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作品概览 恰尔德·哈洛尔德是一位贵族青年,诞生在阿尔比温(英格兰的古称)岛上。他的祖系和门第都很高贵。最初,他和所有的花花公子一样,沉溺在花天酒地的生活和通宵达旦的狂欢里。他像虫豸在正午的日光下, 优游自在,任性地飞舞和嬉耍。后来,他感到酒醉饭饱后的苦闷,厌倦了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决定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旅行,宁可遭些灾祸, 也不要这豪华的平静。于是他告别了母亲和亲爱的姐姐,无精打采地踏上了旅途。当夕阳沉入海心的时候,他已在海上弹奏着离乡曲了。

哈洛尔德游历的第一个国家是葡萄牙。当时英国和葡萄牙结成了联盟, 1000 艘威武的英国军舰在盟邦的河上横行。这个国家被愚昧和骄傲弄昏了头,首都里斯本外表富丽堂皇,进城走走,就觉得厌烦。在这里,不论贵人或贱民、茅舍或宫殿,都一样的肮脏。漫山遍野有无数死者的坟茔。在这残酷的地方,法律并不保障无辜者的生命。1808 年,英军曾在葡萄牙战败法军, 但英国在外交上却遭到失败,当年与法国签订的“辛特拉条约”就是明证。哈洛尔德孤独地翻山又越岭,在他心里产生许多感想:风景虽好,然而他要快快跑掉。

瓜地亚纳是葡萄牙与西班牙的界河。这是一条像银蛇一般的小河,连接着两个敌对的王国。西班牙人有着满脑子的优越感,连每个庄稼汉都骄矜得像贵族似的。而葡萄牙人则奴颜婢膝。

中世纪时,西班牙人在国王贝拉齐的领导下,曾打败过入侵的摩尔人。哈洛尔德好像听到了战鼓咚咚的鸣响,于是他又想起了 1809 年 7 月 26 日这一天,英西联军和法军在西班牙的塔拉维拉发生了大战。战后,交战双方都吹嘘自己获得了胜利。受难者只是那些士兵,他们成了“暴君的工具”,成千累万地抛尸战场,暴君们向来是惯“用人心来铺平道路”的。

西班牙的女性是可爱而勇敢的。其中有杰出的民族女英雄奥古斯丁娜, 她有着闪光的黑眼珠,长长的秀发,窈窕的姿态超过了女性的娴雅。她是那样的善良,即使一道细小的创痕,也会使她心惊,一声鸟儿的啼叫会教她颤抖,但她为了保家卫国,摘下了面纱,佩挂起短剑,奔赴战场。在萨拉哥撒塔上,她用炮弹轰击法军,并率先向敌人追击。爱人战死,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首领牺牲,她接替他危险的岗位;伙伴逃奔,她阻止这懦怯的行为。她像男子汉那样挽回了惨败的危局。

哈洛尔德经过了西班牙南部的城市塞维拉,在 1810 年,她曾英勇地抵抗过法军的侵略;还有那屹立在海滨的城市加的斯,她是西班牙最后沦陷的一个城市。

哈洛尔德在旅途中,还观看了西班牙人的斗牛。他对这“野蛮的玩艺” 大为不满,但它却吸引少年,招徕女子,“他们的心灵从小就教养得残忍”。西班牙人蒙受了不自由的耻辱,“她的橄榄树何时再现葱绿?”

哈洛尔德沿着地中海航行到了希腊。这是一个具有光辉学术成就的国土。但如今英雄的宝剑、哲人的长袍都不见了。唯有残破的城堡朦胧地显出昔日的威严。土耳其人曾占领过这美丽的国土,那时希腊教让位给伊斯兰教了。这些侵略者的血液如岩石一般冰冷,心灵跟岩石一样麻木、僵硬,他们洗劫了希腊的文化宝库。在洗劫者的行列中,还有英国。他们以“慷慨之名”, “禽兽的行为”,残酷地拆毁古代的文物,这些东西连善妒的时光和暴虐的君王都不敢损毁。

哈洛尔德拜访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诞生地——阿尔巴尼亚。参观了留卡地断岩,看到了不少旧日的战场,如亚克兴、勒颁多、特拉法加。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并不向往流血的厮杀。阿尔巴尼亚人是凶猛的,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美德。

