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满堂——宋元明清金银器
宋元金银器以器型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为特征,以其小巧玲珑的形制显示出造型工艺技巧的高超。同一种金银器皿的造型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制。
明清两代金银器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器型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目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不可企及的高贵与权势,这一切都和明清两代整个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和谐一致。
清新素雅的宋代金银器
两宋时期,金银器的制造业更为商品化。皇亲贵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贾,都享有着大量的金银器,上层庶民和酒肆的饰品及饮食器皿也都使用金银器。
随着金银器的社会化,宋代金银器无论在造型上或纹饰上一反唐代的富丽之风,而变为素雅和富有生活气息。
时代风气的变化对金银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金银器的造型极富变化,盏、杯、碟、盘、瓶、盒等常用器物都各有不同的样式;不少器皿直接模仿自然界中花、果、草、木的形态,清新素雅、匠心独运。
宋代金银器以器型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为特征。
如江苏省南京幕府山宋墓发现的鸡心形、蝌蚪形金饰,龙凤、团龙、如意金簪和金丝栉背,都以其小巧玲珑的形制显示出造型工艺技巧的高超。
这时,同一种金银器皿的造型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制,如杯、盏就有五曲梅花形、六曲秋葵形、八曲方口四瓣花形、十二曲六角栀子花形、八角形及荷叶形、蕉叶形、重瓣菊花形、桃形、柿形、瓜棱形与柳斗形等。
如江苏省溧阳平桥发现的宋代鎏金覆瓣莲花式银盏,即分作单瓣、重瓣和复瓣型3种。该盏通高5.3厘米,口径9厘米,重6.5克,鎏金。
直口平唇,弧圆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錾刻一周花蕊纹,盏体锤鍱出外突的覆莲瓣,圈足錾刻重瓣覆莲及联珠纹。盏内底心锤出隐起莲蓬,含莲子13枚,周刻花蕊纹两周。整盏纹饰犹如一朵怒放的莲花,具有古朴清雅的风格。
盘除圆形外,还有海棠形、五瓣梅花形、六瓣菱花形、重瓣菊花形及八角形和四角如意云头形。盒也有圆形、八瓣花形、八棱菱花形、十二曲花瓣形与三十二曲花瓣形等多种。
宋代有大量仿古青铜礼器形制的银器,如江苏省溧阳平桥发现的双兽首耳乳钉纹鎏金夹层银盏和江西省乐安窖藏的乳钉纹凸花银杯等,为使其外观具有铜器的浑厚凝重感,而采用了前所未见的夹层合成法制作,表现出灵活多变的加工技巧。
双兽首耳乳钉纹鎏金夹层银盏口径8.7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7.1厘米,重178克。直颈,侈口,圆鼓腹,圈足,双兽首耳,风格浑厚凝重,盏内外壁为夹层,盏内素面,颈外饰两周雷纹,腹部为雷纹地斜方格乳钉纹,兽首耳正面作雷纹地乳钉纹,圈足下部有一道雷纹。
宋代金银器的装饰工艺承继和发扬了唐代的传统。装饰花纹多按照器物造型构图,并采用新兴的立体装饰、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将器型与纹饰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使器物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如河北省定州塔基发现的宋代缠龙银瓶和银塔,龙的形象栩栩如生。
