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体育

历史概述

公元 581 年,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 年,隋统一中国,隋炀帝腐败昏庸,隋臣李渊起义,于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建立后,建立了一系列顺应社会发展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当时世界上繁荣、富强、文明昌盛的封建国家之一。国家的繁荣,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武力强大,又实行武举制,相对地提高了武艺的社会地位,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喜欢习拳弄剑,尚武风气大大促进了武的发展。大唐还十分重视同国外各民族的交往,并善于吸收其他民族“营养”,使唐朝的文化、艺术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健康开朗,绚丽多姿的体育运动也展现于社会面前。公元 755 年,唐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农民起义也频繁爆发,公

元 907 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后梁后的半个世纪内,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几个很短暂的王朝,称为五代。在这几个朝代存在的同时,在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建立了契丹国,后来占领了燕云十六州,改国号辽,定都燕京。

隋和五代的历史都很短,所以这里主要介绍唐代的体育。绚丽多姿的唐代体育

(一)各种球艺1、击鞠

击鞠就是马球运动,也称“打球”、“击球”。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

击鞠是由西藏传入唐朝的。唐太宗当朝时期,“西蕃人好为打球”,他便传旨“令习”。高宗时期,养马业发达,为击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此后击鞠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成为风尚,到唐玄宗时,发展为唐代一项主要的体育活动。

帝王们本身好击鞠,并且技艺颇高。唐玄宗酷爱击鞠,他曾自己亲自和吐蕃人比赛,结果胜利,他还把击鞠定为军队必练之艺,从此唐代击鞠进入全 盛 时 期 。 此 后 的 唐 朝 各 代 的 23 皇帝喜爱击鞠。

唐代击鞠深入军队民间。文人学士,甚至女子都能跨鞍挥杖。可见它是一项开展十分广泛的有趣运动。

下面详解一下击鞠的球、球杖、球场及击球的规则方法:

  1. 球:击鞠用的球是圆形、硬质,表面涂有颜色。唐代女诗人鱼玄机

《打球作》中有“坚圆净滑一星流”之句。表明这种球十分美观。1972 年, 在陕西乾县乾陵公社发掘的唐代墓中有壁画《马球画》,画中的球呈红色, 圆形,大小如拳,这与后来《金史·礼志》中“球状小如拳”的记载大体相同。

  1. 球杖:球杖是一根周围绘有花纹、顶端呈半弦月形的棍。这也可从唐代的诗文中得到证实。鱼玄机《打球作》对球杖也有描写的句子:“月杖争敲”。这很具体地说明了球杖的形状。

  2. 球场:唐代的马球场平展、宽广、十分讲究。军队的球场一般比较

大,有的“筑厂千步”,有的甚至能阵兵三千。宫廷里的场地一般较小,但更豪华精致。

  1. 赛法:据《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记载,唐代马球的比赛方法是“凡击球,立球门于球场,设赏格。⋯⋯各立马于球场之两偏以俟命。神策军吏读赏格讫,都教练使放球于场中,诸将皆駷马趋之,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先胜者得第一筹,其余诸将再入场击球,其胜者得第二焉。”

2.蹴鞠

蹴鞠是唐代一项仅次于击鞠的重要体育活动。上至皇帝如唐玄宋、唐文宗、唐僖宗,下至民间男女老少。民间的蹴鞠活动在唐代的诗文中多有反映, 如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远”,王维的“蹴鞠屡过飞鸟上”即指此。

唐代的蹴鞠较汉魏时期,有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明了充气的球,汉代的鞠是实心的,而唐人的鞠却是“吹嘘而取实”,“满而不溢”的充气球。

  2. 出现球门。汉代的蹴鞠是往对方的鞠室里面,唐代进行了改革,出现了球门。据《文献通考》中载:“蹴鞠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网在上,门在下,互相往门里踢。

  3. 踢法多样化:由于球的构造和场地发生了变化,参加蹴鞠的人员越来越分工明确,所以唐代的蹴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分为有球门和无球门两种踢法。

①有球门踢法,它又分为两种即:双球门踢法,双方想方设法把鞠往对方“门”里踢。单球门踢法:它的门在上,网在下,比赛时,球门立于场地中央,两队分别位于球门左、右。左队球头(即队长)把球踢过门,右队的“正挟”或“副挟”用一定的姿势接住球,传给本队球头,由球头把球踢过门去,如此反复交替,射中球门多者为胜。单球门比赛,多踢自抛球,重在技巧而不显体力,运动量较小。

