道教、佛教三家宗旨各异,可是在导引养生方面都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了魏晋时期导引养生的发展。
风尚不同的南北朝体育
南朝行文弱之风,世家大族子弟,依靠祖宗的阴资,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们一无学识,二无健康的身体,“肤脆骨柔,不 行步,体嬴气弱, 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他们最大的喜好是“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以神仙自居。很多人不会乘马,有的人甚至连马也没见过,竟然“认马为虎”,社会风气,腐朽之极。
所以南朝的体育,自然不会偏向于重武功而崇尚游艺型。
南朝时期的围棋十分兴盛,帝王们普遍喜欢下围棋,还设置棋署,专门养有棋手,并对棋手评品等级,共分九品,以一品为最高,除指派专门品定棋谱外,还亲自著撰棋书,当时的棋书有《棋法》、《棋品》、《棋图》。可惜,这些书到今日已失传。投壶也是南朝上层人士喜尚的一种活动。南朝的投壶较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更为精巧,百戏在汉时非常盛行,为满足南朝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南朝的百戏内容亦很丰富,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有: 绳技、橦伎、掷倒伎(翻跟斗)、逆行连倒伎(连续翻筋斗)、杠鼎等,因南朝儒生不喜兵射,多习礼射亦称“博射”。南朝统治阶级的生活风气,在体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北朝是个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匈奴、羯氏、羌、鲜卑等族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与汉族人民杂居,中原的汉族也迫于生活向边陲地域流散, 这样,各民族人民在经济上、文化上、风俗等各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逐渐融为一体。体育方面尤为如此,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形成了与南朝风格截然不同的北朝体育,这也为中华民族体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北方素有“引弓之国”之称,各族均善骑射,如匈奴人利曙“雄式过人,铁原一寸,射而洞之。”北魏拓跋睿等很多神射手。北朝的妇女亦善射, 射技也很高。田猎是北方各族人民所具有浓厚体育色彩的军事活动,进入中原后,他们普遍向汉族学习,把汉族的讲武之礼吸收过来,逐渐制度化,讲武制度愈规范,体育性质也愈明显,角抵也就是摔跤,在北朝时期是百戏中的主要内容,北朝军队也开展角抵活动,北朝民间普遍开展跳绳、蹴鞠活动, 学校里增设了体育教学内容,这是北方各少数民族对学校体育的独特贡献, 它促进了学校体育萌芽。
南北朝曾经比过武,结果北朝力胜南朝,显然,社会风尚不同,体育效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