江苏省溧阳平桥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银盏采用立体装饰,于半桃体形的盏口沿上焊接出形态逼真的枝叶,既为装饰又是把手,还在盏内底压印有“寿比蟠桃”4字,将器型、纹饰、实用及寓意巧妙地融为一体。
产生于唐代的浮雕形凸花工艺在宋元金银器中已普遍用于器物的主体纹饰,并发展出新的浅、中、高三种凸花形式,多与模压、錾刻、焊接、圆雕等工艺相配合。
如安徽省六安县嵩寮岩发现的宋代银质鎏金童子花卉托杯,江苏省溧阳平桥窖藏的宋代凸花狮子戏球图及瑞果图等鎏金银盘等,就是同时采用三种凸花工艺与其他技法配合而成的代表作品。镂雕工艺多用作金银饰件和某些器盖或熏炉、盒等的花纹装饰。
在宋代金细工艺中常用龙作为装饰的题材,龙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物,是传统的吉祥象征,常常装饰在人们的日用物品上。
在安徽省发现的宋双龙金香囊,长7.8厘米 宽6.5厘米。香囊为鸡心形,佩挂腰间,用于避邪除灾。系用两片金叶捶压合成,中心微鼓,边缘较薄,边缘镌刻连珠纹和草叶纹,两面纹饰一样,均镂刻首尾相对的双龙纹,中空处应是填香料的地方,顶端有—穿孔,用以穿系佩挂。
该香囊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捶、刻和压模等工艺制成,既是实用的装饰品,又是精致的工艺品。
江苏省南京幕府山宋墓的鸡心形金饰件,高8.5厘米,宽5.7厘米,以透雕和凸花工艺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刻画出一对金凤翱翔在花丛之中的生动形象。
四川省彭州市西大街窖藏是最大规模的宋代金银器窖藏,共发现各式器物350件,集中展现了宋代金银器的整体风貌。
江苏省南京长干寺遗址地宫发现宋代金器、银器、鎏金器20余件,以阿育王塔为其代表,反映了宋代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器物外覆鎏金银板,银板采用捶碟工艺等制作佛像和题记。
如长干寺舍利银椁,盖长11.5厘米,底头宽4.3厘米,尾宽3厘米,头高4.9厘米,尾高3.9厘米,重223克。
银椁和头部錾刻乳钉,栅栏,每门3排12枚,门两边刻草纹,门上刻流云一道,在中间拥托慧日智珠一颗,椁后头刻缠枝花叶,作如意状,椁两旁各刻高髻,双首鸟身迦陵频迦,四翅,一手托花盘,一手作张开状,飞行在缠枝花叶之中。
椁盖顶刻飞天两个,高髻,裸上身,下着长裙,首戴璎珞,左手张开高举,右手持花盘,作翻身回顾之状,后者双手持果盘,作行进之状,绶带飘逸,前端有如意宝珠,四周刻流云和圈点纹。
长干寺舍利金棺盖长6.4厘米,底长5.1厘米,头宽1.9厘米,尾宽1.6厘米,头高2.8厘米,尾高2.1厘米,重96克。
金棺除棺底外,遍体浅刻精细花枚,都以珠纹作地,棺头下刻乳钉各3排9枚,中部刻窗棂,顶部刻卷云如意纹,棺后刻如意状花叶五朵,顶托慧目。
两侧各刻飞天2人,前者两臂伸张,后者双手捧果盘,四周布满卷云如意纹图案,棺盖刻3只仙鹤翱于如意云纹之中,刻纹雕镂精细,活泼流畅,在唐代金银器中实属罕见。
长干寺舍利小金棺盖长2.9厘米,底长2厘米,底宽0.7厘米,头高1.1厘米,重5克。遍体素面无纹饰,藏于长干寺舍利金棺内,棺内盛有阿育王舍利11粒,外裹墨书签字纸条。
另外,河南省邓州福胜寺塔中也有珍贵的宋代金棺银椁发现。福胜寺梵塔建于北宋时期,其中有金棺一件。金板制成。
置于银椁内前部,头西尾东。作前高后低的长方形,长19厘米,前宽11厘米,后宽9厘米,前高13厘米,后高7厘米,重620克。
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面,其上錾有麻点纹组成的壶门10个,两侧6个、前后4个,前后左右对称。
金棺前挡上方高出两侧棺板有一三面形结构,正面上部压印出四阿式屋顶,脊兽、瓦当俱全,从正脊两端的吻兽处用金丝连接在前挡上方。
檐下前挡上錾一方框,框内錾刻护法神像两尊。左像面目狰狞,尖下颁,短须,头后有火焰纹头光一周,身着长袍,腰束带,赤足站立,左手握剑,右手抚须。
右像面部丰满,怒目平视,短须,头戴冠,冠带向外飘曳,头后亦有火焰纹头光,身着宽袖长袍,赤足站立,左手抚须,右手握剑。