②无球门踢法。此种踢法也分为三种。

——打鞠:也叫“一般场户”。其方法是个人独踢,也可几个人同时单独踢。

——白打:也叫“白打场户”。这是一种双人踢球活动。可以两人对踢, 也可以多人对踢。女子多喜欢这种踢法。

——鈼(tì)鞠:就是往高踢,踢得越高,说明其技艺越精。3、木射

唐代还有一种叫作“木射”的球类活动。这种活动多在老年人当中进行。方法是以木代侯,以球为箭,用球击木。“木射”亦称“十五柱球”,类似现在的保龄球。

4、步打球

这是一种从击鞠演变而来的打球活动,类似现在的曲棍球运动。妇子、儿童多喜爱此项运动。

唐代的军事体育

唐代国力强大,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江山,当然就更加重视军事武艺。唐太宗明确指出:“兵士唯习弓马”是其正业。所以他“每日引数百人于显德殿前教射”,并且亲自考试,“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在制度上实行职业性的府兵制,“凡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这种士兵终身为武的制度对保

卫唐王朝和促进军事体育的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唐代政府军中的军事武艺。

  1. 骑射:这是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的古代军队中的主要作战技艺,骑兵中有专门“骑而能射”的“越骑”,步兵中有专门掌射的“步射”,另外就是弩射。唐代的弩有很多种,如:伏远弩、擘张弩,角弓弩、单弓弩等,最远的能“纵矢三百步”,威力很大,每种射法均派武艺最好的人教习,使唐代的骑射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2. 刀术:刀也是唐人军中的重要武器之一。步兵一般都是操刀的,唐军中不乏刀技高超者如唐将张兴善使重十五斤的陌刀。与叛军史思明的军队作战时,“兴一举刀,辄死数人。”

  3. 剑术:剑自汉代以来,其军事作用虽然有所削弱,但仍是军队作战的武器之一。当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草书并称“三绝”的斐旻的剑术就很出众。他有深厚的武功作为基础,剑术超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4. 武举制: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年起,采用考试的制度选拔武艺人材, 只要通过考试便能够当武官,提高了“武”的地位,为习武之人打开了一扇进身之门,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

2.唐代农民起义军中的武艺和民间武艺

隋唐时期农民起义军中的武艺十分引人注目,对我国的武艺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中有很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有着高超的武艺。

如: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将领阚棱善用拍刀。拍刀是一种两面开刃的刀, 丈长,阚棱运用自如,“一挥杀数人”。再如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黄巢“善击剑骑射”,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甲骑如流”,所向披靡,于公元 881 年攻入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者。

农民起义军中的高超技艺根植于民间,唐王朝也三令五申要搜访民间武艺人材,都曾下诏“草泽中有文武高材者,听诣阙目举”。隋末曾有一个叫督君漠的民间武艺家能“闭目而射,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武艺不断发展的真正动力。

隋朝末年,河南少林寺的武僧曾帮助唐王李世民镇压农民军,受到李世民的嘉奖,从此鲜为人知的少林武艺崭露头角,名扬天下。佛徒习武是为保卫寺庙财产,寺僧习武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它对发展民间武艺有重大的贡献。

唐代的导引养生

唐代的导引养生较前有较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唐代道教发展优于佛教。道教宣扬的养生术更加普及;二是医学发展使得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养生健身、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古老的养生术得以科学地、健康地发展。在这方面贡献较大的是被誉为“药王” 的孙思邈。

孙思邈一生历经后周、隋、唐三个朝代,活了 101 岁,一生研究医学, 关心人民疾苦,被尊称为“药王”。他的著述很多,主要有《千金方》、《枕中方》、《摄生真录》等。他继承了前代“动以养生”的思想,强调养形。他把养形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他的养生术有四个方面。

1.生活有规律,依时养生。

孙思邈认为人的日常饮食、起居都要规律。这样身体才能健康,他制定

了 12 月摄生法,有一定的健身效果。2.注重育儿

他很注重幼儿的保健养育,在《千金方·育儿法》中道:“几天和暖风时,令母将儿于日下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 不致疾病。若藏任帏帐中,重衣温暖,譬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弱不禁风寒也。”这种精辟的论述,对今天的社会,仍不过时。

  1. 多行行气导引

孙思邈认为常行行气导引,可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其行气的方法大致与两晋时期的葛洪相似。他还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体操,如: “卧起,平气正坐。手叉掩项,目南视,上使手项与争,为之三过”。他认为常做这些运动,“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孙思邈堪称体育医疗专家。

  1. 反对服食

孙思邈虽然信奉道教,但他反对服丹药。他告诫人们“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孙思邈的很多医学思想和养生理论是我国古代宝贵的养生学遗产。唐代的其他体育活动