哈洛尔德经过荒凉的宾都山和阿契鲁西的湖。他乘坐的船遇上了逆风, 在苏里岸边触了暗礁。苏里人带领他们越过山岗,绕过危险的泥沼地。然后, 又由一队阿尔巴尼亚人,护送他们穿过阿刻内尼亚的广大森林;这些人个个茁壮黧黑,久经战争的磨炼。在孤独的幽垂基村,哈洛尔德观看了小伙子和士兵跳舞和唱歌。几经波折又返回希腊。

希腊是个美丽的国土,但光荣的残迹,使人心伤,她曾产生过许多慓悍的英雄,可是她的儿孙并不这样,手里不拿弓剑,却拿奴隶的镰刀。他们期待着外国人来解救自己,而不自己拿起矛枪。人虽变成了奴隶,但太阳和大地还是老样,什么都没有变,只多了异族的君王。

几时啊,

才能恢复你失去的光彩, 战胜时间和命运,

把往昔的荣誉争回?

哈洛尔德心里满是创伤,只有异国的山水和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才使他欣喜若狂。崇山峻岭是他的挚友,波涛起伏的大海是他的家乡。哪里有蔚蓝的天和明丽的风光,那里便有他的足迹。沙漠、森林、洞窟和海上的白浪,都使他留恋,而一旦和人们相处,他便变得不安、疲乏、无聊而暴躁。

他来到比利时,凭吊了滑铁卢战场,拿破仑赫赫的威名,在这里变成烟云般缥缈虚无,这头苍鹰被“同盟国”的箭射穿了前胸,它用血淋淋的爪, 把地面抓得稀烂。一个“最伟大而不是最坏的人在此沉沦”了。自此,法国变成一匹受缰绳束缚的马,但欧洲并没有因此获得自由。复活起来的奴隶制度,又将成为“开明时代的偶像”。打倒了狮子,现在又向豺狼朝拜,对皇座屈膝和低声下气。

哈洛尔德沿着莱因河前行,古堡耸立着,像是心灵的孤高。多少回战争摧残了河的两岸,流水被鲜血染红了。假如没有那盘桓不去的兀鹰,美丽的莱因河是多么使旅人留恋。

哈洛尔德别离了比利时,来到瑞士。在这国土上,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宫殿、神奇的阿尔卑斯山,还有那“光荣卫国的战场”莫拉,1476 年 6 月,瑞

士人在这里打败了布尔根第公爵的军队,这是“正义的胜利”。日内瓦湖露着晶莹的脸庞,又像是一面明镜,倒映着星星和山脉的影像,安静的帆篷像无声的翅翼在滑行,只有累尼河急湍呜咽。日内瓦湖畔居住着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有渊博稳重、深思熟虑的历史家吉朋,还有那精深博大、火焰和浮躁的化身的诗人、哲学家伏尔泰。由此,还想起那为理想而战的战士卢梭, 他“把整个世界投进熊熊的火焰,直到所有王国化为灰烬”。

翻过阿尔卑斯山,便是那豪杰和圣贤的国土——意大利。她的历史光辉灿烂,许多帝国都从这里兴起和衰亡。

哈洛尔德首先拜访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他站在叹息桥上,一边是宫殿, 一边是牢房,举目眺望许多建筑物忽地从海里升起,仿佛魔术师挥动魔棍后出现的奇迹。威尼斯庄严地坐镇在 100 个岛上。但是威尼斯诗人塔索的歌不再流行,船夫们默默地打着桨,华丽的宫殿陆续地倒坍了。现在统治意大利的是奥地利王,铁链捆绑住许多独立自主的城邦。过去意大利的史册是用火焰的字句写成,如今耻辱把悲哀的皱纹刻在可爱的额上。

意大利有过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光芒万丈,有安卧在亚桂村的彼特拉克,有被暴虐统治者迫害的塔索,有佛罗伦斯诗人但丁,有那南欧的司各特亚里奥斯多,还有那多斯加纳悦耳的语言之父——薄伽丘。