后挡与前挡相同,上边高出两侧棺板,表面錾刻铭文6行,为:“维摩院僧赵过,观音院僧惠应,龙山院僧仪朋、张谷,打造人赵素。”
右侧棺板前高后低,板面錾刻文殊菩萨坐于狮背的莲台上。狮子张口昂首,挺胸前进,背负的莲台下铺有花荐。狮前有光头狮童回首牵引。狮后随3人,第一人为长须老翁,戴平顶高帽,身着长衣。后两人为高臀少女,身穿曳地长裙,双手举幡旗。
狮子头前的上方还刻有花束一枝,狮子的前后用麻点纹组成的卷草纹五组填补空白。棺板前端的边沿处有麻点纹组成的卷草纹边框。后端边沿处刻“未年三月造”五字题铭。
左侧棺板与右侧相同。表面錾刻方框,框内刻涅架图。下部刻一虎足床,床上方设帐。释迦牟尼侧卧于帐内床上,面部丰满,身着掩足长衣,头枕左上肢。床周围有佛徒6人,作仰面痛哭状。
棺板前方刻有麻点纹组成的卷草纹。棺盖为八棱形,盖顶刻凤鸟一对,头向内,喙向前,高冠,各衔牡丹花一枝,颈部弯曲,作展翅飞翔状。线条流畅,形态生动。双凤的周围以麻点纹组成11组卷草纹填补空白。
棺盖的前端为欢门式的装饰,周边勾出轮廓,内錾麻点纹,上沿翻卷,扣在棺盖的前方,并用金丝穿结。棺盖的后尾将金板的六棱剪开,向下收缩曲卷。金棺两侧棺板、前挡、后挡及棺底的周边均錾凿圆孔,再用金丝穿结为一体,然后扣合棺盖。
金棺内前部放置“佛骨”一件;后部放置一件圆形银盒,盒内有“佛牙”一枚。
而另一件银椁置石函内,头西尾东,外用带花的丝绸方巾包裹,方巾在椁顶打结,坐于长方形须弥座状的铜椁床上围栏内,长方形,前宽后窄,前高后低。长40厘米,宽20厘米,前端残高34厘米,后端残高24.6厘米,椁板厚0.2厘米。
银椁前挡和后挡边缘包在两侧椁板上,以圆形铆钉铆合。前挡的上部为五边形,高出两侧椁板,并向外倾斜,与椁床上门楼相接。下方线刻门框、门楣和门砧,并刻出两扇门扉,上有圆形门钉7排,每排8个。
门框的上方压印凸出的双凤纹,双凤间饰变形卷草纹花结,底面用乳钉纹补空。后挡的上部与前挡相同,但稍低于前挡。表面线刻仿木结构的四阿顶式建筑,脊兽、瓦垅俱全。檐下有仿斗拱结构的饰件。其下刻出门框和两扇门扉,门扉上有圆形门钉7排,每排6个。
银椁两侧椁板前高后低,表面压印凸起的僧院名称和施主姓名。左侧椁板有龙兴寺僧惠谈、惠宣、永宁等12人和开元寺僧守文、可惠、德崇等13人的法号;右侧椁板有“施主助教元吉”等28人的姓名和女弟子皇甫氏、李氏、黄氏、杨氏等。
椁盖为七面形,压印古钱形纹饰。前端有欢门式装饰,外边翻卷扣合在椁板前端,用圆形铆钉穿铆,两侧透雕对称的双凤戏牡丹纹。
银椁内前部放置金棺,后部放置玻璃舍利瓶。
宋元金银器的花纹装饰题材广泛,可大致分为花卉瓜果、鸟兽鱼虫、人物故事、亭台楼阁及錾刻诗词等5类。
花卉瓜果类纹饰多象征幸福美好、繁荣昌盛,有牡丹、莲花、梅花、石榴、山茶、菊花、桂花、葵花、仙桃、佛手、香橼、灵芝、芙蓉、莲子、秋葵、荔枝、海棠、绣球等多种。
鸟兽鱼虫类用于隐喻健康、长寿和富有,如狮子、仙鹤、龟、鱼、蝴蝶、蝙蝠之类。
亭台楼阁类常与其他纹饰配合,用作人物故事或以錾刻诗词为题材的画面装饰,如江苏金坛窖藏的元代凸花人物故事银盘,即用人物、亭阁等构图表现出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情节。
而福建邵武县发现的宋代鎏金八角夹层银杯,杯心錾刻《踏莎行》词一首,杯身外壁八面分别用凸花人物、亭阁、花卉组成连环画面,表现词中描绘的新科状元骑马游街,志得意满的形象,整个器物的花纹图案装饰充满诗情画意。
宋代金银器的款识除少数刻有年款或标记器物自身重量及寓意的杂款外,为数众多的是打印金银匠户商号名记的款识,如“周家造”、“孝泉周家打造”、“张四郎”、“李四郎”、“闻宣造”、“丁吉父记”等。
如江苏省溧阳县平桥乡发现的乳丁纹鎏金夹层银盏,口径8至9.6厘米,底径3.7至5.7厘米,高4.6厘米,重94克。直口,斜弧腹,圈足,整体平面呈四曲海棠形。
内、外壁为夹层,在口沿处由内壁向外翻卷与外壁压合。口沿内饰一周卷草纹带,底部錾刻狮子滚绣球图案,细致精美,外腹4曲间均为细云纹地,中凸5颗乳钉,底部为一周覆莲纹,圈足饰一周4瓣花组成的两方连续图案。外底心錾刻“李四郎”款式。
这些带有广告性质的款识表明了宋代金银器制作的商品化,这正是创造出各式新颖别致、奇巧俊美金银器制品的一个重要基础。
