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而华丽的清代金银器
明清两代金银器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象征着不可企及的高贵与权势。
然而,明清两代的金银器,其发展轨迹明晰可见,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鲜明。大体上说,明代金银器仍未脱尽生动古朴,而清代金银器却极为工整华丽。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金银器那种细腻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北京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代艺术殿堂和宝库,其中有一件乾隆时期的稀世珍宝,名为“金嵌珍珠天球仪”。
天球仪,又名浑天仪、天体仪,是古代用于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用它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以及运动规律。
这件金嵌珍珠天球仪是乾隆皇帝命令清宫造办处用纯金打造而成,通高82厘米,工艺精湛,极具奢华。天球仪的球径约30厘米,由金叶锤打的两个半圆合为一体,接缝处为赤道,球的两端中心为南北极。
北极有时辰盘,距赤道23度左右。赤道与黄道相交,相交点为春分、秋分。球外正立的圈为子午圈,球体上饰列星辰,位置分布得十分科学。
据乾隆年间的《仪象考成》记载,天球仪有3垣、28宿、300个星座,3242颗星。采用赤金点翠法,以大小不同的珍珠为星,镶嵌于球面之上并刻有星座的名称。比例恰当,位置准确,反映出清代我国高超的天文科技水平。
天球仪的支架成高脚酒杯状,用9条不同姿态的行龙支撑球体,上为4条头上尾下的腾龙擎住球体,下为头下尾上的倒海翻江的降龙,形成支架稳固球体,中间一龙连接上下部分,成游龙抱柱状。
9条行龙采用锤牒法,形成中空的圆雕,龙的表面则以抽丝法形成龙鳞、龙髯、龙睛的纹饰。行龙吞云吐雾,形态生动,细部錾雕精细,栩栩如生。
球仪的基座为圆形珐琅盘底座,通体以细丝盘出缠技花纹,嵌以烧蓝和淡蓝的珐琅釉,以丰富多彩的色调改变了纯金的单调。景泰蓝座足又以4个龙首为形,采用高浮雕法,极富装饰性。底座盘上是奔腾的海水波浪,托盘中心则是指南针。
支架的9龙与底盘4龙浑然一体,顾盼有神,与底座内奔涌的海水形成群龙共舞,翻江倒海的宏伟气势,科学的严谨和工艺的浪漫和谐集于一体,珠联璧合,是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乾隆朝是清代鼎盛时期,同时期欧洲的科学技术也进入大发展阶段。乾隆也对这种新奇的西方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他更热衷的是繁复华贵的钟表与灵活奇巧的机械玩具。乾隆皇帝还将科技仪器礼制化,著录在册。
这件天球仪的最大特点,一是上面的星象应该说引进了西方的星等,可以看到上面的珍珠有大有小,上面最大的珍珠象征着天上最亮的1等星,然后依次往下降,最小的是天上的6等星。从这个仪器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特点。
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该器外面看是一个天球仪,但是天球仪的球壳里面实际是钟表的机心,在天球仪顶端南部有3个孔,这3个孔放进钥匙之后经过旋拧,天球仪就可以慢慢地旋转。
这样就不仅可以看到天球仪是一个天文仪器,还能够生动的看到它不断的旋转,演示出天球仪星象活动的景观。这也是乾隆时期做天球仪的一个新的发展。
在明代金银器的纹饰中,龙凤形象或图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极致。
如清代金镶玉龙戏珠纹项圈,高2厘米,直径18厘米,全器以金为皮,以玉为骨,以金裹玉,形成黄白相间的效果。
玉骨8条,或以金嵌宝相隔,或以龙首相隔。主体纹饰龙的刻画最为生动,戏珠龙张口拱珠,双目圆睁,角、发向后;边饰层次多,构图多样、繁复。全器运用了范铸、錾花、累丝、掐丝、炸珠、焊接、镶嵌等诸多工艺,复杂而细腻。
清代金银器保留下来的极多,大部分为传世品。器型和纹饰也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同时反映了宫廷金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倾向。
非常有代表性的再如乾隆皇帝御制国宝“金瓯永固杯”,它也是世界上金银器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极为罕见的周易吉祥宝物,富有巨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极为珍贵。
“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
每当元旦凌晨子时,清帝在养心殿明窗,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把屠苏酒注入杯内,亲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所以“金瓯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
制作金瓯永固杯,是大清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造宝计划。其制作时间之长,工序之繁、艺技之精,动用人工之广,帝王重视程度之高,在我国造宝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
乾隆四年,大清内务府造办处建立,乾隆皇帝亲自挂帅,在全国3000能工巧匠中逐一挑选80名,开始一次有史以来最隆重的大吉宝物制作工程。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金瓯永固杯制作成功,所有参与“造宝计划”的人封官晋爵,监制者官封六品,工人官封九品,实属罕见。
