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生辉——秦汉魏晋金银器
秦朝由于年代短促,遗留的金银器不多,仅在始皇陵所出铜车上有所发现。其中金质的有金当卢、金泡、金项圈部件、纛座上镶嵌的金珠等,银质的有银、银镳、银軎、银辖及银环、银泡、银项圈部件等,均系铸造成型。
错金银技艺在春秋中晚期开始兴起,到汉代,这种技艺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金银工艺的主流,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三国魏晋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
秦朝王者之风的金银器
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金银器主要是金制品,银制品极为罕见。无论是黄金制品的数量还是从造型、工艺水平上看,秦国的金制品在诸侯国中都表现得最突出。
在陕西省凤翔秦都雍城地区的马家庄宗庙遗址、秦公一号大墓和凤翔西村秦墓中及始皇陵中,发现黄金制品百余件,既有花纹繁复、造型独特的装饰品。
如龙首蟠龙、盘蛇、鸳鸯金带钩、金兽面、金方泡、玉环金铺首等;也有做工精细、美轮美奂的实用器,如错金虎符、错金银铜鼎、鎏金蒜头壶、金洗、金环首铜刀等。
此外,秦国的一些铜铁器的柄部也饰有金柄,如陕西省宝鸡益门村春秋墓发现有三件金柄铁剑。除秦公一号大墓的一件金箔系锻打之外,其他所有金器全是铸造成型,明显受到当时青铜工艺的影响。
根据凤翔和宝鸡等地所发现金器的规范程度和统一的造型风格推断,上述金器应是秦国官府作坊统一制造的,地方官府和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是不可能制造金器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除黄金制造业外,还出现了银器制造,但仍以金器制造为主。此时的金制品已由礼器和装饰品向实用器发展,主要是一些大型车马的部件和饰件,很少有实用生活器皿。
秦朝由于年代短促,遗留的金银器不多,大多在始皇陵所出铜车上有所发现。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里,发现了两乘大型陪葬铜车马,一前一后排列。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1/2。
制作年代至晚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10年之前。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如秦陵二号铜车马的零部件中就有金制件737件,银制件983件。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
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该铜车马共由3500多个零部件组成,总重约1040千克,其中金饰件3000余克,银饰件4000余克,车马通体饰有精美绝伦的彩绘。
该车伞杠上共有圆管形错金银纹样两节,纹样环伞杠一周,上下两端各有一条宽0.35厘米的金银错粗环纹,及一条细线作为纹样的上下界。中间部分也有三组凸起的阳弦纹作为整个图案纹样分组的间隔条带。
由上向下数第一、三两组阳弦纹上的错金银纹样基本相同,中间凸起的部分都是以金银错的横S纹作为主题纹样,形成二方连续的环带纹。纹样与纹样之间也是以三条细金银错线相隔。
金银勒是控驭马的重要具。一号铜车前所驾的四匹铜马的头上各戴一副。四副勒的形制、结构和编缀方法基本相同,大小相似。主要的连接点上缀有金质或银质的圆泡形节约,额部饰金当卢。
当卢为马头上的形的金饰件,勒套装于马头后,当卢则位于马额中央。长9.6厘米,最宽5厘米,厚0.4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金质,下层为铜托。两层大小、形状相同,连接一起。
正面的周边有突起的状似流云纹的阳线边饰,中部为两条纹左右相对组成的类似蝉纹的浅浮雕单独纹样,二者交合为一的两条蟠虬纹。
金当卢背面的铜托上铸有4个纽鼻,两两相对。纽界内贯穿着纵横呈十字形的铜条,此铜条与托板、纽鼻铸连一起,用以连接金银勒上的链条,起着节约的作用。
位于马口两侧的链条上连接着银表和铜衔,位于喉革部分的链条上悬挂着铜丝扭结成的璎珞。左骖马和右骖马的勒除连接着银铆、铜衔外,还有铜橛以及连接衔、橛的圆片形铜构件。
勒是套在马匹头部,用来控制马匹的核心部件。俗称马笼头,古代又名羁,亦称络头。《淮南子·原道训》:“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古代马勒多以革带制作。革带相交处,常见以底部带有钮鼻的铜环或铜泡连接,称为节约。
秦陵铜车中的马勒则是用金银子母节连接成的条带构成,条带的交叉处用底部有钮鼻、表面铸花纹的金泡和银泡连接并装饰。
络有衔者谓勒,铜车马之衔由两节两端有环的铜棒相连而成,中间的小环相互穿接,两端的大环用于贯镳。镳为银质,呈弧形扁棒状,每副勒上两根,与勒系连为一体,分别位于马嘴两侧。
铜衔横穿马口,通过两端的衔环贯连银镳,使镳形成夹持马嘴之态势。《说文·金部》:“衔,马勒口中也,从金从行。衔者,所以行马者也。”
关于镳,《释名·释车》:“镳,苞也,在旁包其口也。”因镳与衔相连,故误释镳为衔;认为镳在马口旁是对的,又误说作用是包敛马口也。
镳的形状以弯月形居多,有的呈上尖下粗的牛角形,有的呈拉伸的S形。其质地有角、木、铜、银、玉、象牙等,铜镳占多数。
镳在实用功能之外,还以其质地和纹饰的不同表示尊卑,是马具中表示车主的身份的部件之一,很受人们重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帝的乘舆“象镳镂钖”,王公、列侯的车“朱镳朱鹿”。
秦陵铜车中的八匹马皆银镳、金银勒,尽显高贵之气。