哈洛尔德从佛罗伦斯来到他旅行的目的地罗马。他在坍塌的宫廷和庙堂的台阶上走着,哥特人、基督徒、时间、洪水、火焰与战争,曾使这七座山环抱的城市豪气销磨。如今罗马的荣誉已像晨星似地一一消隐,满眼是凄凉的荒境。在罗马的历史上,苏拉是第一个胜利者,他首先征服过祖国的敌人; 后来,又出现了庞贝、凯撒那样的统治者和英雄。中世纪又出现了意大利的爱国者里恩济,他领导人民反对贵族,获得“保民官”的称号。他是个真正的罗马人。

屠杀之神曾在罗马喷吐着血腥的蒸气。暗淡的星光照着荒凉的角斗场、破碎的席位、倒败的墙。许多角斗士们为了供罗马人作乐而惨遭残杀。战场和角斗场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主角们丧命的戏台而已。

在罗马颓败的古代建筑中,只有万神庙完好无恙,它朴素、笔直、严肃、雄壮。它是宗教和艺术之家,罗马的骄傲!还有那哈德里安建造的高高的莫尔陵墓,那宏伟的气象可以和世间一切建筑争雄。梵蒂冈的雕塑绘画讲述着种种神话传说,百态千姿,灿烂光辉,其中有崇高受难的莱奥孔和窃火者普罗米修斯,他们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最后,哈洛尔德别离了意大利,他航行在靛青色的地中海上,联想起岸上的帝国几度兴亡,只有大海的容颜不改,除了不羁的波涛的变幻,时间不能在大海苍翠的颜面上刻下皱纹。和开天辟地一样,地中海还是那样汹涌澎湃。

鉴赏与分析 《恰尔德·哈洛尔德》是拜仑的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长诗。全书共四章。前后写了 8 年时间才完成。1809 年 10 月,拜仑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这部长诗头几节,后在旅途中陆续进行写作,1812 年返抵伦敦时, 写完了一、二两章。第三章是 1816 年拜仑定居瑞士时写的,第四章是 1817 年定居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

第一、二章写作时间正当拿破仑侵略欧洲各国时期,诗歌中反侵略战争的思想特别突出,尤其是描写了西班牙人民对法国占领者的抵抗。

第三、四章写作背景是拿破仑侵略战争失败之后,欧洲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诗歌充满对“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黑暗现实的揭发和愤懑。

长诗采用游历的方式写成。游历国家有 7 个,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通过旅游者哈洛尔德,把各个章节联系起来。

拜仑在第一、二章《序言》中,就向读者交代主人公哈洛尔德是个“虚构的人物”,是诗人“幻想的产儿”,他的作用只是起导游作用。但这个“虚构人物”,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有许多新型特点。他是贵族上流社会生活的叛逆者,消极的反抗者,孤独的飘泊者。在他身上体现了“浪子”的特点。在拜仑之前还没有人塑造过这样的典型。

哈洛尔德是个贵族青年,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谈情说爱的生活。后来他厌倦了,他痛恨冷酷的文明、腐化的风习,要逃避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决定出国游历,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到没有受过文明毒害的少数民族中去寻求自由和真诚的感情。他把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比作是囚笼,把自己比作是在铁笼里冲撞、挣扎的大鹏。但哈洛尔德这样的公子哥儿只是个愤世嫉俗的人物,他本身却没有勇气去干预生活或参加斗争。他只是乌鸦群里的白鸦而已,并没有改变鸦的性质。他严重脱离人民,脱离实际。这类人物和后来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在长诗的第一、二、三章中,哈洛尔德只是个冷漠的、消极的旅行家, 和诗人的积极干预生活、奋发热情不同,但到长诗第四章,他便由一个“虚构的人物”变成了“现实的人物”,并和诗人溶为一体了。拜仑在诗开头时, 强调自己和哈洛尔德的区别,到第四章时则认为他和哈洛尔德的区别“是极微细的”。

长诗的中心思想是反侵略、争自由、求解放。这也是作为进步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仑的一生思想的写照,从而决定了作品描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侵略者、压迫者、专制暴君进行严厉的斥责;另方面,对人民的命运和民族解放斗争给予亲切的关怀。

长诗在写作上的特色有如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