金瓯永固杯,从制作工艺、造型设计,乾隆皇帝都亲自过问,数次修改。
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前前后后下圣旨十余道,比如:“金杯足子做象鼻子足子,镶珠宝,金杯刻‘金瓯永固乾隆年制’之款,钦此”,“耳子夔龙上各安大珠子一颗,两面每面安珠子五颗,中间一颗安大些,花头要圆的,再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
一个造宝工程,帝王连下10道圣旨,所有人封官晋爵,这在世界造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
据说当年最后一颗珍珠镶嵌完毕,出现日月同天、金木水火土五星连珠的天文现象,这种天象历来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由此,“金瓯永固杯”一直是清代帝王镇朝传家之宝。
“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杯胎用八成金制成,杯的口边刻着回纹,杯前正中镌有篆书:“金瓯永固”,后面镌有“乾隆年制”共8个字。
整个杯造型别致,通体錾刻着缠枝花卉,玲珑剔透,上面镶嵌着36颗大小珍珠、红宝石、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的两边是双立夔耳,夔龙头上各嵌一颗珍珠,底部是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
就在“金瓯永固杯”造成的清乾隆五十五年,为了给弘历皇帝80岁寿辰祝寿,各省总督聚敛黄金,由宫廷匠人精心设计铸造了16只黄金编钟,算是“万寿节”的贡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
乾隆所铸的这套金编钟,共用了11439两黄金,打破了我国历代用铜铸造编钟的传统,而这其中最重的是“无射大金钟”,最轻的是“倍应钟”,铭文“康熙五十五年制”。将钟由低向高排列后,击之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平时,这一组金钟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才拿出来配合玉磐奏乐。古代编钟、编磬用体量大小区分音律,金编钟则造型划一,用厚薄不同来分出音阶,每枚钟面铸有阳文楷书律名。
钟的图饰同一,都以突起的纹划分三段:
上段是云朵;中段较宽,铸有神态飞动的行龙,龙头一律向左;下段是对角形云纹,平均分布着8个平头乳钉,是打击点。
金编钟造型雍容华贵,显示出宫廷乐器兼礼器的非凡气派。能用黄金铸造并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色,因而成为精美的乐器,为世间罕有。
冠顶,又称顶子,是清代礼帽的顶饰,用以标志官员等级;分为朝冠用和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比较简单,分为球形宝珠和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常常錾刻花纹。
如北京石景山发现的莲瓣纹金冠顶,高9厘米,底径3.9厘米,通体以金制成,上部镶嵌宝石,中间为球形,下部为莲瓣纹底座,为朝服冠顶。
此件冠顶以范铸为主要工艺,辅以錾刻、焊接等手法,通体共10层纹饰,以圆珠纹为间隔;纹饰凸起,呈半浮雕效果,主体纹饰简括粗放,辅助纹饰精巧细腻,整体绚丽美艳,雍容华贵。
清代金银器的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整个器物更是色彩缤纷,金碧辉煌。
清代金银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在金银器上点烧透明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以及金胎画珐琅等新工艺。这类作品在清宫和广东地区非常流行,造型华美,色调或浓郁,或雅丽,更增添了宫廷器物的富贵气息。
从风格上看,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也有其他艺术、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清代金银器工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观和多姿多彩。
清代传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数民族的金银器。这些金银器反映了当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与爱好,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如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清墓发现的藏文荷花金圆牌,直径7.7厘米,厚0.7厘米,圆形,边缘宽厚,中心錾刻图案,呈半浮雕效果。
圆牌一面为荷叶与盛开的荷花,荷叶满铺,盛开的荷花或正面,或侧面,间以茎秆穿插其间;构图饱满,疏密有致。运用范铸、錾刻等手法,图案造型准确生动,纹路刻画细腻顺畅,既具写实性又富装饰性。
圆牌的另一面正中为图案是汉字“寿”字,围绕“寿”字从左侧顺读为藏文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整件器物纹样寓意吉祥与美好。
1697年,清宫正式设立中正殿念经处,专管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办造佛像。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对藏传佛教的浓厚兴趣,在皇室内外广建寺院、佛室,大造佛像。
当时清宫佛像制作先由中正殿画佛喇嘛按皇帝旨意画纸样,拨蜡样,经皇帝审看同意后,交造办处工匠铸造,乾隆皇帝监督造像的全部过程。从选材拨蜡样直至完成,画佛喇嘛、工匠需多次呈览,奉旨而行。