  1. 角抵:在隋朝时就很流行,曾举行过“角抵大赛”招待各国使臣,耗资数万,“经月而罢”。到了唐朝,角抵主要用于娱乐。晚唐时宫廷内还设立了角抵组织——相扑明,著名相扑手蒙万赢十四五岁入相扑明,所向无敌, 是位杰出的摔跤家。民间的角抵活动也很活跃,常组织角抵比赛,一直传及边疆地区。

  2. 拔河:古代称之为“钩强”、“旋钩”等,到唐朝称为拔河。无论民间、宫廷还是军队常以拔河为乐。民间“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届时,“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二朋,两向齐挽。当大麻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唐中宗常在宫中观看宫女和大臣们拔河。这是一项力量性较强的体育活动, 寓娱乐于比赛之中,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3. 秋千

秋千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唐时在妇女、儿童中间广泛流行。很多诗文里都有记载。如杜甫有“万里秋千习俗同”之句,王维有“秋千竟出垂杨里”等,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1. 围棋

唐朝时,围棋也很盛行,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僧道门徒都能对弈,唐玄宗还专门设立“棋待诏”供养棋手,并出现名手,象玄宗时期的王积薪, 宣宗时的顾诗言都因棋艺高超被誉为“国手”。围棋的论著有皮日休的《原弈》、徐铉的《围棋义例》。

  1. 杂技舞蹈中的体育

隋朝和唐朝两代的杂技舞蹈既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项目,又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健美多姿、开朗活泼的独特风格。主要节日有绳技、戴竿技、呈力技、硬功技等,都与体育有密切关系。

  1. 登高郊游

登高和郊游是两项民间体育活动。每年的“重九”,秋高气爽,文人学士多喜欢登高远眺。反映唐代登高的诗文很多。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春天,人们喜欢出外郊游,“长安贵家子弟,至春时游宴,供帐于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复之,尽欢而归。”

丰富多采、绚丽多姿的唐代体育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社会反映。唐代的国际体育交往

唐代的国际交往密切而频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体育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

1.唐朝和朝鲜的体育交往

唐朝和朝鲜交往密切,经常互派使节和留学生,在频繁的人事、文化交往中,中朝两国的体育交往也日益频繁。唐初,“高丽乐”传入中国,此后, 唐代的围棋、投壶、蹴鞠传入了朝鲜。

2、唐和日本体育的交往

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唐时达到顶峰。从 630—

894 年间,日本共派遣唐使 13 次,其中一次竟达 500 人之多,体育交往也出现高峰。

日本派神射手到中国表演。中国的一些体育项目也被来中国的日本使团带回国内。如礼射、投壶及百戏中的一些剧目,还有蹴鞠、围棋等等。后来围棋的技艺发展很快,唐宣宗时日本王子与唐朝第一国手顾诗言对奕,顾“汗手凝思”方才取胜。

3.唐和印度、东罗马的体育交往

唐时,中印两国的交往主要是在佛教方面,唐玄奘到印度取经,印高僧也到中国留学。印度的养生术“天竺婆罗门十八势”就是由印度佛僧传入中国的,被孙思邈辑入《千金方》中。

罗马也先后 7 次派使节到唐,把东罗马的拳击、摔跤等带来,也带走了

唐的 15 柱球这类的项目,东西双方,互相影响,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唐文人与体育

由于唐代提倡“武”的精神,设立武举制。提高了“武”的社会地位。因此很多文人学士都热情地投身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来,并用文字记录了很多绮丽多采的体育内容,为后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体育史料。其中有三位比较突出,即李白、杜甫、王维三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有“诗仙”之称,他从小就喜爱剑术,25 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遍祖国名川大山。他用剑锻炼身体,用剑抒发自己的悲愤情绪, 诗、剑、洒浑然一体。李白爱好骑马、射箭、蹴鞠,登高等,称得上是一位兴趣广泛的体育爱好者。

杜甫号称“诗圣”。杜甫少年时就活泼好动,20 岁以后,他为了了解社会,离家远游,在长达 10 年之久的漫游生活中,体育活动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他在《壮游》一诗中记述了这段生活:“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游荡齐赵间,裘马颇注狂。春歌丛台上,冬腊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岗。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隋、唐、五代时期的体育 - 图1鸧。”俨然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体育活动,而且记录下不少体育运动者的形象。如“一舞剑器动四方” 的公孙娘等,杜甫的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

王维早年积极上进,由于屡遭打击,勇气渐消,晚年更趋向颓废,皈依佛门,参禅修性了。“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只好把精神寄托给佛祖,练起了修心养性的静坐功夫,与勇猛尚动的李杜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但王维也记录了一些体育活动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渴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代体育是我国古代体育的黄金时代,社会体育蓬勃发展,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员广泛,是体育空前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