与两宋同时存在的辽、金、大理等国,也发现有精美的金银器皿。
辽代金银器多为契丹贵族使用的冠带佩饰、马具、饮食器皿、首饰、符牌及葬具之类。大都为辽代宫廷与地方的官手工业制品。
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辽开泰七年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者为最精致丰富,有金面具、鎏金银冠、银丝网络、金蹀躞带、金花银靴等组成的殡葬服饰及錾花金戒指、缠枝花纹金镯、八曲花式银盒、镂雕金荷包、金花银枕、錾花金针筒、金饰球、金花银钵、金花银盒、银长盘、银唾盂、银盏托、银壶、银罐、银粉盒、玉柄银刀、玉柄银锥、鎏金银勺与马具等。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洞后村窑藏中发现辽镏金银鸡冠壶,高26厘米,底长22厘米,宽16厘米。壶把为鸡冠形状,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对称的四瓣花纹,外沿錾刻8个四瓣花朵。
壶颈较高,四周錾有牡丹纹。壶身鼓起,两面錾刻精巧,均在菱形图案中錾刻一只花鹿,鹿前后各錾刻山石、灵芝、海水,犹如仙境。壶身前面成三角形,三条边做成仿皮绳纹装饰。
而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发现的鱼鳞纹银壶,通高10.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7厘米,链长41厘米,银壶表面锤有密集的鱼鳞状纹饰,细腻逼真。壶的造型为契丹民族所特有。同时墓中还有镏金银鞍饰,长38厘米,宽20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窑藏八棱斩花银执壶,通高25厘米,腹径15厘米,每个棱面的开光内,錾刻折枝花和变形缠枝花等。
面具也称覆面,俗称盖脸,是契丹贵族的葬具,意在保护死者的面容,在死者脸上罩金属覆面是契丹族颇为独特的一种葬俗。据史籍记载,契丹贵族有“用金银做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葬俗。
覆面有金、银之分,用以区分死者的身份、年龄和性别。此器保存完整,面部轮廓清晰,头发后梳,眉骨突出,双目闭合,双唇紧闭,神态安详。耳下及鬓两侧有孔,可系结。从覆面的形象看,具有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
在北京市房山发现有辽镏金银覆面,通高31厘米,最宽22.2厘米。与此相类似的覆面在内蒙古、辽宁的辽代墓葬中均有发现。
五代至南宋时期,洱海为中心的云南地区为大理国所辖。大理国是白族先民的白族贵族段思平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辖有八府4郡37部,范围包括云南和四川省西南部等地区。
在崇圣寺三塔主塔千寻塔的塔顶四角,原来铸有四只巨大的金翅鸟。“金翅鸟”又名“大鹏金翅鸟”,亦名妙翅鸟,梵名“迦楼罗”,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大鸟,因这种鸟翅翮金色而得此名,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能日食龙3000,能镇水患。
据李元阳《云南通志》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故以金翅鸟装饰塔顶四角,其作用是镇压洱海的龙妖水怪。
大理地处高原,平坝易发水灾,当地人认为是龙在作怪,于是佛教中的金翅鸟被请出,尊为大理国的保护神,可慑服诸龙,消除水患,用以祈求农业丰收,国泰民安。
在主塔塔顶一木制经幢内,发现了一件制作精美的大理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通高18.5厘米,重125克,金翅鸟头部形似鹰首,喙爪锋利,瞠目怒视,头顶饰有羽冠,颈部及尾部屈起,展翅欲飞,双足栖息于一莲座上,尾羽作火焰状,上嵌五粒水晶珠,颈下和鸟身相接处原镶有三粒水晶珠,已脱落。