马勒套络于马匹头部,勒上系着辔绳,御者手握辔绳控驭马匹。御者根据需要做出不同的牵拉操作,辔绳另一端的衔、镳就会对马的口部施加不同的压迫,受过训练的马匹自然会遵从御者的指挥行动。
假如需要马匹停步或慢行,御者在发出口令后,只需同时牵拉双侧的辔绳,受到双侧辔绳共同作用的铜衔,就会向后勒挤马口。在铜衔的勒挤下,马匹便会做出扬头顿蹄的动作,随之停止或放慢脚步。
假如需要指挥马匹转向,御者在发出口令后,只需牵拉朝向一侧的那根辔绳,受其作用,马口中的铜衔便会被拉向该侧;此时,铜衔另一侧穿插的镳就开始发挥作用,既阻止铜衔抽脱马口,又逼迫马头向牵拉一侧转动。在辔绳、铜衔的带动和镳的迫使下,马匹必然按照御者的要求转向。
通过马勒在控制马匹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衔、镳的功能和用法,便清楚地展现了衔镳相连、随辔而动的场景,还可以生动地诠释“分道扬镳”这句成语的原始含义。两人分别,各自牵动马辔,勒上之镳随之扬起,车骑转头绝尘而去。
一号铜车的车舆呈横长方形,前面的左右两角成弧形钝角,后面的两角为直角。横宽74厘米,纵长48.5厘米。舆的四面装有軨。前有轼,后面为敞口车门。前侧车转上端与轼之间以弧面形的掩板相连,使舆的前部形成半封闭的空间。
前軨的上部偏左装有银弩辄两个,承托着铜弩的弓背,弩臂置于轼和掩板上。形状和大小相同,长12.3厘米,辄的后部呈长方筒形,前部有一含口,含口的上唇短,末端向下微勾呈鸟状,下唇长而斜向上方弯曲,末端呈鸭首形向前平伸,整个下唇的形状犹如鸭举颈昂首。其上侧及左右两个侧面铸有浅浮雕状的流云纹。
辄的作用有二:一用以承弓,二用以张弩。
此外,秦俑坑的5个探方内也发现有金节约、金泡等。陕西兴平发现的秦代错金银云纹犀尊也是那时的珍品,通高34.1厘米。造型雄奇浑厚,壮健有力。两眼前视,双角上竖。犀身整体以错金银云纹为饰,云纹细如游丝,运线流利生动。表现了秦代工艺匠师的高度技艺。
除陕西省以外,在山东省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银器130余件,其中有一件公元前214年制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
鎏金刻花银盘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重1705克,直口,平折沿,折腹,地微内凹。口沿及内外腹壁錾刻三组龙凤纹,每组布局疏密适宜,采用二方连续的环状图案,龙凤纹为S形结构,宛如流动的几何图形。三组龙凤纹上下相互迭压交错,龙首张口回顾,凤首卷曲,颈饰凤羽。
盘内底中心錾刻三条盘龙纹。龙首张口,额顶有角,躯下有足,龙尾弯曲与另一条龙相衔接。构图于规整中寓变化,线条古朴、抽象,而又流畅、华美,呈现出自由奔放、活泼秀丽的神秘感。
器身内外装饰纹样采用满地装,龙飞凤舞,布满全身,显得繁缛华丽。银盘制作工艺精湛,錾刻娴熟精致,纹饰处全部鎏金,银色的质地,金色的纹饰,交相辉映。
盘口沿底面和外底刻有铭文47字。……外底所刻“御羞”,即“御馐”。御馐归属少府,管理帝王膳馐原料,也提供帝王美食,因此,这件银盘系专供帝王美食之用。
这一件银盘刻花鎏金,纹饰錾刻得极为精致,可以看出秦代艺人娴熟的技巧。而且,所呈现的花纹规整、细腻,有很强的韵律感,应该说是在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的工匠和很像样的作坊了。
刘襄墓中还发现两件略小的银盘,饰波折纹、花叶纹和云龙纹等,纹饰上全部鎏金。
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旁注]
秦始皇 嬴政,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我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建立皇帝制度,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把我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我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当卢 古代马头部的饰件。形式各异,较常见的一种是本体似圆甲泡,上端分出两歧角,下边垂一长方形鼻梁,背面有几个横或竖鼻,用以穿带缚扎,系于马头。铜质的当卢盛行于商周时期。
蝉纹 蝉体大多作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可能意味蝉纹和饮食及盥洗有一定联系,其取义大约是象征饮食清洁的意思。蝉纹还有象征死而转生之意。
龙凤纹 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故名。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
[阅读链接]
秦代金银器虽然发现得并不多,但从文献记载分析,秦代的金银器数量应是相当大的。因秦陵地宫至今尚术发掘,真实情况还不得而知。
秦陵铜车的马勒上各有一件叶形的金饰件,勒套装于马头后,叶形金饰位于马额中央。饰件的正面以浅浮雕形式塑出二者交合为一的两条蟠虬纹;背面有四纽鼻,用以穿连勒带,同时起着节约的作用。《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及诸多介绍文章,均将此饰件定名曰当卢,但实际此物的本名应是钖、镂钖或鐊,当卢是其俗称,名称出现较晚。
使用镂钖的车马,一般级别规格较高,当卢即当颅也,名称与佩带的位置有关,是后世的俗称。以当卢注镂钖,正说明当卢名称较晚,世俗皆知。当卢一般无雕饰,无级别限制,使用比较广泛。
秦陵铜车是皇帝乘舆车队中的马车,级别高贵,马额中间的叶形金饰雕刻花纹,是古代镂钖的典型形象,称其为当卢不够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