并且,乾隆时期,大量的藏佛精品由西藏进贡宫廷,宫廷造像也回返西藏,内地与西藏造像艺术密切交流,相互影响。
乾隆年间凭借朝廷的雄厚财力,由深通造像技艺的大喇嘛指导和各族工匠的精工细作,使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水平达到18世纪藏佛艺术的最后高峰。
很有代表性的一尊藏传佛教菩萨像,由纯度很高的黄金制成,通高88厘米,且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应是清王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
这尊金菩萨盘发束髻,戴五叶冠,冠后僧带向两侧下垂,两眉之间有白毫,白毫就是眉间的痣,是智慧的标志。菩萨赤足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每瓣莲上嵌水晶一颗,莲座中间镶嵌珍珠一周。
菩萨肩披一条银质仁兽,据说这种形似小山羊的动物天性非常善良,常舍己救人,人们捕捉它时,不用带什么围猎工具,只要两个人拿着刀枪到树林中,看到仁兽就在它附近假装格斗,这仁慈的小家伙以为两人真的要打起来了,就会跑上前去劝架,站在两人中间怎么也赶不走,人们趁机将它捕获。
这件藏传佛教佛像是清朝国力鼎盛时期的产物,它表明了藏传佛教在宫廷的影响。
清朝贵族崇尚藏传佛教,宫中多供养密宗法器,比如坛城。坛城即梵语中所称的曼陀罗,佛教密宗认为这是圣贤集会修行的地方。
《国朝宫史》载,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大寿,于年例恭进外,每日恭进寿礼九九,第三日恭进寿礼中有一九供器,为8件银镀金八宝及一件“毗耶净域银镀金坛城一座”组成。
由此可见,在清宫,坛城可作为祝寿的恭进礼品,清宫遗留坛城颇多,金坛城却极少,如这件金坛城,城高20厘米,座高14.5厘米,直径17厘米。其制作之精工,无以复加,不仅体现了一流的工艺水平,而且具有相当的宗教价值,实为珍贵。
金坛城为圆形,正中台基上为正方形经殿,四面有门,殿内坐大威德及众贤,殿顶为多层塔状,塔周伞幢林立。城基外侧雕錾缠枝莲花,上下饰有金珠焊缀而成的联珠纹,坛顶边缘外圈饰垒丝制成的八大尸林,中圈为火焰,内圈则排列护法杵。
金质坛城存世数量极少,此件则由清宫造办处仿照藏传佛教坛城制造。金坛城采取逐步升高缩小的封闭式结构,营造出一种仙山楼阁、是可望不可即的神话境界。城基为比例硕大的圆柱体,顶上围绕的八大尸林却极为纤小,使城基周围绿松石镶嵌的密宗法器更觉巨大神秘,暗示着法力无边。
坛城中央又有方形台座,顺四面梯形台阶而上,可至方形宫室门前,其屋顶又变为圆形,最后再转为更小的方形结构,如此不断的方圆交替,使整座坛城有如腾空而起的仙城,引人无限遐想。
清朝时期的金银器有成批的发现,多为清廷公主下嫁蒙古王公的陪嫁品,类别单一,但做工精湛。装饰品占大宗,多见头饰和手饰,纹饰有龙、凤、鹿、蝴蝶、梅花、菊花等,因器施画。
有件清金錾花扁壶,高20.3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口径4厘米。八成金。体为扁圆形,圆口,直颈,扁圆腹,扁方足。
颈以回纹为地,上饰三周弦纹,两侧饰夔龙耳。腹部两面纹饰对称,均以宝相花和夔龙为主体纹饰。壶身侧面及足部亦以回纹为饰。工艺技法以錾刻为主,金壶上錾刻图案使其凸显豪华富丽。
[旁注]
浑天仪 在我国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而最早的是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在323年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这架仪器由六合仪和四游仪组成。到了633年,李淳风增加了三圾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仪,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
《周易》 是我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万寿节 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是个全国性的节日。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
珐琅 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我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八宝 又称八吉祥,是一种典型的含有宗教吉祥意义的瓷器装饰纹样,指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种图案,分别代表佛法圆轮、佛音吉祥、覆盖一切、遮覆世界、神圣纯洁、福智圆满、活泼健康和回贯一切,被藏传佛教视为吉祥象征。
密宗 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8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我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阅读链接]
清代的金银器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锤打、炸珠、焊接、镌镂、掐丝、镶嵌、点翠等,并综合了起突、隐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各种手法。
同时,在清代,民间许多金银饰品在专营店已能买到,金银制品不再为上层社会和官府所垄断,说明金银器的大众化程度很高。
应该说,清代金银工艺的繁荣,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并且为后来金银工艺的发展、刨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