此金翅鸟形象凶猛,造型雄健有力,其制作工艺分别采用铸造、錾刻、焊接、鎏金、镶嵌等多种工艺。
首先铸出头、翼、身、尾、足等各个部件,经细部錾刻出羽毛纹饰和尾羽上做成对称的镂空装饰,再焊接成形,并通体鎏金,然后在尾羽、颈下及双翅两侧镶嵌水晶珠,制作颇为繁杂精致。
除此之外,崇圣寺塔主塔塔顶还发现有大理时五色塔模型舍利盒,通高19厘米,底径12.3厘米,塔模通高17厘米。
金代金银器较少,陕西省临潼金代窖藏有金步摇、金耳饰、金片饰、银钗、银项圈、银镯,反映了金与汉族在文化上的融合。
金步摇长22.2厘米,顶端用掐丝与锤工艺制成,一口衔绶带的凤下端分为两股钗,用于插戴。
另外,黑龙江省绥滨中兴金墓也发现有金耳坠、银钗、银钏、银簪、银耳坠、金指环、金花饰、银鞍饰、银碗等金银器;绥滨奥里米金墓中发现金耳坠、银钏、银钗、银片和带有忍冬图案的金饰件。
这些金银器的式样,有的与中原地区相同,有的则具有地方特色。在黑龙江省阿城发现的银镯上也打印有“上京翟家”的戳记,据考证,这可能是一家由汉族人经营或有汉人参加的设在金代上京的手工业金银店铺。
[旁注]
团龙 龙纹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龙纹设于圆内,构成圆形的适合纹样,称为“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图案表现形式多样,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有攘除灾难,带来吉祥的寓意。
海棠 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栽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历代文人多有的诗句赞赏海棠。
蟠桃 民间称寿桃,神话中,西王母娘娘做寿,设蟠桃会款待群仙,所以一般习俗用桃来做庆寿的物品。送寿桃是我国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着晚辈对老前辈的孝敬,每当老年人过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送寿桃给老人,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而旧时人们认为老人吃了寿桃会变年轻,进而长寿。
飞天 意为飞舞的天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这些天界的众生,中文翻译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此意。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
天龙八部 在佛教庞大的护法军团中,共分为8个方面军,这8个方面是: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这8个部分因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为“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或“八部众”。
[阅读链接]
宋代金银器的工艺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加以改进。锤揲技法获得了更为巧妙地利用,出现了许多具有高浮雕效果的器物;夹层工艺在宋代广为应用,解决了轻薄胎体与优美形态之间的矛盾。
宋代金银器中并非没有繁复华丽的器物,但总体呈现出简约平易的特征,许多器物素面无纹,金银成色也略逊一筹。唐代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连渐演化为宋代世俗化的面貌;外来文明的特征渐趋淡化